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甘露低聚糖及其酶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甘露低聚糖又称甘露寡聚糖 ,是从酵母培养细胞壁中提取的一类新型抗原活性物质 ,广泛存在于魔芋粉、瓜儿豆胶、田菁胶及多种微生物细胞壁内。由于它不仅具有低热、稳定、安全无毒等良好的理化性质 ,还具有保护肠道和提高免疫力等作用 ,国外已将其作为饲料添加剂广泛用于饲料工业。β- 1 ,4-甘露聚糖酶简称β -甘露聚糖酶 ,是一类能够水解含 β - 1 ,4-甘露糖苷键的甘露寡糖、甘露多糖 (包括甘露聚糖、半乳甘露聚糖、葡萄甘露聚糖等 )的水解内切酶 ,属于半纤维素酶类。β -甘露聚糖酶能将广泛存在于豆类籽实中的甘露聚糖等多糖降解为葡萄糖、…  相似文献   

2.
为改善棕榈粕的营养价值,本试验利用正交结合熵权TOPSIS法对甘露聚糖酶、酸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组成的复合酶水解棕榈粕的条件进行了优化。以棕榈粕为原料,还原糖、三氯乙酸可溶蛋白含量为指标,筛选了复合酶的组成和各酶的最适浓度;采用单因素试验获得料水比、复合酶酶解时间、酶解pH值以及酶解温度的最适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结合熵权TOPSIS方法获得最佳酶解条件。结果:复合酶组成和含量分别为酸性蛋白酶250 U/g、甘露聚糖酶45 U/g、纤维素酶160 U/g;各因素最适条件为料水比1∶3、酶解时间24 h、pH值4.8、温度37℃;最佳酶解条件为料水比1∶2、酶解时间24 h、pH值4.8、温度42℃。结论:复合酶在料水比1∶2、时间24 h、pH值4.8、温度42℃条件下水解棕榈粕,反应后还原糖含量达到65.29 mg/g,酸溶蛋白含量达到3.86%,粗纤维降解至8.58%。  相似文献   

3.
半纤维素主要由木聚糖和甘露聚糖组成,是饲料中的关键抗营养因子,可阻碍营养成分消化,降低动物生长性能。半纤维素酶为复合酶系,主要包括木聚糖酶和甘露聚糖酶,其功能是降解半纤维素,消除抗营养性。主要介绍了饲用半纤维素酶中的木聚糖酶和甘露聚糖酶,并对其来源及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体外酶解数据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模拟体内消化过程,考察木聚糖酶和甘露聚糖酶对各种饲料原料的降解效果,建立常用饲料原料的酶解数据库。实验在体外条件下,通过胃蛋白酶、胰酶和饲用酶三步消化结合透析法研究了外源木聚糖酶和甘露聚糖酶对各种饲料原料的酶解情况。结果表明,木聚糖酶和甘露聚糖酶对各种饲料原料的降解有明显的差异性。甘露聚糖酶对豆粕的降解效果明显好于其它原料,对棉粕的降解效果差。木聚糖酶对玉米、小麦和麦麸的酶解效果显著,对大豆和DDGS的酶解效果差。通过建立甘露聚糖酶、木聚糖酶与各种能量饲料间的酶解数据库,为针对不同饲料配方合理选择饲用酶制剂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棕榈粕是一种优质饲粮,但棕榈粕中抗营养因子甘露聚糖含量高。β-甘露聚糖酶可降解甘露聚糖,改善饲料营养价值。真菌是甘露聚糖酶的主要来源之一,但目前所查阅的文献中,未见枝孢菌来源甘露聚糖酶的报导。芽枝状枝孢菌SD01可在棕榈粕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并在发酵上清液中检测到甘露聚糖酶活性。本试验旨在用棕榈粕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发酵芽枝状枝孢菌(Cladosporium velox)SD01生产甘露聚糖酶,并对其酶学性质、底物特异性和降解产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芽枝状枝孢菌SD01来源甘露聚糖酶最适pH 4.5;最适温度75℃;在pH 4.0~6.0及50℃以下条件稳定;对侧链分支频率低的甘露聚糖的降解活性较高。本研究制得了枝孢菌属来源的甘露聚糖酶,并对其相关酶学性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以自筛选得到的1株黑曲霉为试验菌株,经固态发酵获得了较高活性的酸性β-甘露聚糖酶。以此酶粉为样本,在相应的pH条件下测定分析其他酶系的活力表现。测定此酸性β-甘露聚糖酶的最适反应pH及最适反应温度,并对其酸稳定性及对胃蛋白酶和胰酶的抗降解作用也进行了特定分析。结果发现,该酶系中除了含有高活性的酸性β-甘露聚糖酶,还含有酸性蛋白酶、木聚糖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等多种酶活。在pH 2~6,此酸性β-甘露聚糖酶表现出很好的活力,最适酶促反应pH约在3.5;在酸性缓冲液(pH 2.8)中40℃保温8 h,酸性β-甘露聚糖酶的酶活几乎没有损失。在胃蛋白酶环境中(pH 2.8)40℃保温5 h,此酸性甘露聚糖酶表现出非常好的抗降解能力,在胰酶环境中(pH 7.5)40℃保温5 h,酶活力损失不超过20%,在实际生产中具有很广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饲用酶产品的新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超 《中国饲料》2003,(5):33-34
开发和应用非药物饲料添加剂是保证畜产品质量的一项有效措施。其中饲用酶是当前国内外动物营养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简要介绍饲用酶的作用机理、克服酶热不稳定性和饲用酶新用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1 饲用酶的作用机理酶是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 ,按其作用性质可分为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裂合酶、异构酶及连接酶。常见的饲用酶产品都属于水解酶类 ,如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植酸酶、戊聚糖酶等 6类。一般认为 ,饲用酶的作用机理是降解饲料中的大分子聚合物(如纤维素、淀粉、蛋白质等 ) ,改善动物对葡萄…  相似文献   

