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传统醇提法、超声波法、微波法、微波-超声协同法4种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绿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方法。结果表明:微波提取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0%,液固比45∶1,微波时间40s;微波-超声协同提取法最佳工艺为乙醇浓度70%,液固比45∶1,超声时间30min。4种提取方法以微波-超声协同提取法总黄酮得率最高,并比较4种提取方法获得的绿茶总黄酮提取物对羟自由基(·OH)的清除效果,超声提取法清除·OH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儿茶素对生物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贾之慎 《中国茶叶》1990,12(4):17-18
自由基在生物体内呈游离状态,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或离子。自由基不但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而且往往参与连锁的化学反应。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生物体内自由基不断产  相似文献   

3.
茶叶清除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作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氮蓝四唑(NBT)光化还原法,对茶汤和抗坏血酸清除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效果进行测定和比较,并应用多酚类特效吸附剂聚乙烯吡咯烷酮研究了茶多酚在茶汤清除自由基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茶汤和抗坏血酸均有较强的清除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能力;茶汤的清除效果与茶多酚含量有关,茶多酚在茶汤清除自由基中起主导作用;等量茶多酚和抗坏血酸清除自由基能力比较,前者是后者的3~10倍。  相似文献   

4.
茶叶中自由基浓度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瑜  杨明  陈奕卫 《茶叶科学》1988,8(2):77-78
自由基增多,对人们机体有一定危害~([1])。食品中自由基浓度与其新鲜程度有关,甚至与饮料中的味、香也有一定的关系~([2])。本文初步探讨了成茶类别、级别与茶叶中自由基浓度的关系,沏茶过程对自由基浓度的影响,以及影响自由基浓度的若干因素。  相似文献   

5.
茶叶中自由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圣洲  汤一 《茶叶》2008,34(2):67-70
茶叶不仅具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其本身在加工、冲泡、辐射及贮藏过程中也会产生自由基,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之基础上,分析茶叶加工、冲泡和辐射过程中自由基含量之变化,就自由基对茶叶品质形成之影响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6.
茶叶是我国传统的保健饮品,茶叶中具有丰富多样的活性成分,这些活性成分赋予了茶叶一定的保健功能.黄酮类化合物是茶叶中的重要成分,目前关于茶叶中黄酮类物质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并且通过研究证明了该物质能够对抗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些疾病.本文综述了当前茶叶中黄酮类物质对肠道健康的保护作用机制,提出饮茶在肠道健康方面...  相似文献   

7.
对火龙果花中多酚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采用抗氧化能力的体外实验方法,研究火龙果花中多酚类化合物的还原能力、清除·OH、O2-、 DPPH·和ABTS·四种自由基的能力,以评价其抗氧化性,并以BHT作为阳性对照。结果表明,火龙果花中多酚类化合物抗氧化能力与浓度(0.4~0.8 mg/mL)呈量效关系。虽总体抗氧化活性较弱于BHT,但总体趋势与BHT相同,在浓度为0.7 mg/mL时,其羟自由基清除活性甚至略高于对比溶液。因此,火龙果花中多酚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可进一步研究开发为抗氧化功能性食品。  相似文献   

8.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研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宇 《人参研究》2009,21(4):33-35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广泛开发应用前景的天然药物,文章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各种提取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其在黄酮化合物中的应用,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野葛愈伤组织提取物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活性及开发新型天然抗氧化剂提供试验依据,采用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的有机自由基体系以及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两种无机活性氧自由基体系,检测野葛愈伤组织提取物的体外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活性,并与野葛根提取物、葛根素、Vc和茶多酚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野葛愈伤组织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强,与野葛根提取物、茶多酚的清除能力相当,且显著优于葛根素和Vc;野葛根提取物的羟自由基(.OH)清除活性最高,茶多酚和野葛愈伤异黄酮次之,Vc对.OH的清除活性稍弱;野葛愈伤组织提取物的羟自由基清除活性随处理浓度增加而提高;野葛愈伤组织提取物、野葛根提取物和Vc均具有较强的清除O-2.能力,均显著高于葛根素和茶多酚。说明野葛愈伤组织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化提取荞麦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条件。[方法]在标准液的制备及标准曲线的制作基础上,选用4个试验因素(浸提温度、提取方法、乙醇浓度及样品粒度)进行3水平正交试验优选,确定提取荞麦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4种因素对荞麦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效果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样品粒度>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方法;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55℃、水浴、乙醇浓度80%、样品粒度为0.250~0.500 mm。[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是提取荞麦黄酮类化合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藤茶系葡萄科蛇葡萄属,为显齿蛇葡萄科的嫩茎叶,内富含多种生物功效成分,是具有很大开发潜力的野生植物资源.本文对藤茶的营养成分、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简要介绍,综合国内外研究报道.对藤茶植物的生物活性及其功效成分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总结.为从事藤茶生理、药理功能研究及产品开发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催化加氢在恢复茶多酚抗氧化活性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从茶叶中直接提取的一类天然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混合物,是茶叶中儿茶素类,花青酸类,黄烷酮类物质的总称,具有很好的水溶性和极强的抗氧化活性,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1]。目前茶多酚的生产在我国已较为普及,通常以该产品作为天然抗氧化添加剂、药品和保健品形式面市。由于茶多酚的高生物活性,若超过贮存保质期或贮存不当,遇强酸、强碱、光照、高热、过滤金属离子等会大大影响它的抗氧化等活性,甚至氧化失效[2,3]。我国茶叶资源丰富,茶多酚产量较高,由于厂家在销售、运输、保存方面出现问题,经常会发生贮存…  相似文献   

