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宏伟 《新农业》2001,(2):38-39
中糯1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1991年育成的白色糯玉米单交种,是优良的鲜食菜用玉米新品种。中糯1号具有适应性广、抗病性强、产量较高、植株较矮、品质优良、商品性好、经济效益高等特点,是理想的鲜食玉米品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为加速鲜食糯玉米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笔者于2009年春对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玉米试验站提供的鲜食糯玉米新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浙凤糯2号"、"浙糯玉4号"、"美玉(加甜糯)8号"、"苏科花糯2008"和"苏玉糯2号"5个品种均较适宜原南江区种植,尤以"苏玉糯2号"为较理想的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3.
为加速鲜食糯玉米新品种推广应用,进一步引进并筛选适合我区种植的高产、优质鲜食糯玉米新品种,2005年开展了本项试验。1试验概况1.1参试材料16个品种(系)分别为:“京科糯2000”(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沪玉糯3号”(上海市农科院作物育种所)、“渝糯8号”(重庆市农科所)、“丽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上海市鲜食玉米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市场需求和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育种研究相对滞后。为了满足鲜食糯玉米生产和市场需求,上海种业(集团)有限公司选育了适合在广西、上海及周边推广,产量、品质及其他特性优良的白色糯玉米新品种‘申糯8号’。‘申糯8号’是利用自选自交系N176作母本,自选自交系N001作父本培育而成,具有出苗快且整齐、幼苗长势旺、果穗外观优、感官品质好、蒸煮口感佳、综合抗性强等特点。2012年,参加上海鲜食糯玉米区域试验,平均鲜穗产量963.7 kg/亩,比对照‘苏玉糯5号’增产29.8%,品尝品质综合评分86.7分。  相似文献   

5.
18个适宜甘肃种植的鲜食玉米新品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介绍了适宜在甘肃省范围内种植的鲜食玉米新品种18个,其中甜玉米品种有SBS903、超甜88、超甜白+黄、先农甜珍、超甜603,糯玉米品种有源糯1号、香甜糯868、天润糯1号、香甜糯9号、富友FNL80、垦白糯2号、紫玉糯839、瑞糯260、金玉糯856、航玉糯8号、甘甜糯3号、甘甜糯1号、白玉糯909。介绍了适宜甘肃应用的鲜食玉米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1 鲜食玉米品种选择 鲜食玉米要求糯性好、果皮薄、口感细腻、商品性状好、果穗中等,适合蒸煮和速冻加工.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鲜食玉米有糯玉米、甜玉米、黑玉米、彩色玉米及普通玉米等,商品性状不一,造成鲜食玉米价格参差不齐,生产效益差别较大.而增加鲜食玉米的收益,选用对路的优良品种是关键.糯玉米是鲜食玉米的首选品种,糯玉米品种中以白色的糯性品质最好,如四川农科院培育的鲜食玉米渝糯1号,而黑、紫、红、彩色的品种品质相对要差些.目前,适宜于我省中北部地区栽培的白色糯玉米有渝糯1号;黑色糯玉米有中糯1号,中华黑珍珠、意大利黑玉米等;高赖氨酸玉米中单9409等.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引进筛选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良鲜食玉米品种,减少农民盲目引种带来的不必要损失。2016年富源县开展了鲜食糯玉米新品种筛选区域试验,对参试品种的植株性状、抗性、品质、产量及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品种石糯2号稳产、抗性强 ,食味和商品性好 ,可作为主栽品种推广种植,黑糯1号、云糯3号还需来年继续进行试验示范,进一步确定其抗病性后再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车卓  王春明  周天旺  郭成 《农学学报》2020,36(4):118-122
为明确不同鲜食玉米品种抗丝黑穗病差异,本研究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法,于2015—2017年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对89份甘肃省区试鲜食玉米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89份鲜食玉米品种中,9份材料‘彩糯1号’、‘甘甜糯1号’、‘秦粮糯902’、‘九洋双色蜜’、‘AP358’、‘酒糯4103’、‘雅玉1号’、‘禾糯1号’和‘田福糯1号’表现高抗(HR);5份材料‘保糯1号’、‘田福糯2号’、‘甘垦糯2号’、‘金辉306’和‘瑞糯260’表现抗(R);9份材料‘华甜玉6号’、‘白玉909’、‘朝糯606’、‘12009’、‘银玉16号’、‘黄糯90’、‘白甜糯828’、‘原玉糯505’和‘仲甜5号’表现中抗(MR);其余36份和30份表现感(S)和高感(HS);高抗、抗、中抗、感、高感分别占供试玉米品种的10.11%、5.62%、10.11%、40.45%和33.71%。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出适宜红塔区高海拔冷凉山区种植的优良鲜食玉米新品种,为红塔区鲜食玉米的扩大种植提供技术支持,对引进的10个鲜食玉米新品种(系)进行展示。结果表明,5个鲜食玉米品种库普拉902、新时代战将、万糯2000、糯玉米306、白玉糯168在红塔区种植综合表现较好,可集成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在红塔区进行小面积试验示范,后扩大种植。  相似文献   

