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州地区湖泊浮游植物主要有8门53属,优势种3月份为隐藻、金藻,6月份为蓝藻、绿藻,10月份为硅藻;浮游动物主要有4门31种,优势种3月份为枝角类,6月份为原生动物,10月份为轮虫动物。并对湖泊资源的利用和调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青鱼—鲢、鳙生态养殖池塘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5年4—10月对3口青鱼养殖池塘的浮游生物及水质理化性质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在青鱼—鲢、鳙生态养殖池塘中共检出浮游植物112种,其中绿藻门(47种)、裸藻门(30种)和硅藻门(17种)为优势门类,优势种有扭曲小环藻、普通小球藻和被甲栅藻,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24×107个/L和32.10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96种,其中原生动物42种、轮虫40种、枝角类9种、桡足类5种,优势种有裂痕龟纹轮虫、针簇多肢轮虫和暗小异尾轮虫等,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08×104个/L和5.20 mg/L。不同月份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中,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8~2.5和2.9~4.5、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为2.5~4.9和1.2~4.1、物种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51~0.69和1.5~2.8。此外,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对浮游生物群落与水体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影响青鱼—鲢、鳙生态养殖池塘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水质综合调控措施下,秋季、春季青鱼生态养殖池塘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2年9—11月和2023年3—5月,对3口青鱼生态养殖池塘的浮游生物及水质理化指标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在秋季,青鱼生态养殖池塘中,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24属,共检出浮游动物21种。其中,原生动物6种、轮虫8种、枝角类1种、桡足类2种,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76×108cells/L和6.72 mg/L,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72×104ind./L和0.48 mg/L,优势种有卷曲纤维藻、小球藻、双头针杆藻、啮蚀隐藻、束丝藻、薄铃虫、拟铃壳虫、湖沼砂壳虫等;在春季,青鱼生态养殖池塘中,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21属,共检出浮游动物7种。其中,原生动物1种、轮虫5种、枝角类1种、桡足类1种,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69×108cells/L和6.41 mg/L,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0.49×104ind./L和0.19 mg/L,优势种有小球藻、卷曲纤维藻、双头针杆藻...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培育生物絮团对浮游生物的影响,以枯草芽孢杆菌作为试验菌种,以养殖池塘水为试验用水,在有机玻璃水族箱(100 cm×60 cm×50 cm)中进行为期40 d的生物絮团培育试验。试验以添加葡萄糖为处理组I,同时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和葡萄糖为处理II组,仅添加枯草芽孢杆菌为处理III组,对照组不添加任何物质。试验过程中每5 d对各组水体取样,对形成的絮团物质进行显微观察,同时对各组水体中浮游生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处理I组和处理II组在第15天左右形成成熟生物絮团,生物絮团形成前期(试验开始至第15天),生物絮团组(处理I组和处理II组)水体中浮游植物丰度显著高于处理III组和对照组,而絮团形成后期(第15~40天),生物絮团组水体中蓝藻门的微囊藻属(Microcystis)、鞘丝藻属(Lyngbya)和绿藻门的扁藻属(Platymonas)、盘藻属(Gonium)和团藻属(Volvax)的丰度显著低于处理III组和对照组,表明生物絮团的形成前期对浮游植物有明显促作用,生物絮团形成后期对蓝藻门中的微囊藻属、鞘丝藻属和绿藻门的扁藻属、盘藻属和团藻属有明显抑制效果;生物絮团形成后期,生物絮团组水体中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浮游动物丰度显著高于处理对照III组和对照组,表明生物絮团对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珊泊湖全湖面积为2.1万亩,高水位期平均水深为2.2米。1986年4月到1987年3月对该湖浮游生物的季节分布作了初步调查,现将调查报告摘要呈下: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经初步调查,珊珀湖的浮游植物共有七大门,62属,其中蓝藻门11属、绿藻门28属、隐藻门3属,裸藻门3属、硅藻门12属、甲藻门3属、金藻门2属。珊珀湖浮游动物的种类是:原生动物14属,轮虫21属,枝角类10属,挠足类3属。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近几年对北京市顺义区汉石桥湿地水质调控和管理工作的效果,于2011年6月对湿地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种类及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采用指示生物法和生物多样性指数法对湿地的水质进行了生态评价。结果表明:汉石桥湿地的浮游植物以绿藻门数量最多,占浮游植物总数的57.4 %;硅藻门和蓝藻门次之,分别占19.1 %和12.82 %。其中绿藻门的小球藻(Chlorella sp.),硅藻门的尺骨针杆藻(Synedra ulna)、尖针杆藻(Synedra scus)、舟形藻(Navicula sp.)和小环藻(Cyclotella sp.),蓝藻门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在5个位点中为优势种。浮游动物以轮虫为主,其中18种轮虫为优势种。从调查情况来看,汉石桥湿地水质总体属中度偏轻污染,说明对湿地的水质调控和管理初步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7.
于2021年1—12月对太子河辽阳城区段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评价了其水质状况。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浮游植物7门53属110种,其中硅藻门59种,绿藻门32种,蓝藻门8种,甲藻门4种,隐藻门和裸藻门各3种,金藻门1种;浮游动物4个门类25属36种,其中轮虫类23种,原生动物7种,枝角类和桡足类各3种。浮游植物密度为4.70×104~2.68×106ind./L,均值为5.35×105ind./L。浮游动物密度为1.0~280.0 ind./L,均值为33.5 ind./L。指出,太子河辽阳城区段水体处于中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8.
<正> 所谓水色是指池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所呈现出来的颜色,组成水色的物质主要是水中的浮游生物,它们悬浮生活于水层之中,肉眼难于看到,许多种类虽略能自由浮动,但游泳能力不强,一般不能逆水前进,只能依靠池水中的波浪作被动运动。浮游生物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个类群。浮游植物主要包括绿藻、金藻、甲藻、隐藻、硅藻、裸藻和蓝藻等几个门的种类以及各种浮游细菌。浮游动物主要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  相似文献   

