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试验评价了不同水平的肠膜蛋白替代鱼粉对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幼鱼的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大鳞副泥鳅幼鱼[初始体质量(0.45±0.05)g]1,08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0尾鱼。基础饲料(粗蛋白39.64%、粗脂肪6.93%)中鱼粉的添加量为52.8%,试验组采用肠膜蛋白分别替代20%、40%、60%、80%和100%的鱼粉,养殖时间为56d。结果表明:肠膜蛋白替代鱼粉的比例从20%增加到100%,对大鳞副泥鳅幼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系数(FCR)则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P40组达到最小(1.63),而P80和P100组饲料系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并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P80和P100组幼鱼成活率较鱼粉组和低比例替代组显著下降(P0.05)。肝胰脏及前肠蛋白酶活性均随肠膜蛋白替代水平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P60组达到最高,分别为16,185.9μg/(g·min)和4,93.1μg/(g·min)(P0.05),除与P80组差异不显著外(P0.05),显著高于其余各试验组(P0.05)。肠膜蛋白替代水平对泥鳅后肠蛋白酶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随肠膜蛋白替代水平的升高,肝胰脏、前肠及后肠脂肪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P60组达到最高(分别为1.35μg/(g·min)、1.66μg/(g·min)和0.44μg/(g·min),肝胰脏和前肠脂肪酶活性除与P80组差异不显著外(P0.05),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随着肠膜蛋白替代水平的升高,肝胰脏和前肠淀粉酶活性呈先下降后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而后肠淀粉酶活性则呈先上升后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随着肠膜蛋白替代水平的增加,试验鱼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逐步上升趋势,P80和P100组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肠膜蛋白替代对大鳞副泥鳅幼鱼的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但60%以上的替代水平影响泥鳅幼鱼的饲料效率和成活率。但对肝胰脏和肠道消化酶,及对肝脏抗氧化机能的研究,未发现肠膜蛋白替代与其活性的变化的显著相关性,具体原因需要进一步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豆粕替代豆粕对鲤鱼生长性能和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选择初始均重为(49.44±0.38) g的鲤鱼720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80尾鱼。Ⅰ组为对照组,饲喂豆粕含量为39%的基础饲料;Ⅱ和Ⅲ组为试验组,分别饲喂用发酵豆粕替代基础饲料中50%和100%豆粕的试验饲料。试验期为75 d。结果表明:1)发酵豆粕替代50%或100%的豆粕对鲤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在50%替代水平下鲤鱼的蛋白质效率显著提高( P<0.05)。2)发酵豆粕替代50%或100%的豆粕对鲤鱼的肥满度和内脏比无显著影响( P>0.05),但可使肝胰脏指数显著升高( P<0.05)。3)发酵豆粕替代50%或100%的豆粕对鲤鱼的肠长指数和中肠皱襞高度无显著影响( P>0.05),但在100%替代水平下鲤鱼的后肠皱襞高度显著升高( P<0.05)。4)电镜观察发现,豆粕组(Ⅰ组)鲤鱼的中肠和后肠均出现了轻微的病理性损伤,包括中肠出现少量上皮细胞脱落,固有层和黏膜下层中细胞成分增多,后肠上皮细胞纹状缘融合,杯状细胞减少;发酵豆粕组(Ⅲ组)的肠道组织结构比较正常。由此得出,发酵豆粕替代豆粕后对鲤鱼的生长性能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有利于保证肠道组织结构的正常。  相似文献   

3.
