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大豆花叶病毒的侵染对大豆碳氮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感染大豆花叶病毒(SMV)的大豆在发病期其叶片除还原糖以外,其它各类碳水化合物含量均下降,包括总糖,总可溶性糖,不溶性糖,非还原性糖,但总可溶性蛋白,总游离氨基酸均明显增加。这说明SMV侵染明显地抑制了寄主碳水化合物代谢,但促进了寄主氮化合物的基础上,优先合成各类蛋白质,这有利于SMV的复制,另外在感染SMV的大豆中,还发现总氮量增加,这说明SMV侵染刺激了寄主对氮的吸收并直接合成各种氨基酸,而有  相似文献   

2.
自然侵染豌豆的大豆花叶病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南京郊区豌豆病株上分离到的 P-65分离物,汁液摩擦接种6科25种植物,能侵染8种豆科植物及藜科的苋色藜.体外抗性:失毒温度50~55℃;稀释限点10~(-2)~10~(-3);体外存活期2~3天.桃蚜非持久性传播。病毒粒体线条状,平均长度为750nm.病叶组织中有风轮状及束状内含体.大豆花叶病毒抗血清对该分离物的粒体有强的捕捉和修饰作用,SDS 双扩散试验中可见明显的沉淀线,故该分离物属大豆花叶病毒。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对SMV抗性不同的3个大豆品种在接种SMV-a株系后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其同功酶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侵染的早期(接种后3d),抗病品种科丰1号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急剧上升,出现了新的PI为4.40和9.73的同功酶;感病品种徐豆1号和1138-2的变化则相对较小。侵染的中后期(接种后6d和9d),感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迅速上升,且徐豆1号也出现了PI为4.40和9.73的同功酶;抗病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略有下降,PI为4.40和9.73的同功酶消失。SMV侵染早期,抗病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急剧增加以及PI为4.40和9.73的同功酶的出现可能与抗病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大豆花叶病毒(SMV)侵染大豆种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豆、健株正反交和病、健株自交的方法,以间接ELISA检测其后代种胚的带毒率。试验结果表明:♀(S)×、♀(S)×♂(H)两组合子代的种胚毒率较高,在结荚初期均超过60%;♀(H)×♂(S)子代种胚带毒率较低,仅25%左右;在自交组组合中未检测到病毒。说明胚珠在发育早期受到病毒的侵染可能是种子带毒的主要因素,而带毒的花粉使种胚受到的病毒侵染的作用较小。对大豆花前期病、健株子房组织进行免疫胶体金  相似文献   

5.
大豆花叶病毒病是危害大豆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通过分子手段研究SMV抗性相关基因可以辅助抗病育种工作.本研究以感病品系Sowonkong和它的抗病近等基因系(Near-isogenic line,NIL) Suwon 243为材料,利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构建了一个大豆花叶病毒接种初期的cDNA文库.随机挑取50个阳性克隆测序,获得高质量的EST 37个.所得EST核苷酸长度分布在126~1 003 bp.功能已知基因的EST涉及抗病与防御、能量和初级代谢、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转录修饰、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其中:过氧化氢酶片段长度最长达1 003 bp.  相似文献   

6.
大豆花叶病毒超低温保存对毒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花叶病毒叶片分5个不同时期,冰冻于-86℃超低温冰箱中,次年取出接种于感病品种上。经测定,在-86℃超低温保存状态下,1个月以内能保持较强的病毒毒力,可以直接作为大豆花叶病毒毒源用于抗性鉴定接种。8~9个月毒力明显降低。在用于抗性鉴定之前,应先增加一次活体繁毒程序。  相似文献   

7.
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SMV不同株系对大豆植株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感病植株株高、株英数、株粒数、株粒重、百粒重等性状均变劣,产量降低。SMV不同株系间以及不同抗性品种间,单株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以大豆品种冀豆7号和大豆花叶病毒(SMV)株系SC-8、N3分别组成感病和抗病组合,运用电子显微镜比较观察了不同组合中大豆叶片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在抗病组合的叶肉细胞中,侵染早期(接种8~12h),叶绿体膨胀,叶绿体片层结构轻微零乱,核染色质发生凝集现象;接种后24h,叶绿体继续膨胀变形,线粒体结构清晰完整,核变形严重;侵染后期(接种后72 h),细胞核近乎衰败,双层核膜已基本辨认不清,叶绿体结构基本解体。此时线粒体嵴突已发生退化,只有双层膜结构,内部出现空虚状态。细胞中的病毒粒子很少,也没发现柱状内含体结构。在此过程中,叶绿体和细胞核是最早做出反应的细胞器,而线粒体是最后解体的细胞器。感病组合中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比抗病组合晚了10 h以上,细胞器的结构变化特征与抗病组合相似,但在所观察的整个互作过程中,核、叶绿体和线粒体的衰退是同步的,显示出了细胞被动死亡的特征;且在细胞死亡的整个过程中叶绿体上均有淀粉粒的积累,另外还观察到线粒体的异常增加现象,这可能是为了病毒粒子的增殖和柱状内含体的产生提供能量所致。  相似文献   

