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海小学开出茶文化之花上海茶叶学会茶文化工作委员会卢祺义运用“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在上海特别是在闸北地区留下的丰富史料,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教育,是上海闸北革命史料陈列馆(简称史料馆)开拓社会教育的新尝试。三年前,针对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外...  相似文献   

2.
历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简介1994年4月17日首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开幕式在闸北公园举行,节中有闸北公园游园活动,中国“当代茶圣吴觉农在上海”陈列室揭牌仪式,茶文化研讨会,茶艺表演交流,宋园茶艺荟萃,茶趣征文,经贸展销,风情旅游等。前来参加茶文化节的海外...  相似文献   

3.
《农家参谋》2014,(7):1-1
清朝末期,上海闸北有一家梨膏店,生意做得很大,店门口挂着“天知道”3个大字的牌匾.“天知道”梨膏店的对面是一家姓于的水果店,这梨膏店的发迹就是因为这家水果店.光绪八年,于家水果店从山东莱阳运到上海闸北50篓梨,因为路途遥远,梨皮被颠破,经雨一淋,运到目的地就开始烂了,不管怎样晾、晒和削皮,还是卖不出去.  相似文献   

4.
壶痴壶怪许四海上海虹口区收藏学会蓝翔1992年12月18日,是个不平凡的一天,上海第一家由私人创办的博物馆──四海壶具博物馆,经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批准,正式对外开放。在此前,上海也有几家所谓的私人博物馆,可陈列的收藏品仅有几平方,至多十几平方,只能...  相似文献   

5.
我读壶翁     
我知壶翁,在二年前,偶在一家茶文化的刊物上,看到有关壶翁的报道,“壶翁”便留在我的心中,并以为以翁称者,自然是一位老者,以“壶翁”自称,自然是一位资深的紫砂壶艺家。出于对紫砂文化的热爱和兴趣,对心仪已久的壶翁和他的壶,由喜爱进而变得有些渴望了。终于,我收到了寄自台湾的《壶翁茗壶集》,当时激动的情绪和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捧读三过,始知壶翁者,真名邱显裕,1950年生人,台湾颖壮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自1991年开始,多次在台举办个人壶艺展,得誉颇多。我想,邱先生的以“壶翁”为号,是自己为求毕生精力致力于紫砂…  相似文献   

6.
名壶有位老茶客,珍藏一把祖传名壶。此壶深褐色,其状扁平,正合名壶四字要诀:小、浅、齐(壶口、滴嘴、把柄三山相齐)、老(茶锈密结)。如此名壶,孤寡一人的老茶客只知祖传,不详何朝何代之物,平日视若珍宝,从不示人,常一人于内室执壶摩挲再三,说不清品还是品壶。相熟茶文亦只晓他藏一名壶,供春还是孟臣,不得其详。一天晚上,老茶客茶后熄灯上床,无意碰落壶盖,只听“啪”地一声。他立时大惊失色,脑袋“嗡”然作响,料定壶盖必破无疑。辗转反侧,越想越悔,盖已没有,见壶伤心,要它作甚?起身拿壶隔窗扔去,“哗啦”一响,再…  相似文献   

7.
黄浦公园广场茶会游记上海市闸北图书馆卢祺义深秋的艳阳尽显百年名园的锦绣,外滩黄浦公园又呈春天的芬芳。1997年11月8日上午,由市茶叶学会与市教委教学研究室、教育电视台、黄浦区艺教委、黄浦区科协、上海三得利梅林食品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大型广场茶会,以“...  相似文献   

8.
紫砂茶壶之所以广泛地被人们爱好,赏玩,收藏,我想不仅在于它是一种饮茶器皿,更在于它是一种集诗文、书法、绘画、雕塑、篆刻于一身的艺术品,是文人、画家、陶艺师溶合一起的艺术结晶。由香港“雨竹堂”顾大豹、蔡立群促成,最近在陶都宜兴问世的“陆俨少杜甫诗意八珍壶”可说是这方面的一个创举。它是香港“雨竹堂”为敬贺国画大师陆俨少八十大寿和上海嘉定县“陆俨少艺术院”落成特意组织制作的。每套壶八个款式,每壶都镌刻有陆老根据自选的杜甫诗意  相似文献   

