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 经过二年来的实践和改进,已建立起1~3龄每日只需给桑一次的“小蚕片叶立体育”技术。在此基础上,1989年春蚕期我们根据中国农科院蚕研所提供的资料,进行了4龄蚕1日1回育的探索性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试验情况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康县小蚕一日两回育及黑暗袋收蚁操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蚕一日两回育及黑暗袋收蚁技术是蚕桑生产上一项先进的实用技术.采用小蚕一日两回育,可以节约劳动力,缓解劳动力紧张的局面,节约桑叶,减少成本,小蚕个体开差小,发育齐一,体质强健,发育快,有利于小蚕共育的推广.黑暗收蚁袋是山东日照三德科技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齐健牌收蚁袋,它是小蚕共育专用用具,有1张和0.5张两种规格.  相似文献   

3.
<正>蚕桑生产既是种植业,又兼养殖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按传统的养蚕方式,养蚕用工繁琐,技术方法陈旧,生产效率不高.近年来,为解决这些矛盾,在养蚕实践中,以“提高一日孵化率,实现一批收蚁”为重点的收蚁省力化技术;以推广“小蚕(1—2龄)片叶立体育”、“3—4龄蚕漏空透气蚕座育”为重点的小蚕少回育技术;以“5龄蚕条桑1日1回育”为重点的大蚕省力化养蚕技术,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全龄每日1回育”省力化一整套养蚕技术新体系,从而达到高产、高效、低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为节省劳力,经试验春蚕大蚕期改1日4回育为1月2回育是可行的,但夏蚕期气候,叶质,蚕品种等与春蚕期差异极大,是否可行?笔者于1996年夏蚕期,以“薪杭×科明”蚕品种为对象,用夏伐桑的疏芽和春伐桑的条桑,在5龄期进行1日2回育和片叶1日4回育对比试验,结果条桑1日2回育转片叶1日4回育见熟早,健蛹率高,全茧量、茧层率略高。但差异不显著,证明了夏蚕期采用疏芽或条桑1月2回育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秋期大蚕条桑1日3回育与当前蚕区片叶1日4回育的生成成绩一致,表明秋期大蚕采用条桑1日2回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秋期大蚕条桑1日2回育与当前蚕区片叶一日四回育的生产成绩一致,表明秋期大蚕采用条桑一日二回完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雄蚕小蚕“一日二回育”具有省工、省力、节叶和节时等优点,很受广大蚕农欢迎。但雄蚕小蚕“一日二回育”对技术要求高,由于给桑间隔时间长,每回用桑量多,如掌握不好,易造成蚕座内湿气太重而影响小蚕体质,使大蚕在不良环境下发生蚕病而影响蚕茧质量。因此,在推广雄蚕小蚕“一日二回育”技术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进行秋期大蚕条桑一日二回育与当前蚕区片叶一日四回育的生产试验,结果成绩一致,表明秋期大蚕采用条桑一日二回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夏秋期5龄蚕立体条桑育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5龄立体条桑1日2回育饲养技术在春蚕期已试验成功,为探索夏、秋蚕5龄立体条桑1日2回育技术,于2000年夏期、中秋、晚秋期在海盐县进行了试验,该试验的主要方法是改5龄平面片叶1日3~4回育为立体条桑1日2回育,主要目的是提高单位蚕室面积的饲养量,减少养蚕投入,改善养蚕环境,延长桑叶的保鲜时间,提高桑叶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汇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养蚕生产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养蚕用工多,劳动强度大,成为制约养蚕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为此,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省力化养蚕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摸索,经大量的试验证明,全龄采用一日二回育是可行的,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为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养蚕成本,根据小蚕的生理和塑料薄膜覆盖育能保持桑叶新鲜的特点,我们在一日二回育的基础上,进行了小蚕期( 1~3龄)一日一回育、壮蚕一日二回育试验,进一步提高工效、降低用工成本,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品种贵蚕三号,贵州省蚕科所家蚕研究室提供。1 .2 供试桑品…  相似文献   

