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1病料 新疆巴州轮台县个体专业养鸡户送检6周龄病鸡10只。  相似文献   

2.
采用鸡胚法氏囊细胞培养方法驯化1株抗原性强、毒性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株(RF—4B),经大量细胞培养增殖后,制备高纯度、高灵敏性的组织培养抗原,用于鸡群法氏囊病毒感染情况检查,抗体阳性检出率高,证明组织培养抗原制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鸡胚适应株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野毒株分别经绒毛膜和尿囊腔途径接种于鸡胚进行传代培养,应用AGP法和Dot-ELISA法分别对每代收取的不同培养物(绒毛膜和尿囊液)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经绒毛膜途径传至第3代,尿囊腔途径传至第4—5代,即成为鸡胚完全适应株,可作为鸡胚培养病毒用毒种,方法应选择操作简便、且收获物质量高。数量多的尿囊腔接种途径。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JS株毒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35日龄SPF鸡半数致死量(LD50)和9日龄SPF鸡胚半数致死量(ELD50)试验结果显示,传染性法氏囊病毒(1BDV)JS株的LD50为10-3.60.1 mL/只,ELD50为10-5.20.1 mL/胚;1~6周龄SPF鸡及商品鸡的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IBDV JS株对SPF鸡和商品鸡3周龄后的致病率为100%,最高致死率分别为93.75%和75%;应用RT-PCR方法从IBDV JS株中扩增的VP2基因,经序列测定分析结果显示,IBDV JS株的VP2基因与香港HK46、日本OKYM、英国UK661等国际超强毒株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达99%以上.表明IBDV JS株为超强毒株.  相似文献   

6.
采用在DF1细胞上增殖的高滴度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病毒制备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黄羽肉鸡种鸡和雏鸡,以探讨IBD灭活疫苗(HQ株)对黄羽肉鸡的免疫效果。种鸡免疫试验结果显示:种母鸡体内产生高水平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血清中和抗体,免疫30 d后血清中和抗体均值可达18.5 log2,免疫150 d后血清中和抗体均值仍维持在16.0 log2;高水平的种鸡抗体能使子代获得高水平的母源抗体,使子代在出生后3周内能有效抵御IBDV强毒攻击。雏鸡免疫试验结果显示,无论是高母源抗体雏鸡或低母源抗体雏鸡均可在免后3周产生12.0 log2的中和抗体并持续上升,可在2个月内抵抗IBDV强毒的攻击。提示IBD灭活疫苗(HQ株)可用于出壳雏鸡的主动免疫。  相似文献   

7.
从一个免疫失败鸡场中分离到一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野毒株,命名为SD株.经血清学试验、鸡胚接种、病毒形态观察等证实了分离物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测定病毒效价ELD50达到10-6.5/0.2 mL;动物回归试验表明,该SD株接种4周龄鸡后引起鸡群发病率为100%,病死率达85%,剖检可见法氏囊呈"紫葡萄样...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军  高巍  侯军 《中国家禽》2007,29(12):47-49,52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n bursal disease,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给世界各国的家禽养殖业带来了巨大损失[1]。据调查,美国鸡群的血清阳性率几乎  相似文献   

9.
将秦皇岛某养鸡场疑似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死鸡进行剖检,为了对该疑似病例进行确诊,并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经对流免疫电泳,对采集的病料进行病毒的分离,阳性法氏囊病料进行病毒RNA的提取,采用套式RT-PCR对病毒的VP2高变区进行扩增,分析氨基酸序列。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被检毒株与GenBank报道的标准超强毒株OKYM、UK661、DV86同源性高达100%,与V3、V2亲缘关系较近。动物回归试验可使健康鸡100%发病,病死率80%。表该分离株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  相似文献   

