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鸡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耐氧氟沙星质粒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分离的20株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了药敏实验,筛选出13株耐氧量沙星(OFL)的菌株。经质粒提取,电泳和转化实验,获得一株 粒倡导 的耐煌多重耐药菌株。该菌株对参试的11种抗生素全部耐药菌株其中OFLMICM〉50μg/ml。该菌R质粒电泳可见6条带,转化大肠杆菌DH5α,在20μg/mlOFL的LB学板筛选得到的转化子,该转化子含有原菌株中2.7kb的质粒,获得原菌株部分耐药性。连续转化5次,均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源于河南省32个县市的93株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了16种抗生素药物的药敏试验和菌株耐药性与质粒图谱间关系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93株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均为多重耐药菌株,耐药种类3~14种,耐药图谱复杂,可以分为58种耐药类型,相同来源的大肠杆菌耐药图谱、质粒图谱相似,但菌株耐药种类与质粒图谱条带的多少无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鸡大肠杆菌ColV质粒的研究进展赖平安(北京农学院牧医系,102206)近年来随着养鸡业的发展和烈性传染病的基本控制。因大肠杆菌(E.coli)造成的经济损失逐年增加,除传统的急性败血型和亚急性浆膜炎型外,又新发现脑型大肠杆菌病例。大肠杆菌病可单独发...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中药对河南省规模化养猪场致病性大肠杆菌(E.coli)耐药质粒消除的效果,本研究在对87个猪致病性E.coli分离株进行耐药质粒检测的基础上,将各分离株分别于含有不同浓度的石榴皮、黄芩、黄连等中药提取液的培养液中培养,进行耐药质粒消除试验;并采用影印培养法和纸片扩散法进行耐药性消除菌落筛选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恢复的检测.结果表明:各分离株均含有2个~8个质粒,大小约为1.0 kb~87.0 kb;经石榴皮、黄芩、黄连作用后,各分离株均可以获得数量不等的耐药性消除菌落,消除率为0.34%~16.2%,以黄连的平均消除率最高,为9.33%;在耐药性消除的各分离株中,有25个分离株未发生质粒消除,其余均消除了1条~3条质粒,并且对7种抗菌药物的平均敏感率由消除前的5.39%分别提高至60.4%、75.2%和76.5%.表明石榴皮、黄芩、黄连对猪致病性E.coli具有质粒消除和耐药性逆转作用,其中黄连作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对本地临床分离的20株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耐药性检测和质粒检测。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受检20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对临床常用5种抗菌药物均表现为耐药,大肠杆菌耐药程度及多重耐药现象较为严重。质粒图谱分析结果表明,在大肠杆菌耐药性菌株中,尤其是耐药程度较高且呈多重耐药的菌株中,耐药质粒的检出率较高。实验结果提示: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与其耐药质粒存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7.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研究进展裴建武甘孟侯(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100094)随着养鸡业的发展,鸡大肠杆菌病的危害日趋严重,特别是在鸡的几种重要病毒病得到有效控制后,由其造成的损失明显上升,该病已成为危害养鸡业的主要细菌病之一。大肠杆菌的血清型非常...  相似文献   

8.
从四川10个规模化鸡场分离的经生化鉴定、动物回归试验获得46株鸡致病性E.coli。对46株鸡致病性E.coli进行了耐药性、血清型鉴定和质粒DNA分析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鸡致病性大杆菌易产生耐药性,且多为多重耐药;鉴定出36株大肠杆菌的O血清型共16种,占鉴定菌株的78.3%;流行的主要血清为O89、O141、O119、O127和O131,共22株,占定型菌株的61.6%,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多,各地血清型各类差异大;质粒得率为100%,来源相同的菌株有相同或相似的质粒图谱和酶切图谱,来源不同的菌株质粒图谱一般不同,同一血清型可以有不同的质粒图谱。  相似文献   

9.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与质粒图谱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从河南省新郑地区的某些爆发致病性大肠杆菌病的鸡场中分离到的14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其中5株来源于同一鸡场,其他分别来源于不同的鸡场),进行了15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检测和耐药性质粒的提取检测,并对耐药菌株的质粒图谱与耐药图谱进行了比较分析,为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和探索耐药  相似文献   

