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总结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提出一体化监测体系的概念和建设的必要性; 从抽样技术、调查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介绍美国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的特点和优势, 并与我国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进行对比分析, 为我国森林资源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国际森林资源监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1世纪国际森林资源监测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包括监测体系、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手段和技术装备。从林业数字测绘技术、遥感信患传输机理和森林资源与环境信息提取技术、森林资源与环境空间信息系统开发、3S技术的森林资源与环境定量估测、森林与环境可视化技术几方面对未来国际森林资源监测的趋势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森林资源监测技术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德国森林资源和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及其借鉴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对德国森林资源监测技术体系进行了分析 ,包括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指标和主要监测网点几个方面。近年来 ,先进国家森林资源监测已经向着资源和环境监测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在监测内容方面 ,除传统的森林生长指标外 ,增加了森林健康状况和重要生态环境因子。在监测手段上 ,采用成套的先进仪器设备 ,实现了对森林资源和重要生态因子的连续观测和数据的自动处理 ,从而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 ,提高和保证了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改进我国森林资源监测技术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英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现状,以及与之配套的资源监测体系,列举了主要监测指标及相关重要调查因子,并归纳总结了英国森林资源管理现状与监测体系中的特点。通过对比分析,提出借鉴和引进国外森林资源管理和监测的先进经验、技术和方法,尽快建立国家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以加快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与监测体系发展。  相似文献   

5.
浅谈遥感在我国森林资源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监测由单一化逐步向综合化转变,其表现为监测内容的日益丰富。传统的森林资源监测重点主要在森林的蓄积、面积上。现在,监测内容已经扩展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林业部门除了有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监测体系外,还有森林火灾监测、森林病虫害监测、荒漠化监测、湿地监测、珍稀野生动物资源监测等。为了提高森林资源监测的效率和精度,普遍采用了遥感技术。本文主要介绍了遥感技术在森林资源各监测内容中的应用现状,并对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概念和内涵入手,阐述了森林可持续经营与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的辨证关系,总结分析了国内外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文章指出,森林可持续经营丰富了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的目标,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保障,是森林可持续经营指标获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先进国家森林资源监测已经向着资源和环境监测一体化的综合监测方向发展.在监测内容方面.除传统的森林生长指标外.增加了森林健康状况和重要生态环境因子.在监测手段上采用成套的先进仪器设备.实现了对森林资源和重要生态因子的连续观测和数据的自动处理,从而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提高和保证了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最后,提出了改进我国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二类调查作为地方森林资源监测的主要手段,在我国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类调查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且涉及的内容多、技术性强,认真搞好二类调查,不仅可以为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还可以培养和贮备一大批林业调查和监测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文章简要阐述了我国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分析二类调查在培养森调监测人才方面的独特作用,以期引起地方各级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林业调查规划队(院)对二类调查工作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德国奥地利森林资源监测与经营管理的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深入分析了德国在同一抽样体系下,实施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状况监测的技术特点、永续利用的经营理念与近自然的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奥地利信息技术在森林资源监测中的应用特点与科技创新的发展措施,对比我国森林资源监测状况,提出了完善森林资源监测内容和指标体系,建立森林资源及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加强新技术的创新研究和应用,积极争取国家基础数据共享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国家级森林资源清查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国外国家级森林资源清查发展趋势的4个主要特点:清查项目和内容的增加;监测的跨部门一体化和信息共享;全球森林资源监测和评价需求;新技术的不断采用。并针对我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现状,论述了在原CFI体系基础上建立新的国家级监测体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森林资源监测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及时了解和总结3s技术国外森林资源监测工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对我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完善和调查方法的改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向森林生态状况综合监测发展,监测手段由常规地面调查向“天-地-空”一体化综合,监测内容标准化和规范化,分析评价综合化,建立较为完善监测成果共享网络和经费投入与技术服务保障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方法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全球森林资源评估(ForestResourcesAssessment,FRA)开展情况,200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FRA2005)的评估内容、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并针对我国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现状,提出了加强我国森林资源评估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森林资源监测有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森林资源监测的概念入手,阐述了森林资源监测的定位和体系构成,分析了改进现行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应处理好的四大关系,即:国家监测和地方监测的关系;技术体系和组织体系的关系;继承发展与创新改革的关系;资源监测与评价考核的关系。提出了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发展的近期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3.
德国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以对比分析的方式,探讨了德国森林资源监测的内容与指标体系、森林资源监测组织框架与数据采集手段以及森林资源监测成果应用等。在分析我国森林资源监测现状的基础上,特别围绕森林生态系统、森林健康、生物多样性和重大森林危害等急需丰富和改进的监测方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丰富和改进我国森林资源监测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化的进程,建立高效的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体系,获得快捷可靠的森林资源信息对促进我国"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调查监测体系、抽样设计和样地设置、调查因子、调查技术、调查周期及成果公开等方面对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和我国的森林资源调查现状进行介绍和对比总结,指出了目前我国森林资源调查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及建议,为进一步优化我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24  
论述了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的重大意义,在研究分析国内森林资源监测状况和国际森林资源监测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我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  相似文献   

16.
我国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监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全面阐述我国林业监测体系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从体系建设和信息供需两方面认真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森林资源固定样地调查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当前北京市林业发展形势及需求,针对现有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不足,提出建立北京市森林固定样地调查体系,以完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本文从固定样地抽样及布设、样地调查内容、数据应用等方面做出阐述,全面介绍了北京市森林固定样地调查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牵头开展的201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内容指标、技术方法和主要结果,总结了2010年中国森林资源评估和国家报告编报情况及其成效。从我国实际出发,分析了我国林业监测统计面临的紧迫问题,结合世界各国和FAO等国际组织森林资源监测评估经验,提出了增强全国监测评估结果时效性和说服力、提升我国林业应对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森林碳汇计量和REDD+等全球气候变化焦点议题能力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关于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总框架的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我国林业生产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就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组成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同时为使监测体系能顺利进行,就调查专业队伍和基层林业站如何相互协作,为完成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建立和发挥各自的优势提出了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20.
新形势下广东省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广东省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现状,分析监测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新形势下现代林业发展需要,提出监测体系建设的技术框架、监测内容、监测深度、监测技术、监测信息整合和运行机制等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