《饲料工业》2019,(12):46-52
试验研究豆粕和发酵豆粕对黄河鲤幼鱼生长、血清抗氧化及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用25%、50%的豆粕和23%、46%的发酵豆粕分别替代基础料中15%和30%的鱼粉配制成5组(对照组FM、试验组SBM25、FSBM23、SBM50和FSBM46)等氮(粗蛋白质38.50%)等能(粗脂肪8.0%)的饲料。将600尾体质量为(49.76±0.24)g的幼鲤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分别投喂5种不同的试验饲料,养殖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对比,FSBM23组幼鲤WGR、FCR、PER和CF差异不显著(P0.05),SBM25、SBM50和FSBM46组的WGR和PER显著降低,FCR显著升高(P0.05)。与FM组对比,其他组幼鲤血清CAT、SOD、GSH-Px和T-AOC活性显著降低(P0.05),但FSBM23组GSH-Px和T-AOC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FM组MDA含量低于SBM50组(P0.05),但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对比FM组,FSBM23组前肠、中肠蛋白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组显著降低(P0.05),最低为SBM50组;后肠蛋白酶活性除SBM50组显著降低外(P0.05),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FM组中,前肠淀粉酶活性最低,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中肠和后肠淀粉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中肠SBM25、SBM50组和后肠SBM50、FSBM46组(P0.05)。FM组中,前肠脂肪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中肠和后肠活性最低,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豆粕和发酵豆粕替代鱼粉用于幼鲤饲料,发酵豆粕替代鱼粉效果优于豆粕,从主要生长指标考虑,幼鲤饲料中可以用23%的发酵豆粕替代15%的鱼粉。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研究复合添加剂果寡糖(FOS)+短小芽孢杆菌(SE5)+三丁酸甘油酯(Tb)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免疫和肠道形态的影响。选取300尾初重为(18.13±0.02)g的斜带石斑鱼幼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对照组(T1组)斜带石斑鱼饲喂基础饵料,T2组、T3组、T4组分别在斜带石斑鱼基础饵料中添加0.05%FOS+SE5+0.10%Tb、0.10%FOS+SE5+0.10%Tb、0.20%FOS+SE5+0.10%Tb,其中SE5添加量均为1.0×10^(8) CFU/g。试验期56 d。结果显示,与T1组相比,T2组~T4组斜带石斑鱼在56 d时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提高(P<0.05),饲料系数(FCR)趋于下降。与T1组相比,T3组和T4组斜带石斑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T2组~T4组斜带石斑鱼溶菌酶(LZM)活性仅在28 d时显著升高(P<0.05),T3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升高(P<0.05)。补充复合添加剂提高了石斑鱼肠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并明显改善了肠绒毛高度、绒毛宽度、绒毛数量和肌层厚度。研究表明,复合添加剂能够提高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增强免疫力和维持肠道形态,T4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胆固醇含量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组织生化指标和肝脏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在以酪蛋白为主要蛋白质源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5、10、15、20和25 g/kg的胆固醇,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试验饲料,并分别命名为C0、C0.5、C1、C1.5、C2和C2.5,饲料中胆固醇实测含量分别为2.6、7.5、12.7、17.2、22.2和27.2 g/kg,投喂360尾平均初重为(84.30±0.25)g的斜带石斑鱼10周。每种试验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投喂20尾鱼。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胆固醇含量的升高,增重率(WGR)、蛋白质效率(PER)和饲料效率(FE)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0.5组WGR、PER和FE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添加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肝脏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随饲料胆固醇含量的升高而上升,肌肉TC和TG含量不受饲料胆固醇含量的显著影响(P0.05)。随饲料胆固醇含量的上升,血清TC、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先上升后趋于平稳,血清HDL-C/LDL-C呈下降趋势。