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研究绵羊瘤胃原虫对糖类的化学感知作用,选取三只体重相近(43.80±4.35 kg)的鄂尔多斯细毛羊,安装瘤胃瘘管作为瘤胃液供体,在晨饲前0 h和晨饲后3 h分别采集瘤胃液,利用装有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和木糖溶液的毛细管研究瘤胃原虫对其趋向性差异,即化学感知作用。结果显示:禁食和饲喂不同条件对原虫葡萄糖趋化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等毛虫对葡萄糖、木糖趋向行为比内毛虫更加明显,内毛虫只对较高浓度(1 000 mM)葡萄糖溶液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P0.05),等毛虫和内毛虫对葡萄糖的趋向性高于木糖(P0.05),等毛虫识别糖类的化学感受器特异性可能不强。  相似文献   

2.
不同添加剂和日粮类型对黄牛瘤胃原虫计数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莫能霉素、盐霉素添加剂和自制的复合营养舔(饲)块饲喂本地黄牛,研究其对瘤胃原虫(Rumen protozoa)计数厦瘤胃pH值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黄牛日粮添加莫能霉素、盐霉素使瘤胃原虫数减少,而补喂舔(饲)块使原虫数增加。同时发现,喂稻草型日粮时,黄牛瘤胃原虫计数较放牧时少。研究我国养牛条件下原虫的作用对牛饲料添加剂、瘤胃调控制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瘤胃肽代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瘤胃是反刍动物特有的消化器官,瘤胃蛋白质代谢的调控将是今后长时期内反刍动物营养研究的重点。肽作为蛋白质降解的中间产物,在氨基酸消化、吸收和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肽是瘤胃微生物的重要营养来源,包括细菌、原虫和真菌都具有水解蛋白质的能力,利用蛋白质降解产物-肽、氨基酸和氨-作为氮源以维持其生长,并合成微生物蛋白。作者从蛋白质在瘤胃消化过程中肽的释放和降解、瘤胃内肽的吸收、瘤胃肽代谢的调控、肽对瘤胃微生物的营养作用等方面阐述了当前瘤胃肽代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瘤胃原虫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瘤胃原虫是瘤胃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瘤胃原虫特点、作用、调控及瘤胃细菌和真菌间的相互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奶牛瘤胃内栖居着大量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原虫。文章分析了奶牛瘤胃原虫在碳水化合物代谢(淀粉、可溶性糖和纤维素代谢)、蛋白质代谢和瘤胃内甲烷代谢等过程中的作用,并总结了其对奶牛的营养代谢的利弊影响。  相似文献   

6.
瘤胃原虫对瘤胃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庆茹 《中国牛业科学》2006,33(1):49-51,55
本文在广泛查阅有关瘤胃原虫对糖代谢包括淀粉和可溶性糖代谢及纤维素代谢、对蛋白质代谢和对瘤胃内甲烷代谢等的影响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瘤胃原虫对反刍动物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机理,指出瘤胃原虫对反刍动物的营养代谢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实际应用时可根据不同的日粮类型、家畜的生理状况、当地的饲养管理条件等实际情况因时控制瘤胃纤毛虫区系及种群密度,创造适宜的瘤胃内环境,充分发挥原虫在特定条件下的有利生理功能,从而提高反刍动物饲料利用率和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7.
为从微观角度评定山羊饲料营养价值,探讨6种山羊常用牧草对瘤胃内环境参数的影响。试验选用2只装有瘤胃瘘管山羊,采用瘤胃尼龙袋法,分别测定瘤胃液pH、氨态氮质量浓度及细菌和原虫数量。结果表明:加入装有牧草的尼龙袋后,瘤胃pH先降低后回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瘤胃氨态氮质量浓度在4 h时达到峰值,随后降低至初始水平;牧草对瘤胃原虫数量的影响不一致,但均对瘤胃细菌数量有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添加装有牧草的尼龙袋,可降低山羊瘤胃pH,对瘤胃氨态氮质量浓度及原虫和细菌数量有一定的影响,可能与饲料的品质和营养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8.
以3只瘘管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用体外法研究不同底物对瘤胃发酵及瘤胃微生物的影响。底物设计:可溶性淀粉/滤纸纤维(NSC/SC):100∶0,70∶30,50∶50,30∶70,0∶100。结果表明:在NSC/SC的比例为30∶70组微生物产量和纤维素降解率最高,瘤胃液中的NH3-N浓度最低,发酵状态最佳;原虫与细菌的比例,总体上有随NSC/SC下降先成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在NSC/SC的比例为50∶50组达到最高峰。细菌16srRNA的V3可变区PCR-SSCP各组图谱反映了细菌类群内部种属因底物的改变而发生了应变。原虫显微观察结果表明随NSC/SC下降,内毛属与等毛虫原虫的比例下降,而双毛属与头毛亚科原虫的比例增加,即原虫类群内部种属也对底物变化的产生应变。不同淀粉与纤维素比例水平底物不仅影响了瘤胃发酵也影响了瘤胃微生物的群系特征。[动物营养学报,2007,19(6):654-662]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纤毛虫对瘤胃内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矿物质及维生素等几方面在消化、代谢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并针对纤毛虫正反两方面的营养作用进一步阐述了原虫控制理论的提出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瘤胃原虫对细菌的吞食作用是降低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合成量的重要因素。提高瘤胃内容物的稀释率可以减少原虫对细菌的吞食作用及微生物的维持能量需要,因而瘤胃水平衡对于瘤胃微生物区系、瘤胃发酵及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量有重要影响。本研究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研究瘤胃内水的来源与去路及影响水平衡的因素,探讨根据瘤胃水平衡测定绵羊唾液分泌方法;(2)研究瘤胃内灌注人工唾液对瘤胃液体平衡、瘤胃发酵及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影响;瘤胃液稀释率与微生物蛋白质合成之间的关系。(3)探讨在生产实际中,调控瘤胃水平衡  相似文献   

