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南方红豆杉上接种美丽镰刀菌能提高其紫杉醇产量的基础上,研究植物体内共生真菌在宿主植株中的生长规律,通过在南方红豆杉中接种美丽镰刀菌,并分别于4~14 d内分离五年生南方红豆杉中的美丽镰刀菌,显示其在进入南方红豆杉植株的前期是沿维管束垂直上行生长,生长速率为y=0.004 4 x3-0.106 3 x2+1.010 2 x-1.986 7,R2=0.987 1。  相似文献   

2.
从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根部树皮内表皮中分离得到69株内生真菌,通过HPLC检测发酵液中紫杉醇含量,共获得7种紫杉醇产生菌,同时,通过形态学分析以及ITS序列分析确定分别属于链格孢属(Alternaria)、葡萄孢盘菌属(Botryotinia sp.)、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拟茎点霉属(Phomopsis)和枝孢菌(Cladosporium),其中链格孢属真菌紫杉醇产量最高,平均为271.54μg/L,是目前见诸报道的产量最高的链格孢菌,亦是从红豆杉根部树皮中筛选出的紫杉醇产量较高的野生菌株之一。该菌株的发现为紫杉醇高产菌的选育提供了又一优良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3.
以清水处理为对照,使用不同激素(ABT1号生根粉、NAA、IBA)处理南方红豆杉插穗,从而研究不同激素处理对南方红豆杉扦插苗生根率、生物量及紫杉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BT处理下,南方红豆杉扦插苗的生根率、生根数、新生枝叶数以及紫杉醇的含量均为最高。因此,用ABT处理南方红豆杉插穗优于其他激素处理。  相似文献   

4.
以南方红豆杉植株为材料,采用组织块法从中开展内生菌的分离筛选,并借助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对内生菌的发酵产物进行分析,最终获得1株具有产紫杉醇能力的内生菌。根据菌株形态学观察以及18S rR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间座壳属(Diaporthe sp.),间座壳属内生菌产紫杉醇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胡凯  王微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48-750
[目的]研究紫杉二烯合成酶基因转化短叶红豆杉(Taxus brevifolia)内生真菌XT5的情况。[方法]采用土壤农杆菌介导法将来自红豆杉中的紫杉二烯合成酶基因转入红豆杉内生真菌XT5中,研究紫杉醇发酵产量。[结果]成功转化得到8株重组子,其中XT5-TS-2的紫杉醇含量得到了大幅提高,其最高产量为423.983 4μg/L,比原始菌株提高了53.19%,表明转化紫杉二烯合成酶基因能够有效提高紫杉醇产量。[结论]该研究可为提高红豆杉内生真菌发酵生产紫杉醇产量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旨在研究缺氧存储条件下接种禾谷镰刀菌后玉米蛋白粉品质变化规律和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的积累规律。【方法】将1×10~3、1×10~4和1×10~5个/g的禾谷镰刀菌分别接种于水分含量为13%、16%、20%和22%的玉米蛋白粉中,自封袋缺氧培养,培养温度(25±2)℃,湿度75%±5%,培养60 d,测定玉米蛋白粉品质相关指标和DON积累规律。【结果】初始水分和禾谷镰刀菌接种量均对粗蛋白质含量、霉菌总数变化起作用,而对氨基酸含量变化无影响,13%和16%水分含量组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20%和22%水分含量组粗蛋白质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呈线性增加(P<0.01),禾谷镰刀菌接种量1×10~3~1×10~5个/g的13%和16%水分含量组霉菌总数无显著变化(P>0.05),20%和22%水分含量组霉菌总数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呈二次曲线变化(P<0.01)。初始水分对粗脂肪、淀粉、粗纤维、酸价、蛋白质溶解度和能量变化起主要作用,而禾谷镰刀菌接种量不是主要影响因素,不同水分含量组粗脂肪、淀粉、粗纤维、蛋白质溶解度、能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呈线性降低(P<0.01),酸价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呈线性增加(P<0.01)。初始水分和禾谷镰刀菌接种量对粗蛋白质、霉菌总数变化互作效应显著(P<0.05),对其他指标变化互作效应不显著(P>0.05)。DON与15AC-DON二者均有检出,但未出现积累规律。【结论】在缺氧存储条件下,接种禾谷镰刀菌后,初始水分是玉米蛋白粉品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水分越高,培养时间越长,品质越差。禾谷镰刀菌接种量不是影响玉米蛋白粉品质的主要因素,DON和15AC-DON未见积累规律。  相似文献   

