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通过生态因子对高寒草甸牧草产量影响的结果程度表明,高寒草甸地带降水量基本可满足牧草生长发育的需求,而温度因子则成为主要的限制因子。其影响程度大小排序有:1月平均气温>5~8月平均气温>5~8月日照时数>5~8月水热综合配合(降水量与气温的比值)>5~8月降水量>上年度末9~11月的降水量。在分辨系数取0.5的条件下,以上各因子所对应的关联度排序有:0.835>0.791>0.771>0.754>0.734>0.638。将上述各生态因子进行主成分处理后,建立评估或预报高寒草甸牧草产量的模拟模型方程是:GW=a+ΣajXj。其拟合及试报效果均很好,故可作为高寒草甸牧草产量的评估或预测预报工具。  相似文献   

2.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海西州牧草产量与主要气象因子6~8月平均气温、6~8月平均降雨量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西州牧草产量与主要气象因子关联顺序依次为:6~8月平均降水量>7月降水量>6月降水量>8月降水量>6月平均气温>6~8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8月平均气温,海西州牧草产量与6~8月平均降水量的关联度最高。因此,海西州牧草产量对降水量敏感度高于对气温的敏感度,降水量是影响海西州牧草产量的主要因子,气温基本满足牧草生长需求。  相似文献   

3.
气象影响因子对高寒针茅草原牧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根据青海省兴海县1999-2009年高寒针茅草原西北针茅(Stipa sareptanavar.krylovii)生育期的气象资料和牧草年产量,对其11年的牧草产量数据进行五次多项式趋势产量拟合,计算气象产量和相对气象产量,利用DPS统计软件对牧草生育期内不同时段气候因子与相对气象产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月下旬平均气温、积温对西北针茅产量的影响最大(P0.05);4月下旬的降水量,5月上旬10 cm地温,6月上旬平均气温、积温、5和10 cm地温以及8月下旬10 cm地温对西北针茅的影响次之(P0.10)。西北针茅生育期各气象因子与相对气象产量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6月上旬、8月下旬的平均气温,4月中旬、6月上旬的积温和5月下旬的降水量与西北针茅相对气象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各要素每增加1个单位,相对气象产量分别减少8.15、11.65、0.43、0.55、0.33 kg/hm2;7月上旬的积温、4月中下旬和6月下旬的日照时数与西北针茅相对气象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各要素每增加1个单位,相对气象产量分别增加1.300 0、0.074 50、.785 0和0.137 0 kg/hm2。  相似文献   

4.
降水量决定了植被生长的水分条件,是决定植被生产力的有效指标。本研究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高寒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研究多年采集的地上生物量数据与年度降水量,分析降水量对草原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春季降水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影响因子,而夏季降水也是一个关键因素,一定幅度的增加或减少不会影响群落地上生物量积累;而降水量过大,由于气温较低,植被光热需求不能保障,群落地上生物量积累则会减少。通过分析,1~4月份降雨量60~70 mm之间,5~8月份降雨量在200~270 mm之间,高寒草甸草原牧草长势最佳,产草量较高。可以据此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通过预测年度降水量来预测年度草原生产力,为天然草原核定载畜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根据青海省三江源区同德县1999-2011年天然牧草数据和气候资料,分析了三江源区同德县天然牧草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探讨了降水量、热量因子对同德县牧草发育期、高度、覆盖度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江源区同德县牧草返青期与日均气温≥5℃的初日相一致,黄枯期与日均气温≤0℃的终日相吻合,牧草返青期与黄枯期均提前,而且黄枯期的提前程度大于返青期;覆盖度每年以0.47个百分点的倾向率减少,而牧草高度则以每年0.78em的线性趋势上升;对13年的牧草产量与同期降水和热量因子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降水、热量因子对高寒草地牧草产量的影响,牧草产量与生育期内4、6、7、8月份日照时数和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与7月份日照时数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621;与4月份平均气温、4月份降水量、4—9月生育期内总降水量以及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93、0.6471、0.5560,而牧草产量与5月份、9月份日照时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940、0.2063。对牧草产量与生育期内降水、热量各因子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降水因子的4月份、7月份、4.9月份的降水量对牧草产量起正向的促进作用,热量因子的7月份的日照时数和9月份的平均气温对牧草产量起负作用。