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气象因子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了解荒漠化地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为荒漠化的监测、预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气象因子变化特征对典型地区荒漠化的影响。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榆林市西北部的沙质荒漠化土地为研究对象,并布置监测点。基于此,获得该区域的气象因子变化特征、NDVI遥感数据以及土壤变化数据。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监测植被生长状态,估计荒漠化面积,同时使用趋势分析法和Mann-Kendall法分析气象因子变化特征和荒漠化面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近10 a来气象因子变化特征较为显著,降水增多、蒸发量减少、沙尘出现的天数也明显缩短,降水量与植被覆盖率和荒漠化面积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91和-0.82,说明这些气象因子变化特征推动植被盖度呈现出增长变化趋势,有效减少荒漠化面积,说明近年荒漠化治理取得可观效果。  相似文献   

2.
根据科尔沁沙地及其周围地区5个国家基本台站1950年~2000年的降水和气温数据,本文运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该地区降水与气温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地区5个台站降水和气温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结构特征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16 a尺度上,各台站降水和气温具有比较一致的明显变化趋势。其中,降水方面主要表现为3个相对少雨期和2个相对多雨期;气温方面主要表现为4个相对冷期和3个相对暖期。此外,根据小波变换系数的正负中心变化推断,2000年~2010年研究地区可能降水减少、气温下降,呈现冷干化的趋势。最后,文章指出与常规的统计方法相比,尽管小波分析在研究降水与气温时间序列的多时间尺度特征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它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只有将小波分析与多种其它方法相结合,才有可能深入理解气候复杂系统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利用1981—2011年辽西地区土壤相对湿度、降水和气温资料,对该区土壤湿度和降水变化特征及二者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具有明显干化趋势,同期降水不是唯一影响因子;春播期土壤湿度与前秋降水正相关,深层相关系数为0.69,与底墒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最高可达0.84,如此显著的正相关是由于北方特有的封冻雨,秋季降水封冻在土壤里,到第二年春季,气温升高,解冻返浆,土壤变得湿润;5月土壤湿度与同期降水呈正相关,浅 层相关系数为0.67,与气温呈负相关,深层相关系数为-0.58。  相似文献   

4.
谭春英  王绪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627-2628,2660
采用Morlet小波变换分析法,分析了烟台市1949~2003年粮食产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建国以来,烟台市粮食产量总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大致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烟台市粮食年产量变化具有明显的3~9、10~25和18~32年3类特征时间尺度和相应的周期变化特征;烟台市粮食年产量变化具有6和21年的主周期,并以21年周期最为明显;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烟台市粮食年产量将会进入相对增产时期。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黔南地区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状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黔南地区表层土壤中16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定量分析,并研究其污染水平与来源。结果表明:土壤中ΣPAHs检出含量为3.7~259.6μg/kg,其中,苯并(a)蒽检出率最高,为61.9%;屈的残留量最高,平均含量为10.58μg/kg。黔南地区表层土壤中低环与高环PAHs含量比值均小于1,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燃烧源。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旱灾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为揭示该区旱灾的发生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利用《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等历史文献资料,对明清时期(1368~1911年)渭南地区的旱灾史料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等方法研究了明清时期该区旱灾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旱灾总体上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以全区域的特大旱灾为主,明朝崇祯大旱、清朝康雍奇灾和光绪丁戊奇荒等历史极端干旱事件在渭南地区均有较好记录。(2)渭南地区旱灾在时间尺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准3 a、准6 a和准8 a的年际周期,准11 a、准17 a、准28 a和准84 a的年代际周期以及准181 a和准363 a的百年际尺度周期,分别与厄尔尼诺的2~8 a周期、太阳活动的11 a周期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20~30 a周期相对应。(3)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旱灾在年际尺度上的振荡信号可能要强于在年代际和百年际尺度上的振荡信号。(4)渭南地区旱灾的频次序列与我国同时期冬季温度变化序列总体上较为一致,与该时期北半球的温度变化基本同向,但不完全同步。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旱灾在时间尺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并对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响应。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旱灾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为揭示该区旱灾的发生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利用《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等历史文献资料,对明清时期(1368~1911年)渭南地区的旱灾史料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等方法研究了明清时期该区旱灾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旱灾总体上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以全区域的特大旱灾为主,明朝崇祯大旱、清朝康雍奇灾和光绪丁戊奇荒等历史极端干旱事件在渭南地区均有较好记录.(2)渭南地区旱灾在时间尺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准3 a、准6 a和准8 a的年际周期,准11 a、准17 a、准28 a和准84 a的年代际周期以及准181 a和准363 a的百年际尺度周期,分别与厄尔尼诺的2~8 a周期、太阳活动的11 a周期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20~30 a周期相对应.(3)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旱灾在年际尺度上的振荡信号可能要强于在年代际和百年际尺度上的振荡信号.(4)渭南地区旱灾的频次序列与我国同时期冬季温度变化序列总体上较为一致,与该时期北半球的温度变化基本同向,但不完全同步.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旱灾在时间尺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并对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响应.  相似文献   

8.
张青珍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2):133-136,149
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了1960~2010年濮阳市气温日较差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分析了影响气温日较差呈减少趋势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全年、春季、夏季和冬季的气温日较差均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减少速率分别为-0.181、-0.231、-0.247和-0.258℃/10a。春季和冬季气温日较差减少主要是由平均最低气温显著升高引起的,夏季则主要是由平均最低气温升高和平均最高气温下降共同引起的。影响年均气温日较差的极显著因子有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水汽压,显著因子是总云量。  相似文献   

