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奶牛体况与胎次、泌乳阶段和生产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  张程  侯扶江 《草业科学》2016,33(4):771-777
奶牛体况评分是指可根据奶牛身体各部位综合得分来衡量牛的膘情,并用于管理奶牛营养和健康的一种重要方法。某代表性奶牛场泌乳期奶牛的体况评分结果表明,奶牛体况与乳蛋白率、305d估计产奶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第3胎次奶牛体况最好,极显著优于其它胎次(P0.01);泌乳后期奶牛体况极显著优于其它泌乳阶段(P0.01);奶牛体况与体细胞分之间显著正相关(P0.05)。根据奶牛体况评分结果可预测牛奶产量和品质。生产中应通过加强营养和改善饲养管理条件等措施使奶牛体况处于合理范围,以获得产量和品质俱佳的牛奶。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奶牛业的发展,尤其是奶产量的提高,奶牛酮病(尤其是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已引起国内兽医学者的普遍关注。临床上,亚临床酮病虽无明显的症状,但由于会引起母牛泌乳量下降,乳质量降低,体重减轻,生殖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发病率增高,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采用酮粉法检测雅安市养殖场和散养农户泌乳奶牛尿、乳酮体,了解雅安市奶牛在不同自然饲养管理条件下亚临床酮病的发生情况,为寻求预防和控制雅安市亚临床酮病的适宜时机和方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1.1实验奶牛雅安市各奶牛场及农户散养的泌乳奶牛536头…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共收集10316条DHI记录并分析了奶牛胎次和泌乳天数对牛奶尿素氮(MUN)含量的影响以及MUN值与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各胎次间MUN值有差异.泌乳天数在90~120d时,MUN值最高;在90~120d以前,MUN值随泌乳天数的增加而升高;在90~120d以后,MUN值大体上随泌乳天数的增加而降低.MUN值和4%标准乳产量(FCM)之间呈二次曲线相关(Y=-0.002X2+0.133X+16.88,R=0.963,P<0.001),FCM在33.3kg/d时MUN值最大;MUN值和乳蛋白含量呈二次曲线相关(Y=-0.933X2+5.862X+10.01,R=0.819,P=0.012),乳蛋白含量在3.14%时,MUN值最大:MUN值随乳脂含量的升高而降低(Y=-0.249X2+0.827X+19.59,R=0.974,P<0.001);MUN值随体细胞数的增加而增加(Y=0.001X+18.94,R=0.838,P=0.005).  相似文献   

4.
奶牛酮病与胎次,产奶量,泌乳月及季节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某奶牛场10年来奶牛酮病发病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奶牛酮病与胎次、产奶量、泌乳月关系密切,而与季节关系不密切。同时奶牛酮病对产后配种也有一定影响。奶牛酮病是泌乳母牛在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发生的一种重要的代谢性疾病。特征是酮血症、酮尿症、酮乳症和低血糖症。酮病在世界各国高产乳牛群中发病率甚高,所造成的危害很大。Show估计,美国每年有一百万病例,或者4%的发病率,Payne报道英国有2%的发病率。我国目前尚无正式统计资料,但随着高产奶牛群的出现,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对规模较大的集约化饲养场,如何搞好高产奶牛的饲养管理,减少营养代谢病的发生,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奶牛酮病与胎次、产奶量、泌乳月份、季节关系的分析和酮病对奶牛产后配种天数影响的统计,为大型饲养场如何加强对高产奶牛的饲养管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试验选取内蒙古乌兰察布市489头泌乳奶牛,通过对尿中和乳中酮体采用酮粉法检测进行奶牛亚临床酮病的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乌兰察布市泌乳奶牛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为10.63%;第1和第2个泌乳月亚临床酮病发病率明显高于第3个及以上泌乳月;各胎次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以3~5胎最高;日产奶量在30kg以上亚临床酮病发病率显著高于日产奶量在30kg以下奶牛;养殖小区以及规模户饲养奶牛的亚临床酮病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胎次与奶牛子宫炎症发病率及治愈率的关系,笔者在季节、饲养管理等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对1~3胎和4~5胎奶牛子宫炎症发病率及治愈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3胎奶牛子宫炎症发病率(8.16%)显著低于4~5胎(16.49%)(P0.05);奶牛子宫炎症治愈率1~3胎(50.00%)与4~5胎(43.75%)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预防奶牛子宫炎症时一定要考虑到胎次的影响,对高胎次的奶牛要从多方面进行预防,从整体上降低子宫炎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对胎次与奶牛子宫炎症发病率及治愈率的关系进行分析,在确保饲养环境、各类管理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不同胎次的奶牛子宫炎症发病率及治愈率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为1~3胎和4~5胎。在分析相应数据结果后,表明1~3胎奶牛子宫发病率明显低于4~5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1~3胎奶牛子宫炎治愈率与4~5胎并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在对奶牛子宫炎症进行防治时,须对胎次进行合理考虑,才能更好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维护奶牛的健康。  相似文献   