C2.0组血清T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2.5组血清HDL-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C0.5、C1.5组(P0.05),C2.5组血清LDL-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对照组血清HDL-C/LDL-C显著高于各添加组(P0.05)。随着饲料胆固醇含量的升高,斜带石斑鱼肝脏苹果酸酶(ME)活性呈升高趋势,C1.5、C2.0和C2.5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肝脏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Ⅰ(CPTⅠ)活性先下降后趋于平稳,对照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肝脏CYP7A1活性则先上升后趋于平稳,以C2.5组活性最高,较对照组升幅达35.48%(P0.05)。本试验中,以W GR和肝脏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活性为评价指标进行折线模型分析得出,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胆固醇的需要量分别为7.43和8.70 g/kg。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海带多糖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及胃肠道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选用120尾平均体质量为(90±2.6)g的斜带石斑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2个重复,每重复15尾鱼,分别投喂海带多糖水平为0(CK组)、0.5%(F1组)、1.0%(F2组)和1.5%(F3组)的试验软颗粒料,经过48 d饲养期,测定生长性能、胃肠蛋白酶和二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F1和F2组的末均质量(FAW)、增重率(WGR)和鱼体丰满度(CF)均显著高于CK组(P0.05),饲料系数(FCR)均极显著或显著低于CK组(P0.01或P0.05);F1组的内脏比和肝体比(HSI)也显著高于CK组(P0.05)。F1组胃和肠蛋白酶及麦芽糖酶活性均极显著高于CK组(P0.01),F2组均显著高于CK组(P0.05);F1和F2组中肠段乳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K组(P0.05),与CK组相比,各试验组各肠段蔗糖酶活性虽有提高,但大体无显著差异(P0.05)。可见,饲料中添加0.5%的海带多糖时,可明显改善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和提高消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9种不同能量蛋白质比的饲料投喂点带石斑鱼幼鱼,分析比较不同营养水平的饲料对点带石斑鱼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能量蛋白质比的增加,点带石斑鱼胃肠道脂肪酶活性呈现出增强的趋势.在饲料中同一淀粉含量下,不同能量蛋白质比的变化,未引起胃肠道淀粉酶活性呈现规律性变化.随着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提高,胃肠道蛋白酶活性也随着增强.在饲料中同一蛋白质水平下,能量蛋白质比的变化,并未引起肠蛋白酶活性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但当饲料中蛋白质水平在47%~53%,胃蛋白酶活性有随着能量蛋白质比的升高而增强的趋势.点带石斑鱼幼鱼饲料以在蛋白质水平47%、能量蛋白质比在31.62~35.54 kJ/kg范围内,胃、肠道的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8.
幼鱼和养成阶段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探讨2个生长阶段(幼鱼和养成阶段)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以鱼油调整饲料脂肪水平,配制5种脂肪水平(7.07%、9.92%、12.92%、15.95%和19.04%)的等氮饲料,分别投喂体重为9.1 g(幼鱼阶段)的斜带石斑鱼8周和体重为102.6 g(养成阶段)的斜带石斑鱼10周。同一生长阶段,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幼鱼阶段放养25尾鱼,养成阶段放养20尾鱼。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肥满度(CF)和脏体比(VSI)均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饲料系数(FCR)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上述指标均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2.92%时获得极值。2)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逐渐下降,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含量逐渐上升,全鱼和肌肉水分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全鱼和肌肉其他常规营养成分含量无规律性变化。3)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血浆总蛋白(TP)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呈逐渐升高趋势。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血浆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CHOL)含量与饲料脂肪水平呈线性或曲线关系。4)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肝脏肝脂酶(HL)、脂蛋白脂酶(LPL)、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均逐渐下降,而肝脏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则逐渐上升。