10.
对从黑龙江省分离的4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通过易感鸡接种,用病理学技术进行了致病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各毒株毒力有一定差异,其中H3、H4株毒力高于H1、H2株,且有迅速致法氏囊萎缩的特性;H3、H4株引起试验鸡法氏囊指数显著下降(P<005),脾脏指数明显增加(P<005)。H3、H4株接种50日龄D78疫苗免疫鸡,免疫保护指数分别为50%、60%,传统疫苗不能提供充分保护。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病毒分离、RT-PCR和测序分析等方法,从广东某肉鸡场发生法氏囊和胸腺严重萎缩的鸡群中分离了1株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命名为GD2020株。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VP2基因高变区与近期国内分离的法氏囊病毒新型变异株SHG115株同源性为99.1%,与早期变异株Variant E株同源性为97.5%,与经典毒株、超强毒株和弱毒株同源性在89.3%~94.1%之间。进化分析结果表明,GD2020株与SHG115株属于同一分支,与早期变异株和经典毒株亲缘关系较远。GD2020株感染不引起鸡只死亡和出现腿肌出血等典型临床症状,但能引起法氏囊严重萎缩。本研究为广东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从天津地区免疫失败的鸡群中分离一株IBDV(命名TJ-hg),应用血清学AGP试验结果可见明显的白色沉淀线;应用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的 IBDV VP2 基因高变区(vVP2)及其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TJ-hg株与超强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均在90%以上,氨基酸同源性达98.8%~99.3%,且高变区中特征性氨基酸的变化与超强毒株完全一致,TJ-hg株在第一亲水区氨基酸Q219P发生突变。研究结果表明,TJ-hg株属于超强毒株,但又与标准毒株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四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毒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从黑龙江省分离的4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通过易感鸡接种,用病理学技术进行了致病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各毒株毒力有一定差异,基保H3,H4株毒力高于H1,H2株,且有迅速致法氏囊萎缩的特性;H3,H4株引起试验鸡法氏囊指数显著下降(P〈0.05),脾脏指数明显增加(P〈0.05),H3,H4株接种50日龄D78疫苗免疫病,免疫保护指数分别为50%,60%,传统疫苗不能提供以分保护。  相似文献   

14.
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单克隆抗体中和株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将纯化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组织毒免疫的BALB/c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用ELISA,病毒中和试验检测分泌抗体,获得了6株稳定分泌抗IBDV单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命名为NIB-1,NIB-2,NIB-3,NIB-4,NIB-5,NIB-6;6株MCAb均具ELISA特性和免疫沉淀特性,亚类鉴定表明,前4株属于IgG2a,后2株属于IgG1。杂交瘤细胞冻存6个月后复苏,均  相似文献   

15.
在70年代中期人们发现商品肉鸡对IBD活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与SPF鸡在人工试验情况下明显不同,Wyeth等(1976)认为这种差异是由于母源抗体的存在。高母源抗体能使雏鸡在出壳后2周耐过野毒株的感染,此时法氏囊相当脆弱,易受IBDV影响,反  相似文献   

16.
17.
18.
[引言]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双股RNA病毒引起的未成年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感染鸡导致免疫抑制。该病在1957年就已出现,1962年Cosgrove正式报道了该病在美国特拉华州(Delaware)甘布罗镇(Gumboro)的肉鸡群中发生,因此又称“甘布罗病”。起初,因其引起明显的肾脏损伤,称该病为“鸡肾炎——肾病综合症”,但病理学家们也发现患鸡法氏囊肿胀。至70年代中期,IBD已遍及包括澳大利亚的大多数工业化养鸡国家。新西兰在80年代中期无传染性法氏  相似文献   

19.
9 免疫抑制及与其他病原体的相互作用 Faragher等(1972)首次描述了IBDV引起鸡的免疫抑制,使病鸡对新城疫免疫应答抗体下降。Ivanyi等(1976)发现,雏鸡于1日龄感染则对人血清白蛋白和绵羊红细胞的抗体应答能力降低50%。与之相比,3周龄感染IBDV则不引起免疫抑制,但感染鸡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并有50%的死亡率。1日龄或21日龄感染均可引起法氏囊滤泡萎缩。从而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病毒感染,其症状是法氏囊红肿随后萎缩,不同程度的肾变病肾炎和免疫抑制.临床上,本病只在3周龄以上的雏鸡中发生.发病鸡泄殖腔周围羽毛通常沾满含有大量尿酸盐的粪便(图1). 感染鸡在3~6周龄时会出现最明显的临床症状和高死亡率.然而,只要鸡有一个功能正常的法氏囊,就可以观察到本病(高达16周龄).低于3周龄的雏鸡感染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可能无临床症状,但受伤的法氏囊会引发免疫抑制.此外,可见腹泻、厌食、精神抑郁、羽毛竖立,尤其是头部和颈部的羽毛(图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