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海洋渔业对海上使用消油剂的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上溢油的处理主要包括拦截、回收和清理等主要过程。用围油栅将溢油包围或拦截起来,使其不再向外扩散迁移,也便于将其回收。利用各种类型的撇油器可以从海面进行溢油的回收,以减轻油品的损失及其对环境的污染。溢油的回收有时候不成功,而且一般都难以回收完全,这就需要对溢油进行清理。清理海上溢油的方法有消油剂分散法、吸附剂法、破乳剂法、沉降剂法和交联剂法,其中消油剂分散法使用的较多。 相似文献
3.
4.
海上溢油的原因、变化过程、危害和应急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海上货运量大幅度增长,特别是油船的数量和吨位也越来越大。随着石油进出口量的增加,油轮进出港次数的增加,船舶发生海损事故的几率也增加。近年来,在中国海域和国际上都发生过不少船舶溢油事故,而且都给海域和沿岸陆域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另外石油开采过程中带来的喷井、海底漏油等也对海洋环境带来了威胁。石油作为全球性污染物,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为研究对象, 通过96 h半静水毒性实验,探讨了消油剂、0号柴油分散液(WAF)与0号柴油乳化液(CEWAF)对海湾扇贝24 h、48 h、72 h、96 h急性毒性效应。结果显示,消油剂对海湾扇贝的24 h、48 h、72 h和96 h半致死浓度(95%可信限)分别为1905(1570-2451 mg/L)、1293(1070-1556 mg/L)、1015(721-1348 mg/L)、846 mg/L(660-1020 mg/L);WAF对海湾扇贝的24 h、48 h、72 h和96 h半致死浓度(95%可信限)分别为36.57(29.42-48.96 mg/L)、23.10(21.07-25.39 mg/L)、14.99(13.66-16.41 mg/L)、11.31 mg/L(8.37-14.47 mg/L);CEWAF对海湾扇贝的24 h、48 h、72 h和96 h半致死浓度(95%可信限)分别为12.71(10.78-15.55 mg/L)、8.51 (7.99-9.07 mg/L)、6.56(4.46-7.74 mg/L)、5.42 mg/L(4.51-6.29 mg/L)。消油剂、0号柴油分散液、0号柴油乳化液对海湾扇贝96 h安全浓度分别为84.6、1.13、0.54 mg/L。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消油剂、WAF和CEWAF对海湾扇贝的半致死浓度(LC50)均呈逐渐降低之势,半致死浓度与时间呈幂函数关系,其关系式分别为y=12242x–0.583、y=564.37x–0.848、y=89.987x–0.613。在受试溶液中暴露相同时间,海湾扇贝的半致死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消油剂、WAF和CEWAF,说明CEWAF对海湾扇贝的毒性大于消油剂和WAF,这对于在养殖海区使用消油剂处理溢油事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7.
通过对三山岛海珍品资源保护区和老偏岛玉皇顶海洋生态保护区进行跟踪监测,分析和评价"7.16大连湾新港石油管道爆炸溢油事故"发生较长时间后保护区的海洋生态环境健康状况,评估溢油事故对保护区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石油类、COD、无机氮等水质指标均符合保护区水质要求,沉积物数据反映出石油污染造成的累积效应并不严重,浮游生物数量和生物量均处于正常水平,说明三山岛和老偏岛海洋生态保护区海域生态状况良好,受溢油事故影响已基本消除。 相似文献
8.
9.
10.
排污和溢油对杭州湾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非线性移动边界有限元法的水动力和水扩散数值模型,研究了杭州湾流场的时空变化;计算了上海金山炼油厂水域污水排海对杭州湾水质影响的范围和强度;研究了不同气象条件下,溢油事故可能造成的污染风险。结果表明:杭州湾潮差大、潮流急、垂向混合作用强,当水域排污强度为1.92×104m3/天时,舟山本岛水域的污水浓度是排海污水浓度的十万分之一。冬季静风憩流时溢油,污染时间最长,强度最大;偏南风时,溢油码头附近的边滩及沿岸水域污染程度最严重,风险最大。由于成品油具有挥发性,因此溢油油膜在距溢油处为中心的半径12km范围内挥发殆尽。 相似文献
11.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盐度对柄海鞘滤水率的影响。柄海鞘滤水率随盐度的升高有缓慢增加趋势,当盐度达到 31-35时,滤水率达到最大值,随后随盐度的增加开始下降。在各盐度下柄海鞘的平均滤水率与体重之间的回归方程经F 检验盐度与体重对柄海鞘滤水率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溢油事故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的评估指标体系与实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结合2006年4月发生在舟山沿岸渔场的韩国籍现代独立轮溢油事故案例,探讨了溢油事故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结果提出了溢油事故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的评估指标体系由溢油事故污染指标子体系和天然渔业资源损害评估子体系二大部分构成。其中溢油事故污染指标子体系主要包括溢油品种特征、溢油时间特征、溢油空间特征,溢油区域环境特征、溢油动态特征和采取的防范措施;天然渔业资源损害评估子体系主要包括污染前后天然渔业资源的种类、单位面积资源生物数量,各种资源生物的损害率、损失量、恢复措施和所需费用。同时提出溢油事故渔业损害的评估程序和在不同情形下,各指标参数的选取方法。案例研究结果得出该事故造成渔业受到严重影响的海域范围在100km2(≥5.0mg/L)以上,鱼卵和仔鱼的总损失量分别为6700万个和117000万尾,鱼、虾和蟹类幼体总损失量分别为3681、17045和406万尾,底栖动物总损失量为8162万个,事故海域渔业资源恢复直接所需总费用为1822万元。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溢油事故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的评估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为溢油事故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索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不同温度下橄榄蛏蚌(Solenaiaoleivora)的滤水率。结果表明,在15℃、20℃、25℃、30℃4个温度梯度下,橄榄蛏蚌的滤水率呈一个峰值变化,滤水率最大值出现在20℃,最小值出现在30℃;对于大规格和小规格橄榄蛏蚌,最大值分别为0 2388L/(ind·h)和0 1353L/(ind·h),最小值分别为0 0607L/(ind·h)和0 0358L/(ind·h)。方差分析(ANOVA)表明,温度和个体大小对橄榄蛏蚌的滤水率有极显著影响(F>F0 01),并且不同规格的橄榄蛏蚌,小规格组滤水率大于大规格组滤水率。此结论与多数双壳贝类的生理现象一致,即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生理活动越旺盛;温度过高或过低均能使生物生理活动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4.
