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表现出不可逆转的趋势。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无疑在城市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农村“精英”的外流,同样会对作为流出地的农村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以后,农村更需要大量的建设人才。文中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外流对新农村建设产生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强农业后备军建设,建立健全促进高素质劳动力从事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工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他们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于是很多农村成为了"空心村"老人与儿童成为了留守农村的主要人群。农村出现"三荒"即人荒、地荒、钱荒现象。"三荒"问题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发展;使空巢老人不能安享晚年、儿童问题突出。顺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荒"问题急需解决。  相似文献   

3.
浅析农村人口外流对流出地治安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毋庸置疑,农村人口流动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过度的农村人口流动也产生了一些不利于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文章阐述了农村人口外流现状及农村治安状况,分析了农村人口外流对流出地社会治安的影响,并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警务建设;依靠...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自由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流动,农村精英严重流失,"空心化"程度不断加深。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我国逐渐着手改造"空心村",但目前仍存不足和遗憾,影响着农村"空心化"治理的进程。通过对比新农村建设后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发展趋势,从宏观上分析了现有农村建设中解决农村"空心化"措施的不足,提出了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最终实现,有赖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随着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解放出来,走向劳动力市场;与此同时,三峡库区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制约。因而,分析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对于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对我国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而"空心村"问题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认为"空心村"的形成原因主要是规划不合理、审批不严、传统风俗的影响及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的结果,并提出了加快立法、加大宣传、鼓励投资及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5):117-119
研究乡村旅游对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的影响,意义重大。粮食不仅是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息息相关。而种粮的高成本,低收益使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粮食的长期安全。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农村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科教兴国和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据了解,农村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农村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促进了农村青年劳动力的转移,提高了城市建设和第二、第三产业从业者的素质.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 ,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必然性及其外流动向 ,并从小城镇建设、劳动力合理输出以及农民文化素质提高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的基本原则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进程显著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逐渐被打破,农村劳动力大量地向城市进行就业转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随着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快,今后大量的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不可能完全地被束缚在土地上,特别是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实现,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现象会持续深化,许多农村劳动力将会向城市或者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一种普遍现象,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素质,而且有利于土地的合理有效流转,促进现代农业的规模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为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注入新活力。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之后给农村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重视,如不及时认真加以解决,必将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再配置的过程,是劳动力市场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更是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因素。文章主要涉及的劳动力转移是指昆明市东川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入手,分析了东川区新农村建设劳动力转移中的存在条件、规律和形式,从而归纳出一系列对劳动力转移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因素。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日益得到重视,东川区新农村建设中劳动力转移工作也得到了政府和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如何引导劳动力市场朝着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方向前进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文章试图通过对东川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为东川区新农村建设中劳动力转移的发展提供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农村劳动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不断地提高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新年农村建设才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的现状进行初步研究,以此重点分析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国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经济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面向农村人力资源的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利用好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对农民工、涉农生的技能培养,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优化农业产业化的根本。本文就加强对农民工、涉农生的技能培训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国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经济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面向农村人力资源的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利用好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对农民工、涉农生的技能培养,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优化农业产业化的根本。本文就加强对农民工、涉农生的技能培训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然而,当前在不少地区的农村,由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农村强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出现了经济意义上的"空心村"和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确保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在农村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是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农业机械化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道路,本文就此详细的探讨了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相关作用,以期进一步促进我国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村镇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村镇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给城市增加了活力,也带来了压力,与此同时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加速了我国小城镇建设。本文论述了村镇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府部门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来合理引导村镇劳动力流动和指导新农村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9.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主体作用主要表现为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决策者和受益者。但由于劳动力的转移,"空巢"村的出现,农民主体出现了劳动力结构失衡、素质下降、劳动力转移的不完全性等变化,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影响。面对"空巢"村农民主体现状,必须整合"空巢"村人力资源,充分挖掘现有农民主体的潜能;采取措施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制定农村人才输血规划等对策,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建设新农村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主要观点农民工返乡创业、工商企业带动农村发展,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钱从哪里来、富余劳动力向哪里去、农村带头人怎样培养、农民组织化程度如何提高这4个根本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形式。这两种趋势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表现,对新农村建设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