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保靖黄金茶红茶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保靖黄金茶群体品种一芽二、三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鲜叶为原料,利用红茶自动发酵机在28℃条件下进行不同发酵时间与不同保湿措施处理,对加工的红茶进行感官审评及儿茶素与茶黄素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当发酵时间增加到240 min后,儿茶素向茶黄素转化趋势明显;其中感官审评得分最高的为经发酵240 min及盖布处理的茶样,茶汤颜色红匀明亮、口感醇厚,儿茶素与茶黄素的含量分别为38.650 4、13.493 5 mg/g。所有发酵进程中进行湿纱布覆盖保湿处理,其茶黄素含量均较未盖布处理茶样增加显著,茶汤亮度明显较亮,滋味更加浓厚。  相似文献   

2.
不同干燥方式对运用摇青工艺制作的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干燥方式对运用摇青工艺加工制作的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以碧香早一芽二三叶茶鲜叶为试验材料,采用烘-烘-烘、烘-炒-烘、烘-炒-炒3种干燥方式制作工夫红茶,考察其外观品质和生化成分等指标,结果表明,3种干燥方式中,以烘-炒-烘的干燥方式制得的红茶品质最优,条索紧结,干茶色泽乌黑尚油润,花甜香较浓,汤色红明亮,滋味甜醇爽口,叶底红亮匀齐;其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和茶红素等的含量均高于其他两个处理。  相似文献   

3.
以有机茶园中‘铁香’品系的鲜叶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嫩度、萎凋程度、做青程度、发酵温度、添加儿茶素及干燥温度对红茶品质的影响,并对红茶中的茶黄素、香气物质进行测定和感官审评。铁香茶树鲜叶加工工序及最佳参数为:以1芽1叶为鲜叶原料,中度摇青后,萎凋至含水量为68%,揉捻后添加鲜叶干重2.0%的高表没食子儿茶素,充分拌匀,27℃发酵1.5 h,再在22℃下发酵至适度,用105℃小火烘至七成干,摊放30min后,80℃烘至足干。红茶感官审评品质为条索紧结匀齐,显金毫,乌黑油润;花香高长;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醇较厚、鲜爽、带花味;叶底嫩匀齐,红艳明亮;茶黄素含量达(0.85±0.04)%。  相似文献   

4.
不同季节黄化英红九号红茶品质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农业科学》2019,(10):60-64
为进一步了解黄化英红九号茶树的品种特性,本研究对不同季节(春、夏、秋三季)生产的黄化英红九号红茶的生化成分进行测定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萎凋处理的黄化英红九号红茶茶多酚含量以春季最低,为3.81%~8.13%;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季节间较为稳定,分别处于2.5%~3.5%、3.0%~4.0%之间;可溶性糖含量在秋季红茶中最高;简单儿茶素和复杂儿茶素均以春茶保留率最低;茶黄素、茶红素含量以夏茶最高;茶褐素含量以春茶最高。主成分分析表明黄化英红九号春季红茶品质区别于夏秋茶,且夏秋红茶品质接近。  相似文献   

5.
丹桂品种红茶加工过程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茶树新品种丹桂鲜叶在加工红茶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丹桂在加工红茶的过程中,水浸出物含量和茶多酚总量逐渐减少;氨基酸总量先增加后减少;茶多酚与氨基酸的比值变小;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和"茶三素"总量逐渐增加;儿茶素总量在加工过程中大幅度减少,毛茶中的儿茶素总量仅为鲜叶的1/10,儿茶素各组分含量也都减少,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减幅最大,其次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和D,L型儿茶素。感官审评表明,丹桂加工的红茶有甜香,滋味醇厚,汤色红艳明亮,品质较优。  相似文献   

