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花生叶斑病和缺钾的表现都是在花生叶片上出现斑点,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别防治。花生叶斑病是黑斑病、褐斑病、网斑病等叶部斑点类病害的通称。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柄、果针和茎秆。花生感病后,常引起花生落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特别是茎和果针上产生病斑后,将影响水分和营养向果荚中运输,使籽仁不饱满,收获时果柄折断,将果荚遗留土中,一般减产10%~20%,严重者可达40%甚至更多。在  相似文献   

2.
彭铸 《河南农业》2022,(29):28-29
花生白绢病是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该病在花生荚果膨大至成熟期发生,常常在近地面的茎基部和其附近的土壤表面先形成白色绢丝,病部渐变为暗褐色而有光泽。植株茎基部被病斑环割而死亡。在高湿条件下,染病植株的地上部可被白色菌丝束覆盖,然后扩展到附近的土面而传染到其他植株上。该病发生后茎叶变黄,逐渐枯死,直至花生荚果腐烂。  相似文献   

3.
花生变异     
花生自古叶腋生花,受精后子房柄伸长成细管钻入地下发育成茧形果荚。印度于1986年秋在JL24×奇科(Chico)杂交F_4子代中发现一株异变花生。在离地面以下12.7厘米处,自下胚轴一根的过渡带长出5荚发育完全的花生果  相似文献   

4.
一般发生危害在开花期后,叶片上产生多角形黄褐色斑,后变为紫褐色,在叶背簇生灰紫色霉层,即病原的子实体。严重时危害荚果,在荚上形成直径1cm或大于1cm的霉斑,斑边缘紫褐色,中间黑色,后期密生灰紫色霉层,病斑与炭疽病区别是不凹陷。  相似文献   

5.
为了找出最佳施肥量,进而提高当地花生产量,我们进行了花生不同施肥量对果荚发育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施肥量的增加,果重和体积的最大增长日出现推迟。在结荚中后期,是花生荚果发育的重要阶段,只有适当增施化学肥料才是花生增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一、花生叶斑病(一)症状花生叶斑病包括褐斑病和网斑病,多发生在花生生长中后期,病斑发生在叶片、叶柄、托叶上,其中以叶片最多。1.褐斑病。初期叶片症状与黑斑病难以区别,后期叶片上病斑较大,直径为4~10 mm,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病斑色泽较浅。叶片正面病斑呈茶褐色或黑褐色,背面较正面浅,呈褐色或黄褐色。初期病斑周围产生很明显的黄色晕圈,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灰白色粉状物(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愈合形成特大的  相似文献   

7.
<正>大豆烂荚是大豆生产中最常见而且发生最严重的问题,也是影响大豆产量和产品品质的主要原因。大豆烂荚主要是由以下病害引起的。一、炭疽病引起烂荚大豆炭疽病主要为害茎和豆荚,也为害叶片。茎部染病初生褐色病斑,其上密布排列不规则的黑色小点。豆荚染病小黑点呈轮纹状排列,病荚不能正常发育。种子发霉、暗褐色并皱缩,或不能结实。叶片染病,病斑不规则形,边缘深褐色,内部浅褐色,病斑上生粗糙刺毛状黑点。  相似文献   

8.
正一、花生后期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花生后期生长主要易发生叶斑病,常见叶斑病有褐斑病和黑斑病两种,俗称斑病、黑疽病。受害叶片表现为叶绿素被破坏,造成早期落花、荚果不饱满。(一)症状症状表现褐斑病主要发生在叶部,严重时,茎叶、叶柄上也有发生。在叶片上初期呈黄褐色圆形或近似圆形小斑点,扩大后病斑棕褐色,直径为1~10mm。叶片背面也呈褐色或淡褐色,周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黑斑病与褐斑病的表现大致相  相似文献   

9.
花生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叶斑病是制约花生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受害花生叶片布满斑痕,提早脱落,光合作用降低,严重影响荚果饱满、成熟,一般减产10%~20%,发病重的重茬田块减产可达40%以上。花生叶斑病主要有三种,即褐斑病、黑斑病和网斑病,生产上三种病害常混合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为在花生清选作业的同时,进一步去除滞留在花生荚果上的果柄,在深入研究花生果柄物理特性和现有花生清选装置的基础上,设计了花生清选去柄装置.通过对去柄振动筛和去柄锯片设计参数的分析,得出花生去柄装置中振动筛的主要设计参数和去柄锯片的最优设计参数,并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去柄锯片进行模态分析,得到其固有频率.结果表明,去柄率在98%以上,破损率为1.2%,去柄合格率为99.8%,作业噪音为78.0 dB(A),生产效率能够达到750.0 kg/h,完全符合花生清选作业要求.花生清选去柄装置能够满足对花生荚果最后一步的清选,满足农艺要求,同时能够为新型花生清选装置提供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1大豆炭疽病1.1症状识别从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茎及荚,也为害叶片或叶柄。茎部染病初生褐色病斑,其上密布呈不规则排列的黑色小点。荚染病小黑点呈轮纹状排列,病荚不能正常发育。苗期子叶染病现黑褐色病斑,边缘略浅,病斑扩展后常出现开裂或凹陷;病斑可从子叶扩展到幼茎上,致病部以上枯死。叶片染病边缘深褐色,内部浅褐色。叶柄染病病斑褐色,不规则。  相似文献   