10.
采用纸片扩散法对从山东省临沂地区分离鉴定的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了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发现:耐药率较高的为青霉素、苯唑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复合磺胺、万古霉素、红霉素、链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氟哌酸等,前6种均高达100%,后4种分别为93.33%、88.89%、84.62%、83.33%;敏感率较高的为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三嗪、头孢噻肟、头孢呋新和左旋氧氟沙星,其极敏和高敏的比率之和分别高达100%、92.86%、87.50%、82.35%、78.57%和71.43%;呋喃妥因高敏和中敏的比率之和高达100%,由此可知这7种药是目前山东临沂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1.
禽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R质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本室临床分离到的20株禽源大肠杆菌,经药敏试验筛选到四株抗性菌株提取质粒DNA,电泳分析表明菌株各存在数量不等(1-4个)的质粒DNA条带。分别用试剂盒回收出5种大小不同的R质粒,分别转化大肠杆菌DH5α;但只有20.5kg、9.4kb两种质粒转化成功,并获得了相应的抗药性,用含9.4kb质粒转化的大肠杆菌攻毒,可致死小鼠,说明该质粒可能携带有毒性基因。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对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强毒株的耐药基因进行初步定位,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从送检病死鸡的肝脏、心脏中分离鉴定致病菌,质粒提取试剂盒提取分离菌的耐药质粒,转化入基因工程菌JM109,通过质粒纯化、电泳和药敏试验对耐药基因进行了初步定位。并用艾叶水煮液对该菌株进行体外耐药质粒消除试验。结果分离鉴定到1株强毒力鸡源大肠杆菌,该菌呈多重耐药性,且仅对氟奇霉素和链霉素敏感;由质粒转化和药敏试验结果可初步将耐环丙沙星、青霉素、氧氟沙星、氟哌酸、林可霉素和复方新诺明的基因定位于耐药质粒上,并可随质粒的转移而使转化菌获得耐药性;用艾叶水煮液可使该菌的耐药质粒消除率达60%;质粒消除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消除耐药质粒的细菌恢复了对环丙沙星、青霉素、氧氟沙星、氟哌酸、林可霉素和复方新诺明的敏感性。本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菌的耐药基因分别位于质粒和染色体上,艾叶对耐药质粒有较强的消除作用,可作为临床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13.
CpxR是细菌中Cpx双组分系统(two component system,TCS)的反应调控蛋白,通过调控靶基因的转录表达,在细菌细胞膜稳定及毒力方面发挥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TCS CpxR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基本生物学特性、抗血清杀菌能力及致病性的影响。利用Red同源重组系统及互补质粒构建cpxR基因缺失株、互补株,然后比较分析野生株、基因缺失株与互补株的生长曲线、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药物敏感性、抗血清杀菌能力、动物致病性的差异。结果显示:cpxR基因缺失株与野生株、互补株的生长速度和运动性能无明显差异,且缺失cpxR基因不影响APEC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然而,缺失CpxR导致APEC对阿米卡星和卡那霉素耐药性降低。血清杀菌试验结果显示,CpxR有助于APEC的抗血清杀菌能力。动物感染试验结果显示,野生株、cpxR基因缺失株和互补株对雏鸭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7.50×105、7.50×106、1.33×106 CFU,表明CpxR缺失显著降低APEC的毒力。综上表明,TCS CpxR在APEC耐药性、抗血清杀菌能力及毒力方面发挥作用,为阐明APEC的环境适应性、生存能力及致病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从禽源大肠杆菌037(O78)、166(O78)、120(O18)分离株和猪源大肠杆菌107/86分离株分别提取基因组DNA,并以此为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的模板,扩增上述分离株的1型菌毛主要亚单位结构基因pilA,通过其编码的主要菌毛亚单位FimA蛋白氨基酸的序列比较发现:3个禽源株间FimA的同源性为94.3%至99.0%;禽源株和猪源株间FimA的同源性为89.6%至91.1%。通过对重组大肠杆菌的菌体裂解物的SDS-PAGE电泳分析及Western blot分析,禽源大肠杆菌O78 037株、O18 120株出现了一致的强反应,O78 166株反应较弱,而猪源大肠杆菌107/86株反应最弱。这些结果表明:禽源大肠杆菌与猪源大肠杆菌1型菌毛间存在抗原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甚至出现在禽病原性大肠杆菌同一血清型的2个不同分离株之间,如O78 037株O78 166株之间,尽管其FimA氨基酸的同源性很高,为99.0%。  相似文献   

