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加快,许多城郊乡村农业用地开始被城市所占用,在此过程中出现大量的失地农 民。他们因土地的流失和城市的扩张而面临着自身角色转换、身份缺失、角色认同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角色认同理 念为出发点,结合设计学、社会学相关理论,探讨促进城乡交流、乡村文化复兴的乡村公共空间营造手法,进而帮助城 郊乡村村民实现自我角色的认同,在城乡文化的碰撞中构建积极的人生目标。  相似文献   

2.
为了保护和有效利用福建乡村景观资源,该文建立了一个适宜当地乡村的景观质量评价系统,并采用这个系统对福建省松溪县直垄村的景观质量进行了评价,同时提出了福建省松溪县直垄村景观规划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乡愁是乡村旅游的动机之一,乡愁景观的保护及利用在乡村旅游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分析乡村旅游中乡愁景观的特征切入,以金堂县金箱村为例,对田野调查和集体访谈,获取一手资料,系统分析金箱村旅游的乡愁景观元素及存在问题,提出加强文化物质景观元素体系建构,深挖非物质景观元素的当代体验价值,完善乡村旅游的公众参与机制等乡村旅游规划策略,以期为乡愁景观在乡村旅游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四川省简阳市展开了全方位部署,相关部门制定了具体实施政策及项目推进计划.与企业主导推进和村集体主导推进的乡村振兴项目不同,简阳市荷桥村作为政府主导的乡村振兴示范型项目,实施效果最为突出.本文以简阳市荷桥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荷桥村实施的乡村振兴政策和乡村景观建设情况,对比简阳市广大普通村庄的乡...  相似文献   

5.
王婷  李松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4030-14030,14036
以新农村景观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传统农村景观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景观格局的变化和农业景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7.
陈苏  郭欣  刘磊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3):137-140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乡村的发展日新月异,平衡乡村旅游发展与乡土环境保护是乡村发展的首要前提.在分析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乡村生态旅游的规划原则,并以重庆市石柱县瓦屋村为实践案例,以生态为切入点,针对不同生态敏感度区域提出不同规划建设意见,最终实现生态旅游目标.  相似文献   

8.
何佳凌  周建华 《安徽农业科学》2020,(14):108-111+114
在过去的20年间,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中国乡村经济飞速发展。艺术突破城市界限,对乡村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产生强烈冲击,演变出艺术村、画家村、油画村。山地乡村在传统单一发展模式下,出现了空心化、生态环境退化、乡土文化受损、同质化等问题。以重庆綦江县古剑山艺术村为例,通过对艺术村发展沿革、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梳理,研究了现状风貌与景观构成要素,分析和对比山地艺术村与传统乡村的表现差异。最后在山地乡村景观的活态保护、山地资源整合、景观受众等方面提出策略,为传统山地乡村的发展与振兴,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基于1973-2014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综合运用3S技术,分析阳朔县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1973-2014年阳朔县林地先减后增,农田和裸地先增后减,建设用地持续增加,水体和草地不断减少;旅游接待人次与建设用地、林地呈显著正相关,与农田、水体呈显著负相关;1973-2000年整体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增加,2000年后景观趋向集中连片,破碎化程度降低;从景观类型水平上看,林地优势景观的地位不断强化,连接度增加,农田破碎化加剧,趋向分散经营,建设用地复杂性增加,后期趋向于集中分布,水体和草地破碎化程度降低,复杂性减弱,裸地零散分布为主,破碎化降低、复杂性增加;1973-2000年景观变化主要受农林业种植活动以及城乡开发建设影响,2000-2014年受阳朔旅游产业大发展以及旅游城镇化影响,各景观类型主要向林地和建设用地转化。研究结果可为阳朔县景观格局优化调控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文化传承理念为核心的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可以塑造乡村独特的文化形象,增强乡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对于发扬乡村传统文化以及提高乡村居民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实地走访调研的方法,以柏谷坞村为落脚点,梳理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探讨融入文化传承理念的乡村景观设计。为活化乡村特色文化,促进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1.
何丹  尹建强 《农业与技术》2023,(21):128-131
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下,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化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在探析国内宜居村庄设计演化历程的基础上,结合国外乡村发展的经验和特点,尝试对乡村景观要素进行分类,并从产村融合的角度探讨宜居乡村的设计策略,从而指导产村友好型宜居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12.
三红村是湖南省常德市传统村落的代表之一,本文以三红村为例探究善德文化在常德传统乡村聚落中的体现。通过对村落建筑布局、建筑单体与地形的协调、当地材料的应用及统一和谐、和中有变的外部环境的分析,研究三红村村落中蕴含的善德文化。研究表明,三红村村落农田集中分布在谷底地形平缓处,地势变化大的地区为保护较好的山林;村落建筑顺应地势,并集中分布在农田与山林交接处;当地村民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材料;村落建筑与四周自然环境紧密融合,包括与地形地势的协调;善德文化的人居环境启示,包括要与自然环境协调、主动维护自然环境的良好发展以及顺应自然规划营建村落。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世纪以来,城郊乡村旅游活动已经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重要旅游活动方式。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即在此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针对济南市城郊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提出具体的产品开发策略,以期对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乡村微景观可以点带面,激活乡村发展活力。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更好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时应对资金短缺等现实问题,以门头沟区高台村为例,在分析自然、人文环境及村容村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点促面、整体规划、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充分挖掘乡土造景元素、生态与经济效益结合、兼顾地域性与乡土性等策略,并以宅旁微景观、街巷微景观、河道微景观等不同场地空间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设计实践和探讨,为推动京郊乡村景观渐进式有机更新,打造宜居宜游的优美环境,稳妥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石家庄市地表水源保护区为例,应用土壤侵蚀通用方程(RUSLE)计算出研究区2000年和2010年的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图.通过Fragstats景观格局分析软件计算出斑块面积、平均斑块分维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聚集度指数等10多个景观指数,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2个层次上定量地分析了石家庄市地表水源保护区土壤侵蚀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10年间,研究区的土壤侵蚀状况得到好转.(2)景观水平上,侵蚀景观的异质性和破碎性降低,侵蚀斑块连接性略有上升,侵蚀景观中的各斑块更加紧凑密集.(3)斑块类型水平上,轻度侵蚀斑块面积增加,已成为侵蚀景观内的本底,景观的异质性和破碎性增强;强烈、极强烈侵蚀区面积有所下降,景观异质性减弱、破碎度变小;剧烈侵蚀面积略有增大,研究区局部侵蚀区域在程度上有所恶化.  相似文献   

