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树刺槐混交林与杨树纯林生物量的比较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黄河林场的加杨刺槐混交林和加杨纯林的皆伐标准地中,用等株径阶标准木法结合实际测材积测定了林分生物量。研究表明,混交林单位面积的现存生物量和年均增长量为纯林的1.83倍;混交林加杨的单株生物量为纯林加杨的1.77倍;纯林加杨的根系生物量比重大,单位根量的干材生产力不如混交林加杨高。  相似文献   

2.
杨树刺槐混交林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沙地条件下,杨树剌槐混交造林能显著促进林木生长.增加生物量,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明显.病虫害明显少于杨树、刺槐纯林,是一种较好的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3.
杨树刺槐混交林细根养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两树种细根在北京市潮白河沿河沙地加拿大杨 (2 7a生 )刺槐 (2 2a生 )混交林中的分解情况进行了研究 ,从细根养分循环角度探索了两树种混交协调生长的机理。结果表明 :(1)加拿大杨和刺槐林木细根的分解特点不同 ,杨树细根在分解前期的N、Ca、Mg元素浓度逐渐升高 ,P、K元素浓度则逐渐降低。刺槐细根分解过程中N、P、K元素浓度逐渐降低 ,杨树刺槐混交林细根混合分解中各元素含量变化介于两树种细根单独分解之间 ;(2 )细根的N、K、Mg年归还量以刺槐纯根最大 ,两树种混根次之 ,杨树纯根最小 ;(3)混交林中N素归还量的增加有利于改善杨树的N素状况 ,杨树细根的P素归还量大于刺槐细根 ,有利于改善刺槐的P素营养 ,混交林杨树与刺槐在细根N、P养分方面形成协调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杨树刺槐混交林下沙质土壤腐殖物质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沙质土壤种植杨树、刺槐纯林和混交林后土壤腐殖物质特性变化的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与无林地相比,沙地土壤种植树、刺槐纯林和混交林后土壤有机C和腐殖质C增加,土壤胡敏酸的光密度值增大,胡敏酸/富啡酸比值上升,E4和Ec值提高,色调系数(△logK)降低和相对色度(RF)升高,土壤松结合态腐殖物质(Ⅰ)和紧结合态腐殖物质(Ⅲ)以及松/紧(Ⅰ/Ⅲ)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稳结合态腐殖质(Ⅱ)的含C量占土壤全C的比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土壤腐殖物质的聚合程度提高,腐殖物质的芳香核原子团增多,芳化度和芳化分子复杂程度以及腐殖化程度均得到提高,腐殖物质的品质变佳,土壤熟化度增大,土壤供肥保肥的能力增强,土壤肥力得以提高。培肥土壤的效果以种植杨树枣槐混交林为,其次为刺槐纯林,再次为杨树纯林。  相似文献   

5.
沙地杨树刺槐人工混交林的改良土壤功能及养分互补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杨树刺槐混交林是我国北方地区沿河及滨海沙地上成功的固氮树种和非固氮树种人工混交林。本文在简单介绍混交林生长情况的基础上,主要对林地土壤养分改良及其种间N、P养分互补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杨树刺槐混交林生产力提高主要是因为林地土壤养分(特别是N素养分)的极大改善及树种间N、P养分的互补。混交林土壤N素养分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是林地土壤微生物活性高,加快了含N较高枯落物分解速度,增强了土壤氨化及硝化强度。而杨树刺槐种间的N、P养分互补则主要表现在混交林中杨树可将吸收入体内的P素通过根系接触转移给相邻的刺槐,而刺槐则可将固定的N素通过根系接触转移给杨树,而且N、P转移的强度很大。这种奇妙的树种间养分互补机制对杨树刺槐混交林幼林期生产力提高是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地杨树刺槐人工混交林的改良土壤功能及养分互补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树刺槐混交林是我国北方地区沿河及滨海沙地上成功的固氮树种和非固氮树种人工混交林.本文在简单介绍混交林生长情况的基础上,主要对林地土壤养分改良及其种间N、P养分互补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杨树刺槐混交林生产力提高主要是因为林地土壤养分(特别是N素养分)的极大改善及树种间N、P养分的互补.混交林土壤N素养分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是林地土壤微生物活性高,加快了含N较高枯落物分解速度,增强了土壤氨化及硝化强度.而杨树刺槐种间的N、P养分互补则主要表现在混交林中杨树可将吸收入体内的P素通过根系接触转移给相邻的刺槐,而刺槐则可将固定的N素通过根系接触转移给杨树,而且N、P 转移的强度很大.这种奇妙的树种间养分互补机制对杨树刺槐混交林幼林期生产力提高是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刺槐栓皮栎混交林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年代末期,徂徕山林场营造栓皮栎纯林200余公顷,由于造林成活率较低,补植了部分刺槐,从而形成不周混交类型和比例的混交林。为了总结刺槐和栎类树种,混交造林的效果,为今后山区造林提供依据,我们于1981~1983年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对药乡林场50余年生麻栎、刺槐混交林的调查结果说明:混交林林木生长表现较好,立木蓄积年平均生长量分别是麻栎和剌槐纯林的1.71和1.04倍。麻栎早于刺槐栽植,能促进其形成较稳定的单层混交林群落。  相似文献   

