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研究了20℃/15℃和25℃/20℃两种日波动温度对棒头草(Polypogon fugax Nees ex steud.)、大瓜草(Spergula arvensis L.)、红花月见草(Oenothera rosea L’Herit.ex Ait.)和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Spreng.)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的作用。结果表明,4种杂草种子萌发对两种波动温度的反应存在差异。前4 d高温有利于棒头草种子萌发,而3 d以后,种子在低温时的发芽率均高于高温处理。前3 d高温促进大瓜草种子的发芽势,而4 d后两种温度下种子的发芽率维持不变,且低温处理的发芽率比高温处理高10%左右。红花月见草和紫茎泽兰种子萌发对温度的反应很相似,即在种子萌发的早期高温和低温种子发芽率差异很大,随着发芽时间的进一步延长,两种温度处理的发芽率逐渐接近。  相似文献   

2.
利用不同发芽处理研究菠菜种子的休眠和萌发特性,旨在解决菠菜种子发芽中的困难。结果表明:带果皮的菠菜种子在纸床和沙床上均难以萌发,在土床上的发芽率为85%;而去果皮的种子在纸床、砂床和土床上的发芽率为92%;完整菠菜种子的渗液显著抑制去果皮菠菜种子的萌发;低温处理可以打破休眠,提高种子的发芽率。菠菜果皮结构致密以及果皮内含有的抑制性物质是控制休眠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层积处理对野慈姑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层积处理方法对野慈姑种子萌发的影响,以期为今后以野慈姑种子为萌发材料的相关试验研究与田间防除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低温层积处理能够提高野慈姑种子的发芽率,处理5~10 d,种子能够发芽,但发芽率低;处理15 d时,种子发芽率大幅度提高,随后提高幅度减小;处理35 d后,种子逐渐达到低温层积处理的最高发芽水平,且与经过自然越冬的种子相比,发芽率无显著差异;处理60 d后种子发芽率不再提高;室温层积处理5~90 d野慈姑种子的发芽率均不高于4.00%,可见室温层积处理不能提高野慈姑种子的萌发率。  相似文献   

4.
以青海湖地区三角城种羊场的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为观测对泉,研究围栏内外芨芨草的种子外观特征差异,及其在5,10,15,20,25,30℃时的萌发特性,以期评价围栏封育对种子形态和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围栏内芨芨草种子无论是颗粒大小,还是饱满程度均好于围栏外;在温度低于5℃时,芨芨草种子将不萌发,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芽率不断上升,高于25℃发芽率有下降的趋势.低温或高温均不利于种子萌发,即低于20℃或超过25℃萌发均受到不同程度抑制,芨芨草种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0~25℃.围栏内芨芨草种子的萌发状况好于围栏外.  相似文献   

5.
锦鸡儿种子劣变过程中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老化方法,在高温高湿(40℃、RH100%)条件下,对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lla Lam.)和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的种子进行劣变处理.同时重点测定和分析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高温高湿(40℃,100%RH)人工老化法的最佳处理时间梯度为0、8、16、24、36、48 h.两种供试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显著下降(P<0.05);酸性磷酸酯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与种子发芽指教呈极显著正相关,是反映其种子质量的敏感指标;可溶性糖泄漏和脂质过氧化,是种子劣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两种雀麦种子萌发期耐热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设置了八个变温梯度 ,三种播前预措方式及一个对照 ,分别对两种雀麦 (沙地雀麦Bromus ircutensis和无芒雀麦 Bromusinermis)种子进行萌发测试。测定了不同处理下的发芽率、发芽指数、休眠率和死亡率 ,并依此比较了这两种牧草种子在萌发期的耐热性能。结果表明 ,从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看 ,二者并无明显的差异 ( P<0 .0 5) ,在较低的温度下二者都有较高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 ,当温度超过 45℃时二者都不萌发。从休眠和死亡状况可知 ,沙地雀麦种子比无芒雀麦种子有较强的耐高温性。三种预措方式中 ,三次回干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运用培养皿滤纸法和盆栽法,分别研究温度、光照和水分条件对热带常见杂草丰花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丰花草种子萌发温度范围广泛(5~40℃),随温度升高,丰花草幼苗的鲜质量和生长长度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恒温下30℃为其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其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相对较高,而平均发芽时间最短;25℃时生长的幼苗最健壮,其芽长、根长和芽鲜质量、根鲜质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时的对应值。而变温条件更有利于丰花草种子萌发,12 h D/12 h L、5℃/15℃时发芽率达55.63%,15℃/25℃时发芽率90%,25℃/35℃时的种子萌发率、幼苗长度、幼苗鲜质量均最大。光照不是影响丰花草种子萌发的关键因子,但光照可能有利于促进丰花草幼苗生物量向根部分配,光暗交替(12 h D/12 h L)条件下丰花草幼苗生长情况相对最好(长度根冠比为1.05∶1;鲜质量根冠比为0.51∶1)。水分是决定丰花草种子能否萌发的关键因素,25℃、12 h D/12 h L条件下,在土壤最大持水量60%时丰花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状况均最佳。  相似文献   

