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密集烘烤过程中烟叶水分和色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了掌握密集烘烤中烟叶色素和水分变化规律,提高烟叶烘烤质量,研究了密集烘烤过程中烟叶水分和色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密集烘烤方式(散叶密集和挂竿密集)、不同部位烟叶、同一片烟叶不同部位的叶绿素a,叶绿素b的降解都呈现前期下降快而后期趋于稳定的趋势,类胡萝卜素变化都表现出不稳定的状况;挂竿密集烘烤烟叶的含水率比散叶下降快,且下降的规律性更强,呈现先缓慢下降,然后急剧下降,随后又缓慢下降的规律.叶尖、叶中和叶基含水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密集烘烤过程中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烤烟品种K326叶片为材料,在密集烘烤过程的不同时间对叶片的各种化学成分进行测定,研究各种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密集烘烤0-48h内,烟叶的含水量下降缓慢,但各种物质如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淀粉、蛋白质、总氮和烟碱含量变化较大、下降明显,可溶性糖含量明显增加;在密集烘烤48~84h内,各种化学成分含量变化较小,而水分含量则下降明显;到后期,各种物质含量变化趋向平稳。说明在密集烘烤过程中,烟叶水分含量变化和各种物质的变化不一致。因此,应根据烟叶生理生化变化规律,采取相应的手段,保证烟叶内各种化学成分含量适宜、比例协调,提高烟叶烘烤质量。  相似文献   

3.
为完善、改进烟叶水分变化模型烘烤体系并提供相关数据支撑,研究密集烘烤过程中烟叶水分变化模型(Wang and singh模型)烘烤与常规烘烤条件下烤后烟叶的综合效益与品质。以江西吉安烤烟品种云烟87为试验材料,结合烘烤烟叶干燥程度7个阶段的经验失水量,利用Wang and singh模型数学公式推导,密集烘烤对烤后烟叶经济效益、等级结构、化学成分、感官质量进行分析。与常规烘烤相比,经济效益方面,模型烘烤可提高烤后烟叶产量60 kg/hm~2,增加产值2 500元/hm~2,提高均价0.48元/kg。等级结构方面,模型烘烤可显著增加橘黄烟比例5.55个百分点,提高上等烟比例4.52个百分点,减少低次等烟比例0.41个百分点。化学成分方面,模型烘烤可显著提高烤后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和糖碱比,下部橘色2级(X2F)、中部橘色3级(C3F)、上部橘色2级(B2F)总糖含量分别增加6.06、2.63、2.48个百分点,还原糖含量分别增加3.01、2.82、2.55个百分点,糖碱比分别增加3.30、2.30、0.93;C3F、B2F化学成分协调性分别增加2.03、4.66分。感官质量分析方面,模型烘烤可提高烟叶香气质、香气量、浓度和劲头,模型烘烤X2F、C3F、B2F总分分别显著提高1.63、2.25、0.59分,协调性分别提高0.40、0.22、0.19分。Wang and singh模型烘烤烤后烟叶综合质量评价良好,可利用该模型在限定阶段失水量和烘烤时间的前提下实现烟叶精准烘烤。  相似文献   

4.
不同成熟度烟叶密集烘烤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红花大金元(简称红大)为材料,探讨不同成熟度处理对密集烘烤过程中烟叶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为红大品种合理成熟采收和烘烤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密集烤房内进行烟叶烘烤,在电镜下观察不同成熟度处理烟叶在鲜叶采摘及烘烤过程中关键温度点(38℃、42℃、48℃)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细胞超微结构观察表明,不同成熟度鲜烟叶在细胞结构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叶绿体等细胞器与细胞壁的紧贴程度以及细胞间隙的大小不同,烟叶烘烤过程中叶绿体、细胞核以及相关膜结构变化最为显著,变黄期是烟叶中淀粉和色素类物质降解的主要阶段。在烘烤过程中,与尚熟、过熟相比较,烟叶适熟采收更有利于烟叶中部分糖类物质的转化,使淀粉及色素类物质进一步降解,从而提高烟叶品质。【结论】适熟采收对改善烟叶组织结构及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密集烘烤过程中烟叶失水率的控制,进一步优化现有的烘烤工艺,开展了关键温度点失水率控制对烤后烟叶质量影响的研究,设干球温度42℃时稳温使烟叶失水率达到35%的烘烤工艺为处理组,以常规烘烤工艺为对照,分析其能耗成本及烤后烟叶的经济性状、外观质量和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处理组的能耗略有降低,无论是上部叶还是中...  相似文献   

