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21年,中国政府宣布正式设立第1批国家公园,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领域又一重大制度创新落地生根,也标志着国家公园由试点转向建设阶段。国家公园是我国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地类型之一,应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和管理。卢旺达国家公园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总结分析其管理经验对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发展国家公园有一定借鉴意义。文中基于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从外部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和内部的资源系统、治理系统等多方面对卢旺达国家公园管理绩效进行评估,并在分析其投资活动、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发展国家公园的政策启示,包括加快国家公园立法进程、理顺管理机制、完善生态系统保护制度、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和打造品牌项目等。  相似文献   

2.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是我国国家治理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科学规划、完备制度"是保护地体系稳健发展的必然路径,保护地规划制度研究及建设非常紧迫。文中剖析了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NPS)的组织管理结构与国家公园体系的构成,梳理了国家公园体系百年发展的重要法案历程,探析了隶属NPS的丹佛规划设计研究中心(DSC)全权负责下的规划体系,发现NPS垂直式统筹管理和从"一园一法"到"基本法"进而"各专项保护"的法案发展历程,二者正是美国国家公园规划制度建设发展的双重基石。研究启示有3个方面:一是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亟待与管理体系的重构协同发展;二是完善立法以实现强制性保护和引导性发展;三是结合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特征,提出由6个层级构建规划体系及其规划制度建设设想,以期探索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科学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既有的各类自然保护地存在空间交叉重叠、权责模糊、多头管理等突出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难题。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是国家破解这一难题的制度举措。文中在介绍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概念、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地现有法律制度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法律制度衔接的设想。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过程中,理顺国家公园与既有自然保护地之间的关系,加强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法律制度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思路为:在宏观政策法律层面,从国家统一立法、提升立法协调性、扩大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国家公园体制法律建构的整体设想;在微观制度保障层面,吸纳保护原则、差异原则及衔接原则,建立国家统一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建议以《国家公园法》的制定为契机,统筹考量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统领自然空间保护的基本法——《自然保护地法》。  相似文献   

4.
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我国自然保护地经过60余年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类自然保护地已逾12 000个,覆盖陆域面积约18%。但因体制机制等原因,自然保护地间交叉、重叠、管理目标冲突越来越严重,没有形成真正的保护地体系。通过分析国内外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与规律,首次以保护管理效能为划分标准,提出了新的保护地分类体系构建方案,即以管理目标为主线、保护管理效能为导向,可将自然保护地划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野生生物保护区、自然遗迹景观保护区、自然资源保育区和自然保护小区等6类。国家公园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为首要目标,能够涵盖最广泛的管理目标,将成为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地体系虽然发挥了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作用,但仍然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监管体系不健全、分类分布不科学、产权归属不明晰等问题,已经越发不能满足人民的优美环境需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创新,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重塑,提高自然资源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水平,创造更多生态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回应人民生态需求的必然选择。在分析现阶段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和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立法与司法安排、空间分布格局、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多元共治的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然保护地经过60余年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类自然保护地已逾12 000个,覆盖陆域面积约18%。但因体制机制等原因,自然保护地间交叉、重叠、管理目标冲突越来越严重,没有形成真正的保护地体系。通过分析国内外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与规律,首次以保护管理效能为划分标准,提出了新的保护地分类体系构建方案,即以管理目标为主线、保护管理效能为导向,可将自然保护地划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野生生物保护区、自然遗迹景观保护区、自然资源保育区和自然保护小区等6类。国家公园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为首要目标,能够涵盖最广泛的管理目标,将成为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文中以环境伦理观为思想基础,以伦理矩阵为研究方法,通过专家指导并结合公众参与,结合我国自然保护地特点对经典伦理矩阵进行调整,以生态环境、法律机制、管理机制、社区机制作为主要利益群体,以趋利、避害、尊重自主、公正正义为伦理原则构建自然保护地生态保育机制判断矩阵;通过判断矩阵识别我国自然保护地生态保育机制发展的伦理困境,并根据解析结果构建决策矩阵,进而提出我国自然保护地生态保育机制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发展与自然保持和谐的纽带。我国生态公益林作为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立法存在着很大缺陷。对生态公益林进行专门的立法保护是必要和可行的,生态公益林保护应从法律定义、林权认证、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经营区管理规则、执法主体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城市近郊保护地综合保护和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可持续的管理体系,本文以醴陵市城市近郊的湖南仙岳山省级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ASTER GDEM高程数据(N27E113)对保护地进行空间划分,运用ArcGIS中网络分析、服务区构建、空间分析、重要度评价法分析园内道路、周边构筑物所带来的人类活动对保护地各区域的影响及其差异,评估保护地生态功能的服务可达性;基于人地耦合的视角,在50 m×50 m分辨率水平上,将保护地划分为5个功能区域并制定了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保育区施行严格封闭管理,森林资源多样性保育区适当进行人为干预保育特色物种,城市森林景观区加强多层、多季相森林景观营造,管理挑战与生境保护区应加强边界管理并划定人为活动影响预警区,有的放矢地开展定期巡视;文化旅游区应适度开发人文、自然景观,促进社区与保护地间的良性循环。