16.
乡村公共景观设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元素。本文以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壶镇镇陇东村的乡村文化特色为切入点,研究乡村公共景观设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陇东村既注重保护历史特色、生态底色,又兼顾现代化的人性设计和村庄发展的融合,通过乡村公共景观设施同乡村自然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改善乡村的空间环境与生态质量,充分体现了乡村的自然和谐之美,成功打造了生态环保、生活和谐、精神文化充实的“魅力陇东”,从而探索出一条乡村公共景观设施“美丽”的传承与嬗变的具体路径,是类似山区乡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范本。  相似文献   

17.
大力发展城郊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积极的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城郊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选取城郊村镇典型区域都江堰市柳街镇为研究区域,运用SWOT分析法,结合研究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特点,对柳街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柳街镇乡村旅游发展策略,以探索城郊村镇发展乡村旅游的途经。  相似文献   

18.
发展乡村旅游是落实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因此越来越多的乡村依托资源与政策发展乡村旅游业。该文以滁州市腰铺镇范桥村和滁州市大柳镇皇甫村为例,选取2006年与2016年的遥感影像,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变化两个角度,研究乡村旅游业影响下的空间演变规律,以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依托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皇甫村土地利用扩张规模速度快,土地流转程度大,乡村风貌格局变化大,土地利用规模由43679m~2扩展到81624m~2,容积率由0.23提高到0.45,高于依托生态园发展的范桥村,其容积率仅由0.28提高到0.31;在具体空间形态上,两个村落也呈现由传统村落向现代城镇转变的过渡特征,并对应形成"就地重建"和"飞地开发"两种空间重构模式。  相似文献   

19.
门头沟区清水镇黄安坨村是低收入村,该村依据自身优势积极开发乡村旅游业,虽已初见成效,但依然存在劳动力短缺、宣传不到位、客流不足、村民收入低等问题.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开发村里的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以旅游+采摘相结合的休闲方式,以定点配送、订单农业、电商等销售方式,借助信息技术扩大乡村旅游宣传力度等,成为破解该村的乡村旅游发展难题,促进经济全面发展,解决低收入问题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王琼  郑凯  王葆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687-4689
为应对我国西部新农村乡野景观建设需要,以陕西关中地区三义村为例,从现代景观设计与传统乡土文化相结合的视角,通过实态调查探讨了关中地区乡村聚落院落景观微演变的规律,发现关中地区乡村聚落院落景观的微演变在院落用地、布局、门头装饰等方面具有合理性,而材质肌理、绿化种植方面的演变却不尽合理。提出了关中地区院落景观的规划建设方法,强调应确立循序渐进的保护和引导性发展模式,逐步挖掘乡村聚落物质与非物质景观文化元素,发挥乡村民居在院落景观形态建设上的潜能,以期解决乡村聚落景观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