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苏铁甲盾蚧(Genaperlatoriapseudaspidiotus)生物生态学特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甲盾蚧在四川攀枝花地区1年发生一代,以雌成虫在苏铁叶片上越冬。研究制定了甲盾蚧特定年龄生命表和甲盾蚧种群消长与制约因素关系示意图,甲盾蚧关键致死因子为高温、瓢虫补食和小蜂寄生,关键虫期是一龄若虫期。4月中旬至下旬是一龄若虫涌散峰期,5~7月是瓢虫和小蜂活动的最盛时期;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瓢虫和小蜂再次出现峰期。防治指标为,苏铁叶片虫口达16头时即需防治。4月中旬用氧化乐果1500倍液防治,盾蚧死亡率达92.2%。成功的保护了天敌,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白生盘蚧Crescoccus candidus Wang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盘蚧属Crescoccus白生盘蚧Crescoccus candidus系王子清1977年采自云南大理,并于1982年建立生盘蚧属(新属),白生盘蚧(新种)。其副模系作者于1979年采自云南丽江。1983年至1986年以昆明温泉羊角村为基点,对其生物学习性及综合治理进行研究。该虫主要为害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青冈Cyclobalanpsis glauca、麻栎Quercus acutissima,亦可为害苹果;是板栗树的主要害虫。在昆明地区一年一代,以雌成虫在被害枝条上越冬。雌虫产卵高峰期为6月中旬,初孵若虫涌散峰期为6月中旬,1龄若虫峰期为7月中旬,2龄若虫峰期为9月中下旬,雄虫羽化峰期为10月中旬,6月中旬,10月中旬是化学药剂防治初孵若虫及雄虫的有利时机。生命表资料表明各种自然因子致死率达97.8%,因此加强抚育管理,保护利用天敌,适期使用化学农药是治理白生盘蚧的主要措施。雨水冲刷,二种跳小蜂,长尾小蜂,瓢虫等是控制白生盘蚧种群数量的关键因子;每10cm~2有虫19头可定为防治阈值。  相似文献   

