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分析2005—2012年江西省城市教育支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2005—2012年间城市教育支出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下降了20.4%,主要原因是技术水平下降了;2005—2012年间江西省11个城市教育支出的全要素生产率都在下降;江西省三大区域城市教育支出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幅度存在地区差异,赣南地区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赣中,下降幅度最小的是赣北。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回归和收敛模型对全国,东部,中部,西部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差异和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下降,其中以东部下降幅度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经济增长对污染物排放强度的降低起到积极作用,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对污染物排放强度起到正相关作用;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都不存在绝对β收敛现象,但均存在条件收敛,且中部收敛速度最快,东部收敛速度最慢.  相似文献   

3.
以经济增长收敛理论为基础,运用回归模型,对安徽省17个市1998-2010年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进行了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各市及3大区域农民收入不存在σ收敛,也不存在绝对β收敛。当引入结构控制变量和虚拟变量时,农民收入也并没有呈现出条件β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及收敛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路径,基于2000—2019年省域面板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δ收敛和β收敛方法,实证考察了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距、空间非均衡及其收敛性。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差距和区域间差距均呈缩小趋势,但区域内差距仍较为突出,区域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2)无论是全国还是区域层面,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程度在逐渐缩小,然而目前仍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分布和区域极化现象,表现出明显的东、中、西梯次下降的空间分布格局;3)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δ收敛特征、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且三大地区具有明显的“追赶效应”,西部的收敛速度最快,其次是中部,东部最慢。最后,研究提出遵循相对比较优势、推进区域协同均衡发展、促进跃迁升级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从农业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2个方面考虑,对1995-2014年中国省际种植业运用GML(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与传统的Malmquist指数进行比较,同时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或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双重贡献。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省际差异和区域差异明显。河北、辽宁、黑龙江和湖南4省的农业相对属于低碳农业。从地区差异来看,增速较快的地区是华中、华北和华东地区,西北和东北居中,华南和西南增速相对较慢。整体上来看各省之间存在技术扩散,呈现σ收敛但收敛趋势并不稳定;全国、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存在绝对β收敛,而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并不存在绝对β收敛;对于全国及7个地区,均存在条件β收敛,即朝着各自稳定的状态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而测算环境效率能直观反映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农业生产所付出的环境代价,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向可持续性的方向转变。因此,基于2000—2012年的省级宏观数据,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我国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率,并对农业生产环境效率进行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生产环境效率与技术效率的平均值分别为0.609、0.905,且这2种效率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环境效率呈现出中部、西部、东部依次递减的趋势,随着时间的变化,各地区的环境效率均呈现出递减趋势;中部地区农业生产环境效率的δ收敛性尚不明确,但同时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说明中部地区各省的农业生产环境效率最终将稳定在同一水平上;全国以及东部、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环境效率只存在条件β收敛而不存在δ收敛和绝对β收敛,说明这3个区域层面内各省的农业生产环境效率差距没有缩小的趋势,且分别朝着各自的均衡水平收敛。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目前四川省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研究欠缺的现状,对1998—2010年农村居民收入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测算法的计算,发现四川现有的5个经济区域农村居民收入具有绝对差异增加和相对差异缩小的趋势,并借助σ收敛检验相对差异缩小的情况;在绝对β收敛检验下,发现初期收入低的区域比收入高的区域增长更快;条件β收敛检验结果表明,经济作物耕种面积、机械总动力、畜产品产量和乡镇企业收入等变量的增加对收入增长产生正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核密度函数、收敛理论及空间计量方法对1997—2012年我国大陆31省区的农业碳生产率分布演进规律、收敛趋势、聚类状况和俱乐部特征等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碳生产率均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省域间差异扩大,空间分布上逐渐不均衡化,且由较为明显的"一主三小"的四峰格局演变为"一主一次"的双峰格局,具有多个地区集聚的可能。2)全国农业碳生产率整体不存在σ收敛迹象,而东西部农业碳生产率存在较为明显的σ收敛现象。3)我国农业碳生产率呈现绝对β趋同特征,但收敛速度相对较小,仅有0.65%;同时,空间自相关指数进一步证实我国省域农业碳生产率存在集聚现象,且4个象限不同集聚类型地区的β收敛系数全为负,但仅有H-H和L-L两组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俱乐部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9.
