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水稻不同品种之间生长量差异较大,但不同密度间差异小.不同品种在稀植(30×26cm)处理下有效分蘖终止期同密植(30×13cm)相比,普遍向后延迟,且其叶龄指数分别为20和64,但最高分蘖期无明显差异,其叶龄指数分别为80和79;二次分蘖穗明显增多,提高了有效分蘖率;茎基部伸长节间短而粗,上部节间拉长,折损重大,抗倒能力增强,不同品种间都有同样的趋势.产量与结实率(x1)、千粒重(x2)、m2穗数(x3)、穗粒数(x4)间回归方程为经产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密度间和互作差异不显著.据各种农艺性状的终合分析,秋田32是较适合烯植栽培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2.
水稻大养稀栽培对生育期影响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密度,不同品种出叶速度都是初期慢、中期快、后期慢,叶龄指数65%左在开始,出叶速度最快,一直持到有效分蘖终止为止;叶龄指数达到75%以后,出叶速度明显减慢。在以垅宽行超微植的大稀栽培条件下,出叶中快,由于总叶片数的增加,出穗民普通栽培(30cm×13.2cm)大致相同;密度、移栽形式、品种与主茎总叶片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从m^2穴数、穴基本苗烽两个因素分析,品种与主茎总叶片数之间存在着  相似文献   

3.
密度和移栽期的不同处理对水稻株高、叶龄、叶色的影响不大,其差异不明显,但稀植(30×26cm)与较密植(30×13cm)相比有效分蘖终止期向后延迟,最高分蘖期相近,有效分蘖率提高,在有效穗中二次分蘖穗所占的比重增多;茎基部仲长节间缩短变粗,秆壁增厚.折损重大,抗倒伏能力增强,二次枝梗数明显增多,从而引起每穗粒数增多。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密度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不同移栽期之间产量有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结果表明,稀植的情况下5月28日移栽的比5月20日、24日移栽的明显减产.其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要达到低耗增效的目的,在采用稀植栽培技术体系的同时,应适时早插为宜。  相似文献   

4.
BAU—2诱导冬小麦不育性及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选用32个小麦品种(系),在其幼穗长度1.2cm时,喷施1.8‰的化学杂交剂BAU—2,探讨其诱导小麦品种的育性及其生长发育的表现。结果表明:(1)90%以上的品种(系)不育率达95%~100%,BAU—2杀雄效果稳定;(2)BAU—2对小麦柱头的活力有影响,人工、自然授粉结实率均较低,各为6.0%~36.8%、0.6%~34.2%,品种间差异极显著;(3)BAU—2对株高、穗下节间长度、穗长、千粒重、发芽势和发芽率均为副效应;对单株穗数有所增加,它们变幅分别为0.3~16.7cm、1.6~11.1cm、0~1.4cm、2%~99%和2%~99%、0.3~4.4个;小穗数与对照相近。这些不同程度的差异都是由品种间对BAU—2的不同反应所致。  相似文献   

5.
在一般情况下,无论什么品种,其有效分蘖终止期表现出插秧越密越早,越稀越晚.同等密度的普通栽培(30cm×13.2cm)中,高秆大穗型品种有效分蘖终止期比多穗型品种晚,穴基本苗越少越明显.所以,加大株行距的超稀植(大养稀栽培),有利于延迟有效分蘖终止期,同时分蘖增产潜力能够得到有效利用,使个体生产力大大提高,分蘖节位明显降低,且成蘖率明显提高,从而确保高产所需的粒数指标,提高成熟度,以期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水稻稀植(29.7×26.4cm)较密植(29.7×13.2cm)增多二次分蘖的有效穗数,提高有效分蘖率,增多穗的二次技埂数;上部伸长节间变长,基部节间变短而粗,增加折损重,提高抗倒能力;生育后期叶色下降缓慢,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株数1穴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不同穴距间产量差异显著;多重比较结果表明29.7×26.4、29.7×19.8、29.7×13.2三者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均与29.7×33有显著差异。龙井稻区推广29.7×26.4每穴插2—3株稀植栽培技术可达到低耗增效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施N量为主区,对吉组培28号、组培13号与插秧方式的处理组合为副区的试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一定密度范围内,有效分蘖终止期随穴距变小而提前;(2)两品种在行距为29.7cm、穴距为9.9cm时,产量最高;(3)增施N肥对基部Ⅰ、Ⅱ节间有明显促进作用;(4)产量与施N量间基本呈抛物线;(5)施N量、密度对产量作用存在适宜范围。  相似文献   

