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我国人参疫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人参疫病的研究进展赵曰丰(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吉林市132109)人参疫病是我国人参、西洋参、三七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它不仅为害植株的茎叶,而且还能引起参根腐烂,造成严重损失。我国在80年代对人参、西洋参疫病的发生与防治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为... 相似文献
4.
新疆棉疫病及其病原菌研究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吐鲁番棉区1984年以来,发生棉株青枯死亡,在百亩棉田中调查,株致死率达10—15%。经对病原菌形态观察、适生温度的调查、回接和交叉接种试验,确定为棉疫病,致病病原是寄生在哈密瓜上的优势菌种德雷疫霉菌。 相似文献
5.
小麦叶疫病的诊断和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叶疫病是由小麦链格孢侵染引起的一种危险性病害。该病典型症状与其他常见小麦叶斑病有明显不同,但发病后期不易区分。本文介绍了该病诊断方法、病原菌鉴定方法及其鉴定标准,说明了该菌与小麦生链格孢以及常见腐生菌细链格孢的形态区别。 相似文献
6.
人参病原菌拮抗细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明确土壤拮抗细菌对人参常见病原菌的生防价值,从吉林省抚松县人参根际土壤中分离、纯化获得113株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菌株的拮抗能力,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其在土壤及人参根部的定殖规律,并通过形态、培养特征及16S r DNA序列分析进行分类鉴定。对峙试验结果表明,2株细菌对供试人参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拮抗广谱性,且多次验证其抑菌效果稳定。定殖研究结果表明,活性菌株SZ-56与SZ-60的定殖能力均达到显著水平,在土壤中的最大定殖菌量分别为每克土7.51×106CFU和7.28×106CFU,30 d后定殖菌量仍保持在105CFU;21 d后在人参根部的定殖菌量仍保持在每克根105CFU水平。根据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指标和16S r DNA序列分析,确定SZ-56为内生芽胞杆菌Bacillus endophyticus,SZ-60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myloliquefaciens。 相似文献
7.
8.
西洋南瓜疫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西洋南瓜上的疫病作了分离、鉴定 ,结果表明病原为柑桔褐腐疫霉 [Phytophthora citrophthora (R .E .&;E .H .Smith)Leonian]。病害发生同瓜果与土壤接触程度密切相关 ,全田覆地膜种瓜能明显减轻病害发生。结瓜初期喷甲霜灵、乙磷铝有较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9.
疫病是韭菜生产中易发生的重要病害 ,保护地及露地均可发生 ,近日 ,在塑料大棚等保护地调查 ,病株率达7 %~11 % ,严重的达22.3 %。此病还危害茄果类、葱蒜类等。1.危害症状。疫病可使韭菜根、茎、叶、花等部位受害 ,但以假茎及鳞茎受害最重。叶片及花受害为暗褐色水浸状病斑 ,产生稀疏白色霉状物。假茎受害呈水浸状浅褐色腐烂 ,叶鞘易脱落。鳞茎受害时 ,根盘呈水浸状的浅褐色至暗褐色腐烂。根部受害变为褐色腐烂 ,很少发生新根 ,长势明显减弱。2.病菌及传播。此病属真菌侵染所引起的传染性病害。病菌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 ,产生… 相似文献
10.
11.
12.
人参黑斑病流行发生期及参籽产量预测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2-1983年在左家地区调查人参黑斑病情、孢子捕捉量,结合有关的气象数据,通过偏相关分析,明确了病情指数与孢子捕捉量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R=0.8722;通过逐步回归筛选出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平均气温X1及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连续降雨天数X6建立预测当年初发病时间Y1的模型为:Y1=-26.68+2.07X1-0.25X6±0.0745;依据初发病时间XⅡ1及7月至8月上旬均湿度XⅡ4建立预测当年病害出现高峰时间Y2模型为:Y2=9.0495+0.336XⅡ1-0.0359XⅡ4±0.0089:另据初发时间XⅡ4及7月至8月总降雨量XⅡ2建立的预测模型:Y3=5.514+0.4575XⅡ1-0.0013XⅡ2±0.0586。上述模型数学检验合理,经实测数据证明模型有较高的可靠程度。参籽产量Y与病情指数相互间的曲线回归:Y=25.54e-0.4060x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水稻纹枯病在江西南部地区发生普遍而严重,已成为水稻丰产的障碍。株间光照弱,温度高,通风不良,相对湿度高会促进病害的严重发生。在农业栽培措施中,肥料,尤其是氮素肥料对发病影响最大,氮肥愈多病害愈重,肥料配合与施用方法和插秧密度也影响病害的发生,分蘖后浅水灌溉,发病较轻,合理落水晒田可抑制病势发展,不当的栽培技术引起水稻倒伏,会促进病害剧烈发展,而病害的加重又促进植株倒伏。水稻感病程度的轻重依次为粳、籼、糯。粳稻一般发病较重。品种间抗性差异极大,但尚未见免疫品种。同一品种不同品系也有差异,经过选育的新品系,抗病程度有一定增强。在防治上,捞除田间菌核有一定防病作用。插秧前,利用药剂消毒、稻田淹水层,防病增产效果较大,其中茶籽饼液药效最好,田间防治效果71.5—95.8%,增产稻谷6.8—47.3%。消毒早稻田后,对晚稻防病增产仍有残效。 相似文献
14.