不同季节海鞘滤水率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桑沟湾用模拟现场流水法对滤食性附着生物玻璃海鞘和柄海鞘的滤水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同一品种海鞘,在不同季节其滤水率随着水温的变化而变化。在实验水温范围内,以5月份水温在17℃左右时海鞘滤水率最大,栖海鞘为3.19l/h·ind(chl-a)和4.531/h·ind(POM),玻璃海鞘为0.731/h·ind(chl-a)和0.761/h·ind(POM).11月和9月水温在7℃和25℃左右时其滤水率均降低至17℃时的1/3~1/5左右。由此反映出这两种海鞘的生理现象和生活规律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淡干海参发展前景广阔,是海参干制品今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但不同的复水条件对淡干海参的营养和口感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基于此本实验拟研究不同的热烫温度、热烫时间、保温温度及保温时间处理后对淡千海参的营养及口感等品质的影响。实验通过测定淡干海参在复水过程中的复水比、淡干海参质构特性(硬度、弹性)等指标,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经过90℃热烫20min后,在70℃保温40h,复水比达5~6的条件下淡干海参复水效果最好,质构良好、口感俱佳。此结论为淡干海参的科学食用和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环境因子对缢蛏滤水率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环境因子对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滤水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温度、盐度和pH对缢蛏的滤水率有极显著影响(F>F0.01)。当温度、pH值分别在15-30℃和6-9时,缢蛏的滤水率呈一个峰值变化,当温度为20℃、pH值为8时,其滤水率分别达到最大值;当盐度在6-30时,随着盐度的增大缢蛏的滤水率亦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17.
温度和相对饵料丰度对海蜇水母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盐度为20‰时就温度和相对饵料丰度对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水母体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温度设6个梯度组(16℃,20℃,24℃,28℃,32℃、变温),同时对应4级饵料丰度(20℃组设7级),通过测定海蜇水母体日生长率得出海蜇水母体生长的最适温度,最佳有效饵料丰度及变温组的适宜饵料丰度,并在20℃条件下,得出水母体平均日生长率(Y)与相对饵料丰度(X)的关系式:Y=9.43-2.69(1 X~-),从理论上推算出水母体平均日生长率的最大值为9.34%及停止生长(或出现负生长)时的饵料丰度为0.285次/日。实验用逐步逼近方法得到海蜇水母体致死的上限温度为34℃。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双齿围沙蚕幼体在水交换周期分别为8h、4h、2h的流水、模拟潮汐和静水等5种不同水交换条件下的生长。培养双齿围沙蚕幼体50d。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幼体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在静水槽中,随着时间的推移,pH、DO逐步降低,而NH3-N、H2S的浓度逐步增高;在模拟潮汐的水槽中,pH值、DO、NH3-N、H2S循环变动;在3个流量大小不同的水槽中,pH值、DO、NH3-N、H2S呈逐渐变化,变化幅度与水流量大小有关。各水槽中双齿围沙蚕幼体均有很高成活率。双齿围沙蚕幼体的增重倍数以12倍/d流水的3.77为最高,模拟潮汐的3.49次之,再次为6倍/d流水和3倍/d流水的3.29和2.20,最差为静水养殖的1.75。 相似文献
19.
20.
研究了饥饿和水霉病对异育银鲫血液指标的影响。饥饿前期(前6 d),饥饿对异育银鲫血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合成数量的降低;饥饿中期(第7~12天),饥饿不仅影响异育银鲫血红蛋白的含量和红细胞的合成,而且此时血液中红细胞体积变小,畸形率增加;饥饿后期(第15~24天),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继续降低,但是红细胞的数量和比容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饥饿对异育银鲫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影响不大。患水霉病的异育银鲫血红蛋白、红细胞数量和红细胞比容均比健康鱼低,水霉病主要降低红细胞的合成数量和减小红细胞的体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