8.
该文分析了硫色曲霉固态发酵获得的复合酶在不同pH值条件下,各组分酶活的表现活力、耐生长猪胃酸稳定性以及对麦麸和豆皮的降解作用。结果显示,该复合酶中含有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果胶酶、甘露聚糖酶和纤维素酶(CMCase)等多种酶。在pH值4.0~7.0之间,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甘露聚糖酶和CMCase均有很好的表现活力;在pH值2.5~4.0之间,果胶酶有较好的表现活力。在生长猪的胃液(pH2.8)中40℃保温6h,β-葡聚糖酶、果胶酶、甘露聚糖酶和CMCase的酶活损失都不超过30%。在40℃和pH5.5条件下保温8h,可以降解麦麸(无淀粉)和豆皮18%的干物质。与传统的动物饲养试验相比,这种分析评判饲料酶的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和客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从河南省济源市猪场仔猪粪便中筛选得到1株产β-甘露聚糖酶的菌株,通过外观形态学分析、生理生化结果分析、16S rDNA序列分析及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鉴定该菌株为沙福芽孢杆菌(Bacillus safensis),命名为WBT0011。通过β-甘露聚糖酶和魔芋胶、瓜尔豆胶制备甘露寡糖,发现魔芋胶和瓜尔豆胶降解为多种甘露寡糖产物,说明二者水解较为完全,本研究旨在为β-甘露聚糖酶的应用及进一步工业化生产甘露寡糖的工艺优化提供帮助。 [关键词] β-甘露聚糖酶|筛选|沙福芽孢杆菌|甘露寡糖  相似文献   

10.
甘露聚糖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甘露聚糖酶是一种半纤维素水解酶,以内切方式降解β-1,4糖苷键,降解产物的非还原末端为甘露糖,其作用底物包括葡萄甘露聚糖、半乳甘露聚糖及β-甘露聚糖等。它不仅能够降低肠道粘度,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而且还可消除豆类中富含的β-  相似文献   

