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小兴安岭野生大豆资源十分丰富。黑龙江省农科院黑河农科所于1979-1981年,由张国栋研究员带队,对大、小兴安岭的黑河、嫩江、德都、北安、孙吴、逊克、呼玛、塔河、漠河等市县进行了野生大豆大规模考察和搜集,认定我国野生大豆分布的北界在塔河县依西肯一带(北纬52°55'),并在适应区存在较大的空白区。黑龙江省农科院黑河农科所于1989—1990年,由魏新民研究员带队,对黑龙江国内流域,即上至漠河乡(北极村)下至萝北县进行了野生大豆第二次考察和搜集,在漠河县漠河乡一带(北纬53°33')采集到野生大豆,将我国野生大豆分布北界推移至祖国最北…  相似文献   

2.
重庆不同类型大豆异黄酮含量与品质性状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重庆地区96份野生大豆和102份地方品种,检测其蛋白质、脂肪及异黄酮含量,并进行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探索重庆大豆异黄酮含量的生态分布规律以及异黄酮与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发掘品质优良的大豆种质资源.结果表明:重庆地区的野生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低于其地方品种,但异黄酮含量高,不同类型大豆的异黄酮含量变异丰富.试验同时...  相似文献   

3.
1989 ̄1994年对贵州省66个县(市、区)的小宗油料作物种质资源进行了考察,共搜集到地方品种743份,分属7个科8个种。本文论述各油料作物的类型、分布、主要性状及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4.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 at Zucc..)分布于亚洲东部的中国、朝鲜、日本及与中国毗邻的苏联远东地区,而以中国分布为最广。七十年代以来,中国、日本等都进行了野生大豆的考察和搜集,美国则派出著名大豆专家伯纳德(R.L.Bernard)到日本和南朝鲜进行了考察搜集。在此之后做了某些观察研究,福井等 (1978a,1978b)就日本、朝鲜、苏联(西伯利亚)及少量中国东北的野生大豆进行了生育期及形态特征的观察研究。中国野生大豆考察组(1983)介绍了中国野生大豆的分布、类型、生存环  相似文献   

5.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是栽培大豆(G.max)的近缘野生植物,具有蛋白质含量高,抗逆性较强等特点,是开展大豆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同时,考察野生大豆的自然分布,类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对研究大豆的起源、进化和分类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野生大豆资源的搜集研究,日趋受到重视。美国、日本等都在大力搜集野  相似文献   

6.
冀东沿海地区野生大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33份冀东地区野生大豆及半野生大豆进行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冀东地区野生大豆POD酶谱类型十分丰富,三个时期共出现16种。随着植株的发育进程POD酶谱类型呈增长趋势。三个时期(苗期、分枝期、始花期)各有13、14、15条带。同一时期不同材料之间酶带也有明显差异,每个时期都有特征带,Rf0.59和Rf0.61是苗期的特征带,Rf0.58为分枝期材料共有特征带,花期的特征带为Rf0.64。对164份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POD电泳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地理位置相近且生境相似的材料其遗传距离较为接近,地理位置相近而生境不同的材料其遗传距离不一定相近。并且,在同一地点内不同年份收集的材料之间也也存在遗传差异,说明对已搜集的地区继续补充搜集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近缘野生植物,是大豆育种的宝贵种质资源。1979——1983年,在全国野生大豆考察中搜集到5000余份种子,仅我省就搜集整理出1000余份。为在无专用库房条件下短期内保存好这批宝贵资源,避免因年年繁殖或隔年繁殖而浪费人  相似文献   

8.
以山西省100份野生大豆资源为试验材料,对其10个质量性状和9个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农艺性状聚类分析,为山西省野生大豆资源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山西省野生大豆资源遗传变异丰富,9个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H)都大于1.8。基于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0份野生大豆可分为2大组群,第一组群主要为山西中部和北部资源,品种生育期短,株高较矮,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较少,百粒重和单株粒重低,第二组群为山西中部和南部资源,品种生育期长,株髙较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和单株粒重明显髙于第一组群。本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野生大豆资源变异类型丰富,遗传多样性程度高。  相似文献   

9.
川陕黔桂作物种质资源考察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1995年,对大巴山及川西南和黔南桂西山区62个县的作物种质资源进行了综合考察,共搜集各类作物种质资源14689份,并入库入圃短期保存。发现了水生薏苡,长圆苎麻两个新分布种,幼果三角形的野生荔枝,微型南瓜,小金瓜等11个新类型和野生山龙眼,荆豆等20余个省(区)内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吉林省和韩国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9对多样性较高的SSR引物分析了来自中国吉林省(36份)和韩国(40份)野生大豆材料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在全部76份材料中,共检测到172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平均获得19.1个.其中,在韩国的野生大豆资源中,每对引物检测到等位基因数11-18个,平均13.7个.中国吉林省的野生大豆资源中,每对引物检测到等位基因数5~16个,平均12.3个.不论中国吉林省还是韩同的野生大豆都具有较高的多态性信息含世(PIC),分别为0.821和0.868,两者遗传多样性并没有明显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将中国吉林省与韩闻的野生大豆分为两大类群.  相似文献   

11.
以野生、半野生和栽培大豆为材料,在旱棚盆栽条件下进行苗期干旱胁迫试验.对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脯氨酸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WSS)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 CAT)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及SOD活性表现为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而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POD活性则表现为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干旱胁迫下不同类型材料各生理指标与正常供水条件相比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降幅为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脯氨酸含量增幅为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而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增幅变化顺序为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在干旱胁迫下,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生理指标发生显著变化,3种类型大豆的变化幅度差异显著.野生大豆在干旱胁迫下生理指标的表现优于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  相似文献   