7.
尖孢镰刀菌及欧文氏杆菌复合侵染引起的半夏腐烂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家种健康半夏、发毛半夏和腐烂半夏为材料,对引起半夏腐烂病的尖孢镰刀菌和欧文氏杆菌进行分离、提纯、镜检、回接和药敏试验。结果在家种健康半夏和发毛半夏中分离出尖孢镰刀菌,在发毛半夏和腐烂半夏中分离到欧文氏杆菌。通过对2种菌回接,半夏接种尖孢镰刀菌腐烂病发病率为0,发芽率75%;接种欧文氏杆菌腐烂病发病率为20%,发芽率60%;而先接种尖孢镰刀菌,过3 d后再接种欧文氏杆菌的腐烂病发病率为90%,发芽率20%。药敏试验和盆栽试验发现,尖孢镰刀菌对三唑类农药戊唑醇敏感,欧文氏杆菌对乙蒜素敏感,并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综上,半夏腐烂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和欧文氏杆菌复合侵染引起。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探究野生型及人工培植型南方红豆杉菌根的形态结构及侵染差异,用染色镜检法观察2种生境下的南方红豆杉根系。结果表明:野生型南方红豆杉的根具典型的根外菌丝、泡囊及根内菌丝等结构,而人工培植型南方红豆杉的根仅具根外菌丝及泡囊;野生型南方红豆杉的菌根侵染率为55%,人工培植型南方红豆杉的菌根侵染率为12%。野生型南方红豆杉的菌根类型丰富且侵染率高,有待对其进行分离鉴定,筛选培育,进而为人工接种、规模化种植红豆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三种红豆杉属植物中紫杉烷类化合物含量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化色谱条件,利用高效液相对天然生长的南方红豆杉.中国红豆杉和东北红豆杉枝条中的3种紫杉烷类物质含量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3种红豆杉中,紫杉烷类化合物总含量的高低依次为:东北红豆杉为0.427 mg·g-1、南方红豆杉为0.396 mg·g-1、中国红豆杉为0.350 mg·g-1;紫杉醇含量的高低依次为:南方红豆杉为0.153 mg·g-1、东北红豆杉为0.142 mg·g-1、中国红豆杉为0.0102mg·g-1.该方法把3种紫杉烷类化合物:10-脱乙酰巴卡亭Ⅲ(10-deacetyl-baccatin Ⅲ)、巴卡亭Ⅲ(baccatin Ⅲ)和紫杉醇(Taxol)置于同一色谱条件下检测,以比较不同种类紫杉烷类化合物的含量,为红豆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南方红豆杉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 Cheng et L.K.Fu)是中国特产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属第三纪孑遗树种,集药用、材用、雕塑、观赏等多种功效于一身,因含独特的天然双萜抗癌药物紫杉醇而倍受世人关注。近年来南方红豆杉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砍伐和毁坏,已处于濒危状态。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南方红豆杉资源,综述了南方红豆杉扦插繁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从唐山地区采集大花蕙兰根腐病病株样品50份,按照柯赫氏法则对其进行了病原物的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及菌株鉴定.结果表明,发病部位分离物中有2类病原菌,为镰孢属(Fusariumspp.)和枝顶孢属(Acremoni-um link=Cephalosporiumcorda).但主要优势菌群为镰孢属.分离物经致病性测定和复合接种试验发现,茄病镰刀菌(F.solani)及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致病性最强,接种后发病株率达85%以上,木贼镰刀菌(Fusariumequiseti)、串珠镰孢中间变种(F.moniliformevar.intermediumNeish et Leggetl)和占枝顶孢霉(A.strictum Gams.)致病性弱,潜伏期长,接种发病率为5%~18%.占枝顶孢霉与茄病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混合接种后的发病率均高于单独接种的发病率.证实大花蕙兰根腐病是以茄病镰刀菌及尖孢镰刀菌为主要病原菌,并由木贼镰刀菌、串珠镰孢中间变种和占枝顶孢霉复合侵染导致的一种病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茄病镰刀菌对白榆的致病性及致病程度。[方法]通过在白榆细枝接种脐腹小蠹虫伴生真菌镰刀菌和在粗枝上接种镰刀菌等8株坑道真菌进行接种试验,测定脐腹小蠹虫的致病性。[结果]镰刀菌有伤接种可导致白榆粗枝条和细枝条韧皮组织变褐色坏死,从接种变褐色的组织中可重新分离到相同的真菌,说明脐腹小蠹虫的伴生菌镰刀菌可从伤口侵入,对榆树有一定的致病性,但致病性不强。[结论]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该镰刀菌为茄病镰刀菌。  相似文献   