3.
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sp.)是柳绵蚧重要寄生小蜂。在黑龙江省林甸县1年两代,以幼龄幼虫在柳绵蚧2龄雌若虫体内越冬。越冬代成虫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第一代成虫期为7月上旬至7月中旬。经定期观察,越冬代蚜小蜂雌成虫产卵进度是紧跟柳绵蚧雌成虫羽化而发生,第一代蚜小蜂产卵进度紧跟柳绵蚧1龄固定若虫发育进度。为了利用自然控制柳绵蚧种群,笔者建立了越冬代与第一代蚜小蜂种群增长直线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4.
柳绵蚧在黑龙江省林甸县主要为害行道绿化柳树,其为害高达90%,使树势生长衰弱,导致枝条枯死。一年发生一代,以2龄若虫在柳树的枝干部越冬,成虫的发生期为5月上旬至6月中旬,初孵若虫出现在7月中旬。柳绵蚧有两种寄生小蜂,其中食蚧蚜小蜂对柳绵蚧的控制力最强,一年发五两代,越冬代寄生率为16.9%,第一代寄生率为50.79%。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亚金跳小蜂对不同生育期扶桑绵粉蚧的影响,为今后寄生蜂的饲养和推广及扶桑绵粉蚧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分别以4个龄期的15头扶桑绵粉蚧、30头3龄幼虫和成虫为试虫进行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试验,每虫笼放入1对亚金跳小蜂,每天记录寄主和寄生蜂的存活情况。【结果】亚金跳小蜂的最大寄生率和扶桑绵粉蚧的最大僵虫量均在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出现,而最低值均在其2龄若虫期出现。在选择和非选择试验中,亚金跳小蜂雌虫的寿命差异不显著(P0.05)。在以扶桑绵粉蚧2龄若虫为试验对象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试验中,雌性亚金跳小蜂的生命周期分别为12.69±0.19和13.24±0.40 d。在以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为试验对象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试验中,雌性亚金跳小蜂的生命周期分别为15.51±0.28和15.12±0.14 d。寄生蜂的发育周期因寄主龄期而有明显差异,在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寄生的亚金跳小蜂生命周期最长,而在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寄生的亚金跳小蜂生命周期最短。【结论】作为寄生蜂的亚金跳小蜂在寄主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的成虫量最大,在2龄若虫期的成虫量最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亚金跳小蜂对不同生育期扶桑绵粉蚧的影响,为今后寄生蜂的饲养和推广及扶桑绵粉蚧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分别以4个龄期的15头扶桑绵粉蚧、30头3龄幼虫和成虫为试虫进行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试验,每虫笼放入1对亚金跳小蜂,每天记录寄主和寄生蜂的存活情况.[结果]亚金跳小蜂的最大寄生率和扶桑绵粉蚧的最大僵虫量均在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出现,而最低值均在其2龄若虫期出现.在选择和非选择试验中,亚金跳小蜂雌虫的寿命差异不显著(P>0.05).在以扶桑绵粉蚧2龄若虫为试验对象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试验中,雌性亚金跳小蜂的生命周期分别为12.69±0.19和13.24±0.40 d.在以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为试验对象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试验中,雌性亚金跳小蜂的生命周期分别为15.51±0.28和15.12±0.14 d.寄生蜂的发育周期因寄主龄期而有明显差异,在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寄生的亚金跳小蜂生命周期最长,而在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寄生的亚金跳小蜂生命周期最短.[结论]作为寄生蜂的亚金跳小蜂在寄主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的成虫量最大,在2龄若虫期的成虫量最小.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龟纹瓢虫对褐软蚧的控制潜能,在人工气候箱中研究了不同温度和空间下龟纹瓢虫(4龄幼虫、成虫)捕食褐软蚧1龄若虫的功能反应及寻找效应。结果表明,在不同试验温度和空间下,龟纹瓢虫(4龄幼虫、成虫)对褐软蚧1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但其功能反应参数存在差异。龟纹瓢虫(4龄幼虫、成虫)对褐软蚧1龄若虫的控制效能(a′/T_h)和寻找效应均与温度呈二次函数关系,最高峰出现在25℃,21~29℃是龟纹瓢虫(4龄幼虫、成虫)捕食褐软蚧1龄若虫较为适宜的温度范围。龟纹瓢虫(4龄幼虫、成虫)对褐软蚧1龄若虫的控制效能和寻找效应随试验空间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8.
苏铁白盾蚧发生规律及综合治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盾蚧又名褐软蜡蚧、褐扁软蚧等,隶属同翅目盾蚧科(Diaspididae)。分布广,繁殖迅速,危害严重;若没有抓住有利时机施用有效药剂防治,难于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若虫、成虫群集在叶片上刺吸汁液,直接威胁着苏铁的生长,轻者叶片出现白色斑点或叶片黄化,影响光合作用;重者则叶片布满介壳,使叶片枯黄,直至整株死亡。  相似文献   

9.
粉蚧长索跳小蜂对堆蜡粉蚧的寄主选择性和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粉蚧长索跳对堆蜡粉蚧的寄主选择性和功能反应,结果无明:(1)粉蚧长索跳小蜂可寄生堆蜡粉蚧二龄,三龄若虫和雌成虫,不寄生卵和一龄若虫。在无选择试验里,堆蜡粉蚧三龄若虫和雌成虫的被寄生率和每一被寄生主含卵量显著高于二龄若虫。在有选择试验里,在堆蜡粉蚧的寄生率和寄生蜂产卵都以雌线成虫的最高。三龄若虫次之,二龄若虫最少,且三者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堆蜡粉蚧雌成虫和三龄若虫的每一被寄生寄主的含卵量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次报道梨圆蚧Quadraspidiotusperniciosus(Comstock)在福建省的发生危害.福建名果黄花梨主产区建宁县此虫发生相当严重,1a4-5代,世代重叠.以2龄若虫和少数雌成虫在梨树枝干上越冬,越冬的2龄若虫于3月间开始活动,越冬雌成虫4月上、中旬开始产子.5月中、下旬为第1代1龄若虫发生高峰期,是梨圆蚧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寄生性天敌已知有13种,以梨圆蚧恩蚜小蜂Encarsiaperniciosi(Tower)和长缨恩蚜小蜂E.citrina(Craw)为优势种群,分别占寄生峰群体的47.5%和32.3%.寄生蜂对梨圆蚧的2龄若虫有寄生嗜好,其寄生率占各虫态被寄生总体的60.9%,一年中9月份寄生率最高,可达20%,一般在10%左右  相似文献   

