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以期考察不同菌剂对发酵产物中生物腐植酸含量的影响,探索畜禽粪便规模化发酵生产高生物腐植酸含量肥料的可行性。【方法】以猪粪为原料,按添加不同菌剂设3个处理(菌剂A:8个菌种,浓度1.5-2.0×108 CFU/g,添加比例为0.3%;B:5个菌种,0.5-1.5×108 CFU/g,0.3%;C:3个菌种,≥2.0×108 CFU/g,3%),另设不添加菌剂处理为对照,进行单因素自然堆沤发酵试验,测定发酵产物中的生物腐植酸含量。【结果】不同菌剂处理下达到最高生物腐植酸含量的时间不同,添加菌剂处理均有利于提高发酵物料的腐植酸含量,以菌剂A处理效果最佳,生物腐植酸含量达15.63%,生物腐植酸提高率达112.94%。【结论】添加菌剂可提高猪粪发酵中生物腐植酸含量,但要获得高生物腐植酸含量肥料则须注意选择合理的发酵周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添加不同氮源发酵桉树渣的理化性质,为桉树废弃物的基质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桉树木材生产纸浆后的桉树渣中添加不同种类氮源(硫酸铵、尿素和鸡粪),并将桉树渣碳氮比(C/N)调至30.0∶1.0,在复合微生物菌剂(缩腐剂)的催化作用下进行发酵处理,以未添加氮源发酵为对照(CK),测定分析各处理发酵腐熟后的容重、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持水孔隙度、气水比、电导率(EC)、pH及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结果】外源添加氮素后桉树渣堆体升温较快,添加氮素后6 d即升至55℃以上,且高温持续时间均长于CK。其中,添加硫酸铵桉树渣堆体的高温维持时间最长,达32 d。添加硫酸铵、鸡粪和尿素发酵至64 d时桉树渣即完成腐熟,而未添加氮源的CK腐熟不完全,表现为C/N仍然较高,发酵后堆体C/N与发酵前初始C/N的比值(T)大于0.60。各处理桉树渣发酵64 d后堆体的容重、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持水孔隙度和气水比均在理想基质范围,但EC均偏高,尤其以添加硫酸铵处理的EC最高,达3.50 mS/cm,不能直接作为育苗基质使用;发酵腐熟后堆体的pH仅添加硫酸铵处理呈弱酸性(6.52),其余处理均呈较强碱性。【结论】外源添加硫酸铵发酵的桉树渣腐熟后EC较高,pH呈弱酸性,添加鸡粪和尿素发酵的桉树渣腐熟后pH呈较强碱性,EC偏高,未达到育苗基质标准要求。因此,在生产上应用发酵腐熟的桉树渣时需进一步淋洗或与其他基质混配降低EC及调整pH后方可作为育苗基质或栽培基质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腐熟剂对鸡粪堆肥过程中堆料理化性质的影响,为畜禽粪便的工厂化处理提供参考。【方法】以取自郑州某养鸡场的鸡粪为供试材料,设计腐熟剂组(堆肥中添加了腐熟剂,其活菌数为2×1010 CFU/g)和正常堆肥发酵组(对照组,未添加腐熟剂)2个处理,测定发酵过程(0~40d)中2个处理鸡粪堆肥的温度、含水率、pH值、C/N和NH+4-N含量,并采用种子发芽指数对堆肥腐熟的毒害性进行评估,然后对发酵结束后2个处理鸡粪堆肥的养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腐熟剂组鸡粪堆肥升温速度快,高温维持时间长;水分蒸发快,腐熟后的鸡粪含水率明显下降;发酵结束时,堆肥pH值维持在有利于微生物发酵的弱碱性环境。在发酵过程中,腐熟剂组的C/N在第20天时已小于20,达到腐熟。在发酵第35天时,腐熟剂组种子发芽指数达到80%,明显高于对照组。发酵结束时,腐熟剂组的堆肥臭味减轻,养分含量高于对照组。【结论】利用腐熟剂可以提高鸡粪堆肥发酵效率,减少堆肥养分的流失及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初始物料不同碳氮比(C/N)芒果树修剪枝在堆肥过程中腐殖化程度的影响,为芒果园清洁生产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四川攀枝花仁和区芒果产业园基地,以修剪下来的含高C/N和难生物降解木质纤维素的芒果树枝树叶为原料,设T20(C/N=20)、T25(C/N=25)和T30(C/N=为30)处理,以C/N=63.63为对照(CK),测定堆肥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结果】各处理堆肥理化性质的各项指标并未随着物料C/N的增加而呈线性变化。