6.
以黄化英红九号和英红九号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萎凋时间加工红茶的生化成分特征,对更好地了解2个品种(系)的特性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夏秋英红九号和黄化英红九号红茶中茶多酚含量显著降低,咖啡碱则显著增加;夏季黄化英红九号红茶中游离氨基酸随萎凋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茶黄素、茶红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则没有显著变化;英红九号红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2个品种(系)的秋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随萎凋时间延长没有显著变化;2个品种(系)的夏秋茶儿茶素组分增加,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含量降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黄化英红九号夏秋茶品质与英红九号不同,且季节间品质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7.
茶鲜叶处理方法对悬浮发酵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鲜叶破碎程度、萎凋及冷冻处理对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鲜叶破碎程度的增大,茶红素含量明显增加;适度萎凋可促进茶黄素的形成;冷冻处理明显提高水浸出物、茶黄素等含量从而改善了红茶品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茶树夏季鲜叶的利用率,多元化开发利用黄山茶区大宗茶原料。[方法]取舒茶早、凫早2号茶叶品种夏季鲜叶为原料,参照黄山毛峰和祁门工夫红茶初制工艺,开展了绿茶、红茶适制性研究,分析了茶叶品质特点和儿茶素组分的变化。[结果]夏季鲜叶加工的绿茶、红茶外形条索松,色泽深欠润,毫少,香气低,滋味厚,汤色欠亮。夏季绿茶、红茶中,5种儿茶素总量及组分的保留量高。[结论]利用传统加工工艺不利于改善夏季绿茶和红茶品质。  相似文献   

9.
花鲜叶处理方法对悬浮发酵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鲜叶破碎程度,萎凋及冷冻处理对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鲜叶破碎程度的增长,花红素含量明显增加;适度萎凋可促进茶黄素的形成;冷冻处理明显提高水浸出物,茶黄素等含量从而改善了红茶品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四川工夫红茶品质现状,为四川工夫红茶品质提升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本研究以四川省内主要茶区64个工夫红茶样品为调查对象,对其感官品质(外形、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和理化成分(没食子酸、咖啡碱、儿茶素类、茶黄素类)进行比较分析,并绘制滋味、香气风味轮。【结果】川红工夫风味特征以"甜""醇"为主,感官审评总分介于83.35~91.27之间,且审评得分与价格走势基本一致。风味轮表明,川红工夫香气类型包括清香、花香、果香、甜香等;滋味类型包括"浓""醇""鲜""甜""厚"等,但一定比例的产品存在"高火""烟""焦""苦""涩"等品质缺陷。其品质成分反式儿茶素含量为24.9~92.25 mg/g、顺式儿茶素含量为18.37~86.79 mg/g、茶黄素含量为9.03~26.33 mg/g、咖啡碱含量为27.92~44.91 mg/g、没食子酸含量为0.36~7.7 mg/g。其中,相比川西和川南茶区,川北茶区儿茶素、茶黄素及没食子酸含量(均值)均为最高,而咖啡碱含量(均值)为最低。【结论】所收集茶样中川北茶区工夫红茶品质综合评价最优,但总体缺乏特殊香型等感官品质优异的红茶产品。因此建议加强自主选育和适度引进具有花、果香型的茶树品种,并结合四川主栽品种系统开展基于不同原料成熟度的不同发酵程度及干燥提香等工艺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1.
可可茶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野生茶树资源,具有天然不含咖啡碱的特性。本研究以单株选育的无性系品种可可茶1号和可可茶2号为研究对象,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其蒸青样、绿茶、黄茶、红茶的茶多酚总量、氨基酸总量、黄酮类总量、儿茶素组分、生物碱、茶氨酸及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成分的含量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可可茶1号和2号优势嘌呤生物碱为可可碱,含量分别为3.98%~6.06%和4.21%~6.26%;可可茶鲜叶、绿茶和黄茶的优势儿茶素组分为(-)-gallocatechin gallate(GCG),含量分别为5.26%~14.88%和6.51%~13.58%。(2)在鲜叶和各类成茶中,可可茶的茶多酚总量及氨基酸总量均大于对照品种白毛2号,但是茶氨酸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种;可可茶和栽培茶树白毛2号制成红茶后,茶多酚含量均比其蒸青样、绿茶、黄茶低。(3)可可茶嫩梢所含的茶叶生化成分呈季节性变化,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为春季>夏季>秋季,茶多酚、总黄酮、生物碱及主要儿茶素的含量为夏季>春季>秋季。(4)可可茶红茶的茶黄素、茶红素与茶褐素特别是茶褐素远高于白毛2号红茶。  相似文献   

