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氨氮废水的电渗析处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电渗析法处理氨氮废水,并对工艺中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得到工艺参数为电渗析电压55 V,进水流量24 L/h。氨氮废水进水电导率为2920μs/cm,氨氮浓度为534.59 mg/L。出水室浓水和淡水各占19%和81%。浓水和淡水的电导率分别为14000μs/cm和11.8μs/cm;氨氮含量分别为2700 mg/L和13 mg/L。该电渗析装置处理后的氨氮废水不仅可以达到排放标准,而且可以满足回用要求。  相似文献   

2.
采用实验室规模的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联合工艺,研究其对高含氮、低C/N废水的处理能力.结果表明,亚硝化反应器的水力停留时间控制在1.0d时,亚硝化活性比较稳定,进水氨氮浓度对其影响不大.进水氨氮浓度在400~600 mg/L时,出水亚硝酸氮浓度都在260~280 mg/L,可以通过控制进水氨氮浓度调节出水亚硝酸氮/氨氮的比率.亚硝化反应器出水的亚硝酸氮/氨氮的比率对厌氧氨氧化脱氮率有重要的作用.当进水氨氮浓度为480 mg/L时,出水中亚硝酸氮/氨氮的比率为1.2左右,进入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氮物质去除率达到  相似文献   

3.
进水氨氮浓度对SBR法处理猪场废水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获得SBR应对不同氨氮浓度猪场废水的适应时间及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以低浓度废水启动SBR达稳定状态,通过逐步改变进水氨氮浓度研究SBR出水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启动至稳定状态的SBR出水氨氮、COD和磷的浓度分别为(6.37±1.70)mg·L-1、(409.90±77.00)mg·L-1、(7.29±0.13)mg·L-1,相应的去除率平均值分别为99.25%、84.18%和74.09%;迸水氨氮浓度增大,SBR在前10d整体处在冲击期,其间SBR的出水氨氮、COD和磷波动幅度较大,达稳定期后出水指标趋于稳定,且此时SBR能高效脱氮,但其降解COD和磷的能力降低.经长期高氨氮进水驯化SBR对COD的降解能力可恢复,氨氮浓度较高的进水中需要保证COD浓度以维持系统的除磷能力.  相似文献   

4.
农药废水深度处理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生物滤池工艺对废水中COD和氨氮的降解效果。[方法]采用2级生物滤池工艺,以生化处理后的农药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装置对进水的COD和氨氮的去除效果。[结果]采用2级串联生物滤池处理该废水,能有效降低废水中的COD和氨氮。当进水COD在110~180 mg/L、氨氮在150~250 mg/L时,出水水质能够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即COD≤100 mg/L、氨氮≤15 mg/L。[结论]为该生物滤池工艺用于农药废水处理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可靠参数及依据。  相似文献   