9.
大豆对两个大豆花叶病毒株系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影响大豆花叶病毒种子传毒有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大豆开花前感染花叶病毒种子传毒率4.8~9.9%;开花后感病种子传毒率很低或基本不传毒.感病种子贮存8个月对传毒率无明显影响.褐斑粒与种子传毒与否无明显相关.测定17个大豆品种,种子传毒率2.5~21.4%.加温65~70℃或用Na_3PO_4稀释液处理大豆病毒种子,对某些品种可降低种传率,但大豆出苗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1.
铬能明显促进大豆氮代谢及其生长,但效果比等量的钼稍低。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表明,在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有机质含量2.25%~2.35%的盆、框栽条件下,氟乐灵处理土壤后随浓度增加而药害加重,高浓度处理幼苗出现枯死。对大豆和共生固氮均有一定抑制作用。成熟大豆的株高、株重、英数、株粒数及粒重均低于对照。对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的生长繁殖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有机质含量2.25%~2.35%,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不同浓度的赛克津除草剂进行土壤处理对大豆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均无影响。施量高于0.25 kg/ha的各浓度处理对大豆幼苗均产生药害,药害程度随苗期的延长,用药浓度的增加而加重。开花期的株高和株重,各处理均低于对照。赛克津低浓度0.25 kg处理对大豆根瘤的共生固氮无不良影响;而0.5 kg以上浓度处理,对大豆根瘤的形成和株固氮总活性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成熟大豆植株的株高(除0.25 kg外),分枝数、荚数、株重及株粒重均低于对照,随用药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赛克津除草剂对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霉菌在数量上有一定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氮肥对冬小麦碳氮营养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高肥力和低播量的条件下,冬小麦返青期追施氮肥,会导致功能叶的碳氮营养代谢和分配积累的失调.进入孕穗期后,叶片含氮量过高,碳氮比低,阻碍了叶内物质向穗部转运,千粒重降低而减产.高肥地力上进行小麦高产栽培,返青期不宜追施氮肥.  相似文献   

15.
盆栽试验表明:铬使大豆叶内可溶性糖、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显著减少,使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高浓度的铬可使大豆的根和叶出现受害症状,植株矮化,生育期延迟,光合生物量和产量下降。大豆结瘤与固氮对铬的反应十分敏感,铬使结瘤数减少,根瘤重下降,使根瘤内的蛋白质含量提高,豆血红蛋白含量减少;铬还使单株固氮酶活性(乙炔还原法测定)显著降低,用高浓度铬处理者克瘤固氮活性也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6.
钴肥对大豆根瘤固氮及产量影响的初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试验用硫酸钴拌种,经测定,在盛花期和结荚期大豆株高、干物重及根瘤固氮酶活性和固氮强度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幅度增加,收获后大豆籽粒产量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7.
麦秸对大豆植株氮素变化和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1993年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麦秸对大豆生育期中氮素变化及籽实形成期间氮素转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麦秸,特别是在氮肥基础上施用麦秸使植株各部位全氮增加,并使植株各部位吸氮量高峰出现时间向后推移,同时提高了叶部吸氮量占植株总吸氮量的比率。施用麦秸使成熟期大豆植株的氮素表现转运率比未施麦秸处理提高24.74%,其中叶部提高15.73%;施麦秸处理大豆籽实中再转运氮占籽实总氮的百分率比未施麦秸处理提高14.78%,并提高了大豆籽实的吸氮总量。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硒、硫浓度对大豆植株干物重,硒、硫、氮、磷含量影响的水培试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当营养中硫的浓度为60mgL~(-1)时,0.025mg SeL~(-1)的加入使大豆植株干物重达到最高;60mg SL~(-1)的加入对植株吸收硒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营养液中硫的浓度为30 mgL~(-1)时,随着硒浓度的增加,植株中硫的含量显著降低,但对磷无影响,而当营养液中硫的浓度增加到60mgL~(-1)时,在低硒(0.025mgL~(-1))浓度下,显著地提高了植株中硫和磷的含量,硫与磷的吸收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61~(**)。本试验的硒、硫浓度对植株吸收氮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