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研究在不同浓度下奶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和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共培养对细胞贴壁率的影响。本试验将P3代UC-MSCs与P3代BMECs按照浓度比例为1∶1、1∶2、1∶3、1∶4、1∶5、1∶10、1∶50、1∶100、1∶1 000、2∶1等不同比例随机混合培养,同时设立UC-MSCs与BMECs单纯培养组为对照组,并分别于0、24、48、72、96、120、144 h时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变化,测定细胞贴壁率。结果表明:将UC-MSCs和BMECs按照不同浓度比混合共培养后,细胞生长状态良好,无抑制作用;共培养后细胞贴壁率与时间呈正比,其中1∶2浓度组细胞贴壁率最高,在72 h时贴壁率为93.8%,而UC-MSCs单纯培养组和BMECs单纯培养组在72 h时的贴壁率分别为78.1%和79.6%。通过试验得出结论,UC-MSCs和BMECs混合共培养能够提高细胞贴壁率。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在不同浓度下奶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和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共培养对共培养体系细胞增殖和细胞贴壁率的影响,并通过检测与细胞增殖有关的细胞因子来探究其作用机制,试验将P3代UC-MSCs与P3代BMECs按照浓度比例为1∶1、1∶2、1∶3、1∶4、1∶5、1∶10、1∶50、1∶100、1∶1 000、2∶1等不同比例随机混合培养,同时设立UC-MSCs与BMECs单纯培养组为对照组,并分别于0,24,48,72,96,120和144小时提取上清液检测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 F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分泌水平。结果表明:将UC-MSCs和BMECs按照不同浓度比混合共培养后,EGF、HGF、b FGF分泌水平在72小时时最高,且1∶2浓度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GF-α、TGF-β分泌水平在72小时时最低,且1∶2浓度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UC-MSCs和BMECs共培养能提高EGF、HGF、b FGF分泌水平,降低TGF-α、TGF-β的分泌水平。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在不同浓度下奶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共培养对共培养体系葡萄糖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将P3代UC-MSCs与P3代BMECs,按照浓度为1∶1、1∶2、1∶3、1∶4、1∶5、1∶10、1∶50、1∶100、1∶1 000和2∶1等不同比例随机混合培养,同时设立UC-MSCs与BMECs单纯培养组为对照组,并分别于0、24、48、72、96、120和144 h时提取上清液,检测己糖激酶(HK)、乳酸脱氢酶(LDH)和丙酮酸激酶(PK)的活性,及乳酸(LD)的分泌量。发现将UC-MSCs和BMECs按照不同浓度比例混合共培养后,1∶2浓度组HK的活性显著高于BMECs单纯培养组(P0.05),且72 h时活性显著高于0、24、48和144 h(P0.05);LD的分泌量在1∶2浓度组达到最高,显著高于BMECs单纯培养组(P0.05),且72 h与0 h相比差异显著(P0.05);PK活性在1∶2浓度组达到最高,显著高于BMECs单纯培养组(P0.05),且72 h时达到最高,显著高于0、120和144 h(P0.05);1∶2浓度组的LDH活性显著高于BMECs单纯培养组(P0.05),0 h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不同浓度UC-MSCs和BMECs混合共培养能够促进共培养体系的葡萄糖代谢,其中1∶2浓度组葡萄糖代谢最快,葡萄糖代谢速率最快的时间点为72 h时。其作用机制是UC-MSCs和BMECs混合共培养能够增强HK和PK活性,降低LDH活性,提高LD分泌量。  相似文献   

4.
探究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乳脂合成及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乳腺上皮细胞利用Transwell小室双层共培养,BMECs单纯培养为对照组,IGF-ⅠR抑制剂AG1024处理细胞,检测上清IGF-Ⅰ、甘油三酯(TAG)含量变化,再用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I3K)信号阻断剂LY294002孵育细胞,RT-qPCR检测乙酰辅酶A羧化酶(ACACA)、脂肪酸合成酶(FASN)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s,SREBP1)基因的相对表达丰度。结果显示,共培养后BMECs的IGF-I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TAG含量显著升高(P0.05);加入AG1024后,IGF-I明显受到抑制(P0.01),显著降低了各组TAG含量及各基因的表达丰度(P0.05);LY294002抑制了PI3K(P0.01)、AKT、mTOR(P0.05)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了TAG含量及ACACA、FASN、SREBP1mRNA的表达(P0.05);共同处理后极显著降低了TAG合成量及各基因相对表达丰度(P0.01)。结果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通过IGF-Ⅰ介导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上调BMECs乳脂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丰度,促进TAG的合成。  相似文献   

5.