堆肥的pH和电导率(EC)均在堆肥腐熟标准的正常范围内,CK的pH整体低于其他3个处理,T25处理的EC整体低于其余3个处理。纤维素降解率分别为7.54%、32.21%、12.87%和8.75%。胡敏酸含量整体呈降低趋势,富里酸含量整体变化规律为降低、升高再降低。T20和T25处理的高温期持续时间(5和8 d)和种子发芽指数指标(GI)(0.89和0.93)均达堆肥腐熟要求。从终点C/N与初始C/N的比值(T值)和腐殖化指数2个指标来看,仅T25处理达腐熟要求,T30处理和CK的高温期持续时间均为4 d,T值为0.84和0.73,均不满足T≤0.60的腐熟标准。GI为0.75和0.76,未达到GI>0.85的腐熟要求;腐殖化指数分别为0.85和1.25,T30处理并不满足腐殖化指数不低于1.00的腐熟标准。【结论】当初始物料C/N=25时,对有机质和纤维素降解、堆体高温累积、种子GI增加有促进作用,可缩短堆肥周期,堆肥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菌剂和外源氮素添加对青花椒采收剩余物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加快青花椒采收剩余物分解,促进椒园土壤养分循环,维持地力,对青花椒可持续经营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方法】采用菌剂(包括:未添加菌剂对照(CK)、有机物料发酵剂(YJ)、种植EM菌液(ZZ)、植物与发酵EM菌(ZW))和C/N比(包括:20、25、30、35)2因素4水平L16(42)正交试验设计,研究青花椒采收剩余物叶、枝和刺堆腐分解特性。【结果】青花椒采收剩余物堆腐分解180 d后的残留率呈现出刺>枝>叶的变化规律。添加菌剂显著促进青花椒剩余物的分解,叶、枝和刺的残留率均呈现出CK>YJ>ZW> ZZ的变化规律。青花椒采收剩余物分解95%的时间添加菌剂处理与CK相比,叶、枝和刺分别减少0.77~1.80 a、0.39~1.86 a和2.45~12.35 a。在各菌剂处理下,青花椒剩余物叶、枝和刺的残留率均呈现出C/N 35>C/N 30> C/N 20> C/N 25的变化规律。各处理中以ZZ+C/N 25处理剩余物的青花椒残留率最低,叶、枝和刺分别为40.4%、70.8%和82.7%;剩余物分解50%和95%所需时间最短,叶分别为0.49 a和2.12 a,枝分别为1.15 a和4.98 a,刺分别为2.03a和8.76 a。【结论】适宜的菌剂类型和外源氮素添加量对促进青花椒采收剩余物分解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添加木质素降解菌对堆肥中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奶牛粪便和稻草为堆腐材料,采用静态好氧堆肥的方式研究接种木质素降解菌对堆肥过程中的温度、pH等理化性质以及木质素降解酶活性动态变化的特征,从生物酶学角度考察人工接入外源菌剂对堆肥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菌后的堆肥处理较CK早2 d进入高温期,并且维持时间多于CK 12 d。发酵前8 d pH值的上升幅度大且高于CK,而且接种处理比对照的C/N提前5 d达到20∶1,提早达到腐熟指标,加快堆肥腐熟化进程。堆肥中酶活分析结果表明,加入菌剂后,β-葡萄糖苷水解酶在堆置第6 d达到第一个峰值14.7μmol,较CK早6 d;羧甲基纤维素钠酶在第12 d达到峰值3 270 U,同比CK高出1 220 U;漆酶酶活峰值高达93.5U,而CK峰值只有82.8 U;锰过氧化物酶进入高温期后酶活最高为75.25 U,CK最高为54.8 U。由此可见,加入微生物菌剂后可使相关酶活性提高并提高堆体温度,加快堆肥腐熟,加速堆料中各种有机质的降解,提高微生物对底物的利用,从而提高好氧堆肥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碳氮比对鸡粪堆肥中土霉素降解和堆肥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不同C/N处理下土霉素在鸡粪堆肥中的降解及其对堆肥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阐明不同C/N处理对土霉素降解及堆肥腐熟度的影响。