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阶段肝脏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养成阶段肝脏ACP活性逐渐下降,幼鱼和养成阶段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肝脏碱性磷酸酶(AKP)和溶菌酶(LZM)活性与饲料脂肪水平呈正相关关系。6)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胃肠道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逐渐下降,胃肠道脂肪酶活性逐渐上升。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适宜水平的脂肪可以改善幼鱼和养成阶段斜带石斑鱼的生长性能,且对体成分、生化指标和消化代谢酶活性有一定影响;以SGR、FCR和PER为评价指标,幼鱼和养成阶段的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均在11%~13%内。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探讨果寡糖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斜带石斑鱼幼鱼(18.13±0.02g)为试验对象。试验分为4组:T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T2组饲喂添加0.05%果寡糖的基础饲料;T3组饲喂添加0.1%果寡糖的基础饲料;T4组饲喂添加0.2%果寡糖的基础饲料。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喂25尾鱼,连续养殖56d。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果寡糖能提高斜带石斑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其中,T2组石斑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上升(P0.05),说明果寡糖能提高斜带石斑鱼的生长性能。此外,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果寡糖均能提高石斑鱼肠道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其中T3和T4组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显著上升(P0.05)。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源部分替代鱼粉对褐点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配制5组等氮等能饲料,对照组饲料(D1)含68%的鱼粉,试验组饲料(D2~D5)是在对照组饲料的基础上分别用豆粕替代10%的鱼粉、豆粕替代20%的鱼粉、啤酒酵母替代10%的鱼粉、玉米蛋白粉替代10%的鱼粉。选取体重在15 g左右的褐点石斑鱼幼鱼18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尾。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在生长性能方面,与对照组相比,D2、D3组的增重率、摄食率、特定生长率、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D4、D5组的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与D2、D3组相比,D4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肝体指数显著升高(P<0.05);D5组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肝体指数显著升高(P<0.05)。在体组成方面,D5组全鱼和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D2、D3组(P<0.05);D4组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D2组(P<0.05)。在血清生化指标方面,D3组血清总蛋白、球蛋白、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白球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D4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D3、D5组(P<0.05);各组间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由此得出,作为鱼粉的替代品,豆粕比啤酒酵母和玉米蛋白粉能更好地满足褐点石斑鱼幼鱼的营养需求;从主要生长指标不受影响的角度考虑,褐点石斑鱼幼鱼饲料中可以用豆粕替代20%的鱼粉。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复合植物提取物对奶牛产奶量、乳成分、体细胞数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选择月龄(25~27月龄)、胎次(1胎)、泌乳天数相近且健康的泌乳高峰期荷斯坦牛230头,其中高产牛(日产奶量34.00±2.50kg)140头,中产牛(日产奶量27.01±2.38kg)90头。高产牛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70头牛,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基础日粮+1g/(头·d)复合植物提取物;中产牛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5头牛,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基础日粮+1g/(头·d)复合植物提取物,预试期3d,正试期30d。结果表明:(1)日粮添加复合植物提取物后,中产牛日产奶量提高1.95%(P>0.05),高产牛提高3.42%(P>0.05)。(2)复合植物提取物对中产牛、高产牛的乳脂率、乳蛋白率、脂蛋比、体细胞数及尿素氮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3)日粮添加复合植物提取物,中产牛经济效益增加1.56元/(头·d),高产牛增加3.66元/(头·d)。