12.
研究分析了丹霞系列红茶中8种儿茶素与4种茶黄素单体的含量,并用FRAP法测定丹霞红茶的总抗氧化能力,采用体外细胞培养体系MTT法检测了丹霞系列红茶对人类胃癌SGC 7901细胞生长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丹霞2号红茶儿茶素总量与茶黄素总量最高;总抗氧化能力由高到低顺序为丹霞1号>丹霞2号>丹霞8号>政和工夫红茶对照样;随着茶样处理浓度的增加,丹霞8号品种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了SGC 7901细胞的生长增殖,其抑制作用明显优于丹霞1号、丹霞2号红茶以及政和工夫红茶对照样,表明丹霞8号品种具有较好的抗癌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武夷名丛白鸡冠和红鸡冠红茶适制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促进武夷名丛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武夷名丛白鸡冠和红鸡冠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鲜叶及红茶中主要生化成分,结合感官审评研究其红茶适制性。结果表明:白鸡冠鲜叶中的水浸出物含量为41.20%、茶多酚含量为36.11%、酚氨比值为22.43,均高于红鸡冠,氨基酸、咖啡碱含量低于红鸡冠;白鸡冠加工的红茶,其茶多酚、茶黄素、茶红素含量均高于红鸡冠,氨基酸含量低于红鸡冠;红茶感官审评综合得分白鸡冠高于红鸡冠。综合生化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白鸡冠比较适制红茶。  相似文献   

14.
为高茶黄素红茶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以福鼎大白茶为材料,以红茶产品中茶黄素的生成量为考察指标,在红茶加工过程中,通过添加儿茶素提取物为底物,研究儿茶素提取物浓度及添加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等单因子对茶黄素生成量影响的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优化筛选合成高茶黄素红茶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高茶黄素红茶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儿茶素提取物的浓度50 %,添加量2.5 % (重量比),发酵时间2 h,发酵温度24 ℃,该条件下的茶黄素生成量为6.75 mg/g。  相似文献   

15.
不同级别祁门红茶品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感官审评和理化分析及农药残留测定,研究当今祁门红茶成茶品质.结果表明.一级祁门红茶的外形品质和内在品质均表现优异;不同级别祁门红茶成茶水分含量均偏高;一级和三级有较多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和水浸出物;一级的茶红素、茶黄素含量较高,茶褐素适中,汤色红亮,成茶品质好,而三级稍差,五级最差;一级至五级的总灰分、水溶性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含量逐渐降低;不同级别的祁门红茶均达到卫生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工夫红茶品质成分在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探索野生工夫红茶适宜的加工工艺参数,为广西野生工夫红茶的加工技术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广西兴安六垌野生茶一芽二叶鲜叶为原料,分别在萎凋叶、揉捻叶及发酵1、2、3、4、5 h时取样烘干,取3 g红茶与150 mL水冲泡5 min,对工夫红茶进行感官审评,并分析其主要生化成分及香气成分变化趋势.[结果]鲜叶发酵4 h时制成的工夫红茶感官评分最高(92.5分),红茶汤色红亮,花香、甜香浓,滋味醇厚,叶底红匀、亮.在工夫红茶加工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呈降低趋势,分别从萎凋叶的5.20%和5.23%降至4.10%和4.74%;茶多酚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揉捻叶时含量最高(25.40%);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也呈先升后降趋势,均在发酵4 h时达最高值(0.50%和4.20%);茶褐素含量呈直线上升趋势,由萎凋叶的1.30%上升到发酵5 h的6.00%.红茶香气成分中,醇类和碳氢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呈降低趋势,醛类和酯类相对百分含量呈上升趋势.影响广西六垌野生工夫红茶香气的主要成分有香叶醇(25.55%)、水杨酸甲酯(20.55%)、β-芳樟醇(14.75%)、苯乙醛(5.14%)、2-乙酰基呋喃(2.76%)、苯乙醇(2.19%)、氧化芳樟醇Ⅱ(2.04%)等.[结论]广西六垌野生工夫红茶具有玫瑰花香、甜花香、略带冬青香的品质特征,以发酵4 h制成的红茶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7.
以丹霞2号春季鲜叶为原料,研究不同萎凋和发酵时间对红茶品质风格及其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萎凋时间的不断延长,红茶中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咖啡碱含量在4%~5%之间变化;茶红素和茶褐素的变化趋势一致,萎凋38 h时含量达到最大,之后下降;茶黄素含量变化不大,维持在较低水平;茶多酚含量总体表现下降趋势,水浸出物则不断增加.在发酵过程中,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红茶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均呈下降趋势,12h之后下降趋势减慢;茶褐素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呈增加趋势,茶红素刚好相反;茶黄素含量有缓慢降低的趋势.综合分析不同萎凋和发酵程度成品红茶感官审评及其主要理化成分含量结果,认为丹霞2号茶树品种加工红茶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萎凋33~36 h、发酵12~16 h.  相似文献   