11.
昆明地区红蜡蚧的生活史及其天敌昆虫种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红蜡蚧(Ceroplastes rubens Maskell)是多种果树、园林植物的重要害虫。该虫在昆明地区1年发生1代。5月上中旬为1龄若虫高蜂。8月底进入成虫期,以受精雌成虫越冬。红蜡蚧的捕食性天敌昆虫有4种,隶属于鞘翅目的瓢虫科和脉翅目的草蛉科。寄生性天敌昆虫有17种。隶属于膜翅目小蜂总科的姬小蜂科、跳小蜂科、金小蜂科、蚜小蜂科和旋小蜂科。其中蜡蚧啮小蜂(Te-trastichus ceroplasteae Girault)为红蜡蚧的主要寄生蜂。其数量占寄生蜂总数的42.55%,其次为黑灰蚧长盾金小蜂[Anysis saisteti-ae(Ashmead))]和花角跳小蜂(Blastothrix sp.),分别占寄生蜂总数的20.33%和14.63%。以上3种寄生蜂的数量变化将影响寄主的整体消长变化。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栗绛蚧发生规律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栗绛蚧1a发生1代,以小若虫固定在1~2年生枝条上越冬,3月上旬越冬若虫出蛰,4月份蚧壳膨大变硬,雌成蚧4下旬至5月中旬为产卵期,平均卵量2500粒,卵孵化历期约6d,平均孵化率为97%;5月15日始见初孵若虫,5月下旬固定寄生,分泌蜡质覆盖体外,体极小,7月份蚧壳长到直径达2mm时,进入越夏、越冬.栗绛蚧的天敌有黑缘红瓢虫,内寄生蜂:花角跳小蜂,桑名花翅跳小蜂,中国花角跳小蜂,绛蚧细柄跳小蜂,绛蚧跳小蜂等8种,花角跳小蜂寄生于雄蚧,桑名花翅跳小蜂寄予生于雄蚧,也寄生于雌蚧,后3种寄生于雌蚧,1999年寄生于雄蚧的寄生率为14%,寄生雌蚧的寄生率为22.5%;自然天敌对栗绛蚧的控制作用显著.在防治板栗病虫时,增加施药次数、与施药时间不当,导致自然天敌对栗绛蚧控制能力减弱,加之栗绛蚧繁殖系数大,初孵若虫期降雨小或干旱等是栗绛蚧暴发的成因.栗绛蚧在轻、中度发生年,用药剂防治时,应在3月中、下旬施药,并注意挑治,以保护利用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40%速扑杀乳剂1500倍液防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生命表研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泰山红蚧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得出了种群趋势指数(I)值。一龄和二龄若虫期是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虫期,雄成虫羽化期是影响种群数量的关键虫期,风雨是雄成虫的致死关键因子。捕食性天敌红蚧象,蒙古光瓢虫,红点唇瓢虫及蛹期的一种寄生蜂对泰山红蚧也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在雄成虫羽化盛期前,用洗衣粉800倍液,洗衣粉加50%敌敌畏1000倍液、洗衣粉加40%乐果1000倍液喷雾,35天后调查,造成的雌虫不受精率分别为87.2%、97.9%、100%。  相似文献   