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添加1g/(头·d)复合植物提取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奶牛产奶量和经济效益,但对乳成分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应用女贞子多糖给小鼠饮水,探讨其对四氯化碳诱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试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女贞子多糖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组,通过检测各组小鼠的生长性能、肝脏指数、血清生化指标和丙二醛(MDA)的表达量,综合评估女贞子多糖的保肝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较,饮水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女贞子多糖对小鼠生长性能无影响(P>0.05),但可以显著缓解四氯化碳所致的肝脏指数(P<0.05)、肝功能指标(P<0.05)和肝脏血清MDA含量(P<0.05)。饮水中添加女贞子多糖可以有效缓解小鼠化学性肝损伤,这可能与调节肝脏MDA的表达,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一种快速有效检测禽腺病毒血清4型(FAdV-4)的方法,本研究根据FAdV-4五邻体(Penton)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经过条件优化,建立了检测FAdV-4的纳米PCR方法(Nano PCR)。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鸡新城疫病毒等12种家禽常见病原及国内报导的FAdV-1、FAdV-2、FAdV-8a、FAdV-8b、FAdV-11等5个主要血清型病毒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仅FAdV-4检测结果为阳性,特异性较强。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FAdV-4的最低核酸检出量为54.0拷贝/μL,较常规PCR方法高10倍,敏感性较高。应用该方法和病毒分离培养法同时对87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二者均检出14份阳性样品,总体符合率为100%。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Nano PCR方法特异性好、敏感性高,可以用于FAdV-4的临床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饲粮蛋白水平日变化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择180头健康状况良好、平均体重为(35.31±0.96)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组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对照组全天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组早上饲喂低蛋白水平饲粮、晚上饲喂高蛋白水平饲粮,试验2组早上饲喂高蛋白水平饲粮、晚上饲喂低蛋白水平饲粮,试验期30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平均日增重降低5.71%(P>0.05),试验2组平均日增重提高1.43%(P>0.05)。与试验1组相比,试验2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7.58%(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的血磷、血钙、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浓度及乳酸脱氢酶活性均有降低趋势(P>0.05),葡萄糖浓度和总蛋白含量均有提高趋势(P>0.05),白蛋白含量显著提高17.86%(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2组的葡萄糖、血磷、甘油三酯浓度、总蛋白含量及乳酸脱氢酶活性均有降低趋势(P>0.05),白蛋白含量、血钙、尿素氮和总胆固醇浓度均有提高趋势(P>0.05)。综上,早上饲喂高蛋白水平饲粮、晚上饲喂低蛋白水平饲粮可提高育肥猪的生长性能,并可对机体蛋白质代谢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比较凯氏定氮法与杜马斯燃烧法测定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的准确性与检测效率,采用此两种方法同时对12个样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能准确检测出样品中粗蛋白质含量,测定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凯氏定氮法检测效率较低,而杜马斯燃烧定氮法操作简易,检测效率较高,是值得推广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克服芽孢杆菌单株菌株在水产动物发酵饲料应用上的局限性和优化对虾颗粒饲料发酵条件,本试验通过对优选芽孢杆菌菌株进行配伍组合,使用福林酚法、3,5-二硝基水杨酸法和DNS法分别进行蛋白酶、淀粉酶以及纤维素酶活性的定量测定,将选出的酶活性较高的菌株,通过16S rDNA序列信息鉴定定种,并将各菌株进行配伍,以3种酶活性为指标优选最优组合。制备发酵对虾饲料,以酶活性为指标优化加水量、接种量、颗粒大小以及通气量。结果表明:在9种芽孢杆菌组合中,蛋白酶活性最高的组合为8-Z,酶活性为(28.58±0.34)U/mL、淀粉酶活性最高的组合为3-Z,酶活性为(5.58±1.10)U/mL、纤维素酶活最高的组合为3-Z,酶活性为(34.53±7.41)U/mL。菌株组合8-Z(包含解淀粉芽孢杆菌1-D、枯草芽孢杆菌3-D和枯草芽孢杆菌9-D)制备对虾发酵饲料的适宜参数为:加水量1 mL/g,接种量0.5×107~1.5×107 cfu/g,充气量20 mL/g,发酵时间24 h,在此条件下发酵后活菌数为6.48×108 cfu/g。  相似文献   

17.