【方法】以鸡粪和小麦秸秆为原料,采用室内好氧堆肥法,研究鸡粪好氧堆肥过程中,不同C/N处理(T1:C/N=21.6、T2:C/N=25.5和T3:C/N=32.8)对鸡粪堆肥中土霉素的降解及堆体温度、pH、发芽指数等指标的影响。【结果】(1)C/N对鸡粪堆肥过程中土霉素的降解影响显著。整个堆肥期内,不同处理土霉素的降解速率大小顺序为T2>T3>T1。土霉素在各处理堆体中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相关系数介于0.9431—0.9967。(2)土霉素存在条件下,堆肥初始C/N对堆体温度是有影响的。C/N高的处理较C/N低的处理堆体温度上升速率快, 达到最高温所需的时间也较短,最高温也较高。(3)C/N对土霉素存在下鸡粪堆肥堆体可溶性氮含量影响显著。如堆肥结束时T1、T2和T3处理堆体NO3--N与堆肥初始相比分别升高78.50%、62.37%和59.34%。(4)高C/N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显著降低堆肥浸提液的生物毒性。如堆肥结束时C/N为25.5和32.8的处理GI>80%。【结论】对含有土霉素的鸡粪进行堆肥,较高的初始C/N(25.5-32.8)能够有效地促进鸡粪中土霉素的降解和鸡粪的腐熟。  相似文献   

8.
农业废弃物堆腐过程中氧化还原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酶学角度揭示好氧发酵的生物机理。【方法】选择在目前我国数量多、分布广的有机固体废弃物鸡粪和小麦秸秆及花椒籽粕为主要材料,采用堆腐装置,以未添加复合微生物菌剂作为对照(CK),研究复合微生物菌剂(加菌剂处理)对农业废弃物静态高温堆腐过程中氧化还原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加菌剂处理和CK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在堆腐3和4 d达到峰值(1 705和1 697 mL/g);加菌剂处理和CK的脱氢酶活性分别在堆腐10和12 d达最大值(8.39和6.57μL/g);加菌剂处理和CK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在堆腐18和32 d达峰值(7.33和6.65 mg/g)。从堆腐的整个过程看,随着堆腐时间的延长,加菌剂处理的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上升较快,而且这3种酶活性的最大值均比CK高。【结论】添加复合微生物菌剂可以提高堆腐过程中氧化还原酶活性,使酶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提前,对堆腐过程中的物质分解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松树皮基质发酵方案的初步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松树皮基质的较佳发酵方案。【方法】以新鲜樟子松树皮为试验基质,尿素为氮源,添加EM菌剂和木醋液进行发酵,共设置9种(M1~M9)不同发酵方案,以不添加EM菌剂和木醋液的处理为对照,分析各处理松树皮发酵温度、理化性质及木质纤维素、单宁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发酵后,与对照相比,M5(C/N 30、500倍EM菌剂和500倍木醋液)、M6(C/N 70、500倍EM菌剂和500倍木醋液)和M2(C/N 30、500倍EM菌剂)3个处理的发酵温度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且高温持续时间长,松树皮的各项理化性质均得到改善,单宁、木质纤维素含量降解幅度较大。【结论】发酵过程中,EM菌剂起关键作用,再添加木醋液可进一步加快发酵进程,提升发酵效果,初始C/N的影响仅次于EM菌剂,当其值为30~70时松树皮的发酵效果较好,M5、M6、M2处理是松树皮的较佳发酵方案。  相似文献   

10.