8.
亚临床酮病对泌乳早期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围产期亚临床酮病与泌乳奶牛繁殖性能及卵泡发育之间的关系,本试验选择了黑龙江省某大型集约化牛场开展试验,根据产后血酮水平确定亚临床酮病组和健康组奶牛共80头,该牛场亚临床酮病发生率为71%;两组奶牛跟踪到产后50 d进行直肠检查和B超检查了解卵泡发育状况,并记录繁殖性能数据。结果显示:与健康组奶牛相比,亚临床酮病组奶牛产后首次发情天数延长10 d,产后60 d内发情次数少0.58次;产后50 d子宫复旧不全高15%,与亚临床酮病呈显著正相关(R^2=8.74);产后60 d卵泡直径小3 mm(P<0.05)。结论:该牛场奶牛亚临床酮病发病率较高,是引起奶牛产后繁殖障碍的风险因素,也是造成卵泡发育受阻的不良因素,会导致奶牛繁殖力下降。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试纸条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酮粉法检测奶牛亚临床酮病,结果表明:以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检测结果为诊断标准,试纸条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9%和94%,酮粉法的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分别为56%和90%.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对规模化牧场测定日数据进行分析,旨在估计不同地区305 d校正产奶量对应泌乳天数(DIM)的校正系数与胎次校正系数。利用Wood(不完全伽玛)模型对来自不同温度带9个参考群11 749头荷斯坦奶牛2010-2020年间的683 160条测定日产奶量拟合泌乳曲线,估计泌乳曲线参数,计算头胎牛和经产牛1~305 d泌乳天数对应的校正系数,分别分析参考群和验证群305 d校正产奶量和305 d实际累积奶量的差异;利用SAS 9.2中混合线性模型对1~6胎至少有前5个胎记录的牛估计305 d奶量的胎次效应值,并计算1~6胎各胎次的乘法校正系数;比较传统系数和新系数校正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①参考群头胎牛和经产牛中,泌乳曲线方程的拟合度R2范围分别为0.4593~0.4913和0.5796~0.6341,泌乳高峰日分别为79~85和53 d,泌乳高峰奶量分别为33.1~34.4和46.0~48.6 kg;②对于参考群,头胎牛和经产牛校正系数分别在泌乳≥90 d和泌乳≥30 d基本趋于一致,头胎牛和经产牛泌乳≥60 d的305 d校正产奶量均趋近于305 d实际累积奶量,奶量差值分别在100和200 kg以内;③对于验证群的305 d校正产奶量,头胎牛泌乳≥150 d和经产牛泌乳≥180 d的泌乳天数校正系数适用性更佳,305 d校正产奶量与305 d实际累积奶量比值高于79%;④1~6胎的胎次校正系数分别为1.2121、1.0380、1.0063、1.0000、1.0220和1.0290;⑤与传统系数相比,新泌乳天数校正系数校正效果更好,头胎牛和经产牛新系数校正的305 d奶量较305 d实际累积奶量相差分别在900和700 kg以内;利用新胎次校正系数,2~4胎产奶量可较为准确地校正到5胎成年当量。本研究结果表明,定期更新305 d校正产奶量的泌乳天数与胎次校正系数,便于准确地将不同泌乳天数、不同胎次状态下泌乳牛的产奶量调整到同一基准上,从而更好地比较奶牛个体泌乳性能的高低,为牧场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奶牛酮病的主要症状是产后逐渐消瘦,顽固性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诊断方法为临床观察和肝脏组织比重测定实验等。同时本文介绍了几种比较先进的治疗与预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不同胎次、妊娠天数、围产时间、犊牛初生重及月份与奶牛产后疾病的相关性,为降低奶牛产后疾病发病率提供参考。本文调查了宁夏某场2 975头中国荷斯坦牛不同胎次、妊娠天数及月份等对奶牛产后疾病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宫炎、蹄病及产后瘫痪的影响程度,并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胎次的增加,奶牛胎衣不下、乳房炎、蹄病和产后瘫痪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但对子宫炎发病率的影响不明显,其中第6胎奶牛的产后发病率最高。5-7月份奶牛产后疾病的发病率最高。妊娠天数和奶牛进入围产圈时间的增加使得产后疾病的发病率降低。犊牛初生重的增加使得奶牛胎衣不下和产后瘫痪的发病率升高。患胎衣不下导致乳房炎和子宫炎发病率增加,患蹄病导致胎衣不下、乳房炎和子宫炎发病率增加,产后瘫痪导致胎衣不下、乳房炎发病率增加。不同胎次、妊娠天数、产犊月份、围产时间和犊牛初生重对奶牛产后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宫炎、蹄病和产后瘫痪有一定的影响,且产后疾病间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收集了乌鲁木齐农垦乳业集团五一农场奶牛场1989~1996年1552个泌乳期的荷斯坦奶牛原始产奶记录,依据中国荷斯坦牛的泌乳生理特点及其规律性,运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建立了不同泌乳天数各胎次产奶量的回归方程,1~6胎经显著性检验差异极显著(P<0.01)。分别求出了总体及不同泌乳天数各胎次产奶量的校正系数,并制定出其速查表。  相似文献   

