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代农民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有着更强烈的城市融入意向。如果长期忽视其城市归属感问题,便容易导致严重复杂的社会问题。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对城市看法的差别与原因,提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研究以及与老一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生活目标、生活方式等的对比之下,得出在新形势下图书馆应当给予新生代农民工大力的知识援助,以期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与方式。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由于历史遗留等诸多原因,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老一代和新生代农民工带着无限的遗憾,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新生代农民工逐渐被取代,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与老一代新生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有了很大提高,职业期望值也更高。他们渴望融入城市,与城市居民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然而,他们在城市一体化的进程中并没有取得顺利的进展,这使得他们摆脱了"城乡"的束缚,形成了"脱离农村而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的新型"城乡二元"结构。在中国,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它们能否顺利实现城市一体化,关系到城市化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研究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融入问题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老一代农民工逐渐退出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怎样充分发挥他们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正能量,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一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和作用;二是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发挥新生代农民工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与创业动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多年,农民工群体的特征发生着重大变化,已成为我国"三农"问题研究的新课题.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其特殊的两面性,一方面乡土情结薄弱,另一方面与城市气氛格格不入,新生代农民工不得不寻找自己的出路.通过对江西省永丰县新生代农民工现状调查分析,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定义,从文化、生活以及背景等方面与老一代农民工进行特征比较分析,享受型生活观念、文化程度较高与流动频繁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显著特征.基于特征研究探讨了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动机,新生代农民工流动频繁创造的良好个人关系网络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唯一途径,渴望城市化市民化成为创业的动力和目标.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城市化与市民化趋势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愈渐突出。与老一代的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表现为人口流动性大、城市心理倾向性明显、受教育程度高等方面。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困境出发,结合其群体特征表现,从新生代农民工个体、企业教育组织、政府教育机构等三类主体,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老一代传统农民工因年龄增长而逐渐返乡,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大中城市经济建设的基础力量。新生代农民工长期生活在城市,却不能真正融入城市,其身份仍然是农民,不能享有市民的地位和权利,尚未形成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距离真正的市民还存在一定距离。关于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对于其市民化,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文章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特征,并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已然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人生观、恋爱观、价值观等方面表现了独特的"新"特征。但中国城乡二元体制却在改革中成为了农民工融入城市发展的主要障碍。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发展深入探讨,结合政府、组织化主体、群体个人提出相应策略,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找到个人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农民工对工作满意度的评价,并研究农民工个人特征、社会资本、工作状况对于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统计分析2 314份农民工调查问卷。结果表明:1)影响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是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变量、工作状况变量,个人特征变得不显著;2)在社会资本方面,家庭型社会资本重要性降低,生活型和工作型社会资本的重要性升高;3)在工作状况因素方面,农民工重视工作状况的劳动强度、福利水平和保障状况,而同时对工资的重视程度降低;4)新生代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在影响其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方面存在差异,新生代农民工更加重视工作型社会资本。工作状况因素中,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工资比较重要;而老一代农民工认为养老保险比较重要。  相似文献   

10.
以新生代农民工为视角,通过抽样调查,描述扬州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的现状,通过对比已有的老一代农民工的研究成果,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生活的新需求,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上表现出了对就业环境、工资报酬、职业培训更高的追求;在生活上显示出其自我定位、个人归属、住房要求的新变化。最后就如何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生活的新需求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需求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金锋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0):179-182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成长环境得天独厚、受教育程度较高但专业技能较欠缺、外出谋求发展动机强烈等诸多新特征,对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非常强烈。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满足其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面临着政府及相关部门认识不到位、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不充足和培训内容不切实际等障碍,要通过采取转变观念、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各相关群体作用等对策来切实搞好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后农民工,也称新生代农民工正大量地流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新生代农及民工成长的社会环境与其父辈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社会历史、生活环境、教育状况以及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与老一代农民工在价值观、消费观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整体教育水平较老一代农民工有所提高,但是职业技能水平低下仍是制约他们实现“市民化”的主要因素。要不断创新农民工职业培训机制,把我国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育模式植入到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去,形成新生代农民工“半工半读”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具有社会价值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全国农民工总数的51.5%,据此推算其现有数量为1.48亿余人,数量上新生代在农民工群体中已占主导地位。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其老一代的承继,却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城市融入意愿,以及不同于他们上一辈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该研究以东莞某电子厂作为观察视域,洞察新生代农民工的当下生存境遇,进而探讨新生之群的人与城之现实碰撞与彼此融入进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探寻突围之策。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有着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的生活背景和价值观念,独有的特征使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着诸多新的困境。该研究通过调查和研究诸城市郭家屯镇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及特征,探讨其在身份认同、就业和婚恋三个方面的发展困境,然后主要从外部环境障碍和自身条件限制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原因,最后从主体、政府、社会和社区四个层面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整体教育水平较老一代农民工有所提高,但是职业技能水平低下仍是制约他们实现“市民化”的主要因素.要不断创新农民工职业培训机制,把我国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育模式植入到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去,形成新生代农民工“半工半读”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具有社会价值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正新生代农民工在文化程度、打工的主要目的、生活方式、工作期望、与农村家庭的经济联系等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迥然不同。他们基本都会熟练使用网络,拥有智能手机,可以关注互联网上的理财产品。虽然头上顶着农民工的帽子,但80、90后这批农民工又被加上了新生代这个定语,让他们与老一代农民工有着天然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既有优于老一代的优势,又有一些自身的障碍。针对河南省目前状况而言,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进程缓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本省工业化的发展。解决这些矛盾,使新生代农民工更好更快的融入城市,对本省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是当前社会发展中新出现的群体,已经成为当今农民工队伍的主流。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消费观念更加开放、生活目标明显转移、利益诉求不断提高、融入城市能力更强等特点,就业倾向也更加宽泛。因此,客观公正认识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对于认识和把握农民工群体的发展规律,有效解决当前发达地区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有别与老一代农民工,为了顺应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新一代农民工职业技能亟待提升,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