15.
菌毛是鸡大肠埃希菌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文章对鸡源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菌毛的特点及分类,各型菌毛亚单位基因结构及其功能与控制,鸡源致病性与其他动物源大肠埃希菌菌毛之间的同源性进行了综述。这对了解菌毛亚单位基因结构与致病力的关系,探讨鸡源大肠埃希菌的致病力与分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 2× 1 0 5EID50 的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 mild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MPAIV)、2× 1 0 6 EID50 新城疫病毒 L asota株(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Lasota strain,NDVL asota)气管内注射 1 0日龄 SPF鸡 ,2 4h后 ,同剂量、同法重复感染一次 ;48h后 ,分别气管内注射较低致病性禽病原性大肠杆菌 1 2 0( O1 8)和 1 73( O2 6 )株 ,2× 1 0 7CFU/羽 ,2 4h后同剂量、同法重复攻毒一次 ,连续观察 1 0d。结果 :MPAIV单独感染组死亡率为 53% ;NDV Lasota株单独攻毒组未见死亡 ;大肠杆菌 1 2 0株单独攻毒组死亡率为 40 % ,1 73株单独攻毒组死亡率为 7% ;MPAIV与大肠杆菌1 2 0株联合攻毒组的死亡率为 87% ,NDV L a-sota株与 1 2 0株联合攻毒组的死亡率为 40 % ;MPAIV与大肠杆菌 1 73株联合攻毒组的死亡率为 80 % ,NDV Lasota株与 1 73株联合攻毒组的死亡率为 2 0 %。  相似文献   

17.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定位及耐药质粒消除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对采集的9株野生型大肠杆菌在药敏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耐药基因定位。结果表明,4个菌株的氨苄青霉素耐药基因位于质粒上,不同畜群来源菌株之间耐氨苄青霉素质粒存在差异。用中草药艾叶的乙醇提取物和蒸馏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庆大霉素耐药性及耐药质粒进行了消除试验,结果艾叶乙醇提取物的消除率最高可达69.4%。  相似文献   

18.
鸡源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多重耐药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利用药敏试验监测系统分析了71株鸡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菌株对9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结果表明临床分离菌株对沙拉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二氯沙星、单诺沙星、奥比沙星和萘定酸呈现很高的耐药性。耐药率分别为69%、69%、55%、76%、69%、76%和99%;对盖特沙星和左氟沙星有轻度的耐药性,耐药率分别为11%和13%。在71株分离菌株中,只有1株没有耐药性,对3种以上药物有耐药性的菌株占74%(52/70),对6种以上药物有耐药性的菌株占70%(49/70),呈现出多重耐药性。对耐药菌株GyrA基因QRDR氨基酸变异分析表明70株耐药菌株的第83位氨基酸均发生了变异,由丝氨酸(Serine)变为亮氨酸(Leucine)。对6种以上氟喹诺酮类药物有耐药性的49株分离株除了83位氨基酸发生变异外,其87位氨基酸也发生了变异,41株87位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D)变为天冬酰胺(N),6株87位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D)变为酪氨酸(Y),由天冬氨酸(D)变为甘氨酸和丙氨酸的各1株;对3种以下氟喹诺酮类药物有耐药性的21株87位的氨基酸没有发生变异。由此表明鸡源大肠杆菌GyrA基因QRDR区的变异与菌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程度密切相关,83位的氨基酸变异是大肠杆菌呈现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关键氨基酸。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硫酸庆大霉素在健康和鸡大肠杆菌感染鸡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试验通过给健康鸡腹腔注射大肠杆菌O157,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微生物检查为指标,成功建立鸡大肠杆菌感染模型。选取健康鸡和患病鸡各8只,分别以20 mg/kg体重单剂量肌内注射硫酸庆大霉素,分别于0.167、0.25、0.5、0.75、1、2、3、4、6、8和12 h时间点采血,采用管碟法测定血浆中庆大霉素的浓度。结果显示:试验所建立的标准曲线相关性好,相关系数均达0.990以上,日内、日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肌注给药后,硫酸庆大霉素在鸡体内吸收迅速,房室模型分析表明,健康鸡与患病鸡药时数据均符合有二室开放模型,硫酸庆大霉素在健康鸡体内峰浓度(Cmax)为(15.01±3.51)μg/m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100.79±5.14)μg/mL·h,消除半衰期(t1/2β)为(4.41±1.32)h,达峰时间(Tp)为(1.27±0.50)h。硫酸庆大霉素在患病鸡体内峰浓度(Cmax)为(12.50±2.19)μg/m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83.38±4.19)μg/mL·h,消除半衰期(t1/2β)为(4.18±1.17)h,达峰时间(Tp)为(0.97±0.05)h。结果表明:硫酸庆大霉素在患病鸡体内的峰浓度和药时曲线下面积低于健康鸡(P<0.05),因此对于已感染大肠杆菌的病鸡可以考虑适当增加给药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