14.
研究表明,患有亚临床酮病的牛只每天要比非酮病牛的产奶量减少1~10L,一旦开始泌乳,高产奶牛的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大约是40%,而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仅为5%。由于亚临床酮病不容易被发觉,所以往往在牧场的日常管理中被忽视。一头患有亚临床酮病牛所带来的损失约为78美元,在此情况下,也增加了奶牛患有临床酮病及皱胃扭转、胎衣不下等疾病的概率。  相似文献   

15.
奶牛淘汰原因与淘汰时泌乳天数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奶牛场每天重点关注的是泌乳牛、在群牛,往往忽略了淘汰牛,然而淘汰牛在牛场饲养管理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改善牛场管理的重要信号之一。本研究对三元绿荷奶牛养殖中心2 728头淘汰牛的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淘汰牛的疾病效应对淘汰时泌乳天数有极显著(P<0.0001)的影响,同时本研究分析了各种疾病淘汰时的泌乳天数分布。这些研究结果将对奶牛饲养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奶牛体况、血浆生化指标与酮病的关系,试验选择黑龙江省某集约化牧场94头围产期奶牛进行跟踪调查,根据血浆β-羟基丁酸(BHBA)浓度分为酮病组(K组)和对照组(C组).采用GLM模式、皮尔逊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围产期奶牛体况评分(BCS)、血浆BHB...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理论上对亚临床型酮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和危害性进行阐述,结合牛场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发病原因进行深入地分析,建立适合于牛场奶牛亚临床型酮病防治的技术模型,该技术模型最终能和奶牛场的日常管理紧密结合,达到对亚临床型酮病的提前预防和提前治疗的目的,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奶牛亚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达到提高产奶量和奶牛场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高产奶牛亚临床酮病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克春 《兽医导刊》2013,(11):41-43
一、奶牛亚临床酮病的产生研究表明,患有亚临床酮病的牛只每天要比非酮病牛的产奶量减少1到10 L不等,一旦开始泌乳,高产奶牛的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大约是40%,而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仅为5%。由于亚临床酮病不容易被发觉,所以往往在牧场的日常管理中遭到忽视。一头患有亚临床酮病牛所带来的损失约为78美元,而且在此情况下增加了奶牛患有临床酮病及皱胃扭转,胎衣不下等疾病的概率。酮病病因涉及的因素很广,且  相似文献   

19.
丙酸镁对泌乳早期奶牛体况、泌乳性能和代谢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36头经产奶牛,根据泌乳期、上一泌乳期305 d产奶量和预产期,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处理1,2和3组分别在基础日粮基础上添加丙酸镁50,100和150 g/d,研究丙酸镁对泌乳早期奶牛采食量、泌乳性能、血液代谢参数和尿酮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丙酸镁对奶牛的采食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和乳干物质率无显著影响,添加丙酸镁100和150 g/d对产乳量、饲料转化效率、体况及代谢参数有改善,该二处理组产奶量、饲料转化效率、体况评分、能量平衡、血浆葡萄糖和胰岛素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浆游离脂肪酸和β-羟丁酸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尿酮浓度(除100 g/d组产后7 d测定值与50 g/d组无显著差异外)显著低于对照组和50 g/d组(P<0.05)。根据试验结果,丙酸镁适宜添加量为100 g/d。  相似文献   

20.
<正> 为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畜牧业总产值应占农业总产值50%以上,其中奶品产值又占重要位置.我国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南京和西安六大城市1981年统计,共有城市人口22.29百万,产奶母牛仅有46.2千头,全年产奶量227.84百万公斤,平均每人每年只得10.2公斤,因此我国发展奶牛业是当务之急.随着奶牛在数量上的发展,高产、高质是发展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