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从籼型水稻品种中鉴定、筛选出7个不同抗级的抗白叶枯病基因源,加入高感病标准品种TN1,作8×8完全双列杂交,按Hayman模型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是:在遗传方差中,加性方差占75.24%。显性方差占20.36%,上位性方差占4.22%;广义遗传h^2B=97.98%,狭义遗传力h^2a=73.90%;最小加性基因数k=4,显性基因数k'=4;具不完全正显性,所有显性座位的作用方向相一致,不同显性座位 相似文献
3.
我国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遗传的评价和利用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70年代以来我国水稻对白叶枯病抗性遗传的评价和利用取得相当进展,评价了大量包括地方品种、野生稻和国外引进的种质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鉴定了许多抗源。其中有些具有基因Xa-3和Xa-4的抗源广泛地用作杂交计划中的供体,选育出一批优良的品种(系),进行了成株抗性和全生育期抗性的评价,同时,广泛地进行了白叶枯病抗性遗传的研究,包括不同抗性类型的品种、亚种间杂交后代和杂交稻育种后代的抗性遗传行为。并就系统研究抗性基因,培育包括1-2个有利基因的改良抗源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水稻抗白叶枯病的机制及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基因工程育种等. 相似文献
5.
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值与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遗传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研究了水稻白叶枯病单株平均病斑长与病原菌接种前后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值遗传相关与回归关系,遗传相关系数rg=0.866。酶活性变化值随病斑长变化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51.517+18.778x-0.879x2。这表明,感病越强的遗传型,酶活性升高值越大;但高抗病的遗传型,酶活性反而因病原菌侵染而降低。通过病斑长对酶活性变化值作间接选择,相对效率Q=0.910,无助于提高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6.
六个籼稻品种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6个籼稻抗病品种(Cuba2301,Cuba2196,Chba4010,双抗12,双抗18,三江)对14个水稻白叶枯病菌系的抗性表现和对P1,HB-17和8工陵691三个菌系的抗性遗传和抗性苈在的等位关系,结果表明,这6个抗病品种均在全育期抗除菲律宾菌系P2和P3的其余12个菌系。这6个抗病品种对3个菌系的全生育期抗性均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受细胞核影响。与已知基因的等位性测定表明,这6个品种 相似文献
7.
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遗传及其在杂交后代选择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研究了玻璃占、辐竹2选、矮澄辐2号及辐包矮1号等4个华南籼稻品种的白叶枯病抗性遗传。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的抗性属多基因遗传,控制单株平均病斑长的最少基因数k=5;广义遗传力的平均hb2=78.59%;在入选率为0.05的条件下,对单株平均病斑长作负向选择,遗传进度的平均△G=-5.376±0.903(cm);4个抗/感组合的F2均出现抗性超亲的个体,平均出现率为4.24%;以不同组合F2的超亲个体相互杂交定向选择至F3,多数组合内抗性基本稳定,选择效果比抗/感单交组合好。 相似文献
8.
9.
10.
云南稻种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000~2001年鉴定了近300份水稻品种(包括云南省主栽品种、近等基因系材料、基因聚合品种等育种材料)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其中对测试的白叶枯病菌系表现抗病的有51个,占供试品种的17%,云南省主栽品种如合系等粳稻品种及籼型杂交稻高度感病,说明云南省主栽品种多数对白叶枯病系表现感病,近等基因系材料抗感表现不一,基因聚合品种高抗白叶枯病。 相似文献
11.
两个籼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表现高抗的两个籼稻品种IR36 和BJ1 与感病品种南农籼2 号、金刚30 和明恢63 等杂交并分别与双亲回交, 获得F1、F2、BC1、BC2 等世代。用条斑病菌株Rs105 接种不同世代群体, 根据其抗感反应推断: BJ1 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IR36 的抗性则由两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2.