旨在探究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共培养对(BMECs)乳脂合成及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共分为8组:共培养组为UC-MSCs和BMECs共培养条件下的不处理组、IGF-1R抑制剂AG1024处理组、Janus激酶和转录活化因子(JAK/STAT)信号通路信号阻断剂AG490处理组及AG1024+AG490处理组,对照组为BMECs单培养条件下的不处理组、IGF-1R抑制剂AG1024组、Janus激酶和转录活化因子(JAK/STAT)信号通路信号阻断剂AG490组及AG1024+AG490处理组。检测各组上清IGF-1、甘油三酯(TG)含量变化;RT-qPCR检测乙酰辅酶A羧化酶(ACACA),脂肪酸合成酶(FASN)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SREBP1)基因的相对表达丰度。结果表明,共培养组IGF-1、TG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G1024处理对IGF-1具有极显著抑制效果(P0.01),显著降低TG含量及ACACA、FASN、SREBP1mRNA相对表达丰度(P0.05);AG490处理对ACACA、FASN、SREBP1mRNA的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AG1024和AG490共同处理较AG1024单独处理各项指标表现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通过IGF-1促进乳腺上皮细胞乳脂合成及关键基因的表达,JAK2/STAT5信号通路不参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乳腺上皮细胞乳脂调控。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调控乳腺上皮细胞(BMECs)乳蛋白合成的可能作用机制,实验共分为8组,实验组利用Transwell小室双层共培养UC-MSCs和BMECs,BMECs单培养为对照组,每组又分为不处理组和IGF-ΙR抑制剂AG1024、PI3K抑制剂LY294002不同处理组,ELISA检测上清IGF-Ι和β-酪蛋白(CSN2)、κ-酪蛋白(CSN3)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CSN2、CSN3、P13K、AKT、m TOR m RNA表达。结果表明:实验组各项指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G1024处理显著下调各基因表达(P0.05),极显著降低CSN2、CSN3蛋白含量(P0.01);LY294002处理极显著抑制PI3K m RNA表达(P0.01),显著降低CSN2、CSN3 m RNA表达和蛋白含量;AG1024和LY294002共同处理极显著下调P13K、AKT、m TOR m RNA表达(P0.01),显著下调CSN2、CSN3 m RNA表达(P0.05),极显著降低CSN2、CSN3蛋白含量(P0.01)。综上,UC-MSCs能够通过IGF-Ι介导PI3K/Akt/m TOR信号通路,上调BMECs主要乳蛋白基因表达,促进乳蛋白合成。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旨在探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介导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乳腺上皮细胞(BMECs)凋亡的调控作用。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UC-MSCs与BMECs按照1:2的比例混合共培养72 h,对照单独培养的UC-MSCs和BMECs,再分别用PI3K抑制剂LY294002(50μmol/mL)和mTOR抑制剂RAPA(50 nmol/mL)孵育细胞48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结果表明:将UC-MSCs与BMECs共培养,能够显著抑制BMECs细胞凋亡,加入PI3K抑制剂LY294002和mTOR抑制剂RAPA孵育BMECs后,极显著地促进了BMECs细胞凋亡(P0.01),但是与UC-MSCs共培养后,这种抑制作用明显得到抵消。UC-MSCs通过介导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参与调控BMECs的凋亡;抑制剂LY294002和RAPA通过阻断PI3K/Akt/mTOR通路促进BMECs凋亡。综上可知,UC-MSCs能够激活被阻断的PI3K/Akt/mTOR信号通路,使其重新参与调控BMECs。  相似文献   

8.