13.
兰健花  冯立新 《乡村科技》2022,(11):121-124
南方红豆杉是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珍稀濒危树种,属国家I级保护树种,因其枝叶、树皮、树根能提取抗癌物质——紫杉醇(Taxo1)而身价倍增。通过对南方红豆杉与3种不同密度的樟树林进行混交栽培试验,研究不同密度的樟树林对南方红豆杉各项生长指标的影响程度,以期探明南方红豆杉的较佳生境。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的樟树林对南方红豆杉的树高、地径及保存率有显著影响,南方红豆杉与行株距为3.0 m×2.0 m的樟树进行行间混交栽培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在不同立地条件下构建了以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为建群种、以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为伴生种、以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L.)G.Don)为地被种的人工复合群落,并以传统人工搭建遮阴网作对照。研究表明:从3月份新枝叶萌发至12月份枝叶停止生长,3种立地条件下单种群落和复合群落南方红豆杉生物量及其枝叶中紫杉醇质量分数差异显著,对于南方红豆杉生物量,陡坡复合群落缓坡复合群落平地复合群落平地单种群落;紫杉醇质量分数在5月份、8月份和11月份都出现峰值,其中紫杉醇质量分数最高值都出现在5月份。5月份和11月份,紫杉醇质量分数峰值:陡坡复合群落缓坡复合群落平地复合群落平地单种群落;8月份,紫杉醇质量分数峰值陡坡复合群落缓坡复合群落平地单种群落平地复合群落。南方红豆杉枝叶紫杉醇质量分数季节变化与太阳辐射、温度和降雨量呈正相关,与湿度呈负相关,但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以假种皮自然变异为黄色的南方红豆杉及其原种为对象,结合ITS序列分析变异品系与近缘类群的亲缘关系,并对变异品系和原种的部分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比较。ITS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变异品系和原种的遗传距离最近,且在遗传进化树上聚为一类,表明黄色假种皮的南方红豆杉由红色假种皮的南方红豆杉自然变异而来。除可溶性糖含量外,变异品系叶片中紫杉醇和丙二醛的含量,SOD、CAT、POD、PAL等酶的活性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原种,其中变异品系中紫杉醇的含量是原种的1.7倍。研究结果可为红豆杉属植物品种的鉴定以及红豆杉新品种的选育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甘肃高寒阴湿地区蚕豆苗期镰刀菌根腐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临夏高寒阴湿地区蚕豆苗期镰刀菌根腐病典型病株进行分离培养,共获得34个镰刀菌单孢菌株,经鉴定分别是茄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半裸镰刀菌(Fusarium semitectum)和单隔镰刀菌(Fusarium dimerum)。采用室内盆栽接种和平皿接种法测定致病性,结果表明,茄镰刀菌、半裸镰刀菌和单隔镰刀菌对蚕豆幼苗都有较强的致病性。其中,半裸镰刀菌和单隔镰刀菌是蚕豆苗期根腐病病原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葱粗提取液对甘蓝枯萎病菌尖孢镰刀菌的抑制效果,本试验设置不同浓度葱粗提取液,研究其对尖孢镰刀菌生长速率、孢子产量、孢子萌发率、菌丝结构的影响,并进行甘蓝枯萎病盆栽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葱粗提取液对尖孢镰刀菌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当PDA培养基中葱粗提取液浓度为0. 6 g/m L时,抑菌率可达56. 3%;培养基中葱提取液浓度为0. 4 g/m L时,尖孢镰刀菌孢子产量抑制率和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达到97. 7%、92. 1%;显微镜观察显示,葱粗提取液浓度越大,对尖孢镰刀菌菌丝形态结构影响越大。盆栽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当土壤中葱粗提取液浓度为0. 043 g/g土时,接种7 d后的防治效果可达到65. 9%。  相似文献   

18.
红豆杉体外培养生产紫杉醇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该文从培养基组成、培养条件、培养基中不同添加物对红豆杉细胞培养和细胞中紫杉醇产量的影响 ,以及在提高紫杉醇产量中有关酶代谢调节、细胞株系选择和培养方法的改进等方面 ,着重介绍了近几年来的研究成果 .同时在毛状根培养、冠瘿瘤组织培养、水培根培养和瘤培养等培养材料的扩展方面 ,对国内外所作的尝试性研究和新的报道进行了综述 .国内外学者围绕红豆杉体外培养方法优化、提高紫杉醇产量等问题进行了许多尝试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为利用红豆杉体外培养进行紫杉醇商业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测定了茶多酚处理对马铃薯干腐病菌硫色镰刀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茶多酚处理对硫色镰刀菌孢子萌发影响不大;0.1%茶多酚处理对硫色镰刀菌的菌落直径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0.5%、1.0%茶多酚处理硫色镰刀菌菌落直径较对照组分别降低了32.8%和51.4%;0.5%、1.0%茶多酚处理可完全抑制马铃薯接种硫色镰刀菌病斑直径的扩展;0.5%茶多酚处理对抑制硫色镰刀菌产毒能力最好。由此表明,茶多酚可通过直接抑菌抑制马铃薯的干腐病。  相似文献   

20.
玉米镰刀菌性穗腐及其抗病性测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1999年连续对四川6个不同玉米生态区玉米穗腐病进行调查,发病率分别为75%和26 8%。年度波动明显。在发病果穗中镰刀菌性穗病最重要,占57 6%,而其中串珠镰刀菌(Fusariummoniliforme)穗腐和禾谷镰刀菌穗腐(F.graminearum)分别为41 7%和15 9%。除此之外,木霉(Trichodermaspp.)和离蠕孢菌(Bipolarissp.)引起的穗病占据相当比例,分别占病果穗的21 1%和8 8%。用不同方法接种串珠镰刀菌用于抗性测定的结果表明,注射法能较好地诱发病害,接种量容易控制,适宜用作玉米镰刀菌性穗腐抗性测定。用注射法对10个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玉米进行抗性测定,结果没有发现免疫材料,但对两种镰刀菌性穗腐的抗病性均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