11.
桑树不同季节施用杀虫剂虫螨腈对家蚕的残留毒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虫螨腈因其对家蚕的低毒性而成为桑树害虫防治药剂之一。为了确保桑园施用虫螨腈对家蚕的安全性,分别于春、夏、秋季对桑树喷施虫螨腈后,调查药剂对家蚕的残毒性及家蚕的中毒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桑树喷施虫螨腈对家蚕的残毒性差异较大。夏季以24%虫螨腈悬浮剂3 000倍稀释药液喷施桑树后3 d采叶饲养对3龄期家蚕基本安全,1000、2000倍稀释药液喷施后5d采叶饲养对3龄期家蚕已无致死性;春季3种浓度药液喷施后7 d采叶饲养仍造成3龄期家蚕100%死亡。夏蚕期3龄期家蚕饲喂1000倍稀释药液喷施后1h的桑叶后即出现中毒死亡,而中秋蚕期、春蚕期的3龄期家蚕食下相同毒叶分别在1、3d后才出现中毒死亡现象。此外,调查虫螨腈对不同龄期家蚕的残毒性,表明对5龄期家蚕的残毒性明显低于3、4龄期的家蚕,因此建议在家蚕4龄期之前尽量不用虫螨腈防治桑园害虫。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植物杀虫剂印楝素(azadirachtin)对家蚕的食下、熏蒸、内吸毒性及安全间隔时间:印楝素对3龄起蚕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202.67×10-6mg/L,致死中量(LD50)为12.56×10-10mg/头,家蚕对印楝素极敏感,但中毒后至死亡的时间较长,一般需3~5d;印楝素在田间常规使用浓度下对家蚕基本无熏蒸毒性;0.5%印楝素乳油2000倍稀释液根灌、喷叶处理,通过桑根或桑叶内吸并在树体内传导的作用极小,即未喷洒到药液的桑叶对家蚕相对安全;印楝素对家蚕的安全间隔时间很长,饲喂0.5%印楝素乳油800、1200、1800和2700倍稀释液处理后的桑叶,间隔30d对3龄蚕的死亡率均在50%以上。蚕用消毒剂消力威(三氯异氰尿酸、碳酸氢钠粉)1000倍和500倍溶液浸渍受印楝素污染的桑叶30min有良好的解毒作用。  相似文献   

13.
沈国新 Tay.  A 《蚕桑通报》2000,31(3):24-25
通过4期湖桑条桑育与片叶育养蚕对比,两者的成绩没有明显差异,但可以节省5龄桑叶收获用工40.3%,给桑用工41.1%,除沙用工88.9%,饲养每张蚕种5龄总用工节省45.8%。  相似文献   

