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者品行”问题随“侠文化”的出现而深刻的附着在武者的身体之上,但在实践过程中习武者往往受诸多影响而品行各异。从行为学角度审视武术品行所积淀的文化惯性,并借助伦理学、美学、历史学的相关知识对武术品行的形成发展进行深刻剖析,得出如下结论:伦理道德与武术品行应积极的互为润泽;积极倡导实践的武术美学对武术品行的塑造有指导作用;儒家的行为“仪礼”与武术的行为“礼节”规训有异曲同工之作用。这对于我们揭橥武术的“身体”品行构建,启迪当今缺乏人文精神的社会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教师评价制度的本质是帮助教师实现作为一个真实完整的人的专业发展,根本目的是保障其主体性,然而现实中评价制度的运行,以规训权力为核心生产出新自由主义的主体,对传统的教师主体性造成严重破坏,陷入了“只见制度不见人”的制度陷阱中。未来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改革应注意转变对教师主体性的认识,推进教师发展性评价,实施教师增能赋权改革,倡导沟通理性,包容协作。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基层社会治理受到高度重视,在社会建设中进行了持续的理论概括和深入的实践探索。“社会治理”理念也经历了“国家(政府)管理——国家(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的不断深入改变。早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就提出“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到近年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进一步指出:“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家几位代表人物对理想人格的论述体现了“内圣外王”的社会理想。在对理想人格的建构中他们强调道德价值的合理性和主体人格的独立性。不管在社会历史事实中, 还是在理论建构上, 此种理想人格都不同程度地暴露出实践性品格的缺失, 直接导致在传统社会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内圣”与“外王”的分离。现代社会, 知识分子应进行思维转换以实现“内圣”与“外王”的当代结合。  相似文献   

5.
高校共青团“三下乡”社会实践在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人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调查问卷与访谈,分析了高校共青团“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为实践团队提供经费及后勤保障、加强“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宣传、做好“三下乡”社会实践后期的总结与表彰工作等工科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效果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6.
杨承恩 《甘肃农业》2006,(11):247-248
国家制定法受“陌生人社会”的青睐,而礼俗规约是“熟人社会”的主要调整机制。本文即在说明中国未来很长时期内仍会大量存在“熟人社会”,而主张在法律现代化过程中注重本土资源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7.
农科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发现主体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起了主要作用,在主体因素中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对就业的影响最为明显,在客体因素中社会的用人观念、就业的市场和政策对就业也起了重要作用;“所学专业”、“工作经验”、“外语水平”、“社会用人观念”、“学历层次”依次排在诸因素的前5位。结合调查结果,章提出了几点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乡政村治”作为当今农村基层基本政治格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在实际运行中某些地方、某中程度产生了职能错位和运行偏差;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运动开展,明确“乡政村治”中主体职能定位,弄清“乡政村治”运行中的缺陷和偏差,完善和优化现有“乡政村治”管理体制,创造村民自治良好环境,实现村民自治主体性和农村社会和谐显得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苏明 《新农村(黑龙江)》2010,(5):171-172,165
《履》卦的“德基”意义,在于其明确的提出了“知崇礼卑”的思想。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庸言谨行做到对“礼”原则的自觉践履,切实做到依礼而行。这是因为“礼以天制”的“礼”具有顺天应时、持中守正、刚柔相济、贞常不变的“理”的必然规律,处处体现着天道的价值定势和价值理念,所以“礼”作为人文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寓示的社会现象的归纳和社会行为的概念,成为社会生活中必然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成为一切价值判断的最高准则。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沈从文小说人性描写的认识上,采用一种“关系说”的标准,在“人性在美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美与健全人性的关系中”、“人性在美与合理的关系中”三种关系框架中具体考察沈从文小说的人性描写。沈从文的人性描写是其艺术审美追求特有的表现形式,在探讨人性形式的可能性和生命存在的合理性中,在艺术世界中活现了人类原先拥有现在却正在失落的永恒价值,但在艺术化过程中,题材的社会历史内涵限制了他对人类无法规避的思想与精神课题的艺术表达,对人性的纵向开掘变成了对“湘西人性”的横向铺展,对人性健全合理的理念表达变成了对人性本来不健全的创作对象中美的因素的情感癖好。  相似文献   

