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提高籼粳交育种效率,提出了籼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介导籼粳交的籼稻育种方法,其杂交模式为(IA/JB)F1/IR,即(籼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对细胞质雄性不育具有保持能力的粳稻品种)F1/具有恢复能力的籼稻品种或恢复系,全面探讨了该方法的技术细节,介绍了利用该方法选育籼型三系恢复系的育种实践。  相似文献   

2.
水稻Y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Y华农A的选育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蔡善信 《杂交水稻》2001,16(6):9-10
以华南晚籼迟熟品种夜公为细胞质源育成的雄性不育系Y华农A,花粉败育长度,不育性稳定,开花习性良好,株型适中,米质优良,抗病性强,配合力好,于1997年6月通过广东省科委组织的成果鉴定。其杂种一代是高产、优质、抗病三者结合得较好的组合,所配组合华优86、华优桂99于2000年12月至2001年5月先后通过广西、广东和全国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3.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选育的反回交法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单倍体育种获得优良胞质雄性不育系后,用高温处理的方法,使其恢复为可育,并用其作父本,多代回交其亲栖保持系,可获得此不育系细胞核和可育细胞质的配套保持系。  相似文献   

4.
采用"一杂三圃法"和"株行株系循环法"对华南晚籼夜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Y华农A进行提纯保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Y华农A种子纯度保持在99.8%以上.介绍了Y华农A提纯保纯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籼型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选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回顾了籼型“三系”不育系选育的历程。阐述了野败型,矮败型,D型,印尼水田谷型等几个主要类型的籼稻不育的选育与特征特性及其应用状况。对细胞质和细胞核单一,很难提高杂交稻的抗性和品质等问题,提出了今后应培育多种类型的细胞质和细胞核的雄性不育系,并介绍了其方法。  相似文献   

6.
籼型三系不育系选育的研究现状与创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籼型杂交水稻实现三系配套以来,由于其强大的杂种优势与可操作性,在全国乃至世界得到迅速推广,为我国粮食的大幅度增产,解决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立下了奇功,被称为农业上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然而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下世纪我国人口高峰的临近,必将对稻米的需求总量、品质和食用卫生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籼型三系杂交稻当家组合的不育系珍汕97A和威20A持续大面积使用了20余年,种性逐步退化,丰产性变劣;开花习性差;柱头短小而不发达,外露率低;繁殖制种受温、湿度及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7.
 由夜公和野败的两个异质同核不育系分别与两个恢复系杂交,配制8个组合进行随机区组试验,在相同核背景下比较不同雄性不育细胞质对杂交水稻的影响。结果表明,夜公雄性不育细胞质对杂交水稻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优于野败,是一个可以开发利用的雄性不育细胞质。  相似文献   

8.
籼型光敏核不育系(N98)的选育及优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选育经过 1983年广西水稻所从湖北引入农垦58光敏核不育材料,于晚季分别用朝阳1号等5个国内外品种杂交配组。1984年后,部分组合自交选株,同时进行复交,1986年少数组合后代引入华南农业大学继续选育。从农垦58核不育株和 IR8608—65—2—3—2的单交后代中,选出 1株在长光下(  相似文献   