水稻白叶枯病自发现到现在已有90年的历史。由于发生地区广泛,为害严重,各国对此病曾做了大量研究。日本对它已研究了半个多世纪,我国也有二十多年的研究经历。但对其侵染来源和传播途径,仍有不同看法。我国最初认为种子传病是首要的。但在病区单抓种子处理还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又认为病稻草是病区次年的主要菌源。近年来,又发现在严格处理病革、病种子的情况下,仍然发病,故怀疑除上述两种传播途径外,还有其它传播途径。关于杂草传病问题,日本已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但和我国国内一样,对杂草带菌传病问题,意见很不一致。我们认为对这一传播途径有彻底弄清的必要,它不仅关系到一个病的侵染循环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对白叶枯病的彻底防治。如果这一传播途径确实存在,我们若不承认它,在防治上就会出现大的漏洞。如果白叶枯病确与杂草无关,盲目地采用相应的措施,也是多余而毫无意义的。这次试验是采用较直接的“离心浓缩针刺接种法”,其结果:第一年证实有马唐等六种杂草、黄豆和水稻根部能够带菌;第二年证实有车前等三种杂草和水稻根不仅带菌,而且可越冬并存活到次年五月;第三年又证实在不同地区有马唐,狗牙根等四种杂草能够带菌越冬,并存活到次年五月中旬。另外,用病区杂草和水稻健苗混栽,结果稻苗上发病,而对照的不发病。通过三年来的试验研究,证实有数种杂草的根茎部不仅带菌,而且能传病。 相似文献
15.
研究表明,野生稻中蕴藏着对稻病高抗广谱的抗源。在20种野生稻的62个系中,Oryza latifolia W14,O.minuta W17和W44,O.offcinalis W46,O.punctata W50对我国白叶枯病的6个菌株均表现高抗;O.nivara W19,O.rufipogon W30和O.sativa f.spontanea W39对白叶枯病强毒株Xo-ha和Xo-57严重感病;这几种野生稻的一些杂种后代对上述2个菌株也高度感病。本文还讨论了对稻瘟病和纹枯病的兼抗性。这些对我国重要稻病的主要菌系具有多抗性的野生稻,是培育水稻多抗新品种的重要抗源。 相似文献
16.
17.
吉林省人参细菌性软腐病病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分离自吉林省主要参场的软腐病参根和厌气诱发产生软腐症状的参根的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电镜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测定等。结果表明,造成吉林省人参细菌性软腐病的病原种类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亚种(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 Dye)、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黑胫亚种(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atroseptica Dye)和石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aryophylli(Burkholder) Starr & Burkholder]。 相似文献
18.
棉苗疫菌与棉铃疫菌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苗疫菌和棉铃疫菌分别是造成棉花苗期和棉铃病害的主要病原菌。以往鉴定证明,棉苗疫菌与棉铃疫菌是同种疫菌——苎麻疫霉(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ada),但它们存在一些差异,尤其表现在对棉苗和棉铃的致病力不同,因而又将它们划为不同生理小种(籍秀琴等,1982)。本文在收集了10省(市)25株棉铃疫菌和7株棉苗疫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重新鉴定,着重研究比较了它们对棉苗和棉铃的致病力差异。 相似文献
19.
人参锈腐病菌潜伏侵染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试验表明,人参锈腐病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Zinss) Scholten]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在1-5年生外观无病斑的参根内,是普遍带有潜伏的锈腐病菌,参根的带菌率和潜伏侵染点值,随根龄的增长而增高。3年生人参的根系中,主根对锈腐病菌的感染率最高。春季移栽3年生参根、盆栽鹿粪和50%禾穗胺600倍侵根,均对该病菌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