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对高寒草甸垂穗披碱草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1976~2007年青海省果洛州甘德县基准气候站气象资料和1994~2006年高寒草甸中优势牧草垂穗披碱草生育期和产量的观测资料,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垂穗披碱草生育期间产量与气温、降水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6~2007年甘德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95℃/10a;降水量表现为微弱下降趋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5.71mm/10a。随着气候的变化,垂穗披碱草的整个生育期延长。垂穗披碱草的返青期、成熟期和枯黄期都呈现延迟趋势,其中枯黄期延迟趋势显著;抽穗期和开花期均呈提前的趋势。返青期与9月的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56(P<0.05),与3月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77(P<0.05),其他气象因子与返青期相关性均不显著;垂穗披碱草开花期与6月降水量正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624(P<0.05),与4月降水量呈负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655(P<0.05);垂穗披碱草抽穗期、成熟期和枯黄期与气候因子的相关系数较低,都未达到显著水平。限制垂穗披碱草产量积累的主要因素是生长季(4~9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其无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823(P<0.01)、0.794(P<0.01);气温变化对牧草产量的影响不显著,但是有的年份如2005年和1994年,当气温和降水量都较高时垂穗披碱草产量出现峰值。回归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结果一致,降水对垂穗披碱草产量的影响大于气温,但生长季(4~9月)降水和气温合理的匹配也是影响垂穗披碱草产量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利用连续10 a观测的高寒地区天然草地牧草生育期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天然草地牧草各生育期与气温、降水量、累计日照时数、≥5℃积温等主要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找出了诱导牧草生育期及产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8.
影响高寒草甸产草量丰歉气象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相关分析,研究影响高寒草甸产草量气象因子的单相关程度,找出综合评判产草量丰产与歉收的5个指标因子,通过5个因子的综合处理,建立牧草丰歉气象指标模式。结果表明,拟合结果较好,拟合率达75%。所建立的评判模式能定性地反映青海海北高寒草甸地区牧草丰产与歉收的年景划分。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得出:影响青海省海南州草甸、高寒草原草场地上部分牧草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是热量和水分。用积分回归法分析了牧草生长发育各时段单位因子变化量对年产量的影响程度及正负效应时段。  相似文献   

10.
窦花  苏芬  胡德奎 《青海草业》2023,(2):53-58+72
利用玛沁县气象局2003~2021年牧业气象观测站高寒草甸植物的物候资料及1961~2021年气象资料,分析了牧草返青期、开花期、枯黄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61 a来,玛沁县年平均气温以0.4℃/10 a的趋势升高,年降水量以9.7 mm/10 a的趋势增加,年日照时数以20 h/10 a的趋势减少。(2)牧草返青期平均日期为5月7日,平均开花日期为7月14日,平均枯黄日期为9月28日,平均生长期143 d。(3)牧草返青期和开花期呈不显著推迟趋势,枯黄期呈明显的推迟趋势,生长期呈延长趋势。(4)牧草返青期与4月中旬降水量呈负相关;牧草开花期与3月下旬气温呈负相关,与5月上旬气温正相关;牧草枯黄期与前期降水量和气温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高寒草甸地区冷季水分资源及对牧草产量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英年 《草业学报》2001,10(3):15-20
分析了高寒草甸地区冷季降水和土壤水分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对牧草产量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祁连山海北高寒草甸地区冷季降水资源贫乏,但9-10月较高的降水受枯黄植被蒸散量小,植被盖度大的影响,易贮存于土壤,加之地处高寒, 气温低,土壤封冻早,冻结期长,使土壤水分在冬季可以冰晶水的形式留存于土体,从而给来年牧草进入正常营养生长发育阶段提供了水分条件的需求,牧草产量的高代与冷季降水及土壤水分条件有一定的联系性,建立冷季降水与牧草产量间的预报方程,其拟合率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青藏高原祁连山东段高寒小嵩草草甸主要植物种群物候特性的观测研究,采用聚类分析和主分量排序法将小嵩草草甸26种植物种群划分为不同的物候类群。