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毕飞超  王志杰  王庆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8036-8038,8047
传统的监管模式难以解决土地利用违法现象的早发现、早纠正的难题,迫切需要建立新增建设用地监管模式。为解决新增建设用地监管工作的现实迫切需求和政府行业管理的技术需求,充分利用JSP和WebGIS技术,开发了基于B/S模式的新增建设用地监管指挥系统,实现了外业设备实时监控和新增建设用地全程管理,为新增建设用地动态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有效遏制了违法违规用地的扩张。  相似文献   

2.
国家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保障产业项目落地,必将对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及类型产生深远影响,也对土地监管提出新要求。该研究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为背景,阐述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分析规划实施的土地驱动机制,构建和完善土地监管体系,以期为保障皖江规划实施及提升区域土地监管实效提供技术支撑及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侯长莉  邹自力  陈娴  刘红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290-14292
介绍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解的原则和过程,探讨了指标的选取,以江西省崇仁县为例,采用因子综合评分方法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进行了分解,并根据崇仁县的经济发展情况对分解结果进行了调整。  相似文献   

4.
冯晓娟  臧德彦  王少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291-17293
将土地客观配置经济规律融入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解中,探寻适合中国土地管理实际需要的理论与方法。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将层次分析法用于乡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解中,以加快对乡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解的分析,提升中国土地资源规划管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皖江示范区)开发区土地面积进行测算分析,然后应用STIRPAT模型和SPSS软件对人口总量、区域生产总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人口城镇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6个驱动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皖江示范区开发区在2009—2015年土地面积增加了1.82倍。人口总量、区域生产总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人口城镇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是皖江示范区土地扩张量增长的主要原因。当这6个驱动因子每增加1%时,皖江示范区土地面积将分别会增加0.303%、0.064%、0.054%、0.089%、0.124%和0.184%。  相似文献   

6.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指导原则和战略定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洋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5):28-29,143
随着国际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皖江城市带作为安徽唯一一个国家级经济发展区域,适时地提出了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该文分析了皖江城市带区位优势、劣势、存在的机遇及面临的挑战,阐述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以期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余海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9):224-226
在对重庆市璧山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剖析了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抓好附属用地面积认定;多方联合监督,切实提高施工质量;抓好拆旧建新;抓好土地后期利用;用好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保证璧山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工作顺利开展,进而得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2010年1月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加快皖江城市带发展。以示范区内的六安市为例,在分析其产业转移承接优势和问题的基础上,从政府、产业、企业三个层面提出培育和提升产业承接力的途径和措施,增强产业承接竞争力和承接效果,促进六安市示范区建设和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承接产业转移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承接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制约发展的因素也在逐步显现。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扬长避短,在承接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该文结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对节约集约用地要求,从基础数据库构建、产业用地集约评价、存量土地挖潜调控等层面提出“基于存量挖潜的产业发展用地调控技术研究”,为皖江城市带产业用地集约调控提供新思路,推动集约用地技术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郭力娜  马仁会  崔长宾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545-19547,19576
[目的]构建农用地质量监测体系框架,为建立农用地质量动态监测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资料收集和理论分析法。[结果]农用地质量监测体系至少应该包含4个层面:①农用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确定监测范围与监测对象;②农用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确定监测内容与项目;③监测指标信息采集体系——确定监测方法和技术;④数据处理与监测评价体系——对监测结果做出判定。[结论]研究适用于已全面完成农用地分等工作的省市自治区,尤其是国家和省级层面对农用地(等级)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和实时更新。  相似文献   

12.
建设用地指标收储机制是指标市场化的重要配套机制,是解决建设用地指标供需平衡的重要手段。建设用地指标收储机制的主体可以被设计为土地储备机构,收储范围需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限内不能“落地”的建设用地指标及在市场挂牌超过规定时限内没有完成交易的建设用地指标范围内,建设用地指标收储包含指标的收购与供应两个阶段,而指标的供应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另外,收储机制体现了公权力的行使,需受到严格的市场监管。  相似文献   

13.
谢戈力  郑巧凤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560-19563
结合国内外有关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的相关研究理论,设置了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的监测指标,研究了监测样点的选取和耕地质量综合指数的计算,利用WebGIS技术对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系统的结构、功能进行了初步设计,提出了系统的总体框架,并阐述了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建立了基于WebGIS的耕地质量监测系统对耕地质量进行长期定位监测。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石诗源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023-2025
以ArcView GIS、Excel和SPSS软件为分析工具,将江苏省1996、2000、2004 3年的土地利用详查数据、经济发展数据和图形数据相结合,运用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6~2004年,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增长明显,净增加了205 066.8 hm2,年变化率为2.13%.其中,工矿用地年变化率速度最快,达9.22%;城镇用地年变化率为6.05%;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最小,年变化率为0.33%.城乡建设用地类型及其结构变化在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和县(市)级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是人口、经济的增长,以及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相似文献   

15.
康亢  李红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309-12311,12377
农村建设用地需求剧增导致了集体建设用地市场交易活跃,然而,在现行土地制度运行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农村建设用地直接入市的争议也随之愈演愈烈.与此同时,征地机制与利益分配模式共同催生出大量隐形的非法土地交易.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直接入市是缓解目前用地紧张状况,加速城镇化进程的有效手段.该研究以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切入点,对现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机制、隐形非法土地交易以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3种情况的运行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在深入探讨现行入市制度不合理之处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机制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志波  许月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6020-6021
在分析探讨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内涵的基础上,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从结构与布局、土地投入程度、利用强度、利用效益及持续发展趋势5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贺荣恒  张川  刘畅  余建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5053-5054,5073
在总结西南部矿区耕地特征的基础之上,分析了矿区开采与耕地损毁之间的关系,运用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得到反映矿区耕地损毁程度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为土地复垦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建设用地批后监管信息系统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春明  王斌  张羽  张涛  牟迪  王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335-17338
在充分研究建设用地监管业务的基础上,根据选取指标的原则及方法,建立了批后监管系统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7大类:报批环节指标、征地实施环节指标、供地环节指标、土地使用环节指标、补充耕地环节指标、基本农田补划环节指标以及土地复垦环节指标。该指标体系是围绕批后监管的具体工作流程建立的,能实时动态的反应建设用地在各个环节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