基于1994—2013年我国不同区域人均农产品虚拟水消费数据,运用σ收敛和β收敛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农产品虚拟水消费的敛散性。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的农产品虚拟水消费水平呈现出σ收敛,并且在农产品虚拟水消费上呈现显著的β收敛;而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农产品虚拟水消费的收敛性检验均没有通过,呈现出发散的趋势,说明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农产品虚拟水消费逐渐拉开距离,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会促进不同区域农产品虚拟水消费差异的缩小,但是由于不同区域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较大的差异,会不利于各区域甚至全国的农产品虚拟水消费收敛。  相似文献   

10.
刘瑛  夏厚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289-5291,5294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衡量了2000~2012年湖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并将湖北省17个市州按区位因素分为鄂东、鄂西以及鄂南地区,进行了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整体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不断增长趋势,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技术效率偏低,阻碍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湖北省全省以及3大区域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不存在α收敛以及绝对β收敛,均存在条件β收敛,收敛结果表明,各市州之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在不断扩大,但是在政策调控下可以缩小各市州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3—2021年东北大豆产区141个县域的面板数据,运用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及收敛模型等分析了东北大豆产区大豆单产水平的时空演变及收敛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大豆产区的大豆单产水平呈现出先增后减的时序特征,大豆单产水平的稳定性差,波动剧烈;黑龙江、吉林、辽宁这3省存在单极化趋势,东北大豆产区全样本、内蒙古存在多极化趋势和空间非均衡特征。高水平地区数量增加,由“点状分布”向“带状分布”演进。收敛性分析显示,东北大豆产区及各省域均不存在σ收敛,但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表明要素禀赋与生产条件对大豆单产水平的收敛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Hicks-Moorsteen指数方法测算1991—2012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发展情况,并对农业TFP进行全面分解,将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组合效率、残余产出效率。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农业增长的双重驱动是实现农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其中技术效率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贡献更显著。在此基础上检验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α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结果显示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不存在α收敛和绝对β收敛,但具有条件β收敛性,说明我国农业生产率水平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于整体发展水平高且内部板块发展差距大的省市进行共同富裕水平评估与分析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在基于三生空间理论重新解构共同富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PROMETHEE评价法、泰尔指数、收敛模型对广东省共同富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共同富裕水平处于上升态势,整体上呈现由珠三角向外围降低的半圆形空间格局,粤东、粤西、粤北的多数城市处于低低集聚区;广东省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具有区域不均衡性,差距主要来源于区域间,但差距呈逐渐减小趋势,同时粤东、粤西组内差距明显;广东省共同富裕水平存在σ收敛、绝对与条件β收敛,4个区域的绝对β收敛速度与条件β收敛速度的位序格局具有迥异性,省域内部板块间追赶效应显著;广东省城市间共同富裕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产业结构与基础设施对周边城市共同富裕水平具有提升作用,而对外开放程度抑制邻域城市共同富裕水平提升.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培育不同层级增长极+强化区域网络关联度,抑制负向作用+强化正向作用(外生变量),以此促进广东省尽快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推进农药减量使用和科学使用,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分析1991-2014年我国农药使用强度演进特征的基础上,分别对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药使用强度的省际收敛情况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及各省份农药使用强度均显著提高,东、中、西部地区省份的农药使用强度总体上依次递减;各地区农药使用强度最高省份和最低省份的绝对差距均进一步扩大,且东部地区省份的绝对差距显著大于中部地区省份和西部地区省份;全国及各地区省际绝对σ收敛趋势不具有一致性,全国各省份和西部地区省份的农药使用强度绝对差距未显著缩小,中部地区省份显著缩小,东部地区省份则显著扩大;全国及各地区省际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具有一致性,初期农药使用强度较低省份的农药使用强度增长速度更快,离自身稳态值越远的省份农药使用强度增长速度也越快;与东、西部地区省份相比,中部地区省份农药使用强度的收敛速度要更快。最后,提出开展区域性综合防治、推行可持续防控、加强监测预警等科学有效控制农药使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经济发展政策不平衡的必然结果为土地利用效率差异。钻研其差异性和收敛性,对于领会城市发展差距,拟定土地调控和区域成长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应用广西14个市2007~2016年数据,对其进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差异及收敛性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就广西而言,城市的规模越大,土地利用效率的差距越小;反之,城市的规模越小,土地利用效率的差距越大;但中等城市表现出独特性,其土地利用效率始终最高。