12.
正花生果腐病,又称"烂果病",该病能直接为害花生荚果,轻则影响花生的品质,重则导致减产,因此,花生种植户一定要注意预防。一、发病症状种植户分辨花生果腐病,直接观察花生荚果即可。当花生果腐病发病较轻时,荚果外表颜色为褐色或黑色,花生荚果里面的花生仁相对较小,果皮颜色发黄,不是花生自身的颜色。当花生果腐病发病严重时,荚果外部的颜色为深黑色,并且出现腐烂,观察里面的果仁,也会出现腐烂症状。不论是发病较轻还是发病较重,从地面上部的植株来看  相似文献   

13.
<正>1.注意"适时收获"花生进入结果后期,植株表现出衰老状态,即顶端停止生长,上部叶片变黄,基部和中部叶片脱落,茎蔓变黄并出现不规则的长条黑斑;大多数荚果荚壳网纹明显,荚果内海绵层收缩并有黑褐色光泽,籽粒饱满,果皮和种皮基本呈现固有的颜色,此时大多数荚果子仁饱满,是花生收获留种的最佳时期。2.注意"三不留种"1贪青晚熟植株不宜留种。前期发育不良,后期生长过旺的植株,不仅结果较晚,而且结果少,果实的饱满度也差,不宜留作种用。2过早衰弱的植株不宜留种。花生荚果还未成熟,而地上植株却过早衰  相似文献   

14.
<正>花生是地上开花地下结果作物,故在收获和贮藏上具有许多与其他作物种子不同的特殊技术要求,事关花生的高产和优质。因此,掌握好花生的收获和贮藏技术非常必要,花生的收获和贮藏技术如下。一、花生收获的技术花生是陆续开花结果的作物,同一株上的花不能同时开,其荚果也不能同时成熟。如果收获过早,影响籽粒内养分的积累,使籽仁灌浆不足、荚果不饱满、秕果多、出仁率低、含油量下降。如果收获过晚,果柄干枯霉烂、果荚易脱落,收获  相似文献   

15.
印度花生芽枯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花●生●芽●枯●病●研●究●进●展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赵志强张建成在南亚和东南亚各国,花生芽枯病(PBND)是花生上最重要的病毒病,每年都造成极大的产量损失。PBND由番茄斑萎病毒组的花生芽枯病毒(PBNV)引起,通过蓟马以持久性方式传播。在印度...  相似文献   

16.
"吉花4号"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植物研究所选育的优质、高产、抗病花生新品种. 该品种属早熟珍珠豆型花生品种,生育期122天.植株疏枝直立,连续开花.荚果蚕茧形,2粒荚居多,果腰轻微,果皮黄白色,网纹较浅.籽仁椭圆形、饱满,种皮粉红色.平均单株荚果数18个,百果重163.8克,百仁重66.6克,出米率71.2%.中抗网斑病、叶斑病、青枯病等病害,抗旱性、耐瘠性强.籽仁粗蛋白质含量28.6%,粗脂肪含量52%.每667平方米(1亩)产荚果214公斤.(彩图参见81页图8)  相似文献   

17.
一、叶面生水渍状多角形斑、叶背生白霉——大白菜霜霉病大白菜霜霉病属真菌性病害。以叶片发病为主,茎、花及种荚也能受害。感病以后叶正面产生水渍状褪绿斑,后发展为黄褐色斑,由于病斑扩大常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斑。天气潮湿时,叶背面产生白色稀疏的霉层。当病斑连片时,常造  相似文献   

18.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植物油和植物蛋白来源,随着近年来我国对花生油的需求日益增加,培育高产优质的花生新品种是花生育种研究的重要课题。花生荚果大小直接决定了花生的产量,明确花生荚果大小调控机制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EMS诱变是创制花生优异新种质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加速育种进程。通过对美国栽培花生Tifrunner进行EMS诱变,获得了一个分枝数减少、花期提前且荚果变大的突变体(ps)。结果表明:相关性分析表明种子的长宽与荚果长宽存在极显著线性关系(p<0.0001),且ps的果型没有发生改变但粒型显著变长。进一步对果壳进行细胞学分析表明,ps荚果变大的原因是果壳细胞数量增加。通过EMS诱变创制了1个分枝数减少且早熟的花生种质,为培育适应机械化的早熟花生品种提供了优异种质资源。此外,花生的荚果和种子的大小具有不同的调控途径,针对ps荚果大小突变的研究更应关注果壳的发育。研究结果为探究调控花生荚果大小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依据,同时为加速优质花生种质资源创制提供了优异材料。  相似文献   

19.
一、病害症状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病斑初为黄绿色水浸状.以后发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成片.叶片枯死。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密生灰色绒状霉层。茎、叶、柄上的病斑为椭圆形.直径为3—7毫米,灰褐色.稍凹陷,病害严重时,全株倒伏,湿度大时病部表面有灰色霉层。  相似文献   

20.
玉 米 弯 孢 菌 叶 斑 病 俗 称 黄 斑 病 、黑霉 病 ,过 去 一 直 危害 很 轻 。 20世 纪 80年代 中 后 期,以 黄 早四 为 亲 本 玉 米 杂 交 种的 扩 大 种 植 ,该 病 日 趋 严 重 ,目 前 已 成为 我 国 玉米 主 产 区 的 重 要 叶 部 病 害 ,对玉 米产 量 影响 很大 。 一、症状 玉 米 弯孢 菌 叶 斑 病 主 要 危 害 叶 片 ,也 危 害 叶 鞘 和 苞 叶 ,初 为 褪 绿 小 点 ,逐渐 扩 展 成 圆 形 或 椭 圆 形 病 斑 , 在 感 病品 种 上 病 斑 较 大 ,宽1~2毫 米 ,长 1~4毫米 ,中 央 苍 白 色 、黄 褐 色 ,边 缘 有 较 宽的 环 带 , 最 外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