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3 毫秒
1.
探究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典型县的土地利用效益,旨在有效协调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间关系,实现区域土地的综合高效利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同类型地区提供参考。以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山西省交城县为研究区,基于交城县土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视角,通过构建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耦合协调模型对2006—2018 年交城县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测度,揭示其时序演变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1)2006—2018年,交城县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中耕地呈现线性下降趋势;建设用地呈现线性增长趋势;林地、草地、水域多年维持同一水平。(2)2006—2018年,交城县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呈现3种演变趋势,其中,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与经济效益为线性增长趋势,生态效益为“向上开口的抛物线”型增长趋势,社会效益为多年维持同一水平,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演变趋势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保持一致。(3)2006—2018年,交城县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之间耦合协调度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趋缓,研究期内交城县土地利用效益各子系统间长期处于失调状态,且以轻度失调为主,协调性亟待进一步提升。交城县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及耦合协调度演变趋势与其脆弱的环境本底及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困难度有关。应注重提高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研究区土地资源效益的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2.
在构建土地利用效益与生态环境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了成渝城市群2006—2016年土地利用效益和生态环境水平耦合协调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各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表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上升速度逐年放缓,内部差异显著。各城市生态环境水平也基本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少部分城市在2011年以后开始出现回落。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亟须加强,大部分城市常年处于失调状态,以中度失调和濒临失调为主,耦合度的空间变化表现为从成都市开始向城市群的东北再向东南上升的态势。  相似文献   

3.
科学评价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度是当前土地管理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建立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方法)、极值法、耦合度模型和协调度模型测度河南省耦合度和协调度。结果表明,2005—2014年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指数和新型城镇化指数均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指数大于新型城镇化指数,说明土地利用效益超前于新型城镇化。从指标层来看,新型城镇化系统中,经济城镇化增幅最大。土地利用效益系统中,土地经济效益成绩最显著,生态环境效益次之。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度为中度耦合且处于拮抗阶段,说明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存在失衡。新型城镇化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大,但两者的耦合度呈上升趋势,耦合水平向逐步磨合的方向发展。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的协调度经历了轻度失调、濒临协调、勉强协调、初步协调4个阶段。两者的协调程度还较低,应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选取云南16个州市作为研究样本,利用熵权法构建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并利用相对发展度、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的发展水平,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各州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关联程度,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云南省各州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得分呈上升趋势,其中昆明市增幅最高,土地利用效益大幅提高;城市化水平综合得分呈波动上升趋势,且差异较大,其中昆明的波动幅度最大,曲靖的增幅最大。各州市相对发展度差异较大,2008~2015年除昆明市外,其他州市相对发展度均1,2018年仅曲靖、丽江、普洱、怒江和迪庆相对发展度1,其他地区均1。(2)云南省绝大数州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的耦合度均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而协调程度的变化差异较大。2018年仅昆明、曲靖、玉溪3个州市分别处于良好协调、中级协调、勉强协调阶段,其他各州市均处于濒临失调阶段。(3)云南省各州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具有一定的全局空间关联性。不同州市、不同时间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差异显著类型不同,昆明、昭通、丽江、楚雄、红河、文山、德宏表现在不同时间段显著聚集,其他州市在4个时间段协调度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均表现为聚集不显著。并提出云南省各州市要加大推动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进程的均衡发展,优化耦合关系,精准施策,推进云南省各州市整体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根据长沙市土地利用状况,建立了适于该市的土地利用系统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和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模型计算出长沙市2003~2009年土地利用系统的综合因子得分,并对评价结果的协调程度进行简单分析.结果表明:长沙市土地利用协调度由2003年的-1.29增加到2009年的0.83,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说明长沙市土地利用系统正朝着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雷均  郑钦玉  张云兰  罗明亮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487-16489
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集成赋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运用TOPSIS评价模型对1997-2007年重庆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7-2007年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相对接近度从0.124 0增加到0.898 8,年均增幅达7.75%;同时,根据相对接近度的变化情况,土地利用效益呈现“波动(1997-2000年)、较快(2001-2005年)、放缓(2006-2007年)”3个明显的阶段。在此基础上,针对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益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PSR模型的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选取21个指标构建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2007—2016年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和分析;引入协调度指数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协调性进行评估;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制约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进行诊断。结果表明,2007—2016年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总体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综合指数由0.393上升到0.693,经历了较低—中等—较高的发展过程。压力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增幅为1.59%,状态指数急剧上升后又略微下降最后呈缓慢上升态势,增幅为3.93%,响应指数呈稳步缓慢上升态势,增幅为1.80%。2007—2016年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的协调性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协调度指数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综合指数大致呈"同增同减"态势。系统压力的障碍度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3个阶段,总体呈上升趋势;系统状态的障碍度呈先升后降态势;系统响应的障碍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影响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包括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复种指数、投肥水平、地均GDP、森林覆盖率等。为了促进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不断提高,需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同时,加大土地整治和环境治理力度,继续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从而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8.
以江西省吉安市作为研究对象,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方面选取了12项指标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求出指标的权重值,然后构建评价模型对吉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吉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值,再利用协调系数公式计算出协调度值。结果显示,吉安市20092014年城市集约利用度总体呈上升状态,但吉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基于熵权法的吉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江西省吉安市作为研究对象,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方面选取了12项指标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求出指标的权重值,然后构建评价模型对吉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吉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值,再利用协调系数公式计算出协调度值。结果显示,吉安市2009~2014年城市集约利用度总体呈上升状态,但吉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建成区土地利用效益是衡量土地利用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以南京市建成区为例,从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方面着手,建立了南京市建成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计算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构建了土地利用协调度模型,结合南京市2004-2011年的实际情况,对南京市建成区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与显示吻合,并对进一步土地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刘艳  桂智凡 《安徽农业科学》2013,(28):11536-11539
采用“自然一经济一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确定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运用综合指数法计算黄石市的土地生态协调程度,评价黄石市2004—2011年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黄石市土地生态综合系数从2004~2010年呈上升趋势,在2010年达到最大值0.5871,2011年下降到0.3795,均在较安全级以下;不同年份的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所差别,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社会因素,其次是自然因素、经济因素;2004~2011年黄石市土地生态安全协调度均在初级协调及其以下,2005~2007年处于失调状态;2008~2011年协调度较稳定。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体现一个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该研究从土地经济效益、土地社会效益、土地生态环境效益3个方面构建株洲市土地利用效益的指标体系,以株洲市2006~2013年的数据为基础,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再利用加权函数法求得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分值,运用协调度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结果表明:株洲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得分逐年递增,土地利用的协调度较低,分为基本协调和不协调两类。据此提出了提高株洲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建议:继续稳步提升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益,实现土地利用三效益的综合统一。  相似文献   

