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明确管侧沟茧蜂Microplitis tuberculifer寄生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在玉米植株上分布位置的影响及相关机理,采用生物学观察法在温室和实验室内监测了被寄生与未被寄生的粘虫幼虫在玉米活体植株和离体叶片上的分布及管侧沟茧蜂结茧位置的变化。结果表明,被管侧沟茧蜂寄生的粘虫幼虫在玉米叶片背面的平均分布比例为36.29%,显著高于未被寄生粘虫的14.60%;寄生后第8天开始,被寄生粘虫在黄色叶片上的分布比例显著高于未被寄生粘虫;非滞育和滞育条件下,管侧沟茧蜂在玉米植株黄色叶片上的平均结茧数目分别为19.3个和15.3个,显著高于绿叶上的6.5个和4.7个及土面上的0.8个和0.7个,选择性试验发现湿度在结茧位置的选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管侧沟茧蜂可以通过调控寄主粘虫在玉米植株上的分布位置协助其找到合适的结茧位置。  相似文献   

2.
以黏虫[〖WTBX〗Mythimna separata〖WTBZ〗 (Walker)]为寄主,研究了亚致死浓度的Bt杀虫蛋白Cry1Ab对淡足侧沟茧蜂[〖WTBX〗Microplitis pallidipes 〖WTBZ〗(Szepligeti)]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寄主从淡足侧沟茧蜂寄生后开始取食含Cry1Ab杀虫蛋白浓度为1、2、4 μg/g和 8 μg/g的饲料时,淡足侧沟茧蜂卵 幼虫发育历期比以对照黏虫为寄主的显著延长,茧(蛹)重和成虫体重显著下降,但对茧历期及成虫寿命没有显著影响。淡足侧沟茧蜂的卵 幼虫发育历期随着寄主取食Cry1Ab杀虫蛋白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延长,茧重和成虫体重则随Bt蛋白浓度的上升而显著下降。因此,尽管Cry1Ab杀虫蛋白对淡足侧沟茧蜂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其仍可以在取食Bt毒蛋白的黏虫上完成整个世代发育。  相似文献   

3.
为评估淡足侧沟茧蜂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控效果,在室内环境条件下,研究了草地贪夜蛾幼虫寄主日龄和所取食食物对淡足侧沟茧蜂寄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草地贪夜蛾幼虫取食人工饲料或玉米叶片,淡足侧沟茧蜂对3日龄和5日龄寄主幼虫的寄生率、结茧率、出蜂率及对寄主致死率均显著高于8日龄寄主。另外,在同日龄情况下,淡足侧沟茧蜂对取食玉米寄主的寄生率、结茧率以及子代出蜂率均高于寄生于取食人工饲料的幼虫上的相关指标。寄主取食不同食物会影响淡足侧沟茧蜂的寄生效果,且淡足侧沟茧蜂对5日龄草地贪夜蛾幼虫寄生效果较好。本结果可为室内条件下利用草地贪夜蛾幼虫扩繁淡足侧沟茧蜂,以及应用淡足侧沟茧蜂对草地贪夜蛾进行田间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寄主大小对中红侧沟茧蜂产卵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室内饲养的棉铃虫和中红侧沟茧蜂为材料,研究了寄主大小对中红侧沟茧蜂产卵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红侧沟茧蜂成蜂产卵行为对寄主大小有显著的选择性。成功寄生率随寄主体重的增加而降低。寄主体重介于2~6mg时,成功寄生数占总寄生数的54.03%。被茧蜂成功寄生的95.51%为体重小于14mg的寄主幼虫,大于14mg的棉铃虫幼虫不适宜该寄生蜂产卵。对数据的相关分析表明,寄主体重与中红侧沟茧蜂茧重、茧重与成蜂重以及成蜂重与成蜂寿命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寄主体重与中红侧沟茧蜂的卵和幼虫期在0.05水平上存在负相关,而茧期不受寄主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红侧沟茧蜂成虫日龄及粘虫幼虫龄期对寄生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室内研究了不同日龄中红侧沟茧蜂成虫对粘虫幼虫龄期的选择、寄主被寄生时的龄期对寄生蜂幼期发育历期和茧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寄主1~5龄幼虫同时存在时,该蜂可以寄生1—4龄幼虫,不寄生5龄;偏爱寄生2龄和3龄幼虫;对1、2、3和4龄幼虫的选择系数分别为0.21、0.31、0.27和0.21;寄主幼虫供寄生后,其寄生率随寄主幼虫供寄生时的龄期增大而下降。寄生于4龄寄主幼虫的蜂,其卵至结茧的历期显著长于寄生于2或3龄寄主幼虫的蜂;寄生4龄寄主幼虫所育出的蜂茧明显重于寄生于2或3龄寄主幼虫所育出的蜂茧。雌蜂日龄增加,寄生能力下降;但雌蜂日龄对寄生蜂子代卵至结茧的历期和茧重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管侧沟茧蜂对不同日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寄生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评价本土幼虫寄生蜂对重大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的防控效果,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管侧沟茧蜂对不同龄期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寄生效果。结果表明,管侧沟茧蜂寄生4日龄和6日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结茧率分别为64.97%和87.01%,显著高于寄生8日龄幼虫的结茧率24.88%;不同日龄草地贪夜蛾幼虫被管侧沟茧蜂寄生后其死亡率有显著差异,4日龄和6日龄草地贪夜蛾幼虫死亡率较低,分别为19.01%和12.99%,8日龄幼虫死亡率最高(62.99%);管侧沟茧蜂寄生4日龄、6日龄、8日龄草地贪夜蛾幼虫后其子代幼虫发育历期分别为8.98、7.71和9.07 d,寄生6日龄幼虫子代幼虫发育历期明显缩短;寄生不同日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子代蜂茧畸形率均较高,且处理间有明显差异。