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超声波法提取茶叶中总黄酮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并与传统醇提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超声波提取法可以明显提高茶叶总黄酮得率,乙醇浓度和提取次数对超声波提取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液固比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0.01相似文献   

2.
以武夷水仙茶叶籽为原料,采用乙醇水剂法提取武夷水仙茶叶籽油,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提取温度、料液比、乙醇浓度和pH对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提取工艺条件。结果显示,武夷水仙茶叶籽油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30%(V/V)、料液比1∶7、pH 9、提取温度60 ℃,在该条件下武夷水仙茶叶籽油提取率为93.61%。在提取的武夷水仙茶叶籽油中共检测到18种脂肪酸,以油酸(51.77%)、亚油酸(23.14%)为主,∑SFA∶∑MUFA∶∑PUFA=1∶2.64∶1.27,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结果表明武夷水仙茶叶籽油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植物食用油,研究结论可为武夷山茶产区茶叶籽油提取、品质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乙醇预处理茶叶后,再通过水提可实现高茶多糖提取物的制备.以安溪铁观音为原料,以茶多糖、茶多酚、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浸出物得率为评价指标,考察乙醇预提取茶叶中乙醇浓度、料液比、温度、提取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正交试验分析发现,温度为醇提茶叶的最显著因素,乙醇浓度次之,而料液比和提取时间影响最小.乙醇预处理茶叶最优工艺参数组合为A1 B2 C2 D1,即乙醇浓度65%、料液比1:25、温度55℃、提取时间20 min,该工艺实施后可再通过水提制得更高含量的茶多糖,为其进一步应用开展及工业化制备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茶叶高活性天然抗氧化剂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提出了用超滤和反渗透膜分离法制备茶叶抗氧化剂的新工艺。考察了膜分离过程中的操作条件如压力、温度、茶汁浓度等对透过流速及茶汁中化学成分的影响。实验表明,经果胶酶预处理和超滤处理后能得到澄清的茶汁,可供反渗透浓缩。再经喷雾干燥便可制得色泽、溶解性及颗粒均匀度俱佳的茶叶抗氧化剂。通过对猪油的油脂氢化抑制率的测定表明,膜分离新工艺制得的茶叶抗氧化剂具有比传统工艺制品更高的活性。  相似文献   

5.
茉莉花茶窨制过程的茶叶含水量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明 《福建茶叶》1999,(1):29-30
茉莉花茶窨制过程,茶叶含水量控制的好坏,对茉莉花茶色、香、味、形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茶叶含水量控制作为关键的环节贯穿整个茉莉花茶加工过程。1窨前茶坯的茶叶含水量控制传统窨花理论认为一定范围内茶坯的含水量越低,吸香就越强,尤其以含水量在4%~5%之间的干茶吸附性能最强,一旦含水量超过20%,其吸香能力等于零。因此要求窨前高中档多各次的茶坯含水量控制在4.5%左右,中低档少各次控制在5%~6%。然而近几年来,大量对花茶客制吸香机理的研究表明:适当的茶叶含水量对茶叶吸香、固香有益,含水量在5%~25%其吸附作用随…  相似文献   

6.
对酶法提物茶叶水溶性膳食纤维(SDF)的工艺及其理化性能进行研究,探讨了料液比、pH值、酶添加量、温度及时间对SDF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L16(45)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pH值对茶叶SDF提取的影响最大,其次依次为温度、酶添加量、时间、料液比;茶叶SDF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温度60℃、酶添加量0.08g/g、pH值9.0、时间2.0h、料液比1∶20,提取率达53.72%,所得SDF具有较好持水力、膨胀力和持油力,对胆固醇、胆酸钠也有一定吸附作用,为一种优质膳食纤维。  相似文献   

7.
种茶主要以采收鲜嫩芽叶为主,而忽略了茶花、茶籽、茶梗、茶灰、废茶渣等副产品的利用,对茶树资源是一大浪费。本文综述了茶叶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以期为茶叶生产拓宽出路,并提高茶产业附加值。  相似文献   