11.
异化的规训教学模式及有限的权利和权力束缚了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为了促进大学生主体性的养成,评教指标体系内容的话语制造和知识能力应匹配于学生的知识程度、应反映话语权自由的教育理念,在评教过程中管理者和教师要充分维护和保障学生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在引领乡村革命与改造的过程中,中共娴熟地运用了“社会组织化”策略,借以最大限度地延展自身的组织力量,实现重塑乡村社会的理想。所谓“社会组织化”策略,即是指借助多重机制和手段,将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建立特定形式的群众性社会组织,使之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效展开集体行动。在推进乡村革命方面,“社会组织化”策略的实践应用主要体现为农民协会的创建,而在推进乡村改造方面,“社会组织化”策略的实践应用又主要体现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创建;二者的创建结果成功地帮助中共将农民普遍而有效地组织起来,实现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堪称空前的乡村革命与改造,进而对乡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个社会的成熟表现在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中;一个企业的成熟表现在企业从产品形象树立向企业形象塑造的转变过程中。跨入市场经济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企业,正跋涉在这一过程中。 中国和中国的企业在形形色色的“热”中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跨越的历程。承包“热”、“优化组合热”、“股份热”……然而,似乎每一场“热”都没有“CI热”来的这么悄然,这么突兀。 ——舆论热。一些报刊、电台、电视台纷纷跃马上阵,介绍CI知  相似文献   

14.
实现“超然性”与“介入性”的整合认同是现代大学的理念。一方面 ,现代大学作为蕴含丰富人文精神的学术机构 ,必须适当超越功利 ,本着学术自由的原则从事高深知识的传播与创造 ;另一方面 ,现代大学必须怀有严肃的社会使命感 ,以恰当的方式参与社会事物 ,服务于国家与社会。中西方大学具有不同的学术价值观 :西方大学拥有“超然性”的学术传统 ,崇尚“为学术而学术”;中国大学拥有“介入性”的学术传统 ,追求“为人生而学术”。因此 ,西方大学的现代化其实是在保持大学“超然性”的同时 ,增强大学的“介入性”,使大学不断超越“象牙塔”,不断贴近社会生活 ;中国大学的现代化则应该在扬弃“介入性”的同时 ,增加一点“超然性”,使大学服务于社会 ,但不沦为社会其他部门的附庸。  相似文献   

15.
在“三农”问题中,农村的“养老”问题日益严重地摆在了我们面前。除少数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村实行了农民退休制度外,就全国来讲,仍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由此引发了诸多家庭矛盾和社会问题。加快改革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剖析了当代体育转型发展特点以及所面临的制度冲突,从而为制度变革提供建议。研究认为:中国当代体育转型在理念中面临“务民生”和“金牌政绩”的冲突;在结构中面临“群众体育突显”和“竞技体育偏重”的冲突;在主体中面临着“多元主体参与”和“单一政府管控”的冲突。而要实现“体育为民”的发展理念,成为体育强国,必须进行制度的变革。首先应该构建以群众体育为基础、竞技体育为动力、体育产业为提升的联动发展格局。其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调节的多元发展主体,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社会组织独立服务能力,增强市场丰富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17.
农村社会管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六大员”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六大员”与农村社区化建设进行对接,提高“六大员”在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乡土文化作为乡村治理的“柔性工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长期的农村文化活动中形成的制度文化,构成了乡村治理活动的组织补充,在农村社会中形成集体意识和社会公约,克服科层制制度安排的局限;村民婚丧嫁娶形成的“半熟人社会”人际网络和社会互动演化为乡村治理活动的情感纽带和感性力量;周期性复现的节日庆典形成的物质、情感、信息交流网络强化了乡村治理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乡村文化在乡村治理中产生的强大内生动力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浅阅读"的危害及图书馆人的责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阅读观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高校大学生的闼《方式正追赶着“浅阅读”的流行。介绍了高校大学生阅读方式和内容的历史演变,分析了“浅阅读”现象对大学生成材的危害.提出了图书馆人应承担的社会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20.
“三治融合”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对于中西部资源贫困型村庄更需要重点关注“三治融合”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实效的核心动力。以贵州省大多数资源贫困型村庄为例,“熟人社会”冲击了以地缘或血缘为纽带的共同体,“半熟人社会”使得原子化村庄呈现出“分裂”和“竞争”的状态,分析认为,群众共识(法治)和道德规范约束(德治)无法形成礼法兼具的共同体,因此村民自治成为了“三治融合”长效发展的核心动力。应让乡土社会中的自治“无为”变成自治“有为”,进一步激活村民内生动力、履行社会公共责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走好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