(2)广西不同规模的城市组土地利用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中等规模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增速提高最迅速,然而小城市和大城市则跟着城市规模的增长,增加速度变慢。(3)不同规模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具有绝对β收敛性和条件β收敛性,不仅收敛到稳态水平,而且收敛到共同稳态水平,其中中等城市收敛速度最快,大城市组收敛到最慢的稳态速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粮食生产化肥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与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1998-2016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函数,对中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平衡区的粮食生产化肥利用效率进行测算,并借助σ收敛和β收敛对全国范围及各功能区粮食生产化肥利用效率的收敛性进行检验。中国3个粮食功能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和化肥利用效率均呈现上升趋势,但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远远高于化肥利用效率;三大功能区的化肥利用效率虽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但均具有收敛特征,说明这种区域差异会逐渐缩小,各省市自治区自身的效率水平也逐渐趋于稳态。中国粮食生产化肥利用效率水平较低,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且中国不同区域存在较大差异,建议通过教育培训、技术推广等多途径促使农民合理施肥,提高化肥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劳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约束下,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来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依据Malmquist指数法测算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进行分地区收敛性分析。实证研究发现,2003-2020年,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不断上升,其中,技术进步较为显著,技术效率仍有提升空间,属于技术诱导型增长;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差异,不存在 收敛以及绝对 收敛,但存在条件 收敛;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在扩大,但都趋近于各自的稳态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算福建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并判断其变动趋势,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及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方法】利用Luenberger-Hicks-Moorsteen(LHM)指标具备加性完备条件,基于自由处置壳(Free disposal hull,FDH)模型构造LHM TFP指标,将县域划分为一般县(市)、贫困县和发达市(区),测度2003—2018年福建省全省及县域的农业TFP,并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分析其收敛性特征。【结果】2003—2018年福建省农业TFP整体上呈增长趋势,2018年达0.840,年均增长率为5.731%;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31%、2.032%和4.930%,表明技术进步是TF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技术效率变化拉低TFP增长。从福建省一般县(市)、贫困县、发达市(区)的划分来看,各区域农业TFP及其分解指标与全省层面表现基本一致。福建省全省及一般县(市)、贫困县农业TFP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及条件β收敛,发达市(区)农业TFP不存在收敛趋势。TFP低的县(市)有追赶效应,城镇化、工业化对福建省全省及一般县(市)农业TFP收敛过程有促进作用,但工业化对贫困县农业TFP收敛具有抑制作用。【建议】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先进生产要素向农业园区集聚,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各县域应因地制宜,发达市(区)发挥技术引领与辐射作用,一般县(市)着重提升技术效率级规模效率,贫困县则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快形成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农业优势,实现农业劳均产出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的空间收敛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构建了区域生态效率空间收敛分析的理论框架。利用2004—2015年的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了各省的生态效率,分析了区域生态效率的区间差异,然后利用空间滞后模型讨论了β收敛情况。结果显示:1)区域生态效率逐年改善,区域差异明显,但大部分区域的差距在缩小;2)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均不存在σ收敛,考虑空间互相关下,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β收敛,收敛速度呈现东部最快、中部次之、西部最慢的格局;3)在引入城镇化等控制变量后,β条件收敛速度上升,东部和西部尤为明显;4)城镇化和市场化促进了生态效率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因此,提升区域生态效率收敛依赖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市场化改革的程度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落实。  相似文献   

20.
在异质性人力资本的条件下,把劳动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效率的改变、技术改变、人力资本及物质资本.用核密度函数及回归方法分别对劳动生产率增长及收敛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劳动生产率分布由单峰变为多峰,其在初级与高级人力资本下的原因分别为技术改变、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②全国的劳动生产率是β收敛的,而西部并不存在β收敛;③效率改变及技术改变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发散,而人力资本积累及物质资本积累上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收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