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拌种和喷雾方法,研究了吡蚜酮对水稻的表观安全性。结果表明,每千克种谷拌种25%吡蚜酮5~20 g在拌种后3 h播种和6 h播种处理的出苗率、苗高、水稻根长和株高均高于不施药对照处理。在秧苗1叶1心期兑水喷雾时,25%吡蚜酮WP 75~450 g/hm2等处理的水稻根长和株高与不施药处理以及10%吡虫啉WP 30 g/hm2处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在秧苗移栽前3 d施药,25%吡蚜酮WP 75~600 g/hm2等处理的水稻分蘖数和株高与不施药处理之间亦均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说明每千克种谷拌种25%吡蚜酮WP 5~20 g的剂量内对水稻安全,在秧苗1叶1心期25%吡蚜酮WP用量在450 g/hm2以下喷雾处理和在秧苗移栽前3 d 25%吡蚜酮WP用量在600 g/hm2以下喷雾处理均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究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效果较好的施药技术。[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测定了6种药剂拌种、药剂拌种+秧田期施用杀飞虱药剂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只用拌种或早期施杀飞虱颗粒剂的方法不能很好地控制病害的为害,在秧苗2叶1心、移栽前3 d及移栽后7 d各喷1次防效较好。[结论]使用拌种剂拌种和在秧苗期及移栽后早期喷施杀稻飞虱药剂的方法,可有效控制湘中地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吡蚜酮种子处理对灰飞虱和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吡蚜酮浸种和拌种处理对灰飞虱的防治效果和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秧田揭膜后5~11 d,25%吡蚜酮WP 200~400倍液浸种处理对灰飞虱成虫的防效在55.70%~74.88%之间;移栽后40 d,对水稻条纹叶枯病株防效在70.50%~72.34%。25%吡蚜酮WP 2~8 g/kg拌种对灰飞虱成虫防效在57.84%~86.30%,对水稻条纹叶枯病株防效在64.51%~75.51%。  相似文献   

4.
2014年顺昌县开展不同措施全程防控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秧田期30目防虫网覆盖育秧、秧苗移栽前3 d和插秧后10 d每667 m2喷施30%毒氟磷可湿性粉剂60 g+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4 g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效果最好,防效达90.48%,水稻增产率达25.75%。该防控措施可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结果表明,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1 g20 mL与种子直接混合搅拌包衣+1叶1心期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25 g/hm2兑水喷雾+移栽前2d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90 g/hm2兑水喷雾+移栽后7d用48%毒死蜱乳油900 mL/hm2兑水喷雾+移栽后15 d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900 mL/hm2兑水喷雾的施药方案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齐穗期防效达78.57%,收割前防效达64.86%,该施药方案持效期较长,药效明显.同时,对该病的媒介昆虫白背飞虱防效也较为显著,在本田期防治效果较为长久,能有效遏制病毒病的传播,是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较为理想的药剂.  相似文献   

6.
2013年开展不同措施防控白背飞虱及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秧苗期覆盖防虫网对白背飞虱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效达100.00%;大田期以秧田期土壤处理+药剂拌种+移栽前施药(毒氟磷+烯啶虫胺)和大田期施药(毒氟磷+烯啶虫胺)的防控措施较好,该防控措施对白背飞虱的防效达92.75%,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效为80.69%,水稻每667 m2产量526.70 kg。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研究了杂交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技术。【方法】在广西兴安县病圃,调查了25%吡虫啉拌种、播种后40目防虫网覆盖、出苗后15 d 25%噻嗪酮喷雾以及移栽前2 d 25%吡蚜酮喷雾带药移栽等单项措施及其各措施不同组合,对中浙优8号、H两优991和Taichung Native(TN1)等3个水稻品种乳熟后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株率的影响,以出现高位不育分蘖及明显矮化症状为病株标准。【结果】不同品种各处理中发病株率数据表明,中浙优8号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具有抗性,而H两优991和TN1均为感病品种。在不同防治措施组合中,中浙优8号的平均发病株率为6.97%,各防治措施及其组合的相对防效在26.08%~75.38%,其中以防虫网覆盖+25%吡蚜酮带药移栽的防治效果最高;不同处理间H两优991的发病株率在9.63%~22.05%,在不同防治措施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低于本品种的空白对照,其中7个防治处理的平均病株率与中浙优8号空白对照相当(P0.05);不同处理下的TN1发病株率均为100%。【结论】药剂拌种、防虫网覆盖结合带药移栽可以保护抗、感品种免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侵袭;抗病品种与苗期全程保护技术相结合,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8.
3种农药防治水稻褐飞虱药效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25%吡蚜酮WP等3种农药防治水稻褐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吡蚜酮WP对褐飞虱的防效高,对成虫速效性好,对若虫速效性较差,但持效期长,每667 m2用25%吡蚜酮WP 32 g药后1 d、5 d、15 d防效分别达63.80%、81.03%、92.95%。  相似文献   