复合菌剂接种鸡粪堆肥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自然堆肥耗时长,发酵不易完全腐熟。该研究将复合菌剂接种于鸡粪堆肥,旨在短时间内使堆肥达到完全腐熟。选用鸡粪为堆肥原料进行自然通风堆肥试验,研究了添加复合菌剂在堆肥过程中对温度、含水率、C/N比、NH4+-N、pH值、种子发芽指数等腐熟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CK处理,复合菌剂能够快速提高堆料温度,使温度迅速超过50℃达到63℃,加快有机物料分解速率和堆料脱水速率,使含水率和C/N比分别降至20.20%和17.52,速递分别提高了33.28%、30.54%,促进了堆肥的腐熟、稳定;试验13 d时,NH4+-N降至0.19 g/kg,验证了复合菌剂使堆料完全腐熟;pH值下降至7.63偏中性,有效控制了氨气挥发和臭气产生,减少营养损失和环境污染;种子发芽率达到55.98%,堆肥达到腐熟指标,可以作为有机肥施用。添加复合菌剂有助于鸡粪堆肥发酵腐熟,显著缩短鸡粪发酵时间,对堆肥的科学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益生菌L. casei Zhang(2.0×1010 CFU/d、2.0×109 CFU/d和2.0×108 CFU/d)及其发酵乳饮料(2.0×108 CFU/mL/d)对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肝脏脂质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饲料诱导高脂血症,采用相应试剂盒测定肝脏总胆固醇水平(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粪便总胆汁酸水平与胆固醇水平以及血清载脂蛋白ApoAⅠ与ApoB水平。【结果】益生菌各剂量组和发酵饮料组与高脂模型组相比,肝脏总胆固醇水平(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 或P<0.01)。各试验组均可显著增加高血脂大鼠粪便总胆汁酸水平和血清载脂蛋白ApoAⅠ水平以及显著降低血清载脂蛋白ApoB水平(P<0.01),但对粪便胆固醇水平影响不明显(P>0.05)。【结论】益生菌L. casei Zhang主要通过增加总胆汁酸的排出和调节载脂蛋白水平来改善高血脂大鼠肝脏脂质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优化解磷菌PSBHY-3的培养参数,为水产养殖专用解磷菌的工业化发酵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适合解磷菌菌株PSBHY-3生长的发酵培养基碳氮源及其含量;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获得对菌量影响最显著的3个因子;通过最陡爬坡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确定显著因子的最佳水平,建立主要培养参数的回归方程,得出优化后显著因子的最佳值及预测菌量;通过摇瓶试验验证,检验模型方程的准确性。【结果】菌株PSBHY-3的最佳碳源、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酵母膏(1∶1)。以温度(A)、蛋白胨—酵母膏(B)和转速(C)为因素变量,菌株PSBHY-3的菌量为响应值,拟合得到二次多元回归方程Y=17.10-0.88A+0.55B+1.27C+0.24AB+0.34AC-0.24BC-3.57A2-2.78B2-6.13C2。优化得到的解磷菌菌株PSBHY-3最佳发酵培养参数为:可溶性淀粉10.0 g/L,蛋白胨10.18 g/L,酵母膏10.18 g/L,氯化钠3.0 g/L,硫酸镁1.0 g/L,pH 7,培养温度35.54℃,转速164 r/min,接种量1%,装液量60%(V/V)。在最佳发酵培养条件下,菌量实际值为1.81×109 CFU/mL,与理论菌量(1.72×109 CFU/mL)间无显著差异(P> 0.05),但显著高于优化前采用营养肉汤培养的菌量(1.90×108 CFU/mL)(P< 0.05)。【结论】通过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等优化了菌株PSBHY-3的发酵参数,显著提高了目的菌量,回归方程预测准确,优化后的发酵参数可用于水产养殖专用解磷菌的工业化发酵生产。  相似文献   

13.