8.
水是种子萌发的关键因素,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直接影响着干旱区植被的分布和多样性。以铃铛刺(Halimodendron halodendron)和披针叶野决明(Thermopsis lanceolata)种子为研究材料,用不同浓度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探讨干旱胁迫对铃铛刺和披针叶野决明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处理均降低了铃铛刺和披针叶野决明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日相对发芽率和平均发芽速率,延缓了种子萌发进程,胚芽和胚根生长也受到抑制。不同浓度处理中,12%是相对高萌发率的浓度,其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日相对发芽率、平均发芽速率、胚根及胚芽长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与对照相近。干旱胁迫对铃铛刺和披针叶野决明种子萌发影响不完全一样,如对胚芽和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铃铛刺种子胚芽和胚根作用相近,披针叶野决明则对胚根作用较胚芽明显。  相似文献   

9.
黄顶菊种子休眠与种子寿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顶菊是一种新近传入我国的入侵植物。初步研究黄顶菊种子休眠和种子寿命特性发现,黄顶菊种子不具有原生休眠,但需要一定的时间完成其后熟阶段。室温储藏下4年后,黄顶菊种子仍保持很高的萌发率,说明黄顶菊种子的寿命较长,但长时间的冷冻(-18℃)和自然条件下深埋(10 cm土层)会显著缩短黄顶菊种子的寿命。  相似文献   