14.
1990年以来,在黑龙江省林甸县对柳准球蚧采取了野外定期观察,室内饲养观察及人工接种。结果表明:1年发生一代;以2龄若虫在柳树的枝干部越冬,成虫的发生期为5~6月中旬,6月中旬出现初孵若虫。柳准球蚧有三种寄生蜂,其中跳小蜂的控制力最强,一年发生两代,越冬代寄生率为12.1%,第一代寄生率为65%。  相似文献   

15.
卫矛矢尖蚧在陕西关中地区1年2代,以受精雌成虫在寄生植物的茎、叶上越冬。若虫2龄,雌雄异型。雌成虫平均产卵量79.3粒,雄成虫寿命1~2d,雌雄性比为1.1:1。天敌昆虫有红点唇瓢虫、盾蚧小方头甲和红圆蚧金黄小蜂。  相似文献   

16.
松片圆蚧在上海地区一年发生3-4代,以第三代受精雌成虫和第四代二龄若虫在罗汉松叶片上越冬,各代若虫发生期分别在5月上旬-7月下旬,7月下旬-10月上旬;9月上旬-11月下旬;10月中旬-11月下旬。本文还提出了重点防治第一代松片圆蚧的建议,并分析了“敌蚧灵”的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17.
苹褐球蚧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苹褐球蚧(Rhodococcus sariuohi Borchs)每年发生1代,以2龄若虫多于小枝条上及侧芽部位越冬。寄生萌芽期越冬若虫开始多在原处继续危害,越冬若虫危害盛期多在4月下旬至6月初,此时虫体明显膨大,5月中旬至6月初成为虫期和卵盛期,6月上旬当年若虫自介壳下爬出分散转移到叶片、叶柄、嫩枝上危害,若虫共2龄。雄虫数量很少,多行孤雌生殖。主要天敌有多种瓢虫和寄生蜂等。生产上可在若虫越冬后,为害盛期前和当年若虫出壳分散期,用化学药剂40%乳油螨净、45%晶体石硫合剂、40%乳油水胺硫磷进行喷雾防治。以40%乳油螨净500倍液效果最佳,7天后虫口死亡率达96.2%。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以不同成熟度扶桑叶片为食的棉花粉蚧种群增长能力,观察、比较了扶桑嫩叶、成叶、老叶上该蚧不同虫期的存活率、发育历期、成虫性比和雌成虫繁殖能力。结果表明,一、二龄若虫存活率随着叶片成熟度上升而下降,由96.38%、93.56%分别降低至81.14%、89.13%,而不同叶片上三龄若虫存活率无显著差异。嫩叶上一龄若虫发育历期(4.92d)显著短于成叶(5.67d)、老叶(5.93d),而二龄、三龄若虫发育历期无明显变化。取食成叶的棉花粉蚧雌虫产仔量最高,为361.78头/雌,显著高于取食嫩叶(305.1头/雌)和老叶(319.79头/雌)。子代中雌虫比例以成叶最高,为0.66,嫩叶和老叶较低,分别为0.61、0.54。  相似文献   

19.
朝鲜球坚蜡蚧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朝鲜球坚蜡蚧在陕西省苹果园1a发生1代,以2龄若虫在枝条缝隙处越冬。4月至5月为主要为害期。此虫主要为害苹果树枝条,也为害叶片、果实。防治上应重点抓好果树开花前越冬若虫期和6月至7月1龄若虫期的化学防治。开花期~幼果期应以保护利用天敌为主,尽量避免喷洒化学农药。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泰山红蚧各发育虫期作了详细的外形和显微形态描述,研究了该蚧的生活史和习性,该蚧1年1代,12月上旬以二龄若虫雌雄分群在芽革或枝干裂缝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为害,雌若虫在芽基不动,脱皮2次进入成虫期,雄若虫则转移到枝干或地面杂物上作茧,经预蛹和蛹期,5月上中旬成虫羽化,交尾后雄虫死亡,雌虫则继续为害至6月中下旬产卵于体下腹腔内,平均卵量3114粒,孵化后若虫在枝干为为害并越夏,当秋季寄主叶片变时,一部分奖来发育为雌虫的若虫爬到芽基,然后脱皮,表现出性分化并越冬,该蚧不能孤雌生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