18.
以南川大树茶春季1芽2叶为原料,加工传统工夫红茶,研究感官风味及主要品质成分在加工中的变化规律,并以云南大叶种红茶为对照,评价大树茶红茶的适制性及品种特色.结果表明:在南川大树茶红茶加工过程中,水浸出物和茶多酚总量逐渐减少;儿茶素总量大幅减少,除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在加工中有所增加外,其余7种儿茶素质量分数在加工中均大幅减少.没食子酸(GA)在加工过程中质量分数显著增加.揉捻后,茶黄素总量及茶黄素(TF)、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F-3-G)、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F-3'-G)、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TFDG) 4个组分质量分数都急剧增加,之后的工序中有增有减,只有TFDG持续积累,且是质量分数最高的组分.茶红素质量分数先增多后减少,而茶褐素在整个加工过程中持续累积.游离氨基酸总量在加工中有所增加,鲜叶含24.11 mg/g,毛茶中达到最大值36.34 mg/g.茶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等质量分数较高,茶氨酸、谷氨酸等随着加工的进行质量分数减少,而天冬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等质量分数增加;绝大多数氨基酸经萎凋后质量分数都大幅上升;从发酵结束到烘干的过程中,所有的氨基酸质量分数都有所增加.感官审评表明,整个加工中,发酵80 min时滋味最好,甜醇爽口;综合得分最高的是大树茶红茶,条索紧结,橙黄明亮,甜醇鲜爽,有甜香.相较之下,大树茶汤色不如云南大叶种,但香气更优,整体品质更佳.  相似文献   

19.
分析比较5、10、15年陈不同乌龙茶、红茶和白茶等老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咖啡碱、茶氨酸、茶黄素等成分的含量.检测发现,5年以上的陈年老茶中,白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总体最高,其次为乌龙茶,红茶最低;咖啡碱、茶氨酸含量均表现为白茶最高,红茶次之,乌龙茶最低;红茶中的茶黄素含量总体高于白茶、乌龙茶,且储藏时间越...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选出云抗10号红茶的最佳加工工艺,为充分利用、发挥云抗10号茶树品种资源优势及生产出高品质的红茶产品提供参考。【方法】以云抗10号一芽二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为原料,分别采用传统工艺、新工艺1和新工艺2进行加工,通过感官审评和品质成分测定评价不同加工工艺对云抗10号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采用新工艺2鲜叶原料经萎凋、3次浪青、第二次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工艺加工的红茶感官品质最佳,其水浸出物含量为44.50%,氨基酸含量为3.40%,咖啡碱含量为3.09%,茶多酚含量为16.80%,可溶性糖为2.70%,儿茶素总量为2.40%,茶黄素为0.40%,茶红素为5.4%,茶褐色为7.20%。【结论】加工工艺对云抗10号红茶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