9.
四月的上海,春暖花开,茶香四溢。自1994年4月以来,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已连续成功地举办了十届,在海内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这十年是闸北,也是上海现代化建设持续、快速发展的十年。在发展的同时,闸北区人民政府等单位培育了茶文化节这一特色文化品牌,为  相似文献   

10.
(一) 在北京、上海、杭州、福州的街头,常遇见有农民穿着的人诡秘地靠近身来,当你注意他时,他就亮出一把沾着泥巴的小壶,在你眼前一晃:“才挖到的,要不要?”有一回下乡,一老者说家中有古董,请我识宝。跟随进门,他开柜取出棉花包定小壶三把,说:“我孙子从挖河人手中买来的,康熙年间的呢。”壶如柿,上有龙,底有方印“康熙年制”。为不拂主人信任,我说:“壶上镌年号者唯有乾隆,但为数不多。尚不知康熙也有这玩艺儿。”主人看我眼神平平就说了真话:“孙子花200元上了个老当。这三把壶到上海也请人看了,假的。”  相似文献   

11.
由上海著名壶具收藏家、紫砂陶艺术家许四海先生创办的中国第一家四海壶具博物馆,已于去年10月在上海市兴国路322号开馆。壶具博物馆展示了从原始彩陶到明清紫砂壶千余件精品。其中的孟臣壶、大亨壶、曼生壶等均系稀世珍宝。馆内同时还陈列了中国当代制壶大师顾景舟、蒋蓉等人的代表作。馆长许四海说:“建立四海壶具博物馆,是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华壶文化,填补国内国际空  相似文献   

12.
有人认为紫砂茶壶在宋代已开始使用,他说在苏拭的诗词中都已提到。在《重阳·定风波》一首词中,就有“与客携壶上翠微”之句,又在《壶在九华卜诗中中,更有“五岭莫愁千蟑外,九华今在一壶中”句。这证词引得偏颇了,《重阳》携壶登高,此壶乃是酒壶,岂不见词的下阕有“酩酊但酬佳节了”这句么?再说“九华今在一壶中”的壶,更不知其玄妙,“一壶”是指盛放山石的盆景,苏武比作《神仙传》中的壶公,壶公常悬一壶在屋梁上,每天日落后,他就“跳入壶中,人莫能见”。只有道士费长房能看到壶中别有天地山川,看到壶公孤独生活情景。实际…  相似文献   

13.
古玟 《农业考古》2001,(4):98-100
“茗注莫妙於砂 ,壶之精者又莫过於阳羡”。明代李渔这般评价紫砂壶 ,对于紫砂壶迷来说 ,小小一把紫砂壶又岂是一个精字了得 ?“新买来的一把壶 ,初时是被它的外型吸引 ,待用它泡茶后 ,壶的味道就慢慢渗出 ,此时再看这把‘养过’的壶 ,是不舍得送人的。”紫砂迷这般说。他们口中“养过”的壶 ,亦即是以茶浇壶 ,紫砂壶的色泽慢慢产生变化。一把好壶在有心人“养过”后 ,会用之愈久 ,光亮愈新 ,色泽愈沉。亦有的壶痴是“不见则已 ,一见爱不释手 ;不集也罢 ,一集终生不休 !”集有逾千把壶的林志宏 ,想必是这“终生不休”的壶痴之一。在林志宏的…  相似文献   