为培育转基因肉牛提供种子细胞及进一步丰富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的多向分化潜能,本试验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初步探讨在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催产素和孕酮等条件下,体外诱导牛BMSC向乳腺样上皮细胞分化的可能性。利用不同浓度的诱导液对纯化稳定的P4、P8和P12代牛BMSC进行体外诱导,并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细胞免疫荧光观察和RT-PCR鉴定。结果显示,诱导后部分BMSC细胞呈多角形,而不再呈明显的梭形和纺锤形,经细胞角蛋白18免疫荧光染色后出现明显的荧光。P4代牛BMSC在诱导液Ⅱ的诱导作用下分化效果显著。RT-PCR结果显示,诱导分化后细胞角蛋白19基因、β-酪蛋白基因及αs1-酪蛋白基因在细胞中表达。因此,在体外,多因子联合诱导可使牛BMSC初步分化为乳腺样上皮细胞并且在诱导液Ⅱ的联合诱导下分化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对患蹄叶炎的奶牛通过蹄部注射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bovine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AD-MSCs)制剂进行疗效观察。将原代bAD-MSCs复苏传代并收集细胞与上清液,进行细胞超声破碎浓缩制作成bAD-MSCs制剂;利用小鼠和家兔对bAD-MSCs制剂进行安全性试验,然后对奶牛进行临床治疗试验,通过监测奶牛的体温、呼吸数以及跛行评分变化等评价其临床疗效。bAd-MSCs制剂对小鼠体重与主要脏器无影响(P0.05);家兔体温升高均低于0.6℃,并且3只家兔体温升高总和低于1.3℃。在奶牛在体试验中,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试验前后的呼吸数与体温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跛行程度上,给药6 h后治疗组奶牛的跛行程度开始变轻(表现出治疗效果),在注射后48 h奶牛的跛行评分在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是3.25±0.25和4.5±0.29,治疗效果明显(P0.05);而在注射后(14 d)奶牛的跛行评分在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是1.75±0.25和4.75±0.25,其治疗效果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01)。结果表明:bAD-MSCs制剂是无毒性、无热原性和无刺激性的制剂,患病奶牛在注射该制剂后48 h显著地降低了跛行评分,对奶牛蹄叶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试验为防治奶牛蹄叶炎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犬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抗膝关节炎炎症反应的效果,本文首先通过手术打磨膝关节软骨的方式建立犬关节炎模型,造模后第1天和第3天将异体UC-MSCs悬液注入治疗组犬的膝关节腔内,而模型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然后测定试验犬体温、血常规与生化指标以及炎性因子。结果发现,试验后前11d模型组犬体温高于治疗组;在试验期间,模型组的白细胞总数和嗜中性粒细胞数显著高于治疗组(P 0. 05),而淋巴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数量则显著低于治疗组(P 0. 05);模型组的血生化指标除了ALP在7 d时极显著高于治疗组(P 0. 01)外,其他生化指标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模型组血液中的IL-6、IL-7和TNF-α等炎性因子显著高于治疗组(P 0. 05)。以上结果提示,UC-MSC移植能明显抑制关节损伤导致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二甲基亚砜(DMSO)在绵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成肌细胞的作用,研究将绵羊MSCs用含有DMSO的F12/DMEM合成培养基进行诱导培养后观察其细胞形态、免疫荧光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成肌细胞特异因子,如肌分化因子(Myo D)、肌间线蛋白(Desmin)、肌细胞生成素(Myo G)等的表达及RT-PCR检测成肌细胞特异因子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不含DMSO的F12/DMEM培养基)细胞形态不发生变化相比,用含DMSO的F12/DMEM培养基诱导培养21 d后,其细胞由长梭形变为具有成肌细胞特点的细长管状;在开始诱导培养后的第16天进行成肌细胞标志性蛋白Myo D、Desmin、Myo G抗体免疫荧光检测,与对照组呈现阴性相比,所诱导细胞呈阳性。用流式细胞仪的检测结果显示,诱导细胞的表达成肌细胞特异因子Myo D、Desmin、Myo G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99.3%、99.5%、86.6%;RT-PCR的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表达量为1)相比,诱导细胞的Myo D、Myo G、Desmin相对表达量均升高,分别为(3.71±0.01)倍、(1.86±0.01)倍、(5.27±0.01)倍。表明DMSO具有诱导绵羊MSCs分化为成肌细胞的功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奶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bovine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AD-MSCs)对氧化应激条件下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使用0、5、25、50、100、200μmol/L H2O2处理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2、4、6、8、12 h后,通过MTT试验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来筛选H2O2诱导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的最佳条件。在细胞划痕试验中设立对照组、H2O2组、bAD-MSCs共培养组(1∶0.5)、bAD-MSCs共培养组(1∶1)、奶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共培养组(1∶0.5)和MACT共培养组(1∶1)共6组,分析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迁移能力,并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外蛋白调节激酶(Erk)和磷酸化细胞外蛋白调节激酶(pEr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MTT试验结果显示,4~12 h内50μmol/L...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以泌乳奶牛乳腺组织为原料,采用组织块培养技术,研究培养基内不同氨基酸模式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细胞数量逐渐增加,第10天各组细胞数量分别达到最高,乳腺上皮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不同氨基酸模式对乳腺细胞生长有显著影响,与氨基酸不平衡组相比,氨基酸平衡组、理想组更能促进细胞生长,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不同中药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中药对奶牛乳腺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7种中草药(王不留行、黄芪、漏芦、木通、通草、蒲公英、甲珠)测定其对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测定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质量分数、一氧化氮(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表明中药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SOD、GSH-Px和CAT活性高于或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5,P<0.01),MDA、NO、NOS质量分数低于或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5,P<0.01).