11.
荧光光度法在瘤胃原虫对细菌吞噬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旨在探讨荧光光度法研究瘤胃原虫对细菌吞噬作用的可行性.试验选用4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山羊采集瘤胃液以获取瘤胃原虫和细菌,以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标记细菌的荧光强度为主要测定指标,研究山羊瘤胃中原虫对细菌的吞噬作用.结果表明,DAPI标记的瘤胃细菌浓度与其荧光强度之间存在线性相关(R2=0.995 2).在日粮粗精比为7:3的条件下,徐淮山羊瘤胃原虫对细菌的吞噬速率为370.89 cells/(cell·h),瘤胃内原虫对细菌的吞噬速率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吞噬量在60 min达到饱和,其最大吞噬量为370,89 ceIls/cell.结果提示,荧光光度法可应用于瘤胃原虫对细菌吞噬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采用荧光染色标记细菌(fluorescence labeled bacteria,FLB)技术研究山羊瘤胃中原虫对细菌的吞噬速率。试验设置精粗比为30:70的试验日粮,结果表明:原虫吞噬细菌速率为207个/h,换算为细菌N为1.118pgN/h;而每头羊由原虫在瘤胃内循环中带出的细菌N损失为53.654mgN/d,或者细菌蛋白损失为0.335gPr/d。结果证明,荧光染色标记细菌技术可以应用于瘤胃原虫对细菌吞噬速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每一次讨论奶牛营养问题。必然会讲奶牛瘤胃功能,涉及瘤胃中蛋白质的三种转化途径,能量代谢的结果,但瘤胃作为一个生态的发酵.罐功能的认识和利用是不够的。在两方面应引起重视:(1)瘤胃是饲料的贮存库。牛将吞咽的饲料先存入瘤胃,瘤胃中有无数的微生物,每毫升胃液中细菌达400~500亿,原虫数量在几十万以上,这些原虫活跃地工作着,利用粗饲料繁殖生长.生成大量奶牛必须的营养和便于牛利用的蛋白质,甚至包括维生素(VB)。(2)瘤胃微生物最大的活力是将纤维素分解成短链的物质最终形成乙酸、丙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通过胃壁吸收,为牛提供75%以上的能量,因此纤维的消化对牛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毕晋明 《饲料工业》2006,27(7):39-41
瘤胃微生物如细菌、原虫以及纤毛虫等的研究一直是反刍动物研究的重要方面。它们不仅可以对饲料纤维、淀粉进行降解,日粮蛋白质也是它们的发酵底物之一,此外,内源性的含氮物质和日粮中添加的氮源物质都可被它们代谢利用。在瘤胃微生物产生的各种降解酶的作用下,饲料养分被逐级降解进行转化,但它们的作用机理及相互作用尚不完全清楚,一直是反刍动物营养研究的重点。为此,文章对瘤胃微生物对宿主动物氮源物质的作用及其需求作一介绍,以便为深入研究作一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瘤胃内复杂消化代谢的过程中,瘤胃微生物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人们对瘤胃微生物系统与瘤胃代谢关系的理解尚不全面。现就瘤胃微生物与瘤胃代谢关系做一综述,重点介绍细菌、真菌和原虫在反刍动物瘤胃内消化代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瘤胃微生物,如细菌、原虫以及纤毛虫等微生物的研究一直是反刍动物研究的重要方面。它们不仅可以对饲料纤维、淀粉进行降解,日粮蛋白质也是它们的发酵底物之一。此外,内源性的含氮物质和日粮添加的氮源物质都可被它们代谢利用。在瘤胃微生物各种降解酶的作用下,饲料养分被逐级降解进行转化。但是它们的作用机理及相互作用尚不完全清楚,一直成为反刍动物营养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此,本综述对瘤胃微生物对宿主动物氮源物质的作用及其需求作一介绍,以便为日后的深入研究作一参考。  相似文献   