11.
12.
β-葡聚糖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采用DNS法对某种微生物产β-葡聚糖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和pH值分别为37℃和6.5。该酶是一种耐热酶,在有底物保护条件下,酶的热稳定性可有一定幅度的提高,酶的pH稳定性范围为3.5~6.0。金属离子Cu~(2+)、K~+对酶有激活作用,Ca~(2+)、Ba~(2+)、Fe~(3+)、Zn~(2+)、Mg~(2+)、Fe~(2+)对酶起抑制作用。该酶对纤维素类底物有较强的分解作用,但对滤纸的分解能力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3.
饲用酶制剂生产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万志生 《中国饲料》2003,(13):16-17
饲用酶制剂酶源来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动、植物来源的酶一般通过提取工艺制备 ,但来源有限 ,价格较高 ,大量用作饲料酶源有一定困难 ,因而饲用酶制剂的主要酶源是由微生物发酵而获得的。1 常用产酶菌种1 1 α -淀粉酶菌种 有解淀粉芽孢杆菌BF -765 8、地衣芽孢杆菌A 40 4 1、米曲霉、黑曲霉、拟内孢霉等。1 2 糖化酶菌种 有黑曲霉、根霉、臭曲霉、泡盛曲霉、红曲霉等。1 3 蛋白酶菌种 有枯草杆菌 1 398、栖土曲霉3 942、米曲霉 3342、黑曲霉 335 0、宇佐美曲霉 5 37等。1 4 脂肪酶菌种 有解脂假丝酵母 41 5等。1 5 纤维…  相似文献   

14.
酶制剂在鱼虾饲料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酶制剂已被广泛应用于畜禽日粮中 ,但在鱼虾饲料中的应用却较少 ,本文就酶制剂在鱼虾饲料中的应用作一简述。1 酶的种类及作用特点世界上已发现的酶有 1 70 0多种 ,生产的酶类已达 30 0多种 ,饲料用酶有 2 0多种 ,主要有纤维素酶 (C1酶、CX酶、β -葡萄糖苷酶 )、β -葡聚糖酶、果糖酶、淀粉酶 (α -淀粉酶、糖化酶 )、蛋白酶(中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 )、果胶酶、植酸酶。1 1 纤维素酶 有C1酶和CX酶。C1酶对纤维素起作用 ,能破坏纤维素的结晶结构 ,起到水化作用 ,将形成结晶结构的纤维链裂开 ,使长链分子的末端部位游离。CX酶作…  相似文献   

15.
《饲料工业》2019,(16):29-34
为了充分合理利用海鱼下脚料鱼皮,并减少环境污染,本实验改变传统的酸碱处理法,采用生物酶解法,将海鱼皮酶解成小分子肽,为制备胶原蛋白、明胶等产品做指导。选用蛋白酶作为酶解实验用酶制剂,主要有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及其复合酶制剂,通过不同添加量比较常用指标,包括:水解度、酸溶蛋白、肽分子量的分布。结果表明,随着碱性蛋白酶添加量的增大,水解度、酸溶蛋白、肽分子量变化不明显;中性蛋白酶酶解几种指标中肽分子量分布有少许差异;木瓜蛋白酶酶解之后都是平均分子量≤1 000 Da的肽;复合酶制剂酶解之后分子量≤3 000 Da的肽占85%。本实验选取的四组酶制剂配方,其水解度都达到80%以上,碱性蛋白酶达到85%以上;酸溶蛋白的含量均在2.0%左右,差异不明显。相同成本条件下,从分子量分布来看,木瓜蛋白酶的效果最好,其次是碱性蛋白酶,再其次是中性蛋白酶,复合酶制剂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6.
草地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土壤酶在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土壤酶活性对于探讨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土壤酶的研究历经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奠定时期,20世纪50-80年代的迅速发展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时期。土壤酶主要来源于土壤微生物,分为六大类,即氧化还原酶、水解酶、转移酶、裂合酶、连接酶和异构酶。本研究总结了不同退化程度、施肥、放牧、土壤微生物、季节变化等因素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化程度的加重,土壤酶活性呈降低趋势;施肥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土壤酶活性;轻度放牧会使土壤酶活性增加,重度放牧会使土壤酶活性降低;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酶活性随季节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波动。最后,本研究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退化、恢复和治理与土壤酶活性关系的研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草地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17.
酶法水解牦牛血红蛋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牦牛血液中血红蛋白的碱性蛋白酶水解制取工艺进行了研究,采用L9(34)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酶解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加酶量5%、酶解pH 8、酶解温度55℃、酶解6h,100mL牦牛血细胞可得血红蛋白粉32.17g。  相似文献   

