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麦云纹斑病菌中抗多菌灵乙霉威株系及其抗药性对致病性作用的分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抗性监测发现了大麦云纹斑病菌新型的抗性菌株,这类菌株对苯并咪唑类(多菌灵)、Phenylcarbamate(乙霉威)及三唑类(三唑醇)表现多重抗性,先前发现的多菌灵抗药性菌株均是在β-维管蛋白基因的198位点出现等位基因的突变,而新发现的菌株则仅在200位点(TTC)由苯并氨酸转变成赖氨酸(TAC)而导致对3种药剂的抗性。温室试验证明,这类菌株的致病性和野生敏感菌的致病性几乎一致,说明大麦云纹斑病菌对杀菌剂抗药性的发展与致病性之间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3.
自1894年Smith以乔治州和北卡罗来纳州首次描述了西瓜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mveum)以来。种植抗病品种一直是国外最有效的防病措施,这也是引起病菌致病性交异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水稻品种抗病性变化与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的相关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1979~1992年对四川省稻瘟病菌致病性与水稻品种抗病性的监测结果表明:稻瘟病菌种群变异与水稻品种抗病性变化密切相关。潜在致病小种随水稻种植面积比率的扩大而增殖,最后成为优势小种。 相似文献
5.
本项试验反应了解放以来我国小麦品种抗条锈性变异的过程。变异情况有:<1>抗条锈性丧失较快:一般3~5年即丧失了抗性,如碧蚂1号、阿勃、丰产3号等;<2>抗条锈性丧失较慢:保持抗性10年以上,如繁6、阿夫等;<3>抗条锈性“失而复得”又“得而复失”:如南大2419;<4>抗条锈性不稳定:如平原50。变异特点为:易变区及其毗邻地区较早发生变异并自西向东发展,华北麦区要比西北、西南晚3年左右。小种的改变是历次抗条锈性变异的主要原因。小麦品种的大规模更替对条锈菌生理小种类型组成有巨大影响。大区间品种布局不同能导致小种分布的区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玉米青枯病病原菌的分离及其致病性测定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1985~1995年期间,先后对国内16个省、市、区的1394份玉米青枯病株进行分离,腐霉的分离频率为63.8%,而镰刀菌则为36.4%。两菌在各省市区的分离频率不尽相同。深入研究的结果表明,培养基种类、分离部位、不同病级的病株或病株分离(采集)的季节对分离结果有直接影响。#br#根据Koch氏法则,从病株上分离的腐霉和镰刀菌必须回接在感病的玉米株上,测定其致病性。接种结果表明,腐霉具有致病性,应是玉米青枯病的病原菌,而镰刀菌则不是。研究结果还表明,接种方式、玉米生育期、接种的菌量、盆土含水量对致病性测定的成败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荸荠上镰刀菌种类及其致病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从浙江省11个县市采集病、健株及球茎标样共669个,经分离、纯化、鉴定,获以下7个镰刀菌种;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茄病镰刀菌(F.solani)、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和木贼镰刀菌(F.equiseti)。田间观察和接种试验证明:F.oxysporum是引起荸荠茎秆枯萎的主要病原,这是一种新的危险性病害。病株矮小、黄化、基腐、后期倒伏。1986~1990年少数县市发病率达40%~50%。人工接种证明:F.acuminatum也属强致病性的种类。而F.proliferatum和F.solani则是引起贮藏期球茎腐烂的主要病原。其余种类仅具微弱或无致病性。 相似文献
8.
第1期河南省水稻狐期稻纵卷叶螟的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的研究·······························...··……张桂芬刘芹轩(1)麦蚜远距离迁飞和传毒规律的研究··一张向才周广和史明方建中赵争平李淑华董庆周魏凯(9)四川棉区棉铃虫发生规律的研究····································································……李锦华李兹新(17)花角蚜小蜂桔园发生规律研究································… 相似文献
9.
水稻对恶苗病的抗性与病原菌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室内鉴定了411个水稻品种对恶苗病的抗性,没有免疫品种,高抗品种1个(Te70),抗病品种12(TR9等),其余为感病品种。籼稻比粳稻感病,杂交稻比常规稻感病。初选10个鉴别品种对湖南收集分离的50个菌株的致病性分化进行测定,表明恶苗病菌致病性存在分化,50个菌株分属4个群11个小种。小种I1为湖南的优势小种。抗病品种的锌、酚类物质含量比感病品种高,而可溶性糖/淀粉比值则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高。 相似文献
10.
11.
12.
甘蔗抗感黑穗病池的构建和抗病基因分子标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甘蔗黑穗病菌(Ustilago scitaminea Syd)引起的甘蔗黑穗病是一种世界性的主要病害。在世界各植蔗区普遍发生,造成感病品种蔗茎产龟和蔗糖分的严重损失,在旱地甘蔗上危害更为严重。公认控制该病经济有效的途径是种植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3.