8.
箭胡毛杨良种采穗圃营建技术与产穗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箭胡毛杨为杨树新培育品种,在其良种繁育中,采穗圃建设是重要环节。通过对4种不同采穗母株的作业方式和4种不同定植密度处理与母株产穗量的分析,探明了箭胡毛杨良种采穗圃营建的主要技术问题。结果表明,5、10、15、20 cm 4种母株截干作业对穗条的生产量影响差异性显者;30 cm × 40 cm、 40 cm × 50 cm、 40 cm × 60 cm、 50 cm × 60 cm 4种密度处理对有效穗条的生产量影响差异性显著; 5 cm与10 cm截干作业处理之间对有效穗条产量影响差异性不显著;5、10、15cm处理之间对总穗条产量影响差异性不显著; 40cm×50cm、40cm×60cm、 50cm×60 cm密度处理之间对有效稳条产量影响差异性不显著;采穗母株作业方式与定植密度间存在互作效应; 40 cm× 50 cm株行距配合 5~ 10 cm截干作业方式可提高苗圃单位面积的穗条产量。  相似文献   

9.
通过设置9 ̄36株/m^2 10个水平的栽插密度试验,探讨了群体密度对亚种间杂交稻Ⅱ优162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穗数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而增多,穗粒数则相关,产量(Y)与栽插密度(X)满足Y=X/3.306+5.986×10^6×X^1.223726方程,产量在密度12 ̄30株/m^2范围内差异不显,说明亚种间杂交稻Ⅱ优162自我调节能力很强;单株分蘖数和成穗率随着群体增大而降  相似文献   

10.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施N量为主区,对吉组培28号、组培13号与插秧方式的处理组合为副区的试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一定密度范围内,有效分蘖终止期随穴距变小而提前;(2)两种品种在行距为29.7cm、穴距为9.9cm时,产量最高;(3)增施N肥对基部Ⅰ、Ⅱ节间有明显促进作用;(4)产量与施N量间基本呈抛物线;(5)施N量、密度对产量作用存在适宜范围。  相似文献   

11.
整地与抚育对日本落叶松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开原、宽甸、抚顺、清原,采用3种整地规格、2种抚育方式的2因子试验,随机区组设计日本落叶松试验林,5年研究结果:营造日本落叶松短周期工业用材林的合理整地规格以40cm×40cm×30cm为佳,在幼林期树高、胸径生长量分别比25cm×25cm×30cm提高了12.6%、15.0%;在保证林分生长良好的条件下,投入经费比60cm×60cm×30cm节省了166~202元/hm2;抚育方式以造林后全面割灌第1、2年各2次,第3年1次为最好,即不影响幼林生长,又比前2年各多一次除草松土抚育方式节省投入经费150元/hm2,同时还能提高幼林保存率  相似文献   

12.
小麦分蘖叶、穗的生育特征与成穗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冬小麦品种农林61号的观察结果表明,分蘖能否成穗不仅与相对于母茎的出叶速度、幼穗分化速度有关,还与分蘖本身器官之间的生长关系有关。在拔节开始后不久,无效分蘖的出叶速度和幼穗分化速度就明显落后于有效分蘖。与同叶龄的有效分蘖相比,无效分蘖不仅伸长幼叶的叶片长度小,而且伸长幼叶对展开叶的长度比也小。虽然幼穗分化速度在同叶龄的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在同一幼穗发育阶段的幼穗长度无效分蘖要小于有效分蘖。这些结果说明,无效分蘖不仅生长速度慢,而且有不同于有效分蘖的生长方式。  相似文献   