水稻细胞突变体HX-3无性系的变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水稻细胞突变体HX 3成熟胚为外植体 ,获得 5 88个R2 代体细胞无性系株系。观察其农艺性状和抗性 ,结果显示 ,HX 3的R2 代株系在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抽穗期及抗病性等方面均发生变异。从R2 代株系中发现 3个农艺性状优良、抗白叶枯病且抽穗期较HX 3早 6~ 7d的株系 ,编号分别为HX 2 37、HX 2 70和HX 5 4 0。将这 3个材料分别与“龙特浦A”、“珍汕 97A”、“协青早A”和“Ⅱ 32A”配组 ,考察所配杂交组合的农艺性状。发现以龙特浦A配制的杂交组合均能正常抽穗结实 ,而其它 3个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组合在南京不能抽穗 ,说明这 3个材料仍有恢复性 ,但感光性没有发生变异。用国内外 2 1个白叶枯病菌株对这 3个突变体进行抗性鉴定 ,发现HX 2 37和HX 2 70与HX 3的抗谱相同 ,而HX 5 4 0对 3个菌株的反应与HX 3不同。并在HX 3的R2 株系中发现了一些感病株系 ,推测其可能发生了抗性回复突变 相似文献
13.
14.
15.
利用亚细胞定位技术对水稻抗白叶枯病相关基因的表达产物进行了分析,为基因功能分析提供了重要信息。通过前期基因芯片筛选、半定量/定量PCR的验证及基因功能注释,从高抗白叶枯病水稻品种Y73中筛选了18个潜在的与抗白叶枯病相关的基因,并在烟草叶片细胞中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通过观察融合有绿色荧光标记(sGFP)的表达产物,初步了解这些基因在烟草细胞中的表达位置。经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后发现: 其中4个基因的 sGFP 融合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上,可能发挥了转录因子的功能;4个基因的 sGFP 融合蛋白定位于细胞质膜上,推测可能与细胞质膜的稳定或控制蛋白转运相关;4个基因的 sGFP 融合蛋白同时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膜上;另有6个基因的 sGFP 融合表达后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定位信号。 相似文献
16.
南方籼稻品种抗白叶枯病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10个国内外水稻白叶枯病代表菌系测定我国南方稻区28个品种(组合)的抗性,其中抗谱最广的是八桂早、八桂香、培杂山青3个品种,对60%的供试菌系表现出抗性.抗谱在30%以下的品种有13个,占供试品种数的57%,其中特优63、广优4号则对10个供试菌系表现全感.籼稻品种(组合)对菲律宾菌系P1和中国代表菌系浙173具有很好的抗性,而对菲律宾菌系P2、P3的抗性频率很低,对菲律宾菌系P6和中国菌系1358则是全部表现感病.建议在育种计划中注意引进能够抗P2、P3、P6和1358等菌系的抗源. 相似文献
17.
18.
19.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4个水稻品种Acc8518、Acc8558、H359及建农8号,配制F1、BC1、BC2和F2等世代,研究了水稻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遗传.结果表明,水稻对细条病的抗性与细胞质无关,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符合简单的加性模型,基因的效应为积加作用,具有较高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 相似文献
20.
水稻Y73是疣粒野生稻和栽培稻‘大粒香’经不对称体细胞杂交产生的后代,它对水稻白叶枯病表现为高抗。Y73在接种白叶枯病菌株P10 (PXO124) 后,一个NBS-LRR类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调。为了研究该基因的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采用RT-PCR技术从Y73中克隆了该基因的CDS片段 (2 631 bp),将该基因命名为OsBBR1(Bacterial Blight Resistance-related gene 1),并且利用pCAMBIA1300双元载体分别构建了OsBBR1基因超表达及干涉载体,采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方法获得了转基因水稻植株。接菌试验显示,抑制OsBBR1基因的表达,能减弱抗病材料Y73的抗性;而提高OsBBR1基因的表达水平,则能增强感病材料的耐病性。结果表明OsBBR1基因与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直接相关。此外,OsBBR1基因亚细胞定位结果还显示,OsBBR1编码产物主要定位于水稻细胞膜和细胞核,表明该基因很可能与信号转导和下游基因转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