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大面积草菇生产中,都是使用草菇栽培种。但生产草菇栽培种要有设备条件,这对一般的个体户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用采完菇的大床菌块和菇根作菌种,进行栽培试验,初步结果表明,其产量接近栽培种的水平。 (一)处理与方法:试验设五个处理,①采菇后的菇根、菇脚及其基部附着的菌丝块;②头潮菇采后的菌块中间层:③两潮菇后的菌块中间层;④头潮菇后的菌块混合菌丝;⑤栽培种(对照)。  相似文献   

2.
草菇是一种肉质肥嫩、味道鲜美、富有营养的食用菌。人工栽培方法简单,许多地方都有栽培。但我省草菇产量不稳,发展速度不快。为了探索草菇栽培途径,我们于1980年夏采用种过蘑菇的废料作辅料栽培草菇,试验结果比单用稻草的可多采1~2潮菇,每潮菇采3~5天,整个采菇期为22~25天。特别是后期,产菇量较稳,仍保持旺潮产量的50%左右,且朵型较大,一般每朵重40~60克,单生的大朵菇重达110多克(见图)。首批试种草料250斤,收干菇3.4  相似文献   

3.
<正>草菇属典型的高温型、恒温结实型菌类,是目前栽培的食用菌中需求温度最高的类型,长江以北一般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较适宜种植,反季节栽培难度大。邹平县是食用菌生产大县,全年生产鲜菇9.05万t,主要为香菇、平菇、秀珍菇、杏鲍菇、金针菇等木腐菌,拥有大量的食用菌菌渣资源,但利用率较低。笔者成功利用木腐菌菌渣反季节栽培草菇,根据在山东金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试验,可连续种植两潮菇,第一潮菇(鲜料65 kg/m2)可出菇4 kg,  相似文献   

4.
草菇是受益最快的食用菌,从播种到出菇只需6~8天,播后10~15天就可采收头潮菇,且原料不需要灭菌,也不需要特殊设备,容易栽培。由于它属高温型食用菌,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形成都需30℃以上的温度,因此过去只在南方多以稻草为原料进行栽培。1983年,我们用玉米秆代替稻草,进行了南菇北种的草菇栽培试验,并获得成功。现将其栽培方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5.
巴氏灭菌床栽草菇高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玉华 《食用菌》1992,14(3):36-36
草菇一般都是在野外堆栽,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产量不稳定,经济效益低.为了探索草菇高产栽培新技术,我们利用塑料蘑菇菇房对培养料进行巴氏灭菌栽培草菇试验.一般每100kg稻草可产菇16~30kg,经济效益显著.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草把堆式老法栽培草菇,占地面积大,菇房利用率低,单产不高,经济效益甚小。据报道,草把堆式栽培的产量,国内一般为稻草重量的7~10%,台湾省为6~7%,香港为3.81%,马来西亚为4.76%。草菇罐头是我厂出口产品之一,为了发展我区的草菇生产,探讨草菇高产的栽培方法,我们进行了巴氏灭菌处理草料床栽草菇试验。  相似文献   

7.
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Bull.ex.Fr)Sing]栽培起源于我国,但多年来主要采用传统的堆料栽培方法。堆料栽培时培养料堆较大,且紧实度差,易导致堆温控制困难,菌丝稀疏、连接松散、营养积累不足,出菇阶段原基分化率低、产量不高、稳定性差。为此,笔者根据草菇生物学特性,借鉴香菇棒式熟料栽培的成功经验,以棉籽壳为主要原料,进行草菇菌棒式熟料栽培技术研究,以提高草菇生产环境的可控性,提高产量和栽培效果的稳定性,为草菇规模化生产探索可控的栽培方法。  相似文献   

8.
草菇接种后约经十天发菌,草料上即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菇蕾,正常情况下,三、四天就能形成肥厚的子实体。但实践中菇蕾往往萎缩,特别是二潮菇蕾发生后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草菇室外堆栽效益低,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加之管理不便,使生产受到限制。而作为处理后的室内栽培已成趋势。1989年,我们以沙县农村为试点,取得了生物效率25—30%的较好效益。一、生产菌种:草菇V_(23),朵形圆正,菇潮密,体形小但色泽深,加工成罐后转色快,有絮状溶解物,可做罐藏品种。取自三明真菌研究所。二、菇房与菇床的准备:干净密闭,采光通风良好的房屋都可栽培,有泄漏处可用薄膜封死。用竹制搭架为好,其成本低,污染小,床面用细竹铺设。床设4—5层,层  相似文献   

10.
1生产状况 深圳的食用菌生产主要以草菇为主,品种主要是白草菇,鲜菇大部分销往香港,少量在特区内销售。种植场大部分集中在龙岗区,菇场有30多个,都是个体种植。栽培房均采用木框结构的泡沫保温房。笔者重点考察了龙岗区坪山镇汤坑村永达草菇场。该菇场占地30亩,有36问标准泡沫菇房,每间实际栽培面积85m~2,4层床架式,分左中右共3排,总栽培面积3000m~2。每天2间菇房栽培,平均日产鲜菇300kg左右,除等外菇外,全由港商收购。收购标准分上菇、中菇、小菇三级,上菇每公斤港币约16元,中菇约12元,小菇约8元。要求纯白、新鲜、圆正、无开伞、无畸型、无烂菇。  相似文献   