烟草品种抗青枯病鉴定中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烟草青枯病t1菌株对G3、红花大金元等品种分别作不同接种方法、不同菌量、不同年份和不同生育期接种试验以及与黄瓜花叶病(CMV)交叉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在烟株旺长初期,用切根灌菌液接种与病区自然鉴定之间对青枯病抗性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55),接种体浓度以10^8scfu/ml为宜,不同抗感品种在不同年份重复鉴定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波动,用相对抗病指数评价品种抗性,可减少误差。参试18个品种不同生育期与t1菌株的互作反应,分为苗感成株期抗病型和全期感病型两类。烟株生长初期交叉接种黄瓜花叶病毒(CMV)与青枯病菌明显减轻青枯病病情,但干扰了抗病性鉴定,查清了上述影响因素后,可以组装一套规范化的烟草品种抗青枯病筛选鉴定模式。 相似文献
14.
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病性和幼苗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品种抗病遗传用0.3%菌土复盖种子接种,穴播2粒,50穴、不重复,每穴用菌土100克,上盖田土。自交系及其杂交后代(F_1)相邻播种,抽穗后调查发病率;发病率0~10%为抗病;10%以上为感病。 相似文献
15.
玉米茎腐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致病作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本文通过酶活分析和超微结构观察证明了玉米茎腐病菌能产生一系列细胞壁降解酶(CWDE),并能明显浸解胚根组织。浸解的组织发生质壁分离及原生质外流。随细胞壁降解酶浓度增加,酶浸解能力增强,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相比较而言,玉米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在病株内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浸解能力比玉米腐霉茎腐病Pythium aphanidermatum强。2种病菌活体外产生的果胶酶与纤维素酶(Cx)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毒素不能提高细胞壁降解酶的浸解能力,反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昆虫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及P450介导抗性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综述了在杀虫剂抗性中起重要作用的 P4 50酶系研究的最新进展。内容包括 :细胞色素 P4 50酶系基因及其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P4 50介导抗性的分子基础。细胞色素 P4 50表达表现出发育期、组织、品系特异性及可诱导性。 P4 50表达的调控机制复杂 ,可能受顺式调控元件 (如 CYP6 B1)或反式作用因子 (如CYP6 A1)或顺式、反式因子的共同调控 (如 CYP6 D1)。调控可能涉及转录增强的转录机制或 m RNA稳定性增加的转录后机制。 P4 50的超量表达是 P4 50酶系介导抗性的主要机制 ,P4 50的氨基酸替换也可能在杀虫剂抗性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8.
烟草低头黑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烟草低头黑病是烟草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发生于山东潍坊一带烟区。经过对病原菌分离培养、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和寄主范围测定,鉴定为辣椒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的新变型——辣椒炭疽菌烟草变型(Colletotrichum capsici (Syd.) Butler & Bisby f. nicotianae G. M. Zhang & G. Z. Jiang f. nov)(烟草低头黑病菌)。 相似文献
19.
环渤海湾地区棉铃虫的抗药性水平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4~1997年测定了环渤海湾地区16个点26个棉铃虫种群对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和硫丹的抗性水平。对三氟氯氰菊酯的抗性为65.43~442倍,对辛硫磷的抗性为10.28~90.93倍,对硫丹的抗性为6.34~29.17倍,地区之间年度内总体上差异不大。对采自辽宁省辽阳市种群的抗性稳定性研究表明,解除农药选择压后棉铃虫的抗药性下降较快,17代后对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和硫丹的抗生水平由213.71 相似文献
20.
在电镜下观察发现,菜豆锈病菌侵染菜豆后,逐步对其超微结构产生影响:寄主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叶绿体变形;叶绿体的片层结构排列零乱;线粒体脊模糊不清,直至叶绿体解体;线粒体空泡化;少数细胞的细胞壁分解;不同细胞的细胞器堆积在一起。同时,病原菌的侵染激发了寄主抗病性的细胞学表现:供试的抗感菜豆品种都表现为在病原菌侵入位点的寄主细胞壁内侧有高电子致密物质沉积;与吸器母细胞接触的寄主细胞壁加厚以及在吸器颈周围有电子不透明物质形成。只是这3种反应在抗病品种中表现得更加强烈。此外,抗病品种中还有一些特有的抗性特征,如被侵染细胞及其相邻细胞的快速坏死,吸器母细胞侵入位点的寄主细胞壁外侧也有一种高电子致密物质沉积,抗病品种中真菌吸器周围聚集含大量线粒体的寄主细胞的细胞质,且吸器外基质比感病品种中的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