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在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人 才队伍。2019年党在十九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指出了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本文从乡村治理的视角出发,提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乡村治理格局,分析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政府、村两委、社会组织、企业组织和村民各主体所扮演的角色、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政策保障、利益联系和治理意识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以此推进良好的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人才有效振兴。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夯实农村治理工作基础,保证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高质量、科学化和低成本发展,需要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进行深入研究,为此采用文献法、调研法等方法,在梳理乡村治理现状的基础上,归纳乡村治理的内在规律,指出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通过对我国乡村治理现状的分析,表明实现全面乡村振兴需要构建现代化、科学化和多元化的治理格局,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在政府、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互动下,提高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3.
提高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治理不仅彰显了百年大党引领乡村有效治理的经验启示,而且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是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乡村振兴、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重要保障。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治理还面临领导权威“虚化”、价值引领“淡化”、动员能力“弱化”等现实困囿。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寻求优化路径:一是突出政治核心引领力,巩固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二是强化思想文化引领力,深化乡村文明建设;三是提升组织动员力,构建“一核多元、协同共治”的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4.
乡村未来社区是对村民新的美好生活需要,即"未来—全面—可持续"相耦合的生产生活模式的前瞻性探究,既有利于拓展乡村振兴的新形式,也有利于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就其生成逻辑来说,乡村未来社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引下、在推进城乡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乡村未来发展走向的独特设计。从乡村未来社区的推进路径看,应着力在突出党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生态特色和科技赋能等几个方面用力。进而优化组织保障、推进和睦共治、绿色美丽和智慧共享等。  相似文献   

5.
2020年,我国已经全面完成了脱贫攻坚的任务目标,进入了后扶贫时代。在后扶贫时代的大背景下,脱贫攻坚和乡村治理仍要保持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须协同发展,统筹推进。同时,基于后扶贫时代脱贫攻坚的特点,两者在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等方面存在着耦合性,这使人们更加清楚地认知到两者协同发展是必然之路,但在其协同发展的道路上仍存在着不可抗力的挑战:两者的边界模糊,两者协同推进的组织、规划、政策等尚未建立与推出。因此,要致力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治理更有效地协同推进,朝着新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了走出农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困境,让广大农民群体搭乘国家发展的快车迈入共同富裕。通过整合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分析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实现之间的内在逻辑,产业、生态、乡风、组织等贯穿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外在环境、精神支撑、政治保障。同时,在此基础上围绕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聚焦产业发展、生态优化、文化传承、人才培育、组织发力探索了乡村振兴赋能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现代乡村治理的法治现代化,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这些主体包括基层党组织、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社会组织及新乡贤。要使这些多元主体能够配合良好实现乡村法治治理现代化,首先需要建设法治型乡村基层党组织和法治型乡镇政府,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重视社会组织和新乡贤等主体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引起农村生态环境的普遍性问题,明确了多元主体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拓宽公共投资渠道、补齐生态环境治理短板,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多元主体良性互动,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形成生态治理规模经济,坚持绿色健康导向、以生态资源带动特色旅游,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拓展生态环境治理的内容,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形成多...  相似文献   

9.
随着技术受众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要素需求越来越高,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成为顺应时代变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模式。目前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运行总体呈现受众满意度高、任务完成度较好的态势,但由于资金短缺和体制不顺,仍然存在诸多现实约束。以江西省为例,基于协同治理理论,从“分工共赢与纵横拓展”的逻辑视角分析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生成的必然性和优化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机制的深化路径。  相似文献   

10.
乡村数字治理与科技赋能是中国式现代化与新时代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议题,对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数字乡村治理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展开了重点探究,发现目前我国数字乡村治理与乡村基础设施、乡村传统治理、农民数字素养、数字共享等存在多重矛盾,为此提出完善乡村数字新基建、普及乡村数字治理意识、提升乡村数字化建设水平和加快理顺乡村数字治理机制的对策,以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相似文献   

11.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有着内在逻辑联系,乡村振兴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前提、物质基础以及必要条件,共同富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最终目标和前进动力。应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打通城乡要素市场壁垒、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公共服务,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现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分析了乡村文化建设中暴露出的空心化、虚置化等短板问题,研究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道路的内在机理与推进策略。结果表明,应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议从政策建设、党建引领、产业基础、创新发展、农民主体等多个方面着手,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保障、指明方向,实现乡村文明的创造转换以及纵深发展,进而切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3.
天津市乡村治理现代化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村两委班子对群众的引领和带动方式问题、村民收入普遍偏低问题、环境卫生问题、村民信息素养较低问题、高信息素养党组织成员过少问题等。解决以上问题,可通过“基层党建+智治”“自治+智治”“法治+智治”“德治+智治”的方式推动乡村治理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基于各地乡村治理实践的经验案例,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呈现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生成逻辑。结果表明,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需充分体现政治引领的核心地位,实现“法治、德治、自治”有机结合,并以智治支撑为重要赋能。  相似文献   

15.
程撼东 《安徽农业科学》2020,(5):263-264+282
助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只有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无缝衔接,脱贫攻坚才能为乡村振兴打下基础,乡村振兴才能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效。为实现这一目标,推动乡村建设,深入剖析乡村振兴实施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关系,试图从人才培育、产业发展、农村改革、乡村机制等方面,为乡村振兴下的脱贫攻坚之路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推动乡村现代化建设,促进乡村社会的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宜红  万欣 《农业考古》2020,(1):250-258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是当前和未来我国"三农"工作总抓手。本文在厘清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者之间内在逻辑、传导机制、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两者相衔接仍然存在脱贫可持续性不强、衔接机制不畅、内生动力不足、要素保障能力不强等瓶颈制约,需从机制、政策、产业、观念和要素五个方面做好衔接。  相似文献   

17.
分类施策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村庄形态、农村社会结构、农民生产生活状态和村庄治理四个层面来看,首都五类村庄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不同类型乡村的治理现代化面临的瓶颈也存在较大差异.首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选择路径应重视分类实施和推进:一是推动建立城乡融合、平等开放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新市民制度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二是促进城乡治理机制衔接,转变三无村、拆迁村、倒挂村社区治理方式,构建党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三是加快补齐空心村和传统村在治理现代化中人才、集体经济、社会组织、基础设施四个短板.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积极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对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当前,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存在部分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弱化;乡村治理现代化体制机制亟待优化;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不适应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等多维发展困境。为此,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应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力,提升乡村干部治理能力和水平;创造治理主体参与环境,构建多元共治的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动“三治融合”新体系,重塑乡村社会发展新秩序。  相似文献   

19.
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背景下,新乡贤的作用日益凸显。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统一。从历史逻辑来看,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既传承发展了传统乡贤文化,又深度契合了后乡土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需求;从理论逻辑来看,“三治融合”、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和共同富裕理论为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从现实逻辑来看,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和农业农村发展的现实难题呼唤新乡贤的回归,而新乡贤自身内在的乡土情怀、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以及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也驱动其在乡村振兴中积极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在乡村治理中进一步推动协商民主必不可少,同时,当前乡村发展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具备了实行协商民主的基本条件,因此,无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以协商民主推进乡村治理都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