12.
大豆种间杂交主要农艺性状和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本文对大豆种间杂交(Glycine max (L) Merril×G. soja Sieb. and Zucc., G. max×G.gracilis Skvok Tzow)后代的性状表现及基因效应进行了研究,并初步分析了以栽培大豆为轮回亲本的回交效应。结果表明:F_1代育性不完全正常。上位性基因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遗传组成成分。种间杂交后代分离广泛,类型丰富。利用野生资源成败的关键在于亲本选配。回交是利用野生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半野生大豆的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豆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丽梅  孙寰 《大豆科学》1998,17(3):191-196
本研究利用不同地理来源的大豆411份与已知的具正常染色体的栽培大豆杂交,通过对F1育性观察,间接判断大豆染色体结构变异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野生大豆(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染色全易位频率为73.3%,染色体倒位为7.4%,染色体正常的野生大豆占19.3%。栽培大豆染色体易位频率为4.7%,倒位频率为1.7%,染色估正常的频率为93.6%。说明不同进化程度的大豆染色体结构变异频率有所不同。随着进化  相似文献   

14.
外源DNA导入大豆变异后代的SOD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德璞  袁鹰 《大豆科学》1991,10(3):194-199
以花粉管通道途径向大豆导入外源DNA,变异后代已达D_4代。 受体为栽培品种吉林20号、吉林16号;供体足野生豆、半野生豆和栽培豆。从439个D_1植株中得12株变异株,变异率为3%。变异性状明显表现供体特征,并且是可遗传的。超氧物歧化酶(SOD)同工酶电泳鉴定,在有的变异株中检测到供体具有的亚基谱带b_1、b_2。结果表明,外源DNA导入技术在大豆育种上是可以利用的。  相似文献   

15.
野生,半野生及栽培大豆的几个主要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付永彩  张贤泽 《大豆科学》1993,12(3):255-258
本试验研究了三种进化类型的大豆主要生育时期的光合速率、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PC,EC,4·1·1·39)活性、叶绿素含量、叶质重、气孔阻力等几个光合特性。结果表明,野生大豆营养生长期光合速率高于栽培大豆,生殖生长期则小于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介于两者之间,接近于栽培大豆。各生育时期,与光合速率关系密切的性状也表现出类似的超势。  相似文献   

16.
孙志强  田佩占 《大豆科学》1991,10(2):98-103
以3份栽培大豆(Clycine max)与2份野生抗蚜大豆(G.soja)材料杂交,用人二接虫鉴定的方法研究了杂交F_2代的抗蚜性分离特点和抗性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F_2代单株抗蚜性呈连续性单峰分布,分布高峰倾向于感虫的栽培亲本。绝大多数F_2单株都表现为感虫或高感,3个杂交组合分离出的抗蚜单株约占F_2群体的7.2~10.2%。有2个组合的抗蚜性分离非常适合2对主效基因控制抗蚜性的假设(P>0.50),而另一组合的抗蚜性分离也倾向于2对基因的假设,上述结果说明,抗蚜性可能是由2个独立的隐性基因和一些微效基因共同控制的。如果将抗蚜性视为数量性状,根据F_2和亲本方差估计的广义遗传力,介于85.5~97.0%之间。尽管抗蚜性的遗传力较高,由于F_2代抗性个体很少,而野生大豆又带有许多难以克服的不利性状,因此,选择的世代应适当推迟。由于抗虫性属于隐性,在利用回交法转移野生大豆的抗蚜基因时,为了避免抗性基因的丢失,每轮选择的回交次数不宜过多。  相似文献   

17.
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近缘野生种,是大豆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源。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对野生大豆资源的收集、保存、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种质库资源的多样性,不同国家野生大豆资源的多样性,野生大豆种群的多样性和野生大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几个方面,总结了利用RAPD、AFLP和SSR等DNA分子标记技术对野生大豆资源和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大麻的实验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永红  诚静容 《中国麻业》2004,26(4):164-169
本文对16省市27地县采集的300多份大麻腊叶标本进行了观察研究;对新疆、甘肃、内蒙、河北、北京、山东和云南等地的栽培、野生和逸生大麻进行了调查研究和采集,并考察其习性、生态等,统一条件下栽培、杂交,对大麻在我国的实际分布、生态习性等得到一定的认识:大麻无论栽培、野生或逸生,均为一年生或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雌雄异株,罕同株。植株高矮、茎分枝多少、节间长短、叶的着生方式、叶的形状、叶的大小、花序紧密程度、果实形状和大小以及苞片形状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异,但植物形态基本相似,通常栽培大麻植株高大,果实较大,野生植株矮小,果实也较小。野生或逸生大麻成片生长或雌雄相伴散生,雄株散粉后即枯死,雌株至霜期冻死。得出初步结论:大麻属只有一个种(cannabis sativa L.),其下分为两个变型,即C.sativa f.sativa是栽培型,C.sativa f。indica Clam.C.Y.Cheng et.H.Yang.stat.nov.是野生型。  相似文献   

19.
半野生和栽培大豆叶片某些光合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对半野生、半栽培及栽培大豆叶片某些光合特性指标的比较研究表明,半野生大豆、半栽培大豆和栽培大豆叶面积指数依次降低,而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表现为随品种的进化而增加;从生育期的变化来看,3种类型大豆叶片比叶重和叶绿素含量变化基本一致,苗期和结荚期较低,开花期较高,最大值出现在鼓粒期;3种类型大豆的光合日变化都呈“双峰”曲线型变化,但以栽培大豆日变化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