9.
京福8A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不育系D297A为母本,D297B/福伊B的杂交后代为父本,经测交和逐代回交转育而成的籼型水稻雄性不育系。该不育系不育性稳定,花粉败育彻底,不育株率100%,不育度99.99%,熟期较早,米质较优,农艺性状优良,柱头外露率高,配合力好,杂种优势强,于2005年9月通过福建省技术鉴定。以京福8A配组育成的杂交稻新组合京福8优77于2014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0.
由夜公和野败的两个异质同核不育系分别与两个恢复系杂交,配制8个组合进行随机区组试验,在相同核背景下比较不同雄性不育细胞质对杂交水稻的影响。结果表明,夜公雄性不育细胞质对杂交水稻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优于野败,是一个可以开发利用的雄性不育细胞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红莲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可能性,利用包台(BT)型、红莲(HL)型、茶野(CL)型、野败(WA)型等4种细胞质的同核异质不育系六千辛A与181个粳稻亲本测交,根据测交F1的小穗育性,筛选HL型粳稻恢复系。在此基础上,对筛选出的HL型粳稻恢复系与更多HL型不育系复测,并进行不同细胞质杂交粳稻的比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HL型和CL型不育系的恢、保关系十分一致,测交F1小穗育性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2)HL型和CL型粳稻不育系的可恢性虽不如BT型不育系,但明显优于WA型粳稻不育系;以测交F1小穗育性达到85%以上作为选择标准,从BT型恢复系和广亲和恢复系中筛选出25个HL型(CL型)粳稻恢复系。3)不育系的核背景对杂种育性有影响,HL型六千辛A可恢性最好,其次为HL型陵香A,HL型珍5A可恢性最差。4)与BT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相比,HL型和C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育性稳定性相对较差。5)H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与BT型、WA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在播种至抽穗历期、株高、产量及品质性状上均无明显差异;H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粳稻结实率正常,与BT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无明显差异,明显高于WA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说明HL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杂交粳稻育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水稻淡黄叶隐性标记不育系育种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克堡  肖建平 《杂交水稻》2012,27(2):15-17,32
概述了杂交水稻种子纯度鉴定的主要方法以及水稻淡黄叶隐性叶色标记不育系的特点和应用价值。自从2006年水稻淡黄叶隐性标记光温敏不育系安农标810S育成以来,以该不育系为标记基因供体,采用常规杂交转育的方法,初步育成了标泰S、标88S、标CS、1166S和H159A等多个淡黄叶标记新不育系。介绍了这些不育系的主要特性及所配部分组合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杂交水稻形势,介绍了水稻不育系的选育历史,总结了当前我国水稻不育系选育的困难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着重介绍了湖南农业大学新育成的卓201S、卓234S、展998S、南3502S等8个适合机械化制种的水稻小粒型两系不育系,选育的系列小粒不育系突出的特点是收获指数高;株型矮壮,叶片夹角小,生物产量适中;分蘖力强,成穗率高;茎秆坚韧,抗倒性好;异交特性好,结实率高。选配的系列高产优质杂交稻组合卓两优0985、卓两优141、南两优1998等组合表现高收获指数,高产稳产,适应性广,适合轻简栽培,且杂交制种产量高、种子质量好。通过系列高收获指数不育系的选育实践,以展998S为例总结了高收获指数不育系的生物学特征,并对今后高收获指数不育系的选育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18A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和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联合选育的野败型三系籼稻不育系.该不育系败育彻底、异交习性好、配合力强、中抗稻瘟病,于2016年8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15.
1000A是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用金23B为母本与赣晚籼38号杂交,F1代在海南再与新香B复交,之后再与新香A杂交和连续回交转育而成的籼型三系不育系,2020年4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与恢复系R3500配组育成的千优3500于2020年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6.
广东优质两用核不育系的选育策略及利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广东省的具体情况,初步确定广东实用型两用核不育系的光温不育类型以温敏型为主,适当兼顾光温互作型,不育起点温度22-23℃。介绍了不同熟期两用优质核不育系的选育策略,以及GD-8S、安农S-1/浙9248等几个新育成的优质两用核不育系的生产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光照长度对三系杂交水稻不育系育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珍汕97A、V20A、龙特浦A、博A为材料,通过暗室人工遮光处理,研究了它们的育性对光照长度的反应。试验结果表明,珍汕97A、V20A、博A在不同光照长度条件下,育性反应不同,龙特浦A的育性有明显反应,而且随着光照长度的增加,不育性愈好,呈幂函数关系。珍汕97A、V20A和博A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长丰A是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佳禾系统优质株系Y27/福伊B"育成的保持系与福伊A转育而成的野败籼型三系不育系,于2004年通过福建省科技成果鉴定。该不育系不育性稳定,不育株率100%,花粉败育率达到99.98%,柱头外露率达82.88%,其中双边外露率为18.58%。叶鞘、稃尖、柱头紫色,籽粒细长,米质优,抗稻瘟病。  相似文献   

19.
Four sets of rice isonuclear-alloplasmic lines including 16 male sterile lines and their maintainer line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91 pairs of SSR primers to study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nuclear genome and their relative relationships. A total of 169 alleles were detected in the 16 lines, with a frequency of polymorphic loci of 53.85% and an average number of alleles per locus of 1.8, and the average gene diversity was 0.228. Four sets of the isonuclear-alloplasmic male sterile lines shared 146 identical alleles, corresponding to 86.39% of the total alleles; meanwhile, there are 23 different alleles among the tested materials, being 13.61% of the total alleles. On average, 78.70% identical alleles and 21.30% different alleles of the total alleles were detected between the isonuclear-alloplasmic male sterile lines and their maintainer lines. There were 53.85% identical alleles and 46.15% different alleles of the total alleles among the homozygous allonucleus male sterile lines. The fingerprints were established for some male sterile lines and maintainer lines. All the materials tested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t the 0.2 genetic distance based on the cluster analysis. Eight lines of Huanong A and Huayu A (including Huanong B and Huayu B) were in the first group, four lines of Kezhen A (including Kezhen B) in the second group, and four lines of Zhenshan 97A (including Zhenshan 97B) in the third group. For the isonuclear-alloplasmic male sterile lines, the similarity coefficient between Y (Yegong) type and WA (wild abortive) type or between CW (Raoping wild rice) and WA type reached 87-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