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几年来,我们对黄麻花药培养中的诱导、分化培养基的筛选、附加成分的配合、分步培养、花粉启动及愈伤组织分化的观察等方面作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马铃薯组织和细胞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简述了近20年来,我国马铃薯组织和细胞培养,包括茎尖、花药、花粉、胚、子房、胚乳、叶片、茎段、块茎、原生质体、悬乳细胞等多种外植体培养以及离体块茎生产种质离体保存取得的重要进展,讨论了马铃薯组织和细胞培养的应用前景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3.
几年来,我们对黄麻花药培养中的诱导、分化培养基的筛选、附加成分的配合、分步培养、花粉启动及愈伤组织分化的观察等方面作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供试材料有长果种黄麻和园果种黄麻。长果种黄麻选取0.3—0.4厘米大小的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经过科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玉米、水稻、小麦和棉花等作物的单细胞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相继取得成功。而且在再生植株的基础上,通过DNA的转化,已在水稻、玉米等作物上成功地获得了转基因植株。水稻组织培养工作始于1964年,古桥首次用水稻幼苗茎尖诱导出愈伤组织。随后,以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单倍体育种新技术,花药培养已被成功地用于小麦和水稻等重要粮食作物的育种实践中,并已培育出了一批优良品种在生产上推广使用。早在1971年和1973年Clapham就分别做了由花药培养诱导出愈伤组织及再生出大麦单倍体植株的报道。从那以后,该项研究广泛开展起来,并取得了巨大进展。迄今已探明影响大麦花培成败的因子很多,包括基因型、供体植株的生理状况、花粉发育时期、低温预处理、花药密度、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等等,而且各因子之间常常发生互作。虽然经过许多学者的努力,培养方法得到了改进,愈伤组织诱导率和植株再生率有了较大提高,但对大多数基因型来说,绿苗分化率低及基  相似文献   

6.
甜叶菊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无菌繁殖体系、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选择、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芽分化和继代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及组培苗的移栽等方面综述了甜叶菊组织培养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甜叶菊组织培养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我国甘薯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龚一富  高峰 《作物研究》1998,12(2):46-48
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在甘薯组织及器官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花药和子房培养、细胞悬浮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离体遗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离体培养的玉米胚乳愈伤组织的分化取决于一般遗传背景及基因型中的特定等位基因。已报道过胚生愈伤组织分化的基因型相似差异。本研究旨在评价含特定等位基因的基因型在授粉后8至10天离体培养中的生长反应。此外,还报道了培养基中2,4-D对所取得的易碎  相似文献   

9.
茶籽子叶柄培养直接分化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茶树组织培养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吴振铎(1976)、Wu C.T.等(1981)、颜慕勤等(1983)、Kato M.(1986)以子叶为外植体进行培养,诱导形成了愈伤组织和胚状体,并得到了植株。安间、铃木(1986)和中村(1985)培养除子叶胚,也得到了完整植株。土井(1983)培养茎、叶的切片,诱导出了愈伤组织,并分化了根,但没有分化芽。Kato M.(1985)以茎表皮层(包括皮下几层细胞)为外植体进行培养,从愈伤组织分化了不定芽,并得到了完整植株。然而,有关在茶籽子叶柄培养中,不经愈伤组织和胚状体,直接分化芽,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试验以茶籽子叶柄为外植体,对其直接分化芽的若干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小麦成熟胚转化体系的建立对促进小麦基因工程研究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小麦成熟胚具有取材方便、不受季节限制等优点,已成功应用于小麦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可望取代幼胚成为小麦遗传转化的方便受体.本文就目前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进行了综述,目的是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小麦成熟胚再生体系和转化体系提供参考.目前国内外采用较多的小麦成熟胚培养方式主要有完整成熟胚培养、胚乳支撑成熟胚培养、成熟胚刮碎培养和成熟胚切割培养等.对培养基中激素种类、浓度配比的优化也进行了较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结果.利用基因枪轰击法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小麦成熟胚均成功获得了转基因植株,证明小麦成熟胚及其愈伤组织作为受体进行遗传转化研究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农民田间学校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探索基层农技推广机制创新,加快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提供了重要舞台,对全面提升我县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有着重要意义。介绍了石门县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的目标任务、组织实施与保障方法及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近年关于木本植物组织培养诱导愈伤组织再分化已有一些论文发表。但是,仅有几例报道在山茶属上取得了某些成功。吴等(1981)报道已从茶树子叶愈伤组织获得新的无性系。但是在花药和茎尖愈伤组织中仍未观察到器官分化。从茶和山茶的子叶切片已直接获得胚状体(加藤,1982)。通过培养离体腋芽繁殖山茶苗已有报道(CREZE,1981)。当把4—5个月龄的山茶苗茎尖外植体进行培养时,茎尖  相似文献   

