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城县是西部地区石漠化极为严重的一个县。据2004年调查,全县潜在石漠化土地61763.1h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19.1%;非石漠化土地147076.3h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45.4%;石漠化土地114876h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35.5%。在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27043hm^2,中度石漠化68958.4hm^2,强度石漠化11706.8hm^2,极强度石漠化7167.8hm^2。石漠化的产生,制约了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了农民贫困落后的主要根源。治理石漠化势在必行。笔者根据石漠化的成因、特点.结合水城县治理石漠化的经验,提出采用人工造林与封山育林相结合。是石漠化植被恢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李心江 《农技服务》2010,27(6):788-788,791
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脆弱,土层脊薄、保水保肥固土持能力差,植被恢复较为困难的特点,从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的树种选择、造林地清理、整地、点播、植苗和造林密度,抚育管理等方面介绍了石漠化地区植被快速恢复的相关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通过介绍我国岩溶石漠化的基本情况以及石漠化的治理与植被恢复技术体系发展现状,结合其在西南地区特别是重庆的实际,指出我国岩溶石漠化治理成效不明显的关键原因是缺乏真正实质性的喀斯特生态系统综合管理。认为只有把喀斯特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科学地进行综合开发治理,方能最终达成石漠化生态系统正向演替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喀斯特石漠化形成原因及植被恢复途径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喀斯特石漠化是在人的干预下,喀斯特地区植被和土壤退化导致的结果。通过回顾国内外喀斯特石漠化研究情况,在分析喀斯特植被退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基础上,提出喀斯特石漠化植被恢复应该选择合适的树种、合适的造林方式和治理模式,分阶段人为促进封山育林,转移剩余劳动力,用可持续理论引导当地居民逐渐改变古老的生产和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5.
滇池流域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骏  阚丹妤  沙敏  尹江  杨志勇  王飞  杨云丽  宋升治 《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1782-11783,11807
选用云南松、华山松、云南油杉、旱冬瓜、川滇桤木、滇青冈、麻栎、冬樱花、球花石楠、黄连木、三角枫、藏柏、墨西哥柏、滇合欢、刺槐、清香木、火棘、车桑子、马桑、苦刺、金银花、野蔷薇、地石榴23种乔、灌、藤树种,2年苗龄容器苗,按照乔-灌-藤点状不规则混交模式,并采取大穴深栽、适当密植、客土、滴灌、树盘覆盖等技术提高造林成效.  相似文献   

6.
以重庆岩溶石漠化植被恢复区之一的中梁山为研究区,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植被演替研究法,结合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法(DCCA)2种数量分析技术,从定量的角度对研究区恢复植被的演替阶段、演替系列、群落特征以及演替过程中的物种组成变化、演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梁山植被恢复演替共分为9个阶段,基本遵循旱生进展演替一般规律,即从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受土壤、岩性的特殊生境影响,中梁山形成了三大土壤顶级,即以乔木为主的马尾松群落、柏木群落,以及以耐旱、耐瘠薄灌木树种构成的灌木群落.由于人工修复植被与自然恢复植被差异明显,分别形成了自然恢复演替和人为辅助演替两大演替系列;自然恢复群落与人工林相比,物种丰富度更高,功能群组成更复杂,并表现出乔木群落大于灌丛、灌草丛群落大于杂草群落,而人工辅助演替尽管加快了植被演替进程,但生态功能最差;DCCA排序结果与TWINSPAN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均出现物种组成和环境条件相似样方的集聚,这是植被与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植被恢复技术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介绍我国岩溶石漠化的基本情况以及石漠化的治理与植被恢复技术体系发展现状,结合其在西南地区特别是重庆的实际,指出我国岩溶石漠化治理成效不明显的关键原因是缺乏真正实质性的喀斯特生态系统综合管理。认为只有把喀斯特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科学地进行综合开发治理,方能最终达成石漠化生态系统正向演替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石漠化地区绿色发展,利用废弃菌糠为栽培基质,研究了菌糠发酵过程温度的变化,及其在不同压力处理条件下的保水特性,并以任豆种子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在纯菌糠基质和菌糠-黏土-尾矿混合基质中的发芽率和发芽势,以及幼苗移栽野外后的成活率和植株高度,探讨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的技术和方法。结果表明:(1)废弃菌糠经发酵处理4周后即可以作为栽培基质使用;(2)粘土和菌糠以1∶4的质量比混合时,栽培基质的粘结效果较好;(3)冲压成型压力对栽培基质料块的保水性和任豆种子发芽率均有一定的影响,冲压力为50 k N时,任豆种子在纯菌糠基质的发芽率和发芽势较高,冲压力为20 k N时,7∶2∶1质量比的菌糠-粘土-尾矿混合基质中,任豆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较高;(4)纯菌糠基质或黏土-菌糠-尾矿混合基质,均可作为任豆幼苗栽培的基质使用,但后者的效果比前者更好;(5)对废弃菌糠进行必要的发酵处理,适当添加黏土、尾矿或其它基质,并对移栽后的幼苗进行有效的护理,不仅可以提高移栽成活率,还可以保证苗木质量。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明石漠化地区不同尺度立地情况下植被恢复的潜力,在立地分类基础上,依据立地分类主导因子,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评价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潜力。结果表明:立地类型区中,对植被恢复潜力的评价等级都存在,不能反映其差别;立地类型小区中,白云岩类型小区大多处于中等至强水平,石灰岩类型小区大多处于中等至弱水平,白云岩类型小区植被恢复潜力强于石灰岩类型小区;立地类型组中,上坡位类型组处于弱水平较多,中坡位类型组处于中等水平较多,下坡位类型组处于强水平较多,植被恢复潜力上坡位最弱,下坡位最强;立地类型中,顺向坡类型处于中等至强水平较多,逆向坡类型处于中等至弱较多,顺向坡类型植被恢复潜力强于逆向坡类型。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潜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结论:该评价指标能够反映当地植被恢复潜力,评价方法客观准确,可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俞筱押  余瑞 《农技服务》2011,28(2):242+250-242,250
介绍了人工恢复喀斯特植被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钱善勤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832-7834,7841
石漠化是广西生态环境的头号问题,综述了在广西石漠化山区常用的生态修复树种,任豆树、肥牛树、构树、大叶速生槐等,介绍了其生长习性及其在生物饲料、木材以及造纸等方面的经济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重庆中梁山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重建模式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璐璐  陈晓德  何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278-5280
在重庆中梁山海石公园示范基地,根据植物本底生长情况及其他自然环境,建立生态恢复重建模式,包括林业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以及各种生态相互结合的形式。  相似文献   

13.
以贵州为研究区域,介绍了贵州土地石漠化的概念与现状,分析了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的形成原因,提出了防治石漠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石漠化是制约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展植被修复与林产业发展技术探析有助于山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系统回顾了近30年来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修复与林产业发展阶段、植被群落特征、恢复治理模式及监测评估等研究现状。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得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修复与林产业发展在1985年以前为抑制发展阶段,1985-2001年为初步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为快速增长阶段。目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修复与林产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主要体现在基础理论、模式构建、监测评价3方面。最后提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修复与林产业发展应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及发展方向,以期为植被修复与林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贵州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等级最齐、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综述前人研究,总结出贵州省石漠化成因、治理措施、治理模式以及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石漠化是我国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所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问题之一。参考贵州省已进行的生态系统恢复和石漠化治理经验,综述了近年来该省所建立的石漠化3S监测体系,基于不同喀斯特生态环境所构建的综合治理的模式,所采取的林草、农业、工程等治理技术措施以及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