9.
藏中矿区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反应敏感,是探讨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效应的有效指标之一。通过野外调查与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藏中矿区重金属污染对土壤蔗糖酶、脲酶、脱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C(MBC)、N(MBN)和P(MBP)、土壤基础呼吸、代谢商(qCO2)及可矿化N的影响。研究表明,矿区土壤重金属Cu、Zn、Pb、Cd全量和有效含量均高于对照土壤;随着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增加,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C、N和P、可矿化N均逐渐降低,土壤基础呼吸和qCO2则逐渐升高;土壤重金属与土壤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脱氢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MBC、MBN、土壤基础呼吸、qCO2及可矿化N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脱氢酶活性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最为敏感,表明脱氢酶活性可作为藏中矿区土壤环境质量变化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用电量的大幅度提高,如何使智能调度充分发挥现有配电设备和投资的潜力,提高系统安全性,便成为比较突出和迫切的问题。基于上述,本文提出了多Agent技术在地区电网自动化综合控制中的应用,利用多Agent技术以实现地区电网自动化综合控制,集成各个应用系统(包括EMS、电能量系统、图像监视系统、调度MIS等),具有开放的体系结构,保证地区电网的经济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1.
快速启动沼气发酵反应器对于沼气在西藏地区的推广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改变环境温度、底物成分配比、底物含水率等操作条件研究了不借助菌种快速启动沼气反应器的方法。结果表明,以新鲜猪粪为原料,控制温度为25℃以上可以在1 d内产气,并且底物中新鲜猪粪与剩菜叶的干物质比为2∶1时有利于产气,而猪粪与泔水及猪粪与秸秆的混合物则不利于产气。对沼气反应器最佳启动条件下的产气监测分析表明,所产沼气量以及沼气中的甲烷浓度都可达到沼气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2.
夏抱本  陈陵康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553-11555
在分析了西藏农业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两个枣品种在高温环境下光合特性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差异。【方法】以10 a生骏枣和伏脆蜜为对象,在吐鲁番田间自然高温条件下,测定光合日变化参数,采集相同部位叶片,测定丙二醛(MDA)、渗透调节物质。【结果】伏脆蜜的净光合速率(Pn)为单峰型;骏枣则呈双峰型,且在12:00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两品种蒸腾速率(Tr)均呈双峰型,但伏脆蜜的蒸腾速率(Tr)变化更剧烈,在14:00有明显的谷值。两品种的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骏枣的MDA和Pro明显高于伏脆蜜,且MDA含量骏枣较伏脆蜜提前4 h达到最大值。【结论】高温环境下,伏脆蜜无光合午休现象,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较骏枣高;骏枣叶片MDA和Pro含量明显高于伏脆蜜,其叶片细胞膜受损比伏脆蜜重。光合特性和生理指标两方面均证明伏脆蜜细胞膜稳定性较强,耐高温能力优于骏枣。  相似文献   

14.
西藏林芝地区核桃物候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和平  朱雪林  杨小林  潘刚  金增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960-18962,18981
[目的]对西藏林芝地区的核桃进行物候和生长节律的研究,为西藏良种核桃的选育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对西藏林芝地区典型的核桃进行了营养生长物候、生殖生长物候和根系生长物候的观测研究。[结果]营养生长物候期,试验点核桃芽膨大期和萌芽期时间相差不大;生殖生长物候期,洞嘎镇最早,其次是东如村和公仲村,然后是里龙乡,通麦村最晚。果实生长动态变化方面,就横径和纵径而言,果实横径变幅大小为:通麦村〉洞嘎镇〉里龙乡〉公仲村〉东如村,果实纵径变幅大小为:通麦村〉公仲村〉洞嘎镇〉里龙乡〉东如村;根系生长物候期,核桃根系开始活动期与芽萌动期相同,3月下旬出现新根,6月中旬7月上旬、9月中旬10月中旬出现2次生长高峰,11月下旬停止生长。[结论]该结果揭示了西藏地区核桃物候特征的初步规律,填补了西藏在该研究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15.
退化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变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藏北退化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的研究结果表明:①相对于正常草地,轻度退化草地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均呈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度退化和严重退化草地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则呈显著下降趋势,而土壤放线菌数量显著升高。②土壤真菌与土壤细菌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P≤o.01);而与放线菌则为负相关;土壤放线菌和土壤细菌间则为显著负相关(P≤0.05)。③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与土壤有机质均呈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7256、-0.7533、0.7215。④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以细菌占绝对优势,放线菌和真菌较少,并有不同的变动规律。⑤西藏高原高寒、干旱条件下,轻度退化草地一定程度的沙化所导致的土壤通透性能的改善对土壤微生物的繁殖与活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根据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事实,利用1958~2009年本溪县气温、降水和日照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温、光、水三大气象要素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本溪县气温呈波动性明显上升变化趋势,而降水和日照则呈波动性减少变化趋势。气温的四季变化特点是春夏秋冬均呈升高趋势,以冬季升温幅度最大,夏季最小;降水的四季变化为夏季和秋季呈减少趋势,春季和冬季为增加趋势。夏季减少最多,冬季增加最多;日照时数的变化除夏季为增加趋势外,其余均为减少趋势,春季和冬季是减少的主体,秋季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