VP2蛋白是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的保护性抗原。原核表达中能否获得具有天然构象的可溶性VP2蛋白是研发IBD亚单位疫苗的关键问题。为了解是否存在鸡自体促溶标签蛋白以及外源促溶标签能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蛋白的正确折叠,试验对不同物种来源的类泛素蛋白修饰分子(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SUMO)进行比对研究。结果显示,获取到的3种鸡源SUMO蛋白与酵母源SUMO蛋白的氨基酸同源性均高于40%,其中SUMO-1与SUMO-3两种蛋白可以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通过SUMO-1、SUMO-3与VP2蛋白的融合表达,证明了鸡源SUMO蛋白对VP2具有促溶效果,得到的重组菌株P-28A-s1-VP2和P-28A-Os3-VP2琼脂扩散效价均达到1∶16;经过纯化后,融合蛋白SUMO-1-VP2的琼脂扩散效价可达到1∶256;使用SUMO蛋白酶酶切融合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鸡源SUMO蛋白可以被成功切割,说明试验发现的鸡源SUMO蛋白可以作为促溶标签,在亚单位疫苗关键抗原表达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朱蕊  陈清  马成仓  王中良 《草地学报》2019,27(2):437-442
草地利用方式变化会显著改变草地的氮素循环,进而影响草原生态系统功能。土壤硝化作用是土壤氮素循环的重要环节,由氨氧化微生物驱动的氨氧化过程是硝化作用的限速步骤,在土壤氮素可利用性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土壤氨氧化微生物对于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利用方式变化响应的研究仍然欠缺。本研究应用定量PCR的方法,对内蒙古羊草草原不同利用方式(放牧和围封)下氨氧化微生物丰度及其与硝化潜势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放牧和围封样地的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丰度均明显高于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丰度,土壤AOA-amoA和AOB-amoA基因丰度范围分别为每克干土(1.82~3.40)×108个拷贝数和(1.05~1.17)×106个拷贝数;长期围封后,AOA丰度显著下降,下降了46.5%,AOB丰度则无显著变化;长期围封后,羊草草原的硝化潜势显著降低,硝化潜势与AOA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AOB丰度没有显著性相关。与AOB相比,AOA丰度对于草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更敏感,可能是影响土壤硝化潜势的优势种群。该研究为理解内蒙古羊草草原硝化过程的微生物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研究发酵饲料对仔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中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分析发酵饲料对仔鸡生长和健康的作用机理。选取1日龄海兰褐蛋仔鸡360只,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组6个重复,三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基础日粮+抗生素、基础日粮+发酵饲料,饲养56d,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测定各组蛋仔鸡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分布。结果显示: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表明,非发酵饲料组中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均显著高于发酵饲料组,各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均显著高于盲肠;饲喂发酵饲料能显著增加乳杆菌丰度,同时降低肠道中脱硫弧菌属、螺杆菌等致病菌的数目,也间接证明乳杆菌可以抑制脱硫弧菌增殖,预防肠道疾病;饲喂发酵饲料能增加厚壁菌门丰度,显著降低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的比例,促进仔鸡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以真菌防御素Plectasin衍生肽NZ2114和奶牛乳房炎源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研究对象,旨在阐明抗菌肽NZ21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机制及其阻遏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的效果。通过16S rRNA基因鉴定对55份乳房炎奶样中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其耐药性,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抗菌肽NZ21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借助流式细胞术和扫描电镜观察抗菌肽NZ21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完整性及细胞形态的影响,通过凝胶阻滞和圆二色谱分析抗菌肽NZ21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DNA的影响,将抗菌肽NZ2114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同孵育以研究抗菌肽NZ21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的影响,通过PCR进一步分析抗菌肽NZ21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耐药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获得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菌对青霉素等9种抗菌药具有耐药性,且50%为多重耐药。抗菌肽NZ2114对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强抑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5~1.0μg/mL。抗菌肽NZ2114可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S7细胞皱缩、细胞内容物泄漏,甚至细胞裂解,碘化丙啶(PI)细胞膜穿透率达5%,且抗菌肽NZ2114可与金黄色葡萄球菌S7基因组DNA结合并改变其DNA结构。金黄色葡萄球菌与1/4×MIC抗菌肽NZ2114孵育12 h后发现,除对阿莫西林和磺胺异噁唑的耐药率没有降低外,对其他抗菌药的耐药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10%~40%),且抗菌肽NZ2114对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Z)及杆菌肽类耐药基因(braRS)的消除率分别达28.57%(2/7)和22.22%(2/9)。上述结果证明,抗菌肽NZ2114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体外强抑菌活性,其干扰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并结合胞内DNA的作用机制为其低耐药杀菌机制奠定了细胞学基础。同时抗菌肽NZ2114对耐药菌株的耐药性及相关耐药基因均有一定消除作用。由此可见,抗菌肽NZ2114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的抗生素替代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