9.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传毒媒介白背飞虱传播所致,目前治虱防矮是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重要手段。为寻找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有效方法,研究了不同药剂拌种、秧田期及本田初期喷雾并施用氨基酸肥料等田间防病效果。结果表明,使用70%噻虫嗪种子包衣(2 g/kg)于一叶一心期、移栽前2 d、移栽后7 d、移栽后22 d各喷雾1次后,水稻生长期内秧苗粗壮、叶色浓绿、分蘖增多。该施药方案对白背飞虱防效达77.41%,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效达91.44%,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王皖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175-8176
[目的]明确某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25%吡蚜酮·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及最佳使用剂量。[方法]以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375 g/hm2和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70 g/hm2剂量处理为对照药剂,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25%吡蚜酮·噻嗪酮可湿性粉剂3个剂量(240、300、360 g/hm2)处理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效果。[结果]25%吡蚜酮·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对水稻稻飞虱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2 d,25%吡蚜酮·噻嗪酮可湿性粉剂3个剂量处理的防效在61.52%~67.04%,速效性较差;药后7 d,3个剂量处理的防效均大幅度增加,持效性较好,其中300、360 g/hm2处理的防效分别为85.43%和86.72%,均与对照药剂间差异不显著。[结论]用25%吡蚜酮·噻嗪酮可湿性粉剂防治稻飞虱时,建议在低龄若虫高峰期按照用药量(有效成分)75 g/hm2对水均匀喷雾防治1次即可,且施药时田间要有一定水层并维持7 d以上。  相似文献   

11.
水稻“三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水稻"三控"技术的应用概况,从品种选择、培育壮秧、科学施肥、适时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水稻"三控"栽培技术,以促进该技术在水稻生产中的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2.
13.
对一阶倒立摆系统的平衡控制问题进行了控制策略研究.建立了系统数学模型,分别采用模糊控制和PID控制策略设计了控制器,并用Matlab/Simulink对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实验研究.仿真实验结果不仅证明了两种控制策略对系统平衡控制的有效性,同时也展示了它们的控制品质和特性.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利用单片微型计算机设计的全自动高层建筑消防警报系统,详细阐述了整个系统的功能,硬件结构,控制过程,并就关键的线路作了深入说明,给出了主要软件的程序流程框图。  相似文献   

15.
针对水稻秧棚内温度环境变化的特点,将模糊控制算法应用于水稻育秧棚温度环境的控制当中。通过界定输入和输出变量的模糊隶属度值。从而对被控对象加以模糊运算获得控制规则查询表。并进一步得出了对执行机构的控制法则。通过仿真测试表明,该控制技术在应用于水稻育秧棚温度环境的控制中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6.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约农药的投入,节约防治用工,节省肥料,减少环境污染,生产出无公害(绿色)优质稻米,增加农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17.
稻瘟病是目前黑龙江垦区对水稻危害最重的一种病害,近两年来连续发生,给垦区水稻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甚至很重。红卫农场近年采取栽培措施防治与药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人性是胡宏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他认为,性为天下之本,万物以性为基础。这个基础无善恶。原因在于性难言。同时胡宏提出心为天下之大本。具有认识、主宰等经验功能的心是成全本性的关键,甚至是基础,故为大本。胡宏援心证性,借用佛家所重视之心来引证、成全儒家之性,重视经验、突出实用才是胡宏哲学的中心。因此,心才是胡宏哲学的真正主题。  相似文献   

19.
白蚁是世界性大害虫,它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为害方面。白蚁的为害给各行各业均造成巨额经济损失,林业更是深受其害。  相似文献   

20.
小麦吸浆虫属双翅目瘿蚊科,是威胁小麦生产的主要害虫。以幼虫潜伏在小麦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浆液,造成瘪粒、空壳。由于小麦吸浆虫个体小,危害隐蔽,防治技术性强,给小麦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