6.
密集烘烤过程中风机变频技术对烟叶质量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密集烘烤过程风机变频技术影响烟叶烘烤质量的研究表明,风机变频组合干球温度在38℃以前960 r/min,38℃以后1 450 r/min,54℃以后960 r/min的烟叶外观质量最优,指数和达到85.00;常规化学成分含量最为适宜,总糖、还原糖、蛋白质、糖碱比、两糖差和钾氯比与对照呈现显著性差异;香气物质含量最高,达到419.89μg/g;评吸质量最好,各指标得分总和最高,达到83.04。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密集烘烤精准工艺远程调控对烟叶烘烤质量的影响,通过试验对比的方法就常规控制烤房与远程控制烤房对烟叶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与常规控制烤房相比,远程控制烤房3个部位烟叶上中等烟比例明显增加,烘烤损失率降低1.59百分点;烤后烟叶颜色橘黄,成熟度好,结构疏松,油分足,色度强,烟叶化学成分协调,香气质、香气量好,烘烤后熟充分,清香型风格特色突出。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烤烟烘烤过程中烟叶颜色参数与含水量和化学成分关系模型,以控制烟叶烘烤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水分散失,为优化密集烘烤工艺和提高烟叶质量特色提供参考。【方法】以烤烟NC89上部叶为试验材料,采用河南农业大学设计的电热式温湿度自控密集烤烟箱,按照烤烟"三段式烘烤工艺"进行烘烤,研究烘烤过程中烟叶亮度值(L)、红度值(a)、黄度值(b)、色相角(H°)、色泽比(H)、饱和度(C)和色差值(ΔE)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和含水量的关系。【结果】烘烤过程中,烟叶正面与背面各颜色参数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且各颜色参数均在开烤至42℃末时变化剧烈,42℃之后变化幅度减小。相关分析表明,烘烤过程中烟叶内的主要化学成分与各颜色参数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淀粉和蛋白质含量与各颜色参数间相关性较好,且大部分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含水量与其相关性略差。烘烤过程中烟叶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淀粉和蛋白质含量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8.67%,8.71%,8.27%和1.47%,各模型预测精度均较高,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和含水量模型预测精度略差。【结论】通过色差计量化分析密集烘烤过程中的烟叶颜色参数,可以快速、准确预测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实现烟叶烘烤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临沂市烟叶密集烘烤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烟叶提质增香的关键技术,并提出密集烘烤工作重点,以为烟叶烘烤技术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密集烘烤中不同温度和湿度调控对中部烟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密集烘烤过程中不同温度和湿度调控对烤后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变黄期干球42℃、湿球38℃,定色期干球54℃、湿球39℃时的烟叶外观质量较好,化学成分趋于协调,质体色素类降解物含量较高;烟叶中的21种致香物以质体色素类降解物含量最高,尤其是新植二烯的含量最高,且对烟叶品质的影响最大;其次是β-大马酮的含量,苯丙氨酸类降解物中苯甲醇、类西柏烷类降解物茄酮均以处理A4的含量最高,棕色化反应产物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密集烤房湿球温度对烟叶香气和评吸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烟97的中部叶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密集烤房湿球温度对烤后烟叶香气和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密集烤房条件下,当变黄末期干球温度为42℃、湿球温度为37℃,定色末期干球温度为54℃、湿球温度为39℃时,烤后烟叶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苯丙氨酸类、类西柏烷类和美拉德反应产物的含量均最高,并且评吸质量总分最高。  相似文献   

12.
耿宗泽  戴亚  代先强  杨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549-9550,9552
[目的]研究密集烤房低温慢烤技术对烟叶的外观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烟叶产区提供更科学的新烘烤技术。[方法]以“三段六步式”烘烤工艺为对照,研究了低温慢烤“新三段六步式”烘烤工艺烤后烟叶的外观质量、等级结构和经济效益。[结果]试验表明,与对照相比,低温慢烤新烘烤工艺烘烤的烟叶成熟度提高,油分增加,橘黄烟比例提高了21.54个百分点;上等烟比例增加了18.37个百分点,其中C2F烟叶的比例大幅增加,提高了23.73个百分点,相同等级相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α=0.01);每炕干烟(550 kg/炕)烟农增加净收益可达654元。[结论]低温慢烤“新三段六步式”烘烤工艺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可在大部分烟叶产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散烟密集烤房的关键技术。[方法]采用4因素2水平的正交试验,研究烘烤环境对散烟密集烤房初烤叶等级质量的影响。[结果]烘烤环境对散烟密集烤房杂色烟比例的影响主要在烘烤的中前期,降低变黄期的湿球温度,适当扩大变黄期与定色期的湿球温度差,可以减少初烤叶的杂色烟比例。变黄期与定色期的湿球温度差对烟叶颜色转变的影响最大,适当扩大两者的差值有利于烟叶颜色向桔色方向发展。[结论]变黄期湿球温度35.6~36.2℃、定色期湿球温度37.0~38.0℃、干叶温度51.9~53.8℃且干筋期湿球温度37.9~39.8℃时,初烤叶的杂色烟比例小,桔色烟比例大。  相似文献   