17.
装有瘤胃套管的21头阉羊和6头爱尔夏牛用以进行喂给青贮日粮后瘤胃发酵与乳酸代谢的一系列试验。绵羊(3个试验)和牛(2个试验)饲以甲酸保存剂的多年生黑麦草青贮,部分试验补以压扁大麦,研究饲喂后瘤胃中乳酸与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摄入青贮后瘤胃中随即有一个短时间的乳酸浓度高峰,随之是丙酸或丙酸与丁酸浓度的增加,丁酸的产生牛比羊更明显。单独饲喂青贮时6小时内瘤胃样本乙酸、丙酸和丁酸(毫克分子/VFA克分子总量)代表性地分别为590—600,210—250和70—150, 青贮补以大麦时,绵羊和牛丙酸比较减少,丁酸比较增加。绵羊的一个试验中发酵类型的这些变化伴随瘤胃原虫数量的增加,由2.78×10~5/ml增到18.66×10~5/ml(p<0.01),然而,随后的试验表明灭原虫导致瘤胃中丁酸比例的增加。在绵羊瘤胃中注入一个剂量20—50克的乳酸,测定了12次乳酸代谢,这些结果表明L+乳酸和DL—乳酸代谢同样地迅速,其半排出期约为25分。在未灭原虫的绵羊注入后发酵产物为丙酸,只有少量丁酸,在灭原虫绵羊乳酸代谢的主要发酵产物为丁酸。乳酸代谢的体外试验是用喂青贮日粮后绵羊瘤胃过滤液和分离出的细菌和原虫部分进行的,瘤胃液与细菌部分的乳酸消失率(微克/毫克蛋白质/小时)分别为50和22.2,显著地小于(p<0.05,n=5)原虫部分的消失率294.7,瘤胃液、细菌和原虫部分发酵终产物为相似的混合物,丙酸约占VFA量的60%。文中讨论了瘤胃中青贮乳酸代谢、VFA的产量和为微生物细胞合成的ATP产量等有关问题,包括瘤胃微生物群对乳酸发酵途径的调节,在调节乳酸发酵中,原虫可能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生命早期消化道中的微生物定植可影响动物机体,且具有长期健康效应,详细了解早期瘤胃微生物的定植状况对动物健康及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反刍动物自出生后开始与外界微生物接触,其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发生剧烈变化,且易受动物日龄、品种以及饮食结构的影响。反刍动物瘤胃含有复杂的微生物菌群,主要由厌氧细菌、古生菌、真菌和原虫构成。本文综述了反刍动物幼龄阶段瘤胃细菌、古生菌、真菌和原虫的定植组成及其变化,同时阐述了饲粮组成和饲料添加剂对幼龄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菌群的影响,旨在为幼龄反刍动物实现分阶段的营养调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近来,随着奶牛产奶性能的提高,饲料中的蛋白质供应已成为重要的问题。奶牛采食粗蛋白的70~75%在瘤胃内被分解为微生物蛋白;到达奶牛小肠约三分之一处的粗蛋白源于瘤胃内不被分解的饲料,其余的源于瘤胃微生物。饲料蛋白质在瘤胃内的分解率的变动幅度为50~90%。另外,瘤胃中总微生物中的原虫与细菌的比例因营养因素而有差  相似文献   

20.
采用荧光染色标记细菌(fluorescence labeled bacteria,FLB)技术,研究山羊瘤胃中原虫对细菌的吞噬速率.试验选用3头装有永久瘘管的徐淮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采用体外培养法研究在精粗比为1:9的情况下,探讨不同丝兰提取物水平(A组0 mg/L、B组35 mg/L、C组70 mg/L)对瘤胃原虫吞噬细菌速率的影响.荧光镜检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原虫吞噬细菌的速率:A组:339.9 cells/(cell·h);B组:314.7 cells/(cell·h);C组:339.9 cells/(cell·h).结果表明荧光标记细菌技术能够应用于瘤胃原虫吞噬细菌速率的研究.[动物营养学报,2009,21(3):417-422][中文全文见<动物营养学报>网站(www.ChinaJAN.com)中文版2009年21卷3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