9.
南洞庭湖浮游生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5月和9月2次对南洞庭湖浮游生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共采集浮游植物6门43属.其中最多的是硅藻门,17属,占39.5%;其次是绿藻门,13属,占30.2%:再次是蓝藻门,8属,占18.6%;剩余的各门种类较少。浮游动物方面,由于原生动物种粪繁多.且在分类学上不易鍪定,因此只对大型浮游动物进行了纂定.共采集大型浮游动物20属,轮虫最多,有9属:枝角类7属;桡足类4属。  相似文献   

10.
2007年夏季对武汉市梁子湖、斧头湖、柴泊湖、南湖和野芷湖5个湖泊共13个点的浮游生物进行了监测种类鉴定。5个湖泊有浮游植物133种,其中蓝藻门43种,金藻门1种,黄藻门1种,硅藻门28种,甲藻门6种,裸藻门12种,隐藻门2种,绿藻门40种。浮游动物有43种,其中原生动物14种,轮虫23种,枝角类3种,桡足类5种。5个湖泊浮游植物种类数量排序为:梁子湖>南湖>柴泊湖>斧头湖>野芷湖;浮游动物种类数量排序为:柴泊湖>斧头湖>梁子湖=南湖>野芷湖;浮游植物平均密度排序为:南湖>野芷湖>梁子湖>柴泊湖>斧头湖;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排序为:梁子湖>南湖>斧头湖>柴泊湖>野芷湖;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排序均为:柴泊湖>南湖>野芷湖>梁子湖>斧头湖。梁子湖、斧头湖、柴泊湖、南湖和野芷湖的藻型特征分别是蓝藻+硅藻、蓝藻+硅藻+绿藻、蓝藻+绿藻、蓝藻+硅藻+绿藻和蓝藻+绿藻。  相似文献   