13.
韩国茶树种植历史悠久,相传是由中国引入,茶叶多为中小叶种。韩国主产绿茶,80%的茶园是当地群体种,20%是从其他国家引进的无性系品种。宝城茶叶研究所采用系统选育的方法,已经开发了7个无性系新品种。目前,在韩国最常用的是自然选种和杂交育种两种方法,另外,在组织与器官培养、分子标记、转基因育种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将韩国的茶产业概况、茶树种质资源、育种技术、良种繁育与推广等方面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采用组织培养及显微观察技术,以金花茶植株茎段、叶片、花药及离体培养的金花茶体细胞胚为试验材料,对松散型愈伤组织的获得及悬浮细胞系的建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黑暗条件下,以金花茶体细胞胚切块为外植体,在MS+KT 0.5 mg/L+NAA 8.0 mg/L+硝酸银5mg/L+蔗糖30 g/L培养基上诱导出愈伤组织后,将其转接到该诱导培养基上连续培养3个月,最后从培养物中挑选状态良好的松散型愈伤组织在分别含有肌醇与硝酸银的2种培养基上交替培养,可以获得金花茶松散型愈伤组织;方差分析表明:蔗糖添加量、肌醇添加量及硝酸银添加量均对金花茶悬浮培养液细胞密度有显著影响且后两者分别与光照条件存在相互作用;将松散型愈伤组织在分别添加100 mg/L肌醇与2.5 mg/L硝酸银的液体增殖培养基上交替培养,可以建立并保持金花茶悬浮细胞系。该研究结果可为金花茶大规模细胞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用未授粉胚珠获得甜菜纯合株系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导了用甜菜未授粉胚珠为试材进行接种诱导、诱导组织的分化与继代培养及根系诱导培养等试验结果:平均接种诱导率为2.09%、诱导组织分化率为51.4%、生根率为65%,单倍体加倍为纯合二倍体加倍纯化率为24%,试验先后获得了31个纯合株系,开辟了对试管植株通过光温诱导方法获得纯合株系种子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通过植物器官人工培养,快速繁殖名贵、稀有植物和优良品种,已在花卉、林木、蔬菜以及其它作物上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关于芝麻的无性繁殖,据报道,Caldas,L.S.等(1981)曾从下胚轴和子叶获得了愈伤组织和球状结构物,河南农科院刘瞒(1986)从茎尖获得了再生植株。我们以茎段为外植体也得到了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7.
自大野确立水稻花药培养法以来,其在日本水稻品种选育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需要大量劳力,而得到的植物体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研究机关从提高培养效率和开发省力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笔者经过5年研究,发明了三阶段培养法。本文着重介绍其主要内容和特点。一、三阶段培养法的改良经过 1.各种培养法的研究笔者根据以前的研究,用同一培养基诱导愈伤组织再生植物体,对“一阶段培养法”培养基的改良及品种间差异等进行了研究。并对愈伤组织再分化绿色植物体的“二价段培养法”培养基进行了改良。但这些培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2009—2011年将乐县开展水稻高产创建活动所取得的实效及组织措施,通过加强技术指导与培训、抓好"五新工程"等措施来推广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和水稻高产群体调控增产增效措施,从而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应用液体静置培养技术大规模扩繁脱毒马铃薯试管苗过程中 ,由于营养、水分、培养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玻璃化试管苗的出现 ,轻则无法扩繁 ,重则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损失。笔者主要从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改进着手进行了大量的试验 ,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向日葵是重要的油料作物。早在四十年代Hildebrandt等就利用向日葵茎组织进行了培养试验。1974年Rogers等利用向日葵正常及雄性不育材料进行研究,试图借组织培养技术解决不育材料的繁殖问题。然而,从前人的一系列研究工作看,向日葵体细胞愈伤组织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