10.
电场对干旱胁迫下油葵种子萌发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不同强度的电场处理不同品种的油葵(HelianthusannuusL.)种子,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发现电场处理能提高油葵种子在干旱胁迫下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萌发期油葵种子的脂肪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显著地高于对照;降低了处理组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积累;而且不同电场强度对不同的油葵品种影响程度不同,总体上认为W6和W8两种处理效果较好。电场处理组的代谢酶和保护酶活性的提高可能是静电场促进干旱条件下种子萌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盐分和水分胁迫对补血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不同昼夜温度条件下用不同浓度NaCl(mmol/L)溶液及等渗聚乙二醇溶液处理大叶补血草(Limo-nium gmelinii(Willd.)Kuntze)和耳叶补血草(Limonium otolepis(Schrenk)Kuntze)种子,分别测定其萌发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测定处理9 d未萌发的种子移入蒸馏水后的萌发恢复率,以研究温度、盐胁迫和模拟干旱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补血草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15℃,在蒸馏水中的萌发率最高,随着盐浓度和PEG6000溶液浓度的增加,种子的萌发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递减,对萌发产生抑制作用;PEG6000溶液对种子的萌发抑制程度与等渗NaCl溶液相当。较高盐浓度和PEG6000溶液处理下的种子复水后萌发可以恢复。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入侵植物黄花刺茄对当地主栽经济作物番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本文采用培养皿滤纸法,在智能光照培养箱的变温控制条件下,分别研究了黄花刺茄根、茎、叶浸提液对番茄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及幼苗根长和苗高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花刺茄不同器官的浸提液对番茄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幼苗根长和苗高的影响不同,其茎、叶浸提液的化感作用较为显著(P<0.01)。(2)黄花刺茄同部位浸提液对番茄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幼苗根长和苗高不同指标的影响也不同。根浸提液对种子发芽率、幼苗根长影响不显著(P>0.05),但对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极显著(P<0.01)。茎和叶浸提液各浓度对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比种子发芽率、幼苗根长和苗高的影响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3.
加拿大一枝黄花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超弱发光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具有较宽的生态域,其种子繁殖能力强,可在多种生境下形成强势种群。用2级变温、7级pH值溶液处理加拿大一枝黄花种子,观察记载其发芽过程中的生物超弱发光值,比较分析其发芽率和发芽速率。结果表明,变温和不同pH处理对种子萌发过程的影响及生物超弱发光强度不同。相对温度较高时,种子的超弱发光值曲线峰值变化较大,在中碱性和酸性条件下曲线分别出现双峰和三峰现象;除pH为5.5外,不同pH处理下种子都具有较高的发芽率和发芽速率;在偏酸或偏碱的逆境条件下,种子表现出较强的生命活力。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处理时间和不同pH处理,其种子间的生活力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真空熏蒸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除害处理措施。应用 ZX-350型真空熏蒸消毒机,在常温(15~19℃)条件下,真空度为730~740mmHg 时,使用溴甲烷或硫酰氟进行熏蒸50g/m~3,密闭3小时,可将潜藏在种子内的落叶松种子广肩小蜂、刺槐种子小蜂、柳杉大痣小蜂幼虫100%的杀死;60g/m~3,密闭3小时,可将潜藏在种子的紫穗槐豆象、柠条豆象、皂荚豆象幼虫100%的杀死,对种子的发芽无明显影响。在高温(32~34℃)条件下,使用同样的用药剂量进行熏蒸,密闭时间还可缩短,但对紫穗槐、落叶松、皂荚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较为明显。在低温条件下,进行重复熏蒸对种子发芽率影响不大;在高温条件下,进行重复熏蒸,种子的发芽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草甘膦影响假高粱种子萌发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草甘膦4个剂量处理的假高梁种子均有一定的发芽能力,发芽率在3.3%-41.7%,发芽率随着剂量的增大而下降,但在萌发后10天内所有处理的萌发株全部死亡,即发芽死亡率为100%,而未萌发的种子霉烂失去活性;对照种子发芽率为43.3%,发芽死亡率为0。试验结果表明,2000g.a.i/hm^2剂量的草甘膦即可杀死假高梁的幼苗,6000g.a.i/hm^2以上剂量能有效抑制假高梁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16.
小黑麦萌发期抗旱条件模拟和抗旱指标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个小黑麦种质为材料,用不同浓度(0,10%,20%,30%,40%)PEG-6000对萌发期种子进行干旱胁迫处理,通过测定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根与胚芽鞘长度,以研究小黑麦萌发期抗旱模拟条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筛选出了适宜于小黑麦萌发期抗旱性评价的指标,同时以各指标与抗旱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合隶属函数法对4个小黑麦种质的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0%PEG-6000溶液为小黑麦种子萌发期抗旱性鉴定的适宜模拟条件;发芽率与萌发期抗旱性关系最密切;低浓度(10%,20%)PEG-6000有利于小黑麦种子萌发,并对幼苗根与胚芽的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40%PEG-6000完全抑制小黑麦种子发芽;参试小黑麦种质抗旱性强弱为:中饲1048石大1号P4P2,中饲1048小黑麦属于中抗旱型,石大1号属于中间型,其余2份小黑麦种质属于干旱敏感型。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外源调节剂包衣对低温胁迫棉花幼苗耐寒性的调控效应,通过室内砂培试验,研究了外源调节剂包衣处理对低温下棉花种子萌发的影响,分析了5℃低温胁迫下以及恢复常温后外源调节剂包衣对棉花幼苗耐寒性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棉花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受到抑制,水杨酸以及外源调节剂复配包衣处理均能显著提高低温胁迫下棉花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其中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达到极显著水平,增幅分别为41.2%~44.4%和51.2%~63.9%;外源调节剂包衣处理叶片的相对电导率(REC)和MDA含量显著降低,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等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显著提高,SOD、POD和CAT等抗氧化酶的活性也显著增强;5 mmol·L-1水杨酸+45 mmol·L-1氯化钙+60 mg·L-1亚硒酸钠复配包衣处理的叶片REC、MDA含量显著低于其它包衣处理,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其增幅显著高于其它包衣处理。说明水杨酸、氯化钙和亚硒酸钠三元复配包衣在缓解棉花幼苗低温逆境中具有协同效应,可以缓解低温胁迫对棉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提高植物的耐寒性。  相似文献   

18.
保水剂包衣对柠条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5种保水剂(A、B、C、D、E)做为添加剂,研究了在干旱条件下,5种保水剂丸化包衣对柠条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分条件对柠条种子发芽率有显著影响,不同保水剂吸水倍数差异显著;保水剂可以显著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及幼苗生长量,促进程度与保水剂吸水倍数呈正相关;使用保水剂包衣后,萌发中种子的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H2O2)含量、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综合实验结果,5种保水剂包衣处理效果依次为: D>E>B>A>C。  相似文献   

19.
长芒苋是我国1985年发现的外来入侵植物,明确长芒苋种子萌发特性,将为其有效防控提供数据支撑.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对温度、光照、水势、发芽深度等影响长芒苋萌发的关键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变温处理可有效提高长芒苋种子的发芽势和萌发率,最适萌发温度为35℃/15℃变温处理;在35℃/15℃培养条件下,光照对长芒苋种子的...  相似文献   

20.
以龙葵种子为材料,研究了微波、超声波、酸度和Al3+对龙葵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条件下,450 W微波处理20 s、超声波处理15 min、pH值5.0~6.5最利于龙葵种子萌发;Al3+处理能降低龙葵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