11.
<正>微藻(Microalgae)是一群体型微小(2~30微米)、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低等植物总称,包括真核和原核两个大类,分为蓝藻门(蓝细菌)、绿藻门、红藻门、金藻门、硅藻门等多个门类。应用于生产的饵料微藻有20多种,包括硅藻、金藻和绿藻种类,如牟氏角毛藻、中肋骨条藻、湛江等边金藻、扁藻等,主要用于鱼类、贝类和虾类育苗,以及淡海水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培养。一、微藻的营养价值及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 0 2年 7月 2 2日对太平湖的浮游生物现状进行了研究。太平湖浮游生物种类共计61个种 (属 ) ,浮游植物有 39属 ,浮游动物为 2 2个种属。太平湖浮游生物量的特点是浮游植物高而浮游动物低。浮游植物量为 33 91mg/l,优势种群为硅藻门、绿藻门和裸藻门 ,从分布上看中、上游浮游植物量明显高于下游 ,上层高于底层 ;浮游动物量为0 45mg/l,优势种群为轮虫 ,其分布规律是上游高于中、下游 ,底层高于上层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为 1 2 66g/m2 ·d ,水柱日毛产量为 2 0 91gO2 /m2 ·d ,浮游生物可提供的鲢、鳙鱼产力为 2 1 1 63kg/hm2 。太平湖为超富营养型。  相似文献   

13.
太泊湖浮游生物初步调查及鲢鳙鱼产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5、7、9和11月,对太泊湖浮游生物和水体状况开展了调查,评估了鲢鳙鱼产力。总碱度变化范围为62.92~89.09 mg/L;总氮、总磷及氨氮含量均严重超过地标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Ⅱ类标准限值。共监测到浮游植物7门51属,平均密度1 593×104个/L,平均生物量20.166 mg/L;绿藻门、蓝藻门、硅藻门以及裸藻门为优势种群,生物量分别占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24.3%、8.9%、16.2%和25.84%。共采集到浮游动物25种,其中原生动物5种、轮虫13种、枝角类5种、桡足类2种。浮游动物平均数量1 771.85个/L,平均生物量2.508 mg/L;枝角类、轮虫、原生动物、桡足类的生物量分别占总生物量的15.9%、78.7%、0.1%和35.2%,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为0.36~0.46,均匀度指数为0.34~0.41。综合判断太泊湖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太泊湖鲢鱼产力151.2 kg/hm2,全湖约322 t;鳙鱼产力56.4 kg/hm2,全湖约120 t。  相似文献   

14.
于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对黄河河南段进行了4个季度调查采样,分析了浮游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此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73种(属),其中,绿藻门、硅藻门、蓝藻门的种类数最多,分别有24种(属)、23种(属)和11种(属)。浮游植物的丰度值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变化范围为:4.57×10~4~79.73×10~4 ind/L,表现为夏季或秋季最大,冬季最小;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大类153种,其中,原生动物51种,轮虫72种,枝角类24种,桡足类6种。平均丰度为6.32×10~2 ind./L。物种丰富度大小顺序为秋春夏冬。黄河河南段Shannon-Wiener指数浮游植物变化范围为0.78~1.89,浮游动物为0.75~1.12。H'均较低,依据Shannon-Wiener指数评价标准,黄河河南段水质级别为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15.
研究围垸养殖对洪湖自然保护区水质的影响,从浮游生物视角评价水质现状及发展规律,以期为洪湖自然保护区科学管理及水生态修复提供基础数据。2019年6月在洪湖自然保护区不同方位水面布设10个采样点,开展水质及浮游动植物现状调查和分析,计算生物多样性,并与环境因子做CCA分析。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57属74种,以蓝藻门的微囊藻、硅藻门的颗粒直链藻、绿藻门的单角盘星藻为主要优势种;浮游动物61种,以萼花臂尾轮虫和广布中剑水蚤为主要优势种。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值为2.26,浮游动物均值为2.12,水质为中度污染状态,但有重度污染的趋势。CCA分析表明,浮游植物分布与SD呈正相关,与WT、CODMn等呈负相关;部分轮虫及大部分原生动物与SD、As呈正相关,与WT、Chl-a等呈负相关。洪湖自然保护区水体处于中富营养型状态。围垸养殖会导致洪湖水体有机物沉积、水质恶化,并对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和数量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湖北省公安县崇湖渔场3口面积均为0.268hm2的主养草鱼池塘中,施用剂量0.0375mL/m3的阿维菌素后,于第2、3、4、5、6d采样,测定池塘水质及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短期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可使池塘水体硝态氮水平显著下降,亚硝态氮、铵态氮和总氮水平显著上升;而对总磷、可溶性磷酸盐和pH值的影响不显著。施用阿维菌素前共镜检出浮游植物6门80种,浮游动物32属41种;用药后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94种,浮游动物38属48种。其中,原生动物消失10种、新增9种,轮虫消失5种、新增10种,桡足类新出现3种成体。绿藻消失9种、新增10种,硅藻消失1种、新增8种,裸藻消失2种、新增7种,甲藻和金藻各新增1种。施用阿维菌素后,浮游动植物优势种显著变化,小型浮游植物种类增多。阿维菌素导致原生动物和枝角类的密度和生物量显著下降,桡足类数量显著上升,而对轮虫密度和生物量影响不大;同时裸藻、蓝藻、甲藻等部分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剧烈波动;使用阿维菌素的池塘易发生裸藻水华,应慎用阿维菌素。  相似文献   