10.
黏糯玉米主要采食青嫩果穗供人们食用,也称为鲜食玉米,市场销售看好,种植效益不错。根据丹东地区的种植经验,栽培黏糯玉米需注意以下要点。1.选择品种目前在东港市种植的鲜食玉米品种比较多,籽粒为白色的有银星糯、中糯1号、中糯2号、华玉一号,籽粒黄色的有垦黏  相似文献   

11.
鲜食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食玉米,是指在灌浆期采摘嫩穗供人们食用的玉米。在我县得到大面积推广的鲜食玉米品种,糯玉米以浙凤糯2号、苏玉糯2号为主,甜玉米以引选5号、广甜2号、金玉甜1号为主。本文介绍鲜食玉米的大棚和露地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石彩糯1号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农科院玉米研究室选育的糯玉米新品种,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鲜穗产量为600~700千克/667平方米,2003~2004年参加国家黄淮海鲜食甜、糯玉米区试,专家评价结果为鲜食品质一级,在参试品种中居首位。石彩糯1号穗型整齐,  相似文献   

13.
3个甜糯玉米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圣园花甜糯、圣园甜彩糯、金莲花糯5号3个甜糯玉米引进试种研究,结果表明:其鲜食果穗上的甜粒∶糯粒均为1∶3均匀分布,粒色紫白相间、有光泽,食味糯中带甜,甜味优于一般糯玉米,兼具糯玉米和甜玉米风味,是一种新型的鲜食糯玉米中佳品。金莲花糯5号产量较高、品质较优、后期保绿度高、田间某些性状表现优良,可以进一步扩大示范种植;圣园甜彩糯产量排第二、抗逆性好,但品质稍差、生育期较长,且秃尖明显,可继续试验观察;圣园花甜糯产量最低,但品质较优,部分性状表现较好,可以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14.
进行了9个鲜食糯玉米新品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中糯2号、京糯4号、六月雪、黄糯1号、品糯28、紫花香糯等品种表现丰产性、抗逆性较强,适应性好,适口性较佳。产量均高于对照种都市丽人,品质与对照相当,可进一步参加区试。  相似文献   

15.
为了筛选出适宜不同区域种植的优良鲜食玉米品种,促进玉溪鲜食玉米产业结构调整,选择了25个鲜食玉米品种(系)进行展示。通过玉米生长周期、产量、抗逆性等多项对比,瑞佳甜5号、白甜糯、瑞白甜1号、瑞雪甜1号、SBS902、瑞糯2000、田蜜3号、瑞白糯6号、红甜糯、黑糯玉米、瑞佳甜6号、瑞黑糯2020、瑞白糯3号、金银甜、瑞白糯5号、善黑糯、瑞彩糯2019、白糯669(山西)18个品种(系)综合表现好。  相似文献   

16.
1鲜食糯玉米浙凤糯2号 系浙江省农科院作核所和浙江凤起农产有限公司合作选育而成的早熟、优质、高产鲜食和加工兼用型白糯玉米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为了加快鲜食糯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特开展了鲜食糯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结果表明,闽花甜糯1号、闽甜糯5号、荟甜糯2号、荟甜糯3号、闽黑糯1号、雪甜糯321和浙白糯702等7个品种(组合)产量较高,综合表现较优,适宜进一步试验、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8.
中糯1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育成的优良鲜食糯玉米品种。其显著特点是鲜食品质优良、产量高、适应性广。目前全国各地,包括西藏、海南、新疆等省区均有中糯1号种植,尤其在北方玉米产区,中糯1号已成为主栽糯玉米品种,在北京郊区、河北等地现已大面积种植,并涌现出一些集种植、加工、贮运、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典型。目前中糯1号的各类产品均受到消费者普遍欢迎,市场前景广阔。为促进中糯1号等鲜食糯玉米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以提高鲜食糯玉米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效益为主要目标,制定了本规范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广西鲜食玉米品种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筛选适宜在广西地区推广种植的鲜食甜、糯玉米品种,为鲜食玉米新品种选择提供参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4个鲜食甜、糯玉米为参试品种,在崇左、桂林、河池和玉林4个试验点进行对比试验。参试鲜食甜、糯玉米品种中较对照表现好的品种并不突出,综合评价来看糯玉米中金糯卡001、兆香糯2号和对照品种京科糯2000以及甜玉米中海珍和对照品种华珍均适宜在广西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0.
在庆阳市引进富尔彩糯、白美68、美甜糯1号、美糯75、金优糯、俏春1号等6个鲜食糯玉米新品种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俏春1号和金优糯的生育期比其他参试品种提前10天,都在100天以内,可作为庆阳地区冬油菜收获后复种玉米的优先选择,同时也可作为设施内鲜食玉米播种品种。富尔彩糯的秸秆产量最高,每公顷产鲜穗产量较高,具备鲜食兼青贮的推广价值。品质研究表明不同品种在不同营养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