本研究结果为田间利用管侧沟茧蜂有效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世界重大农业害虫,前期研究发现管侧沟茧蜂Microplitis tuberculifer能够有效控制草地贪夜蛾。为了进一步优化控害效果、评估寄生适应性,本研究比较了温度和光周期对管侧沟茧蜂寄生草地贪夜蛾效果及子代蜂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光周期10L:14D和14L:10D条件下,20℃、24℃和28℃时管侧沟茧蜂对草地贪夜蛾的寄生效果均较好,结茧率>70%、畸形率<6%、羽化率>60%,16℃和32℃下寄生能力降低;管侧沟茧蜂的发育历期(卵-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和茧重随着温度的升高明显缩短,光周期10L:14D条件下16℃则能诱导管侧沟茧蜂进入滞育; 28℃条件下,不同光周期对管侧沟茧蜂寄生草地贪夜蛾后的结茧率>70%、畸形率<4%、发育历期和茧重无显著影响;在16℃条件下,当光照低于12L:12D时能够诱导管侧沟茧蜂进入滞育。综合各个参数,管侧沟茧蜂生长适宜温度广泛,在16℃~32℃范围内均能正常寄生草地贪夜蛾,完成世代发育,其中20℃~28℃为最佳寄生和生长温度;光周期对管侧沟茧蜂寄生草地贪夜蛾的影响较小,28℃适宜温度下,光照8L:16D至16L:8D均对低龄幼虫有较好的控害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花粉饲喂法研究了转crylAh基因玉米花粉对龟纹瓢虫Propyleajaponica生长发育及成虫移动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混有适量蚜虫的非转基因亲本对照玉米花粉(花粉与蚜虫重量比为2:1)相比,龟纹瓢虫幼虫取食混有适量蚜虫的转crylAh基因玉米花粉(花粉与蚜虫重量比为2:1)后,幼虫总发育历期、蛹期和成虫寿命均无显著差异,但l、3和4龄幼虫的发育历期显著高于对照,2龄幼虫的发育历期显著低于对照;2龄和4龄幼虫的存活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3龄幼虫的存活率显著增加;幼虫取食Bt花粉对该虫的蛹重、羽化率和雌雄比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幼虫期取食Bt玉米花粉而成虫期取食蚜虫对成虫的日产卵量无不利影响,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幼虫取食Bt玉米花粉羽化后雄虫和雌虫的步速和翻跃时间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花粉饲喂法研究了转cry1Ah基因玉米花粉对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生长发育及成虫移动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混有适量蚜虫的非转基因亲本对照玉米花粉(花粉与蚜虫重量比为2:1)相比,龟纹瓢虫幼虫取食混有适量蚜虫的转cry1Ah基因玉米花粉(花粉与蚜虫重量比为2:1)后,幼虫总发育历期、蛹期和成虫寿命均无显著差异,但1、3和4龄幼虫的发育历期显著高于对照,2龄幼虫的发育历期显著低于对照;2龄和4龄幼虫的存活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3龄幼虫的存活率显著增加;幼虫取食Bt花粉对该虫的蛹重、羽化率和雌雄比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幼虫期取食Bt玉米花粉而成虫期取食蚜虫对成虫的日产卵量无不利影响,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幼虫取食Bt玉米花粉羽化后雄虫和雌虫的步速和翻跃时间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与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opolyhedrovirus,NPV)对寄主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联合效应,测量中红侧沟茧蜂和NPV单处理及复合处理后棉铃虫幼虫的形态学指标,并统计棉铃虫幼虫死亡率及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子代存活率。结果显示,处理3 d和5 d后,中红侧沟茧蜂和NPV单处理及复合处理的棉铃虫幼虫体长、体宽、头壳宽度、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但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接入浓度为2.5×104 OBs/mL和2.5×106 OBs/mL NPV时,中红侧沟茧蜂和NPV这2种生防因子对棉铃虫均表现为拮抗效应或累加效应。接入浓度为2.5×104 OBs/mL NPV时,先寄生后接毒和先接毒后寄生处理的棉铃虫实际死亡率分别为4.35%和14.26%;接入浓度为2.5×106 OBs/mL NPV时,棉铃虫实际死亡率则分别为31.55%和94.19%,先接毒后寄生处理的棉铃虫实际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先寄生后接毒处理的实际死亡率。接入浓度为2.5×106 OBs/mL NPV时,先寄生后接毒和先接毒后寄生处理的寄生蜂子代存活率分别为54.51%和3.71%,前者显著高于后者。表明中红侧沟茧蜂寄生和NPV侵染均能显著抑制棉铃虫的生长发育,但两者联合应用时拮抗效应明显且对寄生蜂子代有影响,同时用于生物防治棉铃虫时应谨慎。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田间寄生效率,对黏虫Mythimna separata 1~5龄幼虫体表挥发物进行提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对其成分进行分析,采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n antenneal detection,GCEAD)技术确定引起中红侧沟茧蜂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反应的挥发性物质,同时通过Y型嗅觉仪测定中红侧沟茧蜂对其的选择反应。结果显示,中红侧沟茧蜂雌成蜂对黏虫1~3龄幼虫体表粗提物有显著的选择反应,反应率分别为60%、68%和56%;中红侧沟茧蜂触角对黏虫体表粗提物中的2,4-二甲基庚烷、5-乙基-2-甲基辛烷、十二烷、1,3-二叔丁基苯、2,4-二甲基十一烷、十六烷、2,6,10,15-四甲基十七烷和抗坏血酸二棕榈酸酯10种物质均有电生理反应,EAG反应随浓度升高而增强;中红侧沟茧蜂雌雄成蜂对这10种物质的选择反应存在性别差异;其中中红侧沟茧蜂对其中的8种物质及...  相似文献   