5.
刘亚会  汪建根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181-21183
[目的]研究MBR处理氨氮废水的处理效果。[方法]采用MBR技术对氨氮废水进行处理,研究MBR对CODCr和氨氮的去除效果,以及氨氮负荷和溶解氧对CODCr及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当MBR系统运行稳定,进水CODCr负荷小于4.8 kg/(m3.d)时,CODCr的去除率达88%以上;进水氨氮质量浓度为120~160 mg/L,出水氨氮质量浓度为10 mg/L左右时,氨氮的去除率达90%以上;当溶解氧(DO)浓度分别为1.2、1.8 mg/L时,CODCr和氨氮的去除率均达90%以上,但当DO浓度继续增加时,CODCr和氨氮的去除率变化不明显。另外,由于膜污染导致膜通量下降,确定膜的清洗周期为8~10 d。[结论]采用MBR处理氨氮废水达到预期目标,处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杨明辉  姚俊芹  张健  李革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770-6772
[目的]研究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城市污水的效果。[方法]采用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建成雅山污水处理厂,设曝气沉砂池1组,初沉池2座,曝气生物滤池3座,气浮池3座,对该厂进出水中的CODCr、SS、氨氮、总氮、总磷等指标进行监测,并分析污水处理效果不达标的原因。[结果]CODCr的进水平均浓度为650 mg/L,出水平均值400 mg/L,平均去除率为40%;SS的进水平均值是250 mg/L,出水的平均值是230 mg/L,去除率为6%;氨氮的进水平均值为58 mg/L,出水的平均值为50 mg/L,去除率为14%。总氮的进水平均值为63mg/L,出水平均值为56 mg/L,去除率为11%。总磷的进水平均值为9 mg/L,出水平均值为5 mg/L,去除率为44%。[结论]CODCr、SS、氨氮等的去除没有达到排放标准,主要是因水力停留时间短、没有反冲洗装置、不能连续生产等因素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高浓度乳化废水的破乳-氧化-吸附深度处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宏  李菊萍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4):1740-1742
[目的]寻求有效的高浓度乳化废液的深度处理方法。[方法]采用酸化盐析破乳-Fenton氧化-粉煤灰吸附3级工艺对实验室模拟高浓度乳化含油废水进行处理研究。[结果]模拟的高浓度乳化含油废水在初始pH值为3、末期pH值为10、H2O2与Fe^2+的物质量投加浓度比为52:1、H2O2投加量50ml/L和Fenton试剂投加量500mg/L的条件下氧化2h后,COD去除率达85.0%;对氧化后的废水进行吸附实验表明,进水COD336mg/L,在粉煤灰投加量40g/L、pH值为10的条件下振荡吸附30min后,出水COD109mg/L,COD去除率达67.5%。[结论]使用这种工艺对实际的机械洗削废液进行处理,出水水质良好达国家排放标准(COD≤120mg/L,含油量≤10mg/L)。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处理烟草生产中排放废水的效果,采用UASB(上流式厌氧污泥床)-絮凝-SBR(序批式反应器)工艺处理烟草废水.结果表明:UASB反应器运行稳定时在进水化学需氧量(COD)为18 500 mg/L,容积负荷18.5 kg/(m3·d)时,出水COD为2200 mg/L,COD去除率达88%,出水挥发性脂肪酸(VFA)为3 mmol/L左右,产气量26 L/d左右.按1 L UASB反应器厌氧出水中投放125 mg FeC13和25 mg PAM,出水COD由2 200 mg/L降至1 093 mg/L,去除率为50.3%;SBR反应器处理经絮凝后的UASB反应器厌氧出水上清液,当反应器负荷为1.3 kg/(m3·d)时,出水COD在200 mg/L以下,去除率稳定在80%左右,出水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9.
精氨酸生物制药废水的中试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定坤  庞金钊  李斌水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979-1980,2075
[目的]研究精氨酸生物制药废水的特点,进行废水处理中试试验,为处理工艺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以絮凝-厌氧-好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处理精氨酸生物制药废水,研究各部分工艺最佳参数及动态变化。[结果]采用此工艺能有效降低废水中的CODCr和氨氮,去除率均达到90%以上。处理后的出水COD〈80.0mg/L,氨氮〈10.0mg/L,总磷〈0.5mg/L,达到国家GB21907-2008所规定的新建企业水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结论]絮凝-厌氧-好氧-生物活性炭处理精氨酸生物制药废水的工艺运行稳定,且出水能够回用于农业灌溉,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反冲洗对污水土地好氧生物过滤系统的影响。[方法]在流量1.4 m~3/d和曝气量1.8 m~3/h的条件下,以海泊河污水厂初沉池出水为试验进水,系统19 d完成挂膜。在气冲强度13.9 L/(m~2·s),水冲强度0.1 L/(m~2·s)的条件下,研究系统不同反冲洗周期(4、8 d)和反冲洗时间(1、2、4、6 min)下进出水COD和氨氮含量。[结果]4 d周期反冲洗4、2、1 min对系统生物膜破坏较小,平均出水COD含量为76.0 mg/L,出水氨氮含量均在5 mg/L以下,维持系统连续运行28 d。在8 d反冲洗周期中,反冲洗1、2、4 min后平均出水COD含量为93.0 mg/L、氨氮含量为6.8 mg/L,与4 d周期时出水相比略高;反冲6 min后,系统生物膜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出水COD和氨氮分别上升至130.8和14.1 mg/L,系统恢复需要4 d。[结论]建议对类似系统4~8 d进行1次4 min的反冲洗,如果出现堵塞可进行6 min反冲洗。  相似文献   