5种生物农药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乙基多杀霉素SC、苏云金杆菌SC、阿维菌素WDG、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W、球孢白僵菌WDG 5种生物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筛选出可替代化学农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生物农药。【方法】供试药剂设高、中、低3个剂量,与常用化学农药推荐剂量及空白处理进行比较。【结果】药后12 d,6%乙基多杀霉素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为97.45%~98.89%,8000 IU/μL苏云金杆菌的防治效果为81.31%~91.68%,10%阿维菌素的防治效果为77.27%~90.61%,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防治效果为79.62%~89.21%,4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的防治效果为75.62%~86.54%。【结论】乙基多杀霉素等5种生物农药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与化学农药相当,甚至更高,可替代化学农药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优化甜瓜枯萎病拮抗链霉菌D2菌株的发酵条件,为该菌发酵方法的建立及工业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D2菌株有效活菌数为考察指标,玉米粉含量、豆饼粉含量、pH、摇床转速、接种量和温度为影响因素,利用响应面法对D2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豆饼粉含量、玉米粉含量和温度对D2菌株有效活菌数有显著影响(P<0.05).D2菌株有效活菌数回归模型为:Y=8.28757+0.12344X1+0.21477X2+0.06184X3-0.05929X12-0.09817X22-0.14942X32(式中,Y为有效活菌数对数,X1、X2和X3分别为玉米粉含量、豆饼粉含量和温度的编码值),理论有效活菌数为2.99×108 CFU/mL.D2菌株最优发酵条件为:玉米粉含量39.08 g/L、豆饼粉含量39.19 g/L、培养温度37.4℃,在此条件下D2菌株有效活菌数为3.01×108 CFU/mL,与理论值接近,但极显著高于未经优化采用培养基Ⅱ得到的有效活菌数(1.0×106 CFU/mL)(P<0.01).[结论]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D2菌株发酵条件可有效提高该菌株有效活菌数,且回归模型推算出的理论活菌数与优化条件发酵的有效活菌数接近,可用于指导D2菌株的实际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鳗鲡养殖循环水处理系统中细菌的组成与数量,从循环水处理系统中的养殖池、沉淀池、生物膜池、滤池和紫外消毒池采集水样,并从生物膜池和滤池中采集附着生物样品,分别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和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分析法进行细菌计数和附着样品的细菌组成分析.结果表明:1)养殖水经过各处理环节后,水体中细菌数量逐渐减少,如由养殖池中的2.98×106CFU/L降低至牡蛎壳填料滤池中的9.30×105CFU/L,再经过紫外消毒池后,水体中细菌数量又减少了96%,再降低至3.53×104CFU/L.2)生物膜池的尼龙丝挂网载体和滤池中牡蛎壳填料上附着细菌数量较多,其数量分别高达1.39×108CFU/g和1.52×108CFU/g.牡蛎壳上的附着细菌主要分为3大类:分别属于变形菌门(包括α-、β-和γ-变形菌纲)、拟杆菌门和异常球菌-栖热菌门,其中以β-变形菌纲细菌为优势类群,大部分细菌对环境有机物具有良好的分解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1株从桉大毛虫上分离得到的虫生真菌的分类地位和生防潜力,为丰富虫生真菌资源及桉树林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自然感染死亡的桉大毛虫上分离病原菌,经致病性鉴定后,通过菌株形态学特征观察及rDNA-ITS、 EF1-α、 β-tublin基因序列联合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以不同环境条件下菌丝生长与产孢量为指标测定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用病原菌孢子液喷洒供试虫体测定其寄主范围;将病原菌孢子配制成不同浓度梯度的孢子悬浮液处理东亚飞蝗、红火蚁和马尾松毛虫进行毒力测定;使用病原菌生产的菌粉进行大田防治试验,调查防治效果。