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俊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3,(22):9471-9472
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文化的积累,因此广泛宣传,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识和关注,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兴趣,有利于资源的开发,保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菁 《现代农业科技》2010,(8):252-252,258
加强森林生态文化建设,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总结分析了天水市秦州区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出需进一步强化宣传、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切实推动森林生态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余盛明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9):193-195
结合黄山森林资源特点,分析了黄山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的优势和条件,在挖掘黄山森林生态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和应用森林生态文化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森林公园对加快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的影响,从增加生态文化观念,做好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挖掘生态文化内涵,做好生态文化科普教育等方面介绍了森林公园建设的内容,同时简述了其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化是随着绿色运动的兴起而建立起来的一门新的文化,生态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代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断转型,从生态文化的变迁中看到人对自我地位的认识更加理智。从生态文化的中国智慧、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西方生态理论学派等方面分析了求同存异容纳多元生态文化的理论,生态文化的发展与构建需要吸收古今中外文化的合理因素,具有包容力与认同力的生态文化更能指引我们营造出美丽和谐的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认同理念:“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文化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建设美丽中国,以广博包容的生态文化为指引探索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法治文明的美好愿景,生态文明、法治文明将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重点建设的方向。文化建设作为两种文明的"软实力"将直接影响生态法治建设的进程,建设生态法治文化是生态法治建设重要方面。文章从完善生态法治设施、生态法治平台等物质文化,规范生态法治主体言谈举止、行为方式等行为文化,制定完善生态政策法律、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习惯规范等制度文化,遵循环境正义、代际公平等理念文化几个方面,期望通过建设生态法治文化体系,促进生态文明、法治文明的美好愿景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的森林生态文化可以从3个方面体现出来:设立专门的林木管理机构,形成林木管理系统;开始森林保护的制度建设,初步形成森林保护的法律制度;进行丰富多彩的植树造林实践。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文化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离不开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应遵循继承性、创新性、科学性、时代性、个性化等原则,其主要任务是:弘扬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教育和生态产业,促进生态立法。  相似文献   

9.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而发展县域生态经济离不开生态文化支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化建设应同步进行.因此,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必须抓好生态文化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发出县域生态文化的经济功能,为县域生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0.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而发展县域生态经济离不开生态文化支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化建设应同步进行。因此,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必须抓好生态文化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发出县域生态文化的经济功能,为县域生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体系。森林公园已成为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兼具森林、草原景观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内自然景观丰富,历史遗迹众多,民族风情浓郁。"勤俭建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塞罕坝精神更是我国林业行业的宝贵财富。近年来,公园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展示林业行业精神、弘扬生态文化、传播生态文明、实施科普教育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北京密云县发展农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提出密云县"‘科技-生态-文化-服务’四轮驱动"的农业文化创意产业模式。提高科技水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促进资源聚集、开发可持续产业是发展农业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生态经济建设的有关理论,以北京市延庆县为例,提出了延庆县应加快发展以都市型现代农业、都市型新型工业和都市型休闲旅游业为主体的生态产业,同时注重生态文化建设,实施生态产业与生态文化一体化的生态经济建设战略,以此形成县域发展的综合优势,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红  唐德彪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700-2702,2715
旅游开发使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日显重要.文化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方面.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是对一定区域的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观适度开发.将生态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运用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来,在提出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原则的基础上,强调从文化生态建设的角度进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代林业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海  陈文汇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791-5793
结合当前林业的地位与作用,给现代林业进行明确界定,建立了包括森林生态体系指标、林业产业体系指标和森林文化体系指标等3个层次,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林地生产能力、产业效益、产业结构、产业集约化水平、产业保障、生态文化基础建设、森林文化产业、生态文化知识普及与宣传、森林文化的社会发展等13个方面的现代林业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园林文化是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秦皇岛经过了200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秦皇岛园林作为秦皇岛文化的载体,呈现了鲜明的文化特色。秦皇岛园林文化不仅表现在以丰富的传统文化、滨海文化为主体,而且融入了体育奥运文化、生态文化和高科技文化,具有特征突出的多元文化特色。在保护和开发秦皇岛园林文化方面应突出其传统文化和滨海文化的主体特征,更多地体现体育精神,加强秦皇岛生态园林建设和进一步加大现代科技在园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需要综合考量文化背景、文化传承、文化载体和文化内涵的系统性工程。将城市文化植入农村的现实举措在一定层面上为农村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却并未从根本上触动农村文化建设和引发其根本性的变革,农村文化发展保持了其自身的传统生活空间和姿态。对于该现象的理解需要重新认识农村文化景观,在文化生态体系中分析文化植入手段,以期高度自信的城市文化与相对自觉的农村文化实现有效融合和共建。  相似文献   

18.
云南白族民居具有独特而鲜明的地域性、历史文化传承性及其民族特性,它在选址设计、建材选用、装饰图案等方面蕴藏了丰富而独特的生态建筑文化观.在当今中国迅猛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研究、借鉴当地民族民居中蕴含的生态建筑文化,对避免大拆大建、“千城一面”、“千村同一”甚而“媚俗建筑”、“短命建筑”等的出现,对突出地方生态建筑特色、提升建筑效益及文化含量、创建特色生态旅游村镇和宜居城市、传承民族民居生态建筑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耿继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570-13572,13575
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龙凤山森林公园在森林风景资源、生态环境、气候、文化、民族风情、区位条件、政治条件方面存在的优势;指出其具有境遇狭长、拓展空间受限,风景资源单体规模不大,区域经济落后、旅游保障薄弱,部分地段石漠化严重、生态环境建设难度大等劣势;认为旅游业迅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兴起、毕节试验区的建设以及威宁县的城市建设发展为其带来了外部机遇;提出在同类旅游产品竞争激烈、草海形象遮蔽、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挑战。最后根据SWOT分析的内容,提出龙凤山森林公园的旅游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