13.
采用DPPH体系、ABTS体系和Oyaizu法对白沙绿茶的甲醇提取物、70%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并利用HPLC-MS对活性较高的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特征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沙绿茶3种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呈浓度效应关系。其中3种提取物中以70%乙醇提取物对DPPH和ABTS清除能力最强,而还原力则弱于水提取物和甲醇提取物。通过HPLC-MS从70%乙醇提取物中得到24个酚类物质,其中15个酚类物质被鉴定为新绿原酸、花旗松素-3-O-芸香糖苷、绿原酸、隐绿原酸、去甲氧基姜黄素、表儿茶素、山奈酚-3-O-芸香糖苷、花旗松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双己糖苷、Di-O-咖啡酰奎宁酸、槲皮素、山奈素-3-O-戊糖苷、牛蒡子苷、杨梅素和山奈素。  相似文献   

14.
茶多酚与其他抗氧化剂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茶多酚是一种高效的复合抗氧化剂,其强抗氧化性与各组分之间的协同作用密切相关,茶多酚与其他抗氧化剂也存在协同作用,如维生素C、维生素E、类胡萝卡素及谷胱甘肽等。协同作用增强了茶多酚的抗氧化效果。茶多酚的协同作用是通过偶联氧化实现的。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文婉清  朱海燕  周虹 《茶叶通讯》2019,46(2):243-248
纪录片作为展示国家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近年来受到较大关注。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常常受到纪录片制作方的青睐。本文阐述了茶纪录片发展的时代需求,梳理了近年来茶纪录片的数量、题材,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特色与主要作品,并讨论茶纪录片在不同传播平台播放的优劣对比。  相似文献   

16.
茶多糖和茶多酚的降血糖作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目的:研究茶多糖、茶多酚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SD大鼠的降血糖作用和机制。方法:饲喂SD大鼠茶多糖、茶多酚3周后,观察大鼠血糖、葡萄糖耐量、血胰岛素以及小肠糖降解酶(淀粉酶、蔗糖酶、麦芽糖酶)变化。结果:茶多糖、茶多酚都有显著抑制糖尿病大鼠血糖升高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茶多糖组大鼠血胰岛素水平有显著提高(P<0.05),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茶多酚组的血胰岛素水平有升高趋势,小肠各降解酶活力也有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茶多糖对高血糖大鼠有显著的抑制血糖升高的作用,茶多糖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小肠糖降解酶活性。  相似文献   

17.
茶叶及茶饮料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茶叶贮藏过程中影响其品质的关键因素以及目前应用于茶叶及茶饮料贮藏保鲜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以概述,以期为茶叶的深加工和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茶尘理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一鸣 《茶叶科学》1993,13(1):37-44
对我国的眉茶、花茶、工夫红茶、乌龙茶和红碎茶等主要茶类,在精制过程中产生的茶尘粉体的浓度、分散度、堆积密度、真密度、安息角、滑动角、浸润性、比电阻、控制点的吸入速度和生化成分及有害物质含量等20个理化参数,反复进行了现场测试、实验室试验和分析研究,基本上探明了茶尘的性质和参数,从而为茶厂除尘工作,特别是茶厂除尘系统的设计、选型、维护管理和鉴定防尘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对茶尘的危害性及综合利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茶叶高活性天然抗氧化剂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提出了用超滤和反渗透膜分离法制备茶叶抗氧化剂的新工艺。考察了膜分离过程中的操作条件如压力、温度、茶汁浓度等对透过流速及茶汁中化学成分的影响。实验表明,经果胶酶预处理和超滤处理后能得到澄清的茶汁,可供反渗透浓缩。再经喷雾干燥便可制得色泽、溶解性及颗粒均匀度俱佳的茶叶抗氧化剂。通过对猪油的油脂氢化抑制率的测定表明,膜分离新工艺制得的茶叶抗氧化剂具有比传统工艺制品更高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