8.
茶叶精制过程中的碎茶率直接影响质量、制率和标准级成本,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值得研究。就笔者多年实践摸索几点意见供参考。一、产生碎条的原因茶叶精制过程中产生碎茶原因有: 1.毛茶碎茶率含量高。 2.毛茶含水量低于7%时,往往采取“熟做”办法,通过切断,碎茶率比“生做”  相似文献   

9.
何彬 《茶叶通讯》1995,(1):16-18
说说湖南省初制茶叶机械何彬(湖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长沙410005)茶叶初制历代都是人力操作,手揉脚踩。20世纪初开始利用机械制茶。湖南研究机械制茶始于1930年前后。为提高茶叶品质、普及新法制造红茶,1932年,在安化研制推广冯绍裘设计的人力推动的木...  相似文献   

10.
宋振硕  周为  周黎 《中国茶叶》2009,31(12):8-10
综述了微波技术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包括微波加热技术在茶叶初制加工中杀青、干燥工艺中的应用,微波萃取技术在茶叶深加工中提取茶多酚、咖啡碱、茶多糖、茶皂素、茶黄酮的应用,以及在茶饮料加工中浸提和杀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1.茶叶生产9月份,肯尼亚茶产量为2.743万吨,比去年同期的3.206万吨下降14.44%。9月份茶产量降至5年来的最低水平,1到9月份的总产量也是自2006年以来最低的水平。今年1到9月份茶叶产量为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利用新型绿色环保溶剂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溴盐,[BMIM]Br)为提取溶剂,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普洱茶中茶多酚.在以[BMIM]Br浓度、提取时间、提取率及料液比为单因素的试验基础上,进行响应面法优化普洱茶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BMIM]Br浓度0.3 mol/L,料液比1:30,提取时间20 min,超声波功率590 W.在此条件下,普洱茶茶多酚的提取率为8.40%.离子液体与超声波协同作用有效提升了普洱茶茶多酚的提取率,为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工艺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果胶酶开展水酶法提取茶叶籽油及茶皂素工艺研究,单因素实验探索酶量、作用温度、作用时间、料液比等对油得率及副产物茶皂素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心组合试验,进行响应面分析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回归方程为R=-61.384+0.719A+2.994B+4.829C+3.475D+0.015AB+0.075AD+0.045BC+0.065BD-0.122A2-0.040B2-0.913C2-0.663D2;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3.8 h、料液比1∶5.3(g∶mL)、果胶酶添加量7.3 mL(0.2%),验证试验茶叶籽油得率为27.0%,为茶叶籽资源开发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1 平和茶叶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我县以白芽奇兰茶为主的茶叶产业迅速发展 ,突出表现以下五方面成就 :1 1 茶叶产业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通过近几年来的试验、示范、推广 ,发展名优茶叶尤其是白芽奇兰茶 ,已成为群众的共识 ,白芽奇兰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茶叶优质率不断提高。 1999年 ,全县茶叶种植面积 3 53万亩、总产 380 0多t、产值 1亿元 ,其中白芽奇兰茶种植面积 1 6 8万亩、总产180 0t、产值 6 0 0 0万元 ,分别占全县茶叶产业的4 7 5%、 4 7 3%和 6 0 %。白芽奇兰茶屡获殊荣 ,从 1989年荣获“福建省名茶评比第一名”以后 ,又 7次荣…  相似文献   

