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基本区情催生节水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内蒙古自治区现有耕地0.07亿hm^2,种植作物主要以玉米、小麦、水稻、大豆、马铃薯五大作物及杂粮杂豆为主,辅以瓜果、蔬菜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目前稳定在200亿kg以上,产量居全国第11位,每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00亿kg,是全国净调出商品粮的6个省区之一。因此,内蒙古既是畜牧业大省,也是农业大省。  相似文献   

2.
非充分灌溉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非充分灌溉研究工作始于80年代初。最早和灌溉关键水当属非充分灌溉问题。Jensen模型在国内应用使非充分灌溉研究从定性阶段提高到定量阶段。鉴于Jensen模型中敏感指数在空间的不稳定性,当前应抓紧该模型在各地的研究,确定每一地区的各种作物的敏感指数值。尽快恢复全国灌溉试验网,组织全国的联合试验,争取在3-5年内完全确定水-作物模型的有关参数,为全国的非充分灌溉工作开展咨询指导。  相似文献   

3.
非充分灌溉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非充分灌溉研究工作始于 80年代初。最早和灌溉关键水当属非充分灌溉问题。Jensen模型在国内应用使非充分灌溉研究从定性阶段提高到定量阶段。鉴于 Jensen模型中敏感指数在空间的不稳定性 ,当前应抓紧该模型在各地的研究 ,确定每一地区的各种作物的敏感指数值。尽快恢复全国灌溉试验网 ,组织全国的联合试验 ,争取在 3~ 5年内完全确定水 -作物模型的有关参数 ,为全国的非充分灌溉工作开展咨询指导  相似文献   

4.
SPAC系统中水总是从水势高处流向水势低处,土壤水势的高低是影响植物根系吸水速率的主要因素。相对于土壤含水量来说,用土壤水势作作物非充分灌溉的下限指标更具科学性,更利于水分下限指标的推广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整个生育期来说,-200 kPa是比较适宜的大棚番茄土壤水势下限。在这一指标的推广过程中,须先测定当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并从曲线上找出该适宜水势对应的土壤含水量,通过控制土壤含水量达到控制土壤水势的目的,从而实现精量灌溉。  相似文献   

5.
非充分灌溉下作物优化灌溉制度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非充分灌溉理论为基础,建立了灌区单一作物优化灌溉制度的动态规划模型。建模时考虑了灌区的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及地下水等多种水资源联合使用问题,在模型中体现了地表水的使用优先于地下水的事实。将模型应用于华北某灌区,并对不同的初始条件进行了仿真,利用逐次渐近法求得了多种灌溉方案,计算结果对估计作物的水分生产函数、建立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大系统协调分解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非充分灌溉预报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FAO-56 Penman-Monteith公式和双作物系数法计算出作物需水量,根据初始土壤含水率和作物生长发育的长度,通过农田土壤水量平衡原理计算出当前的土壤含水率,依此作为判断灌水与否以及预报灌水日期的依据。当土壤含水率下降到土壤水分下限值时就灌水,计算并输出灌水量,当其未达土壤水分下限值时,则预报需要灌水的日...  相似文献   

7.
非充分灌溉的发展与现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洁 《节水灌溉》1998,(5):21-23
1什么是非充分灌溉灌溉一词是水利工作者和农牧民朋友非常熟悉的概念,就是在作物的生育期内给种植作物的农田里灌水。而什么是充分灌溉,什么是非充分灌溉呢?就不是十分明确了,在此,有必要作一简略介绍。1.1充分灌溉充分灌溉,就是要充分满足作物生长期的需水要求,按照传统经验或作物需水量试验要求的灌溉水量和灌水定额(一次灌水的水量)进行灌溉。长期以来,人们都是遵循这一观念进行农田灌溉的。特别是我们内蒙地区,有水就灌,大水漫灌的现象还很严重,甚至有的人认为多灌总比少灌好。其实不然,水量灌得太多反而会减产,造成浪…  相似文献   