14.
农药灭多威不同剂型产品对家蚕的毒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评估农药灭多威不同剂型产品应用于桑园害虫防治对家蚕安全性的影响,选用目前生产上常用的20%灭多威乳油、24%灭多威可溶性液剂和40%灭多威乳油3种不同剂型产品,稀释成不同质量浓度药液浸泡桑叶后给家蚕3龄幼虫添食,测定其对家蚕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3种剂型产品对家蚕3龄幼虫的24 h食下LC50在14.626 4~17.617 9 mg/L之间,48 h食下LC50在10.760 3~11.498 7 mg/L之间,72 h食下LC50在9.450 2~10.213 7 mg/L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3种剂型产品对家蚕3龄幼虫的24 h毒力和72 h毒力之间差异显著(P<0.05);3种剂型产品对家蚕3龄幼虫的毒力回归方程的坡度均在48 h最大,说明灭多威对3龄幼虫的毒力发挥最大时间在食下后48 h。将灭多威农药的3种剂型产品稀释成含灭多威质量浓度为66.67、133.33、266.67 mg/L的3种药液,分别喷施桑树后检测对家蚕的残毒期长短略有差异,以24%灭多威可溶性液剂3 600倍稀释液处理组的残毒期最短(8 d),结合毒力测定,确定灭多威3种剂型产品对家蚕的安全性间隔期为8~12 d。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以农村养蚕生产普通育型式进行,设置5龄二回育、三回育、四回育、五回育四个大区,以五回育为对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除二回育区外,其他各试验区与对照区在各项生理、经济指标上无明显差异,其中三回育区在健康性、茧质方面还优于对照区.而且,三回育比五回育提高给桑工效1.2倍,劳动效率高.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家蚕对NaF的代谢机制,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材料,从5龄起蚕开始分别添食50、100、200、400 mg/kg NaF溶液处理后的桑叶,检测蚕体中肠微粒体酶液中的黄素蛋白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CPR)和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CR)的活性变化。氟物化敏感品种734的4个NaF处理组第3天的中肠CPR活性低于对照组,其余时间几乎都高于对照组,400 mg/kg NaF处理组在第4天的CPR活性最高,且各NaF处理组的CPR活性差异显著(P<0.05);耐氟品种T6 NaF处理组和对照组的中肠CPR活性整体上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几乎都在第2天达到最高值,各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氟化物敏感品种734的4个NaF处理组的中肠CR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对照组呈下降趋势;耐氟品种T6的50、100、400 mg/kg NaF处理组在第1~2天的中肠CR活性呈明显下降趋势,之后的变化相对较小,对照组的CR活性仅在第3~4天略高于NaF处理组,而其余时间NaF处理组的CR活性较高。2个家蚕品种添食不同浓度NaF后的中肠CR活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显示,耐氟品种T6在NaF作用下中肠的CPR和CR活性变化范围(分别为对照组的0.4~2.0倍和0.3~2.9倍)远小于氟化物敏感品种734这2种酶的活性变化范围(分别为对照组的0.6~9.3倍和0.4~4.6倍)。初步推测CPR和CR与家蚕对氟化物代谢具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不同家蚕品种对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富集能力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体内的1-脱氧野尻霉素(DNJ)来源于桑叶,为筛选对食下桑叶中DNJ有较强富集能力的家蚕品种用于功能性食品及药物的开发,以18个家蚕品种和6个桑树品种为材料,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供试家蚕品种5龄第3天幼虫制备全蚕粉中的DNJ含量。不同地理系统家蚕品种对食下桑叶中DNJ的富集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日系品种与欧系品种对桑叶中DNJ的富集能力有显著差异(前者DNJ质量分数平均为0.3007%,后者为0.2469%),中系品种的DNJ质量分数平均为0.288 0%,与日系品种与欧系品种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眠性(三眠与四眠)家蚕品种间对桑叶中DNJ的富集能力差异不明显。18个供试家蚕品种中,中系品种797对桑叶中DNJ的富集作用最强,其全蚕粉中的DNJ质量分数达0.4345%。选择6个家蚕品种分别取食不同桑树品种的桑叶,分析全蚕粉中的DNJ含量和桑叶中DNJ含量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826 0,全蚕粉中DNJ含量最高的家蚕品种与桑品种组合为家蚕乌2与陕桑403,其次为家蚕武功土种与甜桑、家蚕798与陕桑403。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饲料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发生的关系及家蚕核型多角体病发生与蚕体内代谢酶活性的关系,研究比较了用桑叶、柘叶饲养的家蚕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的抵抗性以及与抗性相关的羧酸酯酶、碱性磷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BmNPV对柘叶饲养家蚕的感染中量(ID50)和致死中量(LD50)分别为1.319×105PID/头和1.632×105PID/头,与对桑叶饲养家蚕的ID50和LD50相比,仅为1/2和1/4左右,即柘叶饲养家蚕对BmNPV的抵抗力明显降低;不论用柘叶饲养还是用桑叶饲养的家蚕感染BmNPV后,蚕体内的羧酸酯酶活性均大幅度上升,碱性磷酸酯酶与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均显著下降,且柘叶饲养家蚕感染BmNPV后体内的碱性磷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比桑叶饲养家蚕感染BmNPV后的酶活性更低。  相似文献   

19.
李军  李媛  杜鑫  陈玉银 《蚕桑通报》2007,38(2):18-20
二甲基甲酰胺对家蚕的毒性较低,只有在很高的浓度食下时才表现出急性中毒死亡,并且随着龄期的增加,家蚕的耐毒性增加,3龄蚕比2龄蚕有更强的耐毒性。低浓度的二甲基甲酰胺(DMF)对家蚕生命率和经济性状都没有显著影响。DMF对家蚕的毒性有积累作用,3龄期连续添毒稀释10倍的DMF原液24h没有观察到急性中毒死亡,但连续添毒90h后,可最终导致家蚕中毒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