利用相关系数排序法指出了影响不同物候期的主要生态因子依次是温度、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研究结果对物候资料积累、分析以及放牧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矮嵩草草甸植物种群物候学定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通过对矮嵩草草甸主要植物种群物候特性的观测研究,采用聚类分析和主分量排序法将矮嵩草草甸19种植物种群划分为不同的物候类群。利用相关系数排序法指出了影响不同物候期的主要生态因子依次是温度、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研究结果表明,物候指数是说明高寒矮嵩草草甸物候模式的一个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冷龙岭南麓高寒小嵩草草甸植物种群物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青藏高原祁连山东段冷龙岭南麓高寒小嵩草Kobrecia pygmaea草甸主要植物种群物候特性的观测研究,采用聚类分析和主分量排序法将小嵩草草甸26种植物种群划分为不同的物候类群.利用相关系数排序法指出了影响不同物候期的主要生态因子依次是温度、降水量和日照时间.研究结果对放牧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无人机的高寒草甸地表温度监测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表温度直接影响地表感热、潜热及辐射能量传输过程,是研究寒区植被生态水文过程的重要参数。以疏勒河源区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搭载普通及热红外相机获取6块样地植被盖度及地表温度数据,用以评估热红外相机在高寒草甸地表温度监测中的应用精度,分析高寒草甸地表温度变化特征,并结合气象因子及植被盖度数据,探究地表温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热红外影像地表温度与地面实测值具有较高一致性(R2 ≈ 0.75),平均误差5 ℃以内;高寒草甸地表温度在9: 00-18: 00时段内表现为快速升温达到峰值继而波动下降的趋势,观测期内(7月4日-8月17日)未表现出显著日际变化趋势;气象因子中,太阳辐射和空气温度与地表温度呈显著正相关,起到增温作用,而空气湿度抑制地表增温,表现为显著负相关;连续降水降低裸土温度,植被覆盖度与地表温度呈现出正相关变化趋势。无人机热红外遥感技术可以快速、精准获取高分辨率地表温度数据,为高寒草甸干旱监测、土壤水分及蒸散发等反演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黄晓霞  丁佼  和克俭  张勇 《草业科学》2013,30(1):110-115
摘要:通过野外调查获取玉龙雪山南坡高山草甸分布区域的植被及环境数据,辅以研究区景观尺度的生境特征指标模拟,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确定了研究区草甸植物群落类型,并结合典范对应分析法(CCA)解释草甸植被分布格局与直接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草甸植物群落可分成4个群丛:大萼蓝钟花(Gyananthus macrocalyx)群丛、玉龙嵩草+狭叶委陵菜(Kobresia tunicata+Potentilla stenophylla)群丛、嵩草+川滇雀儿豆(Kobresia spp.+Chesneya polystichoides)群丛和云南羊茅(Festuca vierhapperi)群丛;2)CCA分析显示,与植被分布直接相关的光、温、水、肥4类因素中,决定研究区群落分布格局的主要因子是生境温度、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含量。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暖对高寒草甸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利用多年定位测定的草地生产力资料及同步气象因素观测数据,建立现实状况下光、温、水影响草地气候生产潜力模型 在分析现实高寒草旬气候生产力分布与环境条件关系的同时,根据该模型模拟计算未来气温升高2℃和4℃,降水增加10 %和20%状况下的气候生产力情景。在上述两种气候情景下,未来草地生产力分别出现降低(10%)和升高(1%)的两种可能。气候变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缓和低温对高寒草甸牧草生长的不利影响,但地表及植被的蒸散量的加大远比降水增加的快,水分则成为牧草生长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2交换量的"转折气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理解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动态变化和环境因子对其的调控关系,分析2年(2002和2003年)的涡度相关数据.结果表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是"碳汇",2年分别从大气吸收了286.74和284.94 g CO2.相关分析表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2交换量与日平均气温有十分明显的相关性,而与光量子通量密度和土壤含水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转折气温",是生态系统光合通化增长速率开始大于生态系统的呼吸增长速率时的气温.通过线性指数模型,发现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转折气温"是2.47 ℃.在降雨和光量子通量密度基本不变,生态系统比较稳定的条件下,如果增温效应发生在气温大于2.47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将得以加强,反之,发生在气温小于2.47℃,"碳汇"功能将被削弱乃至转变为"碳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