本研究在实现城市近郊保护地与城市社区良性互动的基础上,针对仙岳山省级森林公园各区域空间特征、功能及其与城市的关系提出一套科学、可行的管理策略及实现路径,为城市近郊自然保护地的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生态环境优良,是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省域自然保护地类型丰富,分布广泛。通过梳理江西省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现状特征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以问题为导向、以保护为目标、以空间优化为重点、以生态管控为手段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技术路径,以及"四园七区多点五廊"的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构想,并对国家公园建设、自然保护地分区及目标管理等关键内容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当下国家公园为主体的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国家公园作为一种以生态保护为主,兼顾经济发展的新型自然保护地形式,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中选取世界上在国家公园建设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国家,通过分析其国家公园的建设历程、发展现状,比较我国国家公园在遴选机制以及建设标准方面与国外国家公园之间的差异,在借鉴国外国家公园遴选和建设过程中的相关经验,提出我国国家公园的准入标准、评审程序以及国家公园建设中应秉持"4个坚持"的标准,从而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有效地保护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工布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省级工布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林芝地区,保护区总面积21558.16km^2,是我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原始天然林生态系统。具有物种资源丰富,珍稀濒危种多,旅游资源丰富等特点。分析了保护区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今后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3.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外部条件,而森林资源是构成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森林资源同时具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过度追求其经济价值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继而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森林生态补偿制度作为维护生态安全和生态公平的重要手段,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我国在政府主导下开展的森林生态补偿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暴露出我国森林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立法不健全、市场配套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时期,立足新的发展阶段,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应该抓住机遇,构建开放的多元化、市场化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以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机制作为支撑,加快推进森林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建设完善。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自然保护地资源现状及保护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省自然保护地的土地利用、森林起源和类别、生态系统、重点保护物种和景观资源等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多样性、典型性和脆弱性、稀有性和特有性、自然性等方面评估其保护价值。结果显示,云南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27.61%的湿地生态系统、57.90%的原始林、超过90%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约80%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以及重要的地质遗迹、自然风景资源在保护地内得到有效保护。对云南省自然保护地资源状况的全面掌握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以及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张雄 《广东林业科技》2018,34(4):119-122
林业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林业资源管理在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今已成为社会密切关注的热点。其中林区是森林资源的主要构成,是我国林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强化林地区域的保护与管理,是森林资源发展、改良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加强我国林业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我国林业资源管理的突出问题,进而探讨了加强林业资源管理,促进生态林业发展的相关策略,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太岳山森林的保护价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岳山地处我国重要的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核心区域,是我国中部华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要道和我国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与温带草原的过渡带上森林生态系统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之一,包括拥有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油松和辽东栎天然林,太岳山林区是山西省中南部乃至华北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之一。该地域不论从我国华北地区自然保护还是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角度,都是具有重大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研究概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一条生态途径。生态系统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与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 是生态学理论与管理学思想的融合过程。文中在概述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与背景的基础上, 重点讨论了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并分别从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3个角度论述了目前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指出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本质上是一种森林资源管理方法, 其应用不仅仅关系到自然科学, 而更多地关系到文化和社会, 因此要根据特殊的国情和林情, 研究适合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天然林资源所占森林资源比重大,质量却不高,天然林保育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必然选择。为此在界定天然林与天然林保育术语的基础上,论述了森林更新演替、森林可持续经营、生态系统经营、近自然经营、分类经营、保护生物学与景观生态学理论等,是天然林保育的基础理论,应依此确定森林经营实践的支撑技术,以实现我国天然林森林可持续经营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