15.
茶叶副产物开发利用提高茶园经济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年产茶叶已达到56万多t,茶叶在生产过程中,茶叶的副产物也相当可观.据调查,生产1吨红茶约有30~50kg的茶灰、筋毛、梗朴等副产物;生产1吨绿茶或其它茶类,有20~30kg的副产物.据此测算,目前,我国每年茶叶加工中的副产物至少在1.6万t以上;茶树更新修剪下来的枝叶等有数万t之多;全国已开花结果的茶园约为80万hm2,茶籽年产量也有8~10万多t;此外,还有大量的低档粗老茶叶.因此,综合开发利用茶叶副产物,不仅可提高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丰富人民的生活.现将茶及其副产物开发利用情况作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6.
王宗保 《茶叶科学》1966,3(2):75-79
干燥是红茶初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县茶叶产区各初制厂,干燥工序一般都是采用烧炭火烘焙,个别的也有采用日光干燥。炭火烘焙,不但制茶成本费高,而且易出烧末茶,影响质量,同时劳动强度大,花费劳力多;而日光干燥,又只能在晴天进行,且成茶香气低,有太阳味,影响成茶品质。 为了提高茶叶品质,降低制茶成本,减轻劳动强度,解决适合于农村社(队)办茶厂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茶的综合利用日益广泛,茶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世界各国亦积极展开,并已取得一定成效。表现为:(1)茶提取物作食品添加剂,如食品风味改良剂、着色剂、抗氧化剂等;(2)茶籽制油供食用,茶籽提取茶皂甙作啤酒及清凉饮料的助泡剂、弥化剂;(3)茶叶或茶汁与食品配合加工等。本文综述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8.
《茶叶科学》2019,39(1):80-80
1.发明专利(1)一种降低砖茶含氟量的加工制作方法,授权编号:CN02137323.X;(2)一种蒸青珠茶的加工工艺,授权编号:ZL200410066260;(3)一种茶氨酸的提取工艺,授权编号:ZL200310109053.9;(4)一种提高γ-氨基丁酸含量的茶叶加工方法,授权编号:ZL200310109054.3;(5)一种茶叶汁的提取方法,授权编号:ZL200310108149.3;(6)消减固定相的逆流色谱分离方法,授权编号:CN1506360;(7)一种提取葛根中多种有效成分的方法,授权编号:CN1210567;(8)一种制备四种茶黄素单体的方法,授权编号:ZL200610154852;(9)茶叶保鲜剂,授权编号:ZL200510062020.2;(10)一种制备四种茶黄素单体的方法,授权编号:ZL200610154852.1。  相似文献   

19.
茶叶干燥过程水分变化的表格预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的水分,是茶叶干燥作业中体现质量指标的一个主要物性参数,近年来,制茶工程技术人员为控制制茶品质,开展了对茶叶干燥过程水分变化规律的预测研究,以建立预测数学模型,为计算机自动控制茶叶加工机械提供理论依据,但是,至今所建立的水分变化规律的预测模型还不十分完善,模型中也包含了与环境因子和茶叶本身特性有显著关系的水分扩散系  相似文献   

20.
茶叶中稀土氧化物总量现状及其溶出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明确当前我国茶叶中稀土氧化物总量(∑REOs)的现状及其溶出特性,分析了2007~2010年全国各地1245只茶叶中∑REOs的现状,并对不同含量及不同加工方式的茶叶进行溶出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茶叶中∑REOs中值约为2mg/kg,含量范围介于未检出至13.80mg/kg之间;90%以上的茶叶∑REOs小于5mg/kg,∑REOs残留量小于2mg/kg的茶叶比例为45%~65%;乌龙茶∑REOs残留量小于2mg/kg的茶叶比例低于50%,其他茶类如绿茶、花茶等,其∑REOs残留量小于2mg/kg的茶叶比例均在70%以上。当茶叶磨碎后其稀土浸出率均显著高于原样。茶叶加工过程中对芽叶的挤压程度可能是影响稀土浸出率的一个主要因素,各类茶的稀土浸出率为:针形茶<扁形茶<卷曲形茶<粉茶。茶汤中∑REOs以第1次冲泡最高,随着冲泡次数增加而递减。3次冲泡的总浸出率以乌龙茶粉最高,约为60%;其次是乌龙整茶,约为50%;针形绿茶的稀土浸出率最低,仅为5%。即使对总浸出率最高的乌龙茶粉而言,当乌龙茶粉干物质中的∑REOs达到6mg/kg,茶汤中的∑REOs也仍低于饮用水的限量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