13.
群体密度对亚种间杂交稻Ⅱ优162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置9~36株/m210个水平的栽插密度试验,探讨了群体密度对亚种间杂交稻Ⅱ优162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穗数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而增多,穗粒数则相反,产量(Y)与栽插密度(X)满足Y=X3306+5986×10-6×X1.223726方程,产量在密度12~30株/m2范围内差异不显著,说明亚种间杂交稻Ⅱ优162自我调节能力很强;单株分蘖数和成穗率随着群体增大而降低,达到最高苗的时期和有效分蘖终止期随栽插密度增大而提早;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RGR随密度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4.
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玉米品种叶长和叶面积的节位分布,符合y=a+bx+cx2的二次方程变化特征。叶片———叶鞘———节间三元结构的同伸节位随玉米生育阶段的推进而增大。杂交玉米地下节根发生的最高层位可用R=12(L-1)的式子进行叶龄模式预测;地上部雌雄穗分化的每个阶段可用y=-0.0374(x-20)2+10的方程式进行叶龄模式预测。应用叶龄模式预测,其效果同观察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
杨联松  张培江 《安徽农业科学》2000,28(2):167-168,170
对80优1218个不同播期进行产量(y)与有效分蘖(x1)、每穗总粒数(x2)、结实率(x3)、千粒重(x4)间的相关、通径分析,结果显示,有效分蘖是构成80优121产量最重要的因素,在高产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每穗总粒数是构成产量的基础。产量与构成产量因素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9849^**、0.9784^**、0.7386和0.9557^*。回归方程为γ=-2349.953+100.4523  相似文献   

16.
H^+离子束对大麦M1胚芽细胞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30keVH+离子注入束辐照大麦种子,结果初步在明:H+离子束辐照大麦显著地提高了M1胚芽细胞的分裂指数,促进了细胞分裂。H+离子注入不仅引起胚芽细胞的明显核畸变(双核、小核、微核等),还诱发染色体多种类型畸变(桥、落后、游离、断片等),表现出较高的有丝分裂畸变率与较宽的畸变谱。且在2×1016H+/cm2~6×1016H+/cm2范围内,注入剂量与畸变率呈正相关,但6×1016H+/cm2剂量后又呈下降趋势。为此,提出了H+离子注入在大麦诱变育种中可被采用的适宜剂量范围。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于1989 ̄1994年对45个籼稻品种(包括杂交籼稻组合和制种亲本品种)进行的观察结果表明,籼稻一生有两类葫芦叶特征出现。第一类出现在移栽稻的分蘖期,由植伤引起,N叶期移栽,第(N+2)叶与第(N+3)叶为第一类葫芦叶;第二类出现在幼穗分化期,由拔节引起,这类葫芦叶的第一片倒数叶龄期为品种伸长节间数减2,一般4个伸长节间的品种最后有2片葫芦叶,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最后有3片葫芦叶,6个伸长节间  相似文献   

18.
水稻旱育秧的移栽密度对群体结构和光能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早稻旱育秧不同移栽密度的群体结构,光能分布与利用特性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移栽密度较低时,群体的分蘖高峰期推迟,有效分蘖期延长,且旱育秧群体有较强的自动调节能力,双季早稻的适宜密度为23.3cm×13.3cm孕穗期群体叶面积的垂直分砷状况因移栽密度而异,16.7cm×13.3cm,23.3cm×13.3cm的叶面积以30~45cm层为最大,30.0cm×13.3cm的最大叶面积出现在45~6  相似文献   

19.
小麦玉米套种方式对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播种方式以16.5cm×l6.5cm×30cm最佳,比20cm等行距亩产增加9.38%,其次为17cm×33cm和23cm×30cm,分别比等行距增产3.45%和2.88%,均达到显著水平。玉米套种方式也以16.5cm×16.5cm×30cm为佳,小麦玉米年亩产最高,比小麦20cm等行距+玉米60cm套种方式增产2.87%,达显著水平。从而说明,改变目前小麦大面积20cm等行为两窄一宽或宽窄行播种方法,既有利小麦稳定增产,又有利玉米套种高产,达到全年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采用鸡球虫单卵囊感染雏鸡,对雏鸡日龄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7、15和30d雏鸡的感染成功率分别为63.3%、60%、3.33%和0;与该种球虫鉴定时的指标相比,潜隐期从141h延长至(176.6±7.2)h,卵囊由(20.16±1.16)μm×(15.59±1.13)μm增大至(24.32±1.3)μm×(18.61±0.75)μm,孢子囊由(11.64±0.85)μm×(5.86±0.59)μm增大至(12.89±0.85)μm×(7.51±0.25)μm;显露期为(49.8±5.62)h,每鸡排出8.42×104个卵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