8.
鲁西南地区冬小麦非充分灌溉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1995~1998年的田间试验,在摸清了鲁西南地区冬小麦需水特性的基础上,结合当地降水及其分布特点,提出了冬小麦非充分灌溉的灌水指标及优化运行模式,该灌溉模式与充分灌溉相比,在单产接近的条件下,减少了灌水次数,节省了灌溉水量,提高了灌溉水的生产效率,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9.
非充分灌溉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介绍了非充分灌溉研究的理论基础,阐述了非充分灌溉研究中的作物-水模型及其敏感指标、土壤水分不足条件下作物蒸发蒸腾量的计算方法和有限水量在作物生育期内的最优分配问题,最后提出了对非充分灌溉问题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我国在开展节水灌溉方面已取得很大成就,尤其是在旱作物和水稻的非充分灌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已引起国际上的密切关注。但在节水灌溉的理论方面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陈亚新、康绍忠教授合编的《非充分灌溉原理》于1995年9月由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该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有关非充分灌溉的理论和实践,介绍了最新的科学研究进展。全书共分非充分灌溉的科学基础、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的水分传输、缺水对作物的影响与水分亏缺的评价指标、作物—一水模型、非充分灌溉最优水管理、非充分灌溉试验研究等六章,共25…  相似文献   

11.
大田作物非充分灌溉实施效果分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现有非充分灌溉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大田作物中,从作物耗水量、单产、产量要素、水分生产率、节水量与总效益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充分灌溉相比,非充分灌溉(Ⅰ)节水增效显著,非充分灌溉(Ⅱ)总产量或总效益下降较大,实际应用中应把握好非充分灌溉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基于遗传算法的非充分灌溉下最优灌溉制度设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立了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的作物最优灌溉制度的非线性规划模型。针对模型中目标函数高度非线性的特点,提出利用十进制编码的混合遗传算法来进行求解,并提出了有条件的随机生成的初始种群生成方式以及伪随机变异方式来处理线性约束条件的策略。实例研究表明算法以及约束的处理策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稻田生态环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方荣杰 《节水灌溉》2001,12(5):35-37
本文以水稻非充分灌溉试验的大量实测资料为基础,分析比较了不同水分条件下水稻田间养分特征、病虫害发生情况、田间杂草生长及变化和小气候条件等,并对稻田生态系统内主要环境因素随田面水层状况的变化规律及原因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对于探讨既能节水,又能改善稻田生态环境的水稻灌溉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非充分灌溉农田土壤水分动态模拟模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系统阐述了非充分灌溉条件下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二种模拟模型 ,即大田水量平衡模拟模型和土壤水运动模拟模型 ,提出了农田计划湿润层土壤含水量非线性变化的计算方法 ,结合实例对二种模型进行分析比较 ,为非充分灌溉决策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金秋的内蒙古。天高云淡。全国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现场会于9月25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茂旗成功召开。这标志着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将作为重点加快推进。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宗锦耀司长、农业部农机鉴定总站刘敏站长、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丁翔文站长、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周文毅副厅长等领导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16.
9月26日,全国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现场会在内蒙古召开,标志着全国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推进工作全面启动。笔者从会上了解到,随着《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公布施行和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广大农民购置、使用马铃薯生产机械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得到了长足发展,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20%,机耕水平达36.7%,机播、机收水平超过10%,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扎实起步。当前主产区已经具备加快推广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基本条件,大力推进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的机遇已经来临。  相似文献   

17.
利用测坑精确控水的优势,2009年对寒地黑土区水稻进行了非充分灌溉试验研究.运用解释变量个数多、样本量少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非充分灌溉水稻产量的预测模型,消除了因子间多重相关性的影响,很好地解释因变量.研究分析表明:结果比较合理,并与实际相符,这为水稻非充分灌溉分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内蒙古马铃薯种植模式及农机具使用现状,阐述了今后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发展趋势,提出了内蒙古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正>据有关资料介绍,马铃薯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马铃薯又称地蛋、土豆、洋山芋等。2015年,我国提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马铃薯成为稻米、小麦、玉米外的又一主粮。我国马铃薯生产配套栽培技术日趋成熟,集成了以农机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是我国马铃薯主要产区之一,现有耕地686.3万hm^2,农作物播种面积574.9万hm^2,粮食播种面积418.11万hm^2,马铃薯种植面积由“七五”期间的26.67万hm^2发展到“十一五”期间的59.8万hm^2,占全区粮食总播种面积的13%左右。鲜薯总产量达到865.3万t(折粮173.1万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