【结果】从罹病桉大毛虫上分离到1株虫生真菌菌株DMC01,经致病性鉴定确定其为桉大毛虫致死病原菌;经形态学特性分析和分子鉴定确定菌株DMC01为爪哇棒束孢(Isariajavanica),全光照 (24 L∶0 D)、温度26 ℃、 pH 7、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牛肉膏和酵母浸粉条件下最有利于其菌丝生长和产孢;菌株DMC01寄主范围初步测定其可寄生5目15种害虫,在1×108孢子/mL处理6~10 d后, 4龄东亚飞蝗、红火蚁和4龄马尾松毛虫的校正死亡率均达100.00%。2020年菌株DMC01菌粉对桉树林所有害虫的平均防效为51.9%,2021年平均防效达79.1%。【结论】从自然感染死亡的桉大毛虫上分离获得1株爪哇棒束孢菌株DMC01,该菌株对桉树林害虫具有高致病力,具有作为生防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广西甘蔗研究所研制的30%N-B多元素甘蔗专用杀虫复合肥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其对甘蔗生长的影响,筛选出既能促进甘蔗生长又能有效防治甘蔗螟虫的多功能复合肥。【方法】按氮、磷、钾三要素相等设4个处理,分别是A":丰岭牌"30%N-B多元素甘蔗专用杀虫复合肥单施;B":丰岭牌"25%N-B多元素甘蔗专用复合肥加施呋喃丹;C":丰岭牌"25%N-B多元素甘蔗专用复合肥单施;D:尿素、钙镁磷肥、硫酸钾配施。在甘蔗生长过程调查出苗率、分蘖率、生长速度、虫害情况;收获期调查株高、茎径、有效茎数,分析甘蔗品质,并验收产量。【结果】处理A出苗率较高,其次为处理B,处理C、D出苗率较低。分蘖率方面,处理A前期较多,后期较少;而处理C、D则是前期较少,后期较多。与其他处理相比,处理A在9月前及10、11月株高长速均较快。处理A实收产量71565kg/ha,比处理B、C、D分别增产8595、11700和11835kg/ha。处理A、B对螟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中处理A的效果优于处理B。4个处理对甘蔗品质的影响差异不大。处理A农业效益达6756.45元/ha,比处理B、C、D分别增加2661.30、2949.00和2885.55元/ha,工业效益达13883.55元/ha,比处理B、C、D分别增加1478.7、1839.00和2805.45元/ha。【结论】30%N-B多元素甘蔗专用杀虫复合肥能有效控制甘蔗螟虫的危害,且可促进甘蔗早分蘖,提高成茎率,增加有效茎,促进蔗株伸长,增加单茎重,从而显著增加甘蔗产量,提高其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广西甘蔗研究所研制的30% N-B多元素甘蔗专用杀虫复合肥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其对甘蔗生长的影响,筛选出既能促进甘蔗生长又能有效防治甘蔗螟虫的多功能复合肥。【方法】按氮、磷、钾三要素相等设4个处理,分别是A:“丰岭牌”30% N-B多元素甘蔗专用杀虫复合肥单施;B:“丰岭牌”25% N-B多元素甘蔗专用复合肥加施呋喃丹;C:“丰岭牌”25% N-B多元素甘蔗专用复合肥单施;D:尿素、钙镁磷肥、硫酸钾配施。在甘蔗生长过程调查出苗率、分蘖率、生长速度、虫害情况;收获期调查株高、茎径、有效茎数,分析甘蔗品质,并验收产量。【结果】处理A出苗率较高,其次为处理B,处理C、D出苗率较低。分蘖率方面,处理A前期较多,后期较少;而处理C、D则是前期较少,后期较多。与其他处理相比,处理A在9月前及10、11月株高长速均较快。处理A实收产量71565 kg/ha,比处理B、C、D分别增产8595、11700和11835 kg/ha。处理A、B对螟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中处理A的效果优于处理B。4个处理对甘蔗品质的影响差异不大。处理A农业效益达6756.45元/ha,比处理B、C、D分别增加2661.30、2949.00和2885.55元/ha,工业效益达13883.55元/ha,比处理B、C、D分别增加1478.7、1839.00和2805.45元/ha。【结论】30% N-B多元素甘蔗专用杀虫复合肥能有效控制甘蔗螟虫的危害,且可促进甘蔗早分蘖,提高成茎率,增加有效茎,促进蔗株伸长,增加单茎重,从而显著增加甘蔗产量,提高其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响应面法对红枣黑斑病的拮抗细菌JK1培养基进行优化,提高其发酵产物中芽孢的浓度。为该菌应用提供数据。【方法】单因素实验确定培养基碳氮源物质,Plackett-Burman试验分析发酵培养基中对JK1发酵影响最重要的主要因素;运用最陡爬坡法对主要因素进行试验,获得主要因素的最适范围。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主要因素的最优水平。【结果】优化后的培养基组成为:麦芽浸粉 25.00 g/L、葡萄糖 0.57 g/L、大豆蛋白胨 12.5 g/L、NaCl 2.7 g/L、K2HPO4 0.25 g/L 、MgSO4 0.625 g/L。【结论】在最优发酵培养基培养下,多粘类芽孢杆菌的芽孢数提高了3.4倍,达到4.92×109CFU/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