11.
草菇堆料后一星期就会发生粉螨。该虫体小爬行快,并会爬到工作人员身上,引起皮肤过敏。过去用敌敌畏防治效果差.残效短。现在我们用杀螨醇500~1000倍液喷雾,灭虫效果好。但要在一潮菇采完后施药。喷药前菇堆停止喷水,喷药后1~2天再进行水分管理。棉籽壳栽草菇,在堆料后期(8~9月)出现一种较大的褐色螨。该螨爬行慢,抗药性强,喷石硫合  相似文献   

12.
三、栽培管理下种后第3天揭膜,可见堆料表面有一层灰白色绒毛状及白色粉状物质,这是与草菇菌丝共生的高温菌。通常下种后5~9天便陆续出现白色针头状菇蕾,再经约4天便达到可采收的蛋形期。出菇快慢和产量高低,与菇舍设备、菌种优劣、堆肥处理是否适当及管理技术有密切关系。因此,从下种之日起,就必须全力运用栽培技术来管理。  相似文献   

13.
草菇又名苞脚菇、南华菇、兰花菇、麻菇、贡菇、秆菇等,为草腐生菌类,含有纤维素和木质素的草本植物的有机物都可以作为栽培草菇的培养料(郭成金,2010).稻草是最早用于草菇栽培的原料,生产的草菇风味最佳,但因其含氮量较低,纤维含量较高,因此现代工厂化栽培过程中很少单独使用(肖自添 等,2015;李正鹏 等,2017).近年...  相似文献   

14.
为获得草菇生长所需最佳环境,提高菌菇品质,简述了草菇生产环境控制系统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的应用。并提出在采用自动化环境控制系统的菇房中草菇栽培需要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目的在于通过对现有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模式的改良,建立一个适合草菇栽培的自动化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5.
江西信丰县栽培草菇有较长的历史,草菇产量一直名列江西省前茅。80年代末以前,由于种菇采用室外堆沤栽培方法,每100kg稻草产鲜草菇只有6~10kg。1991年以来,该县种菇能手康遇庆探索出稻草袋栽草菇新技术,从而跃入每100kg稻草平均可产鲜菇25~...  相似文献   

16.
在草菇栽培试验和生产过程中,常可见到成片的小菇萎蔫而死亡。本文根据笔者的实践和调查资料,就其死菇原因和防止措施,浅析如下。(一)通气不良草菇是高温型好气性真菌,生长发育过程需要足量的氧气,但由于在栽培过程中为了提高堆温,有时薄膜覆盖时间过长,结果料堆中的二氧化碳过多而导致缺氧,即使已揭开薄膜,小菇仍因通气不良,排气不畅,难以正常长大而萎蔫.因此,在播种4天内,要注意定时小通风(每天约半小时),4天后揭去薄膜时要用小竹棍向料堆均匀戳些通气孔,促使菌丝正常结蕾,小菇正常长大;室内栽培每天要注意定时通风。  相似文献   

17.
近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栽培工程团队在草菇工厂化三次料技术上取得突破。经过连续3年多的努力,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克服了草菇三次料原基形成难、出菇不整齐、产量低等技术难点,实现了草菇三次料的正常出菇,试验产量达4.3 kg/m2。将目前常用模式的草菇菇房栽培周期(从进料播种到出料)由原来的20~25天减少至12~14天,每个菇房每年最多可以完成30个栽培周期,效率提高66%。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龙海市紫泥镇栽培草菇约100公顷,居全市第二位,仅次于角美镇。由于草菇栽培主要原料稻草基本依靠外地调运,价格居高不下,直接影响种菇效益。与此同时,本地杏鲍菇工厂化生产规模发展,大量废菌渣得不到很好利用。  相似文献   

19.
草菇属于喜高温高湿的草腐性菌类,这种美味食用菌在福州地区冬季的市场价值较高,批发价可达14元/kg以上[1]-[3].而草菇生产的原料成本逐年上升,故考虑利用废菌渣栽培以降低成本.目前在福州地区工厂化周年栽培金针菇,普遍采用棉子壳作为栽培主料,通过再生法采收一潮菇后,菌包即废弃作为燃料或有机肥.  相似文献   

20.
黄建春 《食用菌》2000,22(3):30-31
草菇是高温型食用菌,一般在气温稳定在26℃以上的7、8月份栽培,鲜菇上市约2个月,供应时间短而集中。近年来,随着草菇生产季节化与消费需要周年化之间矛盾的突出,草菇提前、延后栽培技术在不断深入研究,生产面积在不断扩大,但是产量仍不稳定,栽培技术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通过多年来的研究,摸索了一些技术和经验,现报告如下,供参考。1菇房的搭建或改建提前、延后栽培草菇的首要条件是要具有一定保温、温效果的菇房。目前,菇房一般有三种形式;用蔬菜管棚搭建,泡膜板搭建和砖瓦式改建。蔬菜大棚搭建的菇房,长度直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