14.
王学铭 《农业考古》2005,(4):103-104,114
“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是李白暮年写的诗。其中“壶中日月”是指道家生活的仙境。当然这“壶”不是紫砂壶。传说中紫砂壶的问世,是和一个怪异的和尚有关。和尚“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后隐去,村叟发现是“果备五色,灿若披锦”的紫砂泥。紫砂泥的出现,附会在一个怪并和尚身上,把做壶用泥“神”化了。其实紫砂泥是经宜兴陶工祖祖辈辈的长期实践发现的,用“本山土砂”制壶,“能发真茶之色香味”。紫砂泥并非泥土,它是矿体,是一种块状岩石,开采时质坚如岩石,是一种水云母、石英、高岭石类黏土,含较多铁矿物,含铁量高,助燃荆含量低,与陶土相差较大,这些紫砂泥都是夹杂在其他泥土矿中,大约开采1千吨原料,才能得到1吨紫砂泥,开采后,还要用机械和人工反复加工,才可成为制壶用的熟泥。  相似文献   

15.
标题上“千载一时”的“时”,指的是明代制壶艺人时大彬。明清文人有关紫砂器的笔记、诗文里,对时大彬的赞誉可谓俯拾即是,下面信手拈来几句: “时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其制始于供春,壶式古朴风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后则如陈壶、徐壶,皆不能仿佛大彬万一矣。”这是明代陈贞慧《秋国杂佩》中的记载。“明代良陶让一时。”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里,尊时大彬为“大家”。“余不及见供春手制,见大彬壶,叹观止矣。”清代乾隆年间著有《阳羡名陶录》的吴骞,对时  相似文献   

16.
陈铭华 《农业考古》2002,(2):151-151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一朵奇葩的茶文化 ,得到社会的重新认识和推崇 ,由此兴起了上海茶文化热潮。 1 991年 7月 ,上海首家集茶文化、茶经济于一体的茶艺馆———宋园茶艺馆的建立 ,为茶文化活动的开展增添了新的内涵。 1 992年 8月 ,“宋园”建立了上海第一支以小学生表演茶艺为主体的苗苗茶艺队 ,也是当时全国第一支少儿茶艺队。以后逐渐形成了以上海黄浦、闸北和浦东为基础 ,以上海市黄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为培训基地的少儿茶艺活动中心。上海市教委还专门组建了上海市中小学茶艺教研组 ,在上海的中小学中开…  相似文献   

17.
陈曼生、杨彭年和“曼生壶”文物出版社姚敏苏紫砂壶是一种雅玩。历代文人嗜壶、玩壶的不少,但是要讲究真正玩出名堂,载入史册的,却没有一个人比得上陈曼生了。陈曼生生活在清代乾隆三十三年至道光二年(17681822年),名鸿寿,字子恭,号曼生。他跟紫砂壶,真...  相似文献   

18.
新茶上市话泡茶李盛仙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一天到晚离不开茶,但怎样泡壶好茶却知之甚少。要泡一壶好茶,不仅要有好的茶叶、好的水和一付适当的茶具,还要有泡茶的技巧。我国人民对泡茶十分讲究。古有“煎茶四要”、“试茶三要”规则,强调泡茶不仅要择水,还要讲究烹调得...  相似文献   

19.
与茶结缘     
我爱喝茶。但这个嗜好是在年近而立时才开始染上的,可谓后知后觉,起步甚晚。当然,这并不是说我此前就不喝茶。只是说起初的所谓喝茶,多半只是为了解渴,还当不得一个“品”字。我的家乡天津并不产茶,但客来待茶的习俗还是挺“正统”的。家家都备有一个大茶壶,冬天时天冷,怕茶凉了,就在茶壶外头做一个大棉壶套。家里来了客人,奶奶就会从那只旧茶叶罐儿里抓一把茶叶,用滚开的水沏上,还要把壶盖盖上“闷”一阵儿。京津地区都爱喝花茶,据说“闷”一下是为了让茶中的花香充分挥发出来。我之所以对那个大棉壶套印象颇深,是因为在我儿…  相似文献   

20.
时大彬,号少山,又称大彬、时彬。他是继供春之后知名度和影响最大的人。后人提及他的作品皆赞不绝口。诸如:“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更有人推崇他为“明代良陶让一时”。大彬的作品存世不多,文物鉴赏和紫砂爱好者视“时壶”为珍品,是因为“时壶”在当时和后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