17.
常见有害水质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案(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白浊水1.1产生原因(1)浮游动物(如轮虫、桡足类、枝角类)过多造成的藻相不均衡,水中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少,浮游动物及泥沙等悬浮颗粒比较多。(2)池塘有  相似文献   

18.
监测了公安县崇湖渔场3口草鱼主养池塘施用浓度为0.375 g/m3的二氧化氯后池塘水质理化指标及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短期变化,以分析二氧化氯对池塘水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用药后水体溶解氧显著下降,亚硝态氮、活性磷和总磷降低。然而p H值显著升高,硝态氮、铵态氮和总氮也有所升高。施用二氧化氯前浮游植物共检出6门44属79种,浮游动物36属43种;用药后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52属109种,浮游动物44属69种,用药后浮游植物消失4属12种,新增加12属42种,用药前未见金藻门种类,用药后出现分歧锥囊藻(Dinobryon divergens)。用药后原生动物消失6属7种,新出现16属24种;轮虫消失3种,增加8种;枝角类种类无变化;桡足类新增4种成体,但用药前后优势种无变化。结果表明,施用二氧化氯短期内增加了水体氨氮毒性,并导致浮游动物的种类、密度和生物量显著增加,进而导致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下降、小型化藻类增多、优势种显著变化。建议在养殖期间慎用二氧化氯。  相似文献   

19.
罗氏沼虾不同养殖模式对水体浮游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林兰  董学兴  赵卫红  欧江涛  何枫 《水产学报》2018,42(10):1589-1595
通过围隔实验比较罗氏沼虾不同养殖模式对水体浮游生物的影响。实验设置6种养殖模式:罗氏沼虾单养(MP)、罗氏沼虾+浮萍(水面覆盖率5%)(PP)、罗氏沼虾+鲢(PF)、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鲢(PMF)、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浮萍(PMP)、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浮萍+鲢(PMPF)。养殖64 d后,测定不同模式中浮游植物和三大类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及桡足类)的种类和数量。结果显示,上述6种模式中浮游植物共同优势种有4种,但优势度指数最大的浮游植物不同,MP组是锥囊藻属,有浮萍的PP和PMP组均为细小平裂藻,混养鲢的PF、PMF和PMPF组均为针杆藻。不同养殖模式无共同的浮游动物优势种。养殖模式对浮游生物密度具有显著影响,PF组浮游植物密度最高,MP组浮游植物密度最低,PF组浮游植物密度比MP、PP和PMP组分别高78%、53%和61%。相反,浮游动物密度MP组最高,PF组最低。混养鲢的PF、PMF和PMPF组浮游动物密度显著低于其他3组。研究表明,罗氏沼虾养殖中混养鲢可增加浮游植物密度而降低浮游动物密度,浮萍和鲢影响池塘优势种。  相似文献   

20.
2008年对柴河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及其渔产力进行了研究。包括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优势种及其多样性等。结果表明,柴河水库共检出浮游植物135种,组成上以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浮游植物密度平均为11.58×106个/L,生物量平均为6.25mg/L,以小球藻(Chlorella sp.)、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钝脆杆藻Fragilaria capucina为优势种;共检出浮游动物42种,种类组成以轮虫和原生动物为主;浮游动物密度平均为358个/L,生物量平均为3.49mg/L,以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卜氏晶囊轮虫(Asplanchna brightwelli)为优势种。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年均为4.27和3.15 ,浮游生物垂直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