12.
转cry1F基因玉米花粉对腰带长体茧蜂存活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是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幼虫的主要寄生蜂,对亚洲玉米螟种群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玉米花粉可以作为腰带长体茧蜂的补充营养。本研究利用转cry1F基因抗虫玉米花粉作为补充食物饲喂腰带长体茧蜂寄生亚洲玉米螟幼虫,研究其对腰带长体茧蜂存活和繁殖的影响,为转基因抗虫玉米的环境安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饲喂转cry1F基因抗虫玉米花粉后腰带长体茧蜂的寄生率、茧块重量、每茧块茧数、羽化率与饲喂对照玉米花粉相比无显著差异;在蜂蜜水+ Bt玉米花粉处理中虽然与对照玉米花粉处理相比雌蜂的寿命并没有显著差异,但雄蜂的寿命差异显著;在取食转cry1F基因抗虫玉米花粉的腰带长体茧蜂体内未检测到Bt蛋白成分。说明转cry1F基因抗虫玉米花粉对腰带长体茧蜂的存活和繁殖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红颈常室茧蜂Peristenus spretus Chen et van Achterberg定位寄主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时利用的挥发性信息物质来源,利用Y型昆虫嗅觉仪测定了红颈常室茧蜂雌雄成虫对绿盲蝽3龄若虫及其为害寄主植物棉株以及雌性红颈常室茧蜂成虫、绿盲蝽成虫对苗期和花期的棉花、蓖麻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与干净空气(空白对照)相比,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对绿盲蝽3龄若虫、健康棉株的选择行为无显著差异,绿盲蝽3龄若虫为害的棉株对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具有显著的吸引作用,但在为害后去虫和未去虫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雄性红颈常室茧蜂对各处理均无明显的选择行为。与健康或为害后去虫的苗期棉花相比,雌性绿盲蝽成虫显著趋向花期蓖麻;而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只趋向于为害后的花期蓖麻。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对为害后去虫的花期棉花和花期蓖麻的选择行为显著高于相应的苗期植株。这表明雌性红颈常室茧蜂主要利用绿盲蝽若虫为害后寄主植物释放的挥发性信息物质来定位寄主绿盲蝽,且其对花期寄主植物的选择行为与绿盲蝽成虫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We determined the effects of parasitism by Microplitis pallidipes and/or nucleopolyhedrovirus (NPV) infection on protective enzymes in the hemolymph of Spodoptera exigua larvae. We found that concentrations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catalase (CAT) and peroxidase (POD) were constantly higher within the five observation days after treatment in parasitized/virus-infected than healthy (control) larvae. In parasitized + infected larvae, enzyme levels reduced from day 1 compared to parasitized larvae. Compared to enzyme levels in virus-infected larvae, in parasitized + infected larvae, CAT concentrations were generally lower, while SOD concentra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first two days and POD concentrations were lower in the first two days, but higher in following three days. We concluded that joint and separate parasitism and NPV infection promoted the activities of protective enzymes. Our findings also revealed that NPV infection inhibited the activities of protective enzymes induced by parasitism of M. pallidipes and that the parasitism inhibited the CAT activity induced by NPV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扁蓿豆中对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具有生物活性的挥发物,采用动态循环吸附法收集健康、机械损伤和虫害3种状态下扁蓿豆地上部分的挥发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挥发物鉴定及相对含量分析,并选用含量较高的9种挥发物组分对草地螟进行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测定。