9.
刺槐油松混交林土壤肥力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黄土高原刺槐油松混交林、刺槐纯林对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刺槐油松混交林中刺槐的生长量大于纯林刺槐的生长量。混交林下土壤无论是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渗透性能,还是土壤化学性质均优于纯林土壤。  相似文献   

10.
<正> 马尾松是谷城县主要用材造林树种之一。全县现有马尾松林面积506331亩,占全县森林总面积的39. 87%,立木蓄积量1176500m~3,占全县立木总蓄积量的76. 53%。但由于树种单一,林分生产力低,平均每亩蓄积仅2. 32m~3,且有很大一部分多年生马尾松纯林,是不成材的低价值林分。  相似文献   

11.
杨树柠条混交林生长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北”地区营造杨柠混交林,比纯杨林生长量大,能增强杨树的抗逆性及生长机能,并且根系的分布更均匀、更合理,可充分利用土壤空间、养分和水分。因此,在干旱风少及黄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营造杨树柠条混交林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左权县油松和刺槐混交林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左权县自然条件和地貌类型、树种生物学特性和树种混交的基本原理、混交林营造应遵循的自然条件以及适地适树原则,我们对该县中低山区营造油松、刺槐混交林进地了初步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供有关地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黄土高原刺槐油松混交林、刺槐纯林对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刺槐油松混交林中刺槐的生长量大于纯林刺槐的生长量。混交林下土壤无论是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渗透性能 ,还是土壤化学性质均优于纯林土壤  相似文献   

14.
混交林加杨刺槐主要营养元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为探讨混交林不同树种间树体营养元素的分配规律,以25年生加杨刺槐为试验对象,应用常规方法,进行了林木各组成部分C、N、Ca、Mg、P、K、Fe及粗灰分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各元素含量在不同树种的同一组成部分间差异很小,而在同一树种的不同组成部分间则有明显差异,总的趋势是,在生理活性强的部分含量高,活性弱的部分含量低。刺槐树体N素含量显著地高于加杨,尤其是刺槐叶片不仅具有很高的含氮量,而且其它灰分元素的含量也较高。  相似文献   

15.
油松刺槐混交林生长及其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和油松纯林的水土保持指标,生长状况,土壤因子,小气候因子的测试分析表明,混交林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增加经济效益。混交林比油松纯林林冠截留量提高8.66%,饱和持水量增加315.8%,饱和持水量增加315.8%,相对湿度提高2.5%,有机质含量提高11.7%,减轻容重0.2g/cm^3,林分病虫害明显减少。油松树高,胸径生长量分别提高14.9%、  相似文献   

16.
混交林与纯林白榆刺槐几个生理指标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混交林中白榆,刺槐及纯林白榆的光合速率,蒸腾强度,叶组织含水量等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白榆和刺槐在低光照下较高的光合速率,表现出对弱光有着较强的适应性;混交林中白榆的平均光合速率经纯林中白榆高出8个百分点,表明混交林中白榆比纯林能更多地积累干物质,混交林中白榆叶片的自然含水量高于纯林,说明其水分平衡状态较好。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查分析 ,杨树、柠条混交林的生长量和生物量均大于纯杨林 ,混交林能增强杨树的抗逆性及生长机能 ,并且根系的分布更均匀、更合理 ,更能充分利用土壤空间、养分和水分。因此 ,在晋西北干旱及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营造杨树柠条混交林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刺槐人工林地土壤水分随着林龄增加而增高,土层含水量也是随着加深增加。刺槐纯林和混交林无论是各土层含水量,各月含水量还是平均含水量,刺槐油松混交林都多于刺槐纯林。  相似文献   

19.
杨树沙棘宽带状混交林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杨树沙棘宽带状混交林的测试分析表明,混交林比杨树纯林腐殖质含量增加2.35%,土壤容重减少0.14g/cm^3,相对湿度夏冬两季分别高4%和8%,饱和持水量增加17927.8kg/hm^2。形成了提高混交林中杨树的生长量和生物量良好的生态环境。杨树沙棘宽带状混交配置使根系分布更均匀、合理,可充分利用土壤空间、水分、养分,同时为杨树倒茬更新创造了方便条件。  相似文献   

20.
<正>20世纪50~60年代,为改造山西北部半干旱地区的不良生态环境进行了大面积的造林。这种单纯用杨树进行的造林,当时还是取得了重要的效果。然而作为生态型森林,其适应性差,且不稳定,所以它的环保作用也越来越小。其原因在于用单一种种植甚至单一无性系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