中药能减少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生成,同时提高奶牛抗氧化酶活性,增强了奶牛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从荷斯坦奶牛乳房无菌采取乳腺组织,通过不同的方法分离、培养、纯化牛乳腺上皮细胞,研究乳腺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效果.结果表明:组织块接种、0.25%的胰酶和100 u/mL透明质酸酶的混合液37℃消化组织块3 h.可以得到大量细胞用于原代培养.在以DMEM/F12为基础培养液,在培养液中添加10%的胎牛血清、100μg/mL的双抗、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转铁蛋白、硒酸钠等,组成的完全培养液中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生长良好.上皮细胞显微结构显示: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舍有不同的细胞类型,大多数上皮细胞呈多角形,细胞之间连接成片,细胞界限明显,部分细胞界限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探究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JAK/STAT)信号通路是否参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通过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抑制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凋亡的调节。将UC-MSCs和BMECs利用TranswellTM小室双层共培养,以BMECs单纯培养为对照,给予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ⅠR)抑制剂AG1024进行干预,并用信号阻断剂AG490处理细胞,24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伴随蛋白x(Bax)、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基因的相对表达丰度,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表明:UC-MSCs和BMECs共培养组BMECs的凋亡率极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UC-MSCs和BMECs共培养组Bcl-2基因的相对表达丰度较BMECs组极显著上调(P0.01),Caspase-3、Bax基因的相对表达丰度则显著或极显著下调(P0.05或P0.01);AG1024和AG490单独处理或二者共同处理升高了单独培养的BMECs和与UC-MSCs共培养的BMECs的凋亡率,并上调了Bax、Caspase-3基因的相对表达丰度,下调了Bcl-2基因的相对表达丰度,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由此得出,UC-MSCs能够通过IGF-Ⅰ介导JAK/STAT信号通路调节BMECs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降低BMECs的凋亡率。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研究野生盘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的分离、培养及体外多向分化潜能等生物学特性。取盘羊分娩后的新生雄性胎儿脐带,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盘羊UC-MSCs后进行体外培养,并对UC-MSCs进行成骨、成软骨和成脂诱导分化,检测其多向分化潜能。结果显示,应用组织块培养法获得的盘羊UC-MSCs具有UC-MSCs特有的呈簇、成纤维状的特性,细胞呈"S"型曲线生长,细胞的倍增时间平均为33.50 h,且可以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和成脂细胞分化。诱导分化特异性染色结果表明,野生盘羊UC-MSCs经诱导后的成骨细胞经茜素红S染色呈现典型的橙红色钙沉积物聚集,成软骨细胞经阿利新蓝染色呈现蓝色的软骨基质,成脂细胞经油红O染色呈现深红色的脂滴。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发现,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成骨分化的细胞中骨内γ-羧基谷氨酸蛋白(BGLAP)、骨桥蛋白基因(OPN)、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成软骨分化的细胞中光蛋白聚糖(LUM)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增加,而双糖链蛋白多糖(BGN)和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基因盒9(SOX9)基因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0.01);成脂分化的细胞中脂蛋白酶(LPL)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PPAR-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上升(P<0.01)。试验结果表明,用盘羊胎盘附带的脐带组织可以分离到盘羊UC-MSCs,且分离到的UC-MSCs具有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及成脂细胞等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18.
试验采用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健康荷斯坦奶牛乳腺组织经5代纯化后,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分别设为1组(1×104个细胞/mL)、2组(1×105个细胞/mL)、3组(1×106个细胞/mL)、4组(1×107个细胞/mL)4个密度梯度进行冻存,复苏后检测细胞死亡率、贴壁率、凋亡率并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4组复苏后死亡率极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1),贴壁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3组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3、4组细胞到第3天基本铺满瓶底,生长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19.
试验采用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健康荷斯坦奶牛乳腺组织经5代纯化后,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分别设为1组(1×104个细胞/mL)、2组(1×105个细胞/mL)、3组(1×106个细胞/mL)、4组(1×107个细胞/mL)4个密度梯度进行冻存,复苏后检测细胞死亡率、贴壁率、凋亡率并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4组复苏后死亡率极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1),贴壁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3组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3、4组细胞到第3天基本铺满瓶底,生长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20.
试验采用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健康荷斯坦奶牛乳腺组织经5代纯化后,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分别设为1组(1×104个细胞/mL)、2组(1×105个细胞/mL)、3组(1×106个细胞/mL)、4组(1×107个细胞/mL)4个密度梯度进行冻存,复苏后检测细胞死亡率、贴壁率、凋亡率并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4组复苏后死亡率极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1),贴壁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3组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3、4组细胞到第3天基本铺满瓶底,生长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