结果表明:在健康、机械损伤和虫害3种状态下,扁蓿豆释放的挥发物分别有41、43和38种,不同状态间其化合物种类及相对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扁蓿豆挥发物主要包括醇类、酮类、醛类、酸类、酯类、萜类、烷烃类、炔烃类和芳香烃类,其中醇类和酮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酯类和芳香烃类的种类最多。草地螟对扁蓿豆9种挥发物有一定的EAG反应,反应强度表现为3-辛醇>4-乙基苯甲醛>3-辛酮>叶醇>芳樟醇>对异丙基苯甲醇>乙酸叶醇酯>对二乙酰基苯>3,4-二甲基苯乙酮,其中3-辛醇、4-乙基苯甲醛、3-辛酮和叶醇4种叶片挥发物可引起草地螟触角强烈的电生理反应,推测这些物质是对草地螟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在室内用生测法研究了表达Cry1Ab杀虫蛋白的Bt玉米MON810和Bt11小苗和心叶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初孵幼虫以及玉米叶片对暴食期4龄和5龄幼虫的杀虫效果.结果表明,2种Bt玉米小苗及心叶对粘虫初孵幼虫都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取食MON810和Bt11小苗的粘虫初孵幼虫第1 天的存活率分别为69.44%和86.11%,到第3 天时,取食Bt11小苗的幼虫全部死亡,此时取食MON810小苗的幼虫存活率仅为4.17%,到第7 天全部死亡,而此时在各自相对应的对照玉米DK647和NX4906小苗上幼虫存活率分别为91.66%和88.89%.取食MON810和Bt11心叶的粘虫初孵幼虫第2 天时幼虫存活率急剧下降,分别为13.89%和19.45%,到第7 天时,取食两种Bt玉米心叶的初孵幼虫全部死亡,而取食对照玉米心叶幼虫存活率分别为94.45%和97.22%,差异极显著.两种Bt玉米对粘虫4龄幼虫有很好的杀虫效果,取食的第11天 4龄幼虫全部死亡,对照幼虫存活率均为100%;在Bt11和MON810叶片上取食的粘虫5龄幼虫也不能存活,分别在取食的第11天和12天全部死亡,对照存活率分别为96.00%和98.00%,差异极显著.表明Bt玉米对粘虫初孵幼虫和暴食期的4龄和5龄粘虫都具有显著的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柞蚕Antheraea pernyi灰卵(工厂化繁育赤眼蜂过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感病寄主卵)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及其繁育子代蜂寄生能力的影响,以柞蚕灰卵作为供试寄主,健康卵作为对照,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研究松毛虫赤眼蜂对其的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并比较灰卵和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1、2、3日龄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在无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0.0%、54.1%、39.3头和48.7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达到96.0%、93.0%、82.5头和96.8头。在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3.3%、27.1%、24.7头和52.2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为68.0%、86.3%、60.6头和74.2头。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和健康卵上的发育历期和后代雌性比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1、2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则显著低于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且后者对米蛾卵的寄生数随着米蛾卵日龄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而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3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要显著高于1、2日龄的。表明柞蚕灰卵会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寄主选择与适应性以及子代蜂的寄生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我国北方春玉米区种植Bt玉米条件下主要靶标害虫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Bt抗性风险,探索合理的Bt玉米种植比例,根据亚洲玉米螟的特点构建种群动态与遗传模型,对不同的Bt玉米种植比例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显示,当以种子混合种植75%的Bt玉米+25%的非Bt玉米庇护所时,亚洲玉米螟的种群控制时间,即亚洲玉米螟种群密度下降到每百株玉米植株30头幼虫以下的时间,为1~2年,而害虫的抗性时间,即亚洲玉米螟种群抗性基因频率达到50%的时间,在1代区为40年、在2代区为20年。当以种子混合种植20%、15%、10%、5%的非Bt玉米庇护所时,亚洲玉米螟的种群控制时间仍为1~2年,而害虫的抗性时间缩短,在1代区分别是29、21、15、9年,在2代区分别是14、10、7、4年。表明在研究区域内以种子混合种植20%以上的非Bt玉米庇护所可维持对亚洲玉米螟的Bt抗性管理至少1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