13.
周炎  杨双  咸春龙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24):179-183
从影响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3个方面构建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确权,在此基础上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对珠海市白蕉镇2008-2012年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白蕉镇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整体呈上升的趋势,其中,经济效益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社会效益则处于波动上升中,生态效益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从经济、社会、生态3方面选取14项指标定量测度德州市2000—2014年耕地利用效益,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通过协调系数衡量各效益之间的协调性,最后与发达粮食主产区青岛市的耕地利用效益做对比。结果发现:2000年以来德州市耕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分别从2000年的0.040和0.052提高到2014年的0.262和0.435,生态效益波动下降,从2000年的0.190降低到2014年的0.070;耕地利用各效益间的协调度较低,15年中只有4年在基本协调以上水平,且波动变化大;青岛市耕地利用效益波动上升;德州市与青岛市的差距在于生态效益。德州市在今后的耕地利用中需关注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控制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提高耕地利用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夏兰娣  曾乙洪  黎奇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332-7334
从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层面构建了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对海口市2011年城市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海口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值为96.18,生态效益分值为90.89,社会效益分值为104.21,综合得分为95.39,总体水平处于海南省前列。  相似文献   

16.
库尔勒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库尔勒市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动态耦合关系,为库尔勒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库尔勒市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库尔勒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在不断提高,具体分为3个阶段:(1)2000-2002年社会经济效益极度滞后,耦合协调度在0.5以下波动;(2)社会经济效益增长非常快,生态环境效益总体上升,但是波动很大;(3)2008-2009年,生态环境效益比较滞后,二者达到优质耦合协调,但是耦合度增长缓慢。[结论]为了促进库尔勒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现阶段土地资源的利用一方面要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另一方面,优化经济结构,降低能耗,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基于协调度模型的经济快速发展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鸣浩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94-20698
应用协调度模型原理,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进行了研究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驱动机制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城镇土地集约度为0.338 9,属于基本集约利用方式;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协调度为0.130 7,处于严重失调状态;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度为0.254 6,属于中度失调衰退经济驱动类型;各镇街城镇土地集约度、协调度、协调发展度和集约度协调发展驱动机制空间分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以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中的大安市盐碱地土地整理项目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以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主的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之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得出研究区土地整理后综合效益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大安市土地整理后综合效益较好;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于研究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与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刘飞跃  万哨凯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788-5790,5809
依据1999~2008年吉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数据,对所选取的逆向指标运用倒数法进行正向化处理,采用指数法对所选指标进行标准化,以年为单位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1999~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生态安全度相关数据FB;遵循科学性、整体性、层次性、实用性、动态性原则,建立了吉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主成分分析法和评价模型计算出吉安市土地利用自然资源安全指数、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安全指数、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安全指数以及土地利用生态安全度4个参数;通过分析得出吉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生态安全度整体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上升趋势减缓,同时得出吉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生态安全水平较低,安全度值为0.645,仅仅处于弱度安全区域,需要加强监控和维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