18.
山羊生精上皮细胞分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四种酶法分离二月龄关中奶山羊生精上皮细胞,A组:胶原酶Ⅳ;B组:胶原酶Ⅳ +透明质酸酶;C组:胶原酶Ⅳ+透明质酸酶+胰蛋白酶与EDTA;D组:胶原酶Ⅳ+透明质酸酶+胰蛋白酶与EDTA+DnaseI。结果二月龄羔羊曲细精管主要包含Sertoli细胞、精原细胞和管周排列的肌样细胞。每 200mg睾丸实质收获生精上皮细胞总数 (×105 )A,B,C,D组分别为 6. 91±0. 68, 6. 67±0. 80, 5. 94±0. 81, 5. 74±0. 82;细胞存活率 (% )分别为 76. 82±3. 80, 75. 96±1. 61, 94. 19±2. 89, 92. 32±1. 97;圆形细胞比率 (% )分别为 17. 54±1. 68, 16. 70±1. 46, 23. 64±1. 72, 22. 90±2. 38;细胞贴壁率(% )分别为 5. 93±0. 36, 5. 81±0. 54, 26. 94±1. 54, 25. 00±1. 74。C,D组不但组织块解离效果及细胞离散程度均较A,B好,且原代培养细胞团块数少。多重比较C,D组显著优于A,B组 (P<0.05);C组与D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A,B组比较细胞存活率、圆形细胞比率及贴壁率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认为C组是较简单有效的山羊生精上皮细胞分离酶组合。  相似文献   

19.
In lambs in the period of a milk nutrition, the enzymatic activities of the rumen wall microflora: cellulase (EC 3.2.1.4), beta-glucanase (EC 3.2.1.73), alpha-amylase (EC 3.2.1.1), urease (EC 3.5.1.3) and neutral protease have been investigated. For comparison's sake, the enzymatic of adherent microflora of the caecal wall ahs been observed, too. It was found that the functionally latent rumen of lambs contained adherent bacteria with cellulase and beta-glucanase activities which reached their maximum on the 30th day of life. The alpha-amylase and protease activities of the epimural rumen microflora reached their maximum already on the 20th day of life. Contrarily, the urease activity reached its maximum only on the 40th day of life.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ready from the 10th day after birth, the rumen of young ruminants has a relatively high microbial enzymatic activity.  相似文献   

20.
A survey of avian Mycoplasma species for neuraminidase enzymatic activity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Among 23 currently recognized avian Mycoplasma (AM) species only 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Mycoplasma synoviae, Mycoplasma meleagridis and Mycoplasma iowae cause disease and loss of production in chickens and/or turkeys. Because neuraminidases are considered virulence factors in many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the aim of our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ich AM species possess neuraminidase enzymatic activity (NEAC). Small samples of AM cells were assayed for NEAC using the chromogenic substrate 5-bromo-4-chloro-3-indolyl-alpha-d-N-acetylneuraminic acid. In the case of positive NEAC reaction the substrate gave the insoluble indigoblue product what enabled simple test and easy estimation of NEAC. M. gallisepticum and M. synoviae which share sequences of the gene encoding neuraminidase (sialidase NanH) exhibited considerable levels of NEAC. However, NEAC levels differed among their strains, as well as among cultures of different strains. Only certain cultures of the type strain of M. meleagridis showed NEAC, whereas among six serovars of M. iowae only serovar I (type strain 695) showed NEAC. Weak NEAC was detectable in M. anseris, M. cloacale and M. pullorum, whereas the type strain of M. corogypsi (BV1) showed strong NEAC. Our study provides novel informations about NEAC in AM species and suggests that higher invasiveness and possibly,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es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their NEA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