14.
密集烤房不同装烟方式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了选出减工增效的装烟方式,对3种不同的装烟方式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的绑竿装烟方式相比,采用散叶、烟夹装烟方式,烤房装烟容量分别增加了57.89%和18.42%,装烤效率分别提高了63.53%、49.02%,卸烤效率分别提高了77.66%、39.30%,烘烤每千克干烟分别节省了能耗成本0.70、0.28元,烘干100 kg鲜烟叶的用时分别减少了0.83、0.27 h;采用烟夹装烟方式的烤后烟的上等烟比例高,散叶方式烤后烟的外观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5.
密集烘烤不同变黄温湿条件对烟叶中性致香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河南农业大学设计的电热式温湿自控密集烤烟箱,研究了不同变黄温湿条件对烟叶致香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中湿变黄处理(干球温度38 ℃,相对湿度85%~80%)能提高烟叶中性致香物质的含量。苯丙氨酸类、美拉德反应产物类、类胡萝卜类、新植二烯以低温中湿变黄处理最优,中性致香物质的总量也得到提高,其中对烟叶香味品质有重要作用的苯甲醇、苯乙醛、苯乙醇、糠醛、糠醇和2-乙酰基吡咯、β-大马酮、香叶基丙酮、二氢猕猴桃内酯、巨豆三烯酮Ⅱ、巨豆三烯酮Ⅳ、3-氢基-β-二氢大马酮、茄酮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见低温中湿变黄处理能提高烟叶中性致香物质的含量,有利于改善烟叶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密集烘烤变黄阶段不同风机转速对烟叶质量的影响,分析了烟叶淀粉和色素降解的变化,结果表明:从烘烤开始到38℃稳温结束,风机转速为1440 r/min处理的烟叶淀粉含量为15.21%,淀粉降解速度较快,还原糖含量较高,为9.84%;风机转速为960 r/min的处理在42℃稳温结束以后,烟叶淀粉降解量较风机转速为1440 r/min多,且差异显著;烤后烟叶的还原糖含量表现为风机转速为960 r/min的处理最高,含量为25.34%,且与风机转速为720和1440 r/min的处理差异显著;密集烘烤变黄阶段循环风机转速为960 r/min时,烤后烟叶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显著低于风机转速720和1440 r/min的含量,分别为6.17和3.27μg/g;类胡萝卜素含量为138.83μg/g,显著低于风机转速1440 r/min的含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解决烤烟传统挂竿密集烘烤中存在的问题,达到烟叶生产减工降本.[方法]为解决烤烟传统挂竿密集烘烤能耗较多、编解烟环节费工、装烟密度偏低的问题,在贵州省毕节市开展烤烟散叶密集烘烤应用研究,对挂竿烘烤(CK)和散叶烘烤2种装烟方式分别测定并统计烟叶相关参数.[结果]研究表明,与烤烟传统挂竿烘烤相比,散叶密集烘烤可显著提高装烟量,大幅降低能耗和人工成本,提高烟叶外观质量、内在品质及综合经济效益.[结论]研究可推动散叶收购工作的开展,以实现烤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装烟密度对密集烘烤过程中烟叶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采用河南农业大学设计的电热式温湿自控密集烤箱,对不同装烟密度和变黄温度下烟叶的淀粉酶、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AO)及叶绿素的动态变化作了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烘烤过程中,装烟密度为5 5~6 5kg/m3的处理烟叶淀粉酶、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相对较高,叶绿素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19.
汉中市密集烘烤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烘烤是制约烤烟生产的关键因素.针对汉中密集烤房建设现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指出烤房建设要注重科技进步,重视节能减耗,集群化高标准建设,尽快完善烤房建设体系,健全推广机制,为密集烘烤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