11.
将废弃生物质核桃壳改性后用于处理氨氮废水,比较了废水pH、改性核桃壳用量、废水中氨氮的初始浓度、接触时间等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H在3~9时,改性核桃壳去除废水中的氨氮比较合适,最大去除率可达81%;改性核桃壳处理氨氮废水(100 mg/L)采用10 g/L的用量比较合适;氨氮废水中氨氮的初始浓度对氨氮的去除有较大影响,当氨氮浓度增加到300 mg/L后,吸附量增加不再明显,吸附量可达9.3 mg/g;改性核桃壳处理氨氮废水的接触时间选择6.0 h比较合适。改性核桃壳处理氨氮废水主要以吸附为主,同时还有氧化还原的化学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2.
孙凌  阚元卿  尚志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7901-7903,7908
[目的]探讨不同氨氮浓度对水蕹菜生长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在营养液中设置不同氨氮浓度(0、0.1、0.5、1.0、5.0、10.0、50.0 mg/L),对优良的水面培植作物——水蕹菜扦插苗展开培养,研究其各项生长指标对氨氮浓度变化的响应及其对氨氮的吸收利用。[结果]氮素缺乏导致水蕹菜植株增高减缓,叶片黄化,分蘖受抑。当氨氮浓度超过0.5 mg/L时,植物快速增高;但超过10.0 mg/L,又会抑制植株增长,根系溃烂,叶片脱落。氨氮初始浓度为1.0 mg/L时,水蕹菜各项生长指标最优,对氨氮净化效率最大,为96.3%。氨氮浓度超过1.0 mg/L时,植株根长偏短,根重偏低,茎叶系统增重明显,总生物量增长状况优于低氨氮处理(1.0 mg/L),但净化效率却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加而下降。[结论]该研究为鱼虾菜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生物炭固定化硝化菌去除水样中氨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稻壳生物炭为载体,将硝化菌固定在稻壳生物炭上,考察氨氮浓度、pH和温度对氨氮去除影响的基础上,研究了固定化硝化菌剂对氨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将硝化菌固定在生物炭上,既保留了生物炭对水体中氨氮的吸附性能,又可以充分发挥微生物的高效降解作用。常温条件下,对于初始氨氮浓度≤300mg/L的水样,调节水样pH为7.5,控制水样溶解氧浓度为1.5mg/L左右,稻壳生物炭固定化硝化菌剂对氨氮去除率可达85%。  相似文献   

14.
采用2株分离自海南海域的微藻——双眉藻(Amphora sp.BQW)和等鞭金藻(Isochrysis sp.HN)分别处理幼虾养殖废水。结果表明,双眉藻和等鞭金藻均能在幼虾养殖废水中生长,相对生长速率分别是0.168和0.05。培养8 d后,等鞭金藻和双眉藻对幼虾养殖废水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30.9%和70.9%,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1.0%和28.7%,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2.0%和85.7%,亚硝酸盐氮无显著差异,而氨氮含量则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5.
张永锋  罗纨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555-3557
通过在试验场建立地下渗滤系统装置,系统在运行达到熟化后,应用其处理生活污水,水力负荷为1.8 cm/d。结果表明,地下渗滤系统对COD、氨氮、总氮的平均浓度去除率分别为87.9%、98.3%、42.9%,平均系统去除率分别为92.3%、98.9%、62.9%。其中,出水COD、氨氮、总氮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6.8、0.41、32.78 mg/L。各指标系统去除率都大于浓度去除率,说明系统去除率比浓度去除率更能精确表示地下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能力,尤其是对总氮的去除率更高。  相似文献   

16.
为确保太平洋鳕Gadus macrocephalus人工育苗生产过程中的水质安全,采用换水式水生生物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总氨态氮对不同规格(体长4.37、4.88、5.83、7.46 mm)太平洋鳕仔稚鱼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在水温为8.5~10.0℃、pH为7.96~8.14、溶氧为7.0~8.0 mg/L、盐度为29~30条件下,水中总氨态氮对不同日龄太平洋鳕仔稚鱼的毒性不同;对于4、15、22和35日龄的太平洋鳕仔稚鱼,水中总总氨态氮的安全浓度分别为11.518、9.576、1.982、0.959 mg/L,对应非离子氨态氮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219、0.182、0.038、0.018 mg/L。研究表明,随着太平洋鳕仔稚鱼个体的发育,其对水中总氨态氮的耐受能力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7.
对云南红河流域冲积沙壤土结构的香蕉园不同深度条件下土壤水肥力状况进行监测和研究,结果表明:(1)该研究区香蕉园中土壤水pH 5.4~7.4,平均值6.08,电导率47~230μS/cm,平均值101.6μS/cm,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pH、电导率逐渐减小,整体上表现为20 cm40 cm80 cm;(2)土壤水中的主要营养元素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在不同时间梯度、不同纵向深度具有不同的含量及变化特征,三者的平均值分别为3.49、0.015、8.7 mg/L,说明该区域内土壤水肥力状况较低,尤其缺乏磷肥;(3)相关性分析说明,除20 cm深度土壤水中的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具有一定相关性外,其他不同纵向深度土壤水中的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不具有显著相关性,变化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8.
亚硝酸盐氮和氨氮是养殖水体恶化的主要成分。从对虾养殖水体中,分离筛选出2株分别对亚硝酸盐氮和氨氮具有较高降解能力的耐盐芽孢杆菌菌株T905和T301。在模拟淡水和海水条件下,当亚硝酸盐氮和氨氮初始浓度分别为44 mg/L和20 mg/L时,3 d后菌株T905对亚硝酸盐氮降解率分别达到72.10%和92.10%,T301对氨氮降解率分别达到55.18%和52.00%。根据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试验结果,鉴定2株菌为枯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