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研究阉割对延边黄牛肉质及胴体性状的影响,试验选用6月龄左右的延边黄牛公牛20头,其中10头采用手术法阉割,所有试验牛在相同饲养条件下育肥至36月龄屠宰。结果表明:公牛肉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阉牛(P0.05),公牛肉的剪切力值极显著高于阉牛(P0.01);阉牛肉的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公牛(P0.05),阉牛的大理石花纹等级显著高于公牛(P0.05),阉牛的背膘厚极显著高于公牛(P0.01)。公牛与阉牛肉的蒸煮损失、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阉割能够提高延边黄牛牛肉和胴体品质。  相似文献   

2.
《畜牧与兽医》2017,(5):26-29
旨在研究比较晋南牛公牛和阉牛的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选择健康状况良好、体重相近的晋南公牛和阉牛各10头,通过300 d的强度育肥试验后屠宰测定各项指标。结果显示,公牛组的平均日增重、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和眼肌面积均显著高于阉牛组(P0.05),而优质切块率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屠宰排酸72 h后,阉牛组大理石花纹评分显著高于公牛组、剪切力显著低于公牛组(P0.05)。而pH值、失水率和肉色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阉牛组大理石纹等级平均达到三级以上,接近于生产高档牛肉的标准。因此,晋南牛可通过阉割育肥生产高档牛肉。  相似文献   

3.
新疆褐牛公牛与阉牛产肉性能和肉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新疆褐牛生产高档牛肉提供数据依据。[方法]选择同等营养条件下、体重相近、生长发育正常的10~12月龄新疆褐牛21头(公牛6头、阉牛15头)作为试验对象,进行新疆褐牛公牛与阉牛产肉性能和肉品质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疆褐牛公牛组与阉牛组增重效果显著差异(P0.05)、屠宰率差异不显著(P0.05);公牛组胴体后腿长、胴体后腿宽极显著高于阉牛组(P0.01),公牛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阉牛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阉牛组的肉色比公牛组的肉色鲜亮,差异显著(P0.05),阉牛组牛肉脂肪颜色白色与公牛组脂肪颜色稍黄,差异不显著(P0.05),大理石花纹阉牛组显著优于公牛组(P0.05),阉牛组牛肉蒸煮损失、剪切力、pH值显著小于公牛组(P0.05),阉牛组牛肉的水分高于公牛组(P0.05)。[结论]新疆褐牛阉牛体脂肪沉积好,肉色泽鲜亮、蒸煮损失少、剪切力小、水分含量高且大理石花纹丰富,适合高档牛肉生产。  相似文献   

4.
对西本(西门塔尔×沿河本地黄牛)F1生产性能测定,结果表明:西本F1牛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的体重、体尺指标均极显著高于同龄的本地黄牛(P<0.01)。在自然放牧条件下,18月龄西本F1公牛体重达238.62±15.26 kg,比同龄的本地黄牛高52.57%;经对3头18月龄西本F1公牛进行屠宰测定,其屠宰率为56.86%,净肉率为47.37%,肉骨比为4.99:1,胴体产肉率为83.32%,与同龄的本地黄牛(3头公牛)相比,屠宰率、净肉率分别高7.58%、6.35%,说明西本F1牛肉用性能优于本地黄牛,适宜发展优质肉牛生产。  相似文献   

5.
作者目的是研究印地卡斯牛公牛在 2岁时通过接种促黄体释放激素融合蛋白 (L HRH)疫苗阉割或进行手术性阉割对其生长和胴体性状的影响。 70头内尔杂交公牛分成 3组 :1免疫性阉割 ;2手术性阉割 ;3正常对照组。 3岁时屠宰 ,相对免疫性和手术性阉割牛 ,对照组的个体有较高的体重、平均日增重 (ADG)、胴体重、和净肉率 ;而手术性和免疫性阉割牛有较丰富的大理石花纹和较高的脂肪含量。对照组的平均嫩度得分较免疫性和手术性阉割牛低 ,但这 3个试验组差异不显著 (P>0 .0 5 )。多汁性、风味和以及烹饪损失量在 3组之间差异也不显著。免疫性和手术性阉割牛的胴体性状相近。因此 ,用 L HRH融合蛋白免疫性阉割牛在放牧性牛群的管理和阉割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对5头14~16月龄F1代西杂公牛和5头雷波本地黄牛公牛进行了150d育肥,结果显示:F1代西杂公牛平均日增重达0.872±0.106kg,屠宰率为54.9%,净肉率为43.95%;雷波本地黄牛日增重达0.521±0.101kg,屠宰率为46.8%,净肉率为36.71%。F1代西杂公牛比雷波本地黄牛公牛日增重提高67.4%,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提高8.1%和7.24%。  相似文献   

7.
<正> 我们于1982年5月在所饲养的黑白花乳公牛中,进行了一次阉割与未阉的对比试验。 一、试验方法 1.抽样与编组:58头小公牛至阉割试验开始时有25头已达7月龄,33头达6月龄。在25头7月龄的公犊中,选出7对初生重和试验初重相近的公犊,然后用随机的方法从每对中选出1头作阉割试验,阉牛为阉割组,未阉牛为对照组,编为试验Ⅰ组。再以同样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适合当地的育肥肉牛杂交组合,试验对德国黄牛和比利时蓝牛与本地牛的杂交改良效果进行了测定.在粗放式饲养管理条件下,12月龄德本F1和蓝本F1牛的生长发育性能比同龄本地牛均有明显提高:12月龄公牛的体重德本F1为228.80 kg、蓝本F1为233.46 kg,比本地牛提高了48.49%和51.52%(P<0.01);12月龄母牛的体重德本F1为223.80 kg、蓝本F1为229.46 kg,比本地牛提高了38.81%和42.32%(P<0.01).  相似文献   

9.
对14~17月龄12头瑞士褐牛与哈萨克牛杂交F1公牛和12头哈萨克公牛进行120 d育肥,瑞杂F1公牛平均日增重986.5 g±120.45 g,屠宰率55.2%,净肉率44.2%,哈萨克公牛日增重498.2 g±96.30 g,屠宰率46.5%,净肉率36.4%.瑞杂F1公牛比哈萨克牛日增重提高98.0%(P<0.01),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提高8.7和7.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利用屠宰测定和检测分析方法研究了郏县红牛的肉用性能。试验选择郏县红牛10头,经繁育场育肥6个月后屠宰,按照年龄和性别分成3组,即公牛组(A)、阉牛Ⅰ组(B)、阉牛Ⅱ组(C),进行屠宰性能测定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短期育肥后郏县红牛具有较高的肉用性能,屠宰率(60.65±7.93)%、胴体产肉率(83.69±2.05)%、净肉率(50.63±1.44)%、眼肌面积86.94 cm2±12.14 cm2、肉骨比(5.22±0.88):1、优质牛肉率(29.69±1.07)%、高档牛肉率(14.62±5.77)%,3组间均差异不显著;牛肉中蛋白质含量高,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46.29%~51.59%,必需氨基酸8.5%;公牛组牛肉胆固醇含量291.00 mg/kg,阉牛组447.60 mg/kg;红牛肉锌含量33 mg/kg。结论:郏县红牛牛肉蛋白含量高,脂肪